《生物化学》教案(45学时)_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3. 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如光谱分析、色谱法、质谱法等。

3.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介绍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3. 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的分类和作用,蛋白质的功能。

2. 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介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和纯化方法,如盐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色谱等。

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介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如酶、结构蛋白、免疫蛋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提取纯化方法。

2. 实验教学法:进行蛋白质提取和纯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生物化学》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核酸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3. 了解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发展趋势2.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应用。

2. 难点: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化学》相关章节。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教学图表。

3. 教学PPT或幻灯片:包含生物化学的定义、发展、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如:“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2. 讲解概念: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解释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如:“生物化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发展方向?”等。

3. 展示实例:通过PPT或教学图表,展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生物化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生物化学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

4.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解答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疑问,如:“你对生物化学有什么疑问?”,“生物化学在你们看来有哪些应用前景?”等。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清晰地解释了生物化学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

3.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教案

《生物化学》教案

第五周第1次课(9月24日)第2次课(9月25日)第3次课(9月26日)第4次课(9月27日)(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一氨基酸(3)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8、课堂答疑(5分钟)。

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

第七周第1次课(10月8日)第2次课(10月9日)第3次课(10月10日)第4次课(10月11日)示、仿真等)I实验室等)教学目标: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变性。

熟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和分类。

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蛋白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蛋白质变性、沉淀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蛋白质理化性质。

难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过程及时间安排(含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一、基本内容1、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

二、讲解内容1、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5分钟)。

2、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0分钟)。

3、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分钟)。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讲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25分钟)。

(1)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2)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3)蛋白质的变性(4)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5)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5、讲解蛋白质的分类(10分钟)。

6、课堂答疑(5分钟)。

三、参考资料:1、使用教材:张又良、郭桂平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2、参考资料:(1)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2)仲其君、陈志超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四、教学反思注:教案按每次课填写,每次课均在课前填好本表,重复班级授课可不另填写。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2) 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生物化学的定义(2)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3)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化学的关系2.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糖类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1)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2)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3)生物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大分子的实例,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2)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2. 能力目标(1) 具备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1)光谱分析法(2)色谱分析法(3)电泳分析法2. 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1)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2)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知识(2)实验药品和试剂的安全使用(3)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实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生物化学》教案(六)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酶的本质和特性(2) 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3) 了解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酶促反应的速率曲线(2) 具备设计酶实验和处理酶反应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酶在工业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酶的本质和特性(1)酶的定义和分类(2)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的温和性)2. 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1)酶促反应的机理(2)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米氏方程、速率曲线)(3)酶活性的测定方法3. 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在工业中的应用(例如:洗涤剂、生物燃料)(2)酶在医学和诊断中的应用(例如:药物代谢、疾病诊断)(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本质、酶促反应原理和酶的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酶应用案例,加深对酶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酶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了解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步骤和调控机制(2) 具备设计代谢实验和处理代谢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代谢途径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代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1)代谢途径的定义和特点(2)代谢途径的分类(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3)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2.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1)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2)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链(3)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1)代谢紊乱与代谢疾病(2)药物设计中的代谢考虑(3)个人化医疗与代谢组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代谢途径的概念、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案例,加深对代谢途径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代谢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代谢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掌握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机制(3) 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突变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的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至关重要。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第一章:生物化学导论1.1 生物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2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3 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1.4 生物化学实验安全与实验室规范《生物化学》教案(二)第二章:蛋白质化学2.1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2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2.3 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2.4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分析方法《生物化学》教案(三)第三章:核酸化学3.1 核酸的基本组成与功能3.2 核酸的分类与结构特点3.3 核酸的生物合成过程3.4 核酸酶与核酸分析方法《生物化学》教案(四)第四章:酶学4.1 酶的基本概念与特性4.2 酶的分类与命名4.3 酶的作用机制与动力学4.4 酶的调节与应用《生物化学》教案(五)第五章:碳水化合物与脂质化学5.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5.2 脂质的分类与功能5.3 糖脂与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5.4 碳水化合物与脂质的代谢途径《生物化学》教案(六)第六章: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6.1 概述生物氧化与代谢途径6.2 糖酵解途径6.3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6.4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生物化学》教案(七)第七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7.1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与功能多样性7.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7.3 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7.4 脂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教案(八)第八章:生物膜与信号传导8.1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8.2 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8.3 信号传导途径与细胞内通信8.4 生物膜与信号传导在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教案(九)第九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9.1 DNA复制与损伤修复9.2 转录与翻译过程9.3 遗传密码与氨基酸序列9.4 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分化《生物化学》教案(十)第十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10.1 光谱分析技术与色谱法10.2 电泳技术与质谱法10.3 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技巧10.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生物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与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共6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共6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二级、三 级和四级结构的特征及其与功
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酶的活性中心、受体与配体的
结合等
核酸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
DNA的双螺旋结构:碱 基配对、螺旋参数和稳 定性
RNA的种类和结构特征 :mRNA、tRNA和 rRNA的结构和功能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 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糖类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 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每个部分包含多个小节,系统介 绍相关知识点。
上课时间
核酸的生物功能:遗传 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 达
糖类结构与功能
单糖的结构和性质
葡萄糖、果糖等单糖的结构特点
糖蛋白和糖脂的结构和功能
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和脂质的影响
多糖的结构和种类
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糖类的生物功能
能量储存、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等
03 生物小分子代谢与调控
糖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
稳定性。
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
蛋白质分离技术
如双向凝胶电泳、液相色谱等,用于 分离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
蛋白质鉴定技术
如质谱分析、蛋白质芯片等,用于确 定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如酵母双杂交、蛋白质亲和层析等, 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功能分析技术
如酶活性测定、细胞生物学方法等, 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2024年《生物化学》优质教案完整

2024年《生物化学》优质教案完整

2024年《生物化学》优质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生物化学》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酶的催化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分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习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特点,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掌握酶的催化原理,了解酶的特性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原理。

重点:生物分子的功能,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特点,酶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生物化学实验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分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子的功能。

2. 新课内容讲解:(1)生物分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例题讲解。

(3)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例题讲解。

(4)酶的催化原理,酶的特性,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4.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物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酶在洗衣液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子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 酶的催化原理及特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子的功能。

(2)解释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论述酶的催化原理及特性。

2. 答案:(1)生物分子的功能包括:构成细胞结构,参与生物代谢,传递遗传信息等。

(2)蛋白质的结构特点:由氨基酸组成,具有四级结构。

功能:催化、运输、免疫、调节等。

核酸的结构特点:由核苷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功能: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3)酶的催化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可逆性、温度和pH敏感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分子概念的理解,对蛋白质、核酸结构和酶特性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分子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如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认为本章是最难理解的,因此必须在课前将生物氧化与物质代谢的关系交待清楚,进而了解机体产能的过程及代谢与产能的关系。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授课题目
糖代谢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内容
概述,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的分解代谢,糖异生,血糖
授课学时
6
教学目标
掌握糖的分解代谢,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分解及调节,糖异生概念及关键酶,血糖来源去路;熟悉各代谢途径,基本过程及产能、脱氢部位,糖的消化吸收及血糖调节的激素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学科名称
生物化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题目
绪论
授课学时
1
授课类型
理论讲授课
总学时
54学时
授课内容
生物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和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熟悉: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生化与医学的关系;生化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述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的定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8min)
2.生物化学发展简史:(8min)
3.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1)人体的物质组成;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3)物质代谢及调节;4)基因的信息传递及调控(16min)
4.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8min)
主要经验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很大兴趣。学生反映很好。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讲课内容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化名词,需要在以后学习中和绪论互相衔接。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学科名称
生物化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教学重点
中心法则;复制与转录的概念、反应体系及过程
教学难点
DNA、RNA的生物合成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讲授复制、转录的过程,直观生动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DNA的生物合成(100min):
(1)DNA复制的特征(15min);
(2)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40min)
(3)复制的过程(20min)
授课学时
4
教学目标
掌握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α-酮酸的代谢,氨的来源、去路;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尿素生成部位及鸟氨酸循环,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及主要脱羧产物,一碳单位概念、种类及辅酶,一碳单位来源的氨基酸;蛋氨酸循环及SAM的作用,PAPS的作用及来源的氨基酸,苯丙氨酸及酪氨酸的主要代谢途径及相关的代谢病。
3.甘油三酯代谢: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脂肪动员及其影响因素,激素的调节,甘油三酯的水解过程及关键酶,能量的计算。磷酸甘油的代谢,脂肪酸p氧化部位、过程及有关的酶。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80min)
4.磷脂的代谢(40min)
5.胆固醇代谢: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辅助因子、关键酶;胆固醇的酯化;胆固醇的转变与排泄(40min)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学科名称
生物化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题目
核酸化学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讲授
授课内容
核酸的分子组成,空间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核酸的理化性质。
教学目标
掌握:
1.核酸的构件分子组成,连接方式
2.核酸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3.核酸的分子结构
熟悉:
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8min)
(3)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最适温度、最适pH(12min)
(4)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可逆与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竞争性、竞争性与反竞争性抑制作用(40min)
主要经验
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学生兴趣很高,主动查材料,积极参与。
2.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呼吸链的组成和作用,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胞液中NADH的氧化:α—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60min)
3.ATP的生成:常见的高能化合物,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高能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30min)
主要经验
在讲述氧化磷酸化机制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授课学时
3
教学目标
掌握线粒体基本结构及呼吸链的组成,产能部位,两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概念及影响因素,ATP的生成及功用,二条穿梭途径;熟悉氧化磷酸化机制。
教学重点
两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生成ATP的方式
教学难点
氧化磷酸化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述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概述(30min)
教学重点
脂酸β氧化,酮体生成和关键酶及途径;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教学难点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述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脂类化学及概述(40min)
2.血脂与血浆脂蛋白:血脂,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性质、来源及生理功能,载脂蛋白:载脂蛋白的组成及功能(40min)
(3)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12min)
(4)核糖体RNA的结构与功能(6min)
4.核酸的理化性质(18min)
(1)核酸的高分子性质(4min)
(2)核酸的紫外吸收(4min)
(3)核酸的变性复性(10min)
主要经验
在讲述基本知识基础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多媒体等形象教学。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授课题目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内容
概述,催化作用的特点,结构与功能。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酶与医学的关系
授课学时
5
教学目标
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分子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特点、活性中心、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调节;熟悉影响酶促反应各个因素对酶促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教学重点
可逆抑制的种类、特点及意义,酶的调节方式,酶原激活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存在的知识点较多,注意逻辑内在的关系。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授课题目
核酸的生物合成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内容
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
授课学时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目标
掌握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及扩充后的中心法则;DNA复制的原则;半保留复制的概念、所需酶系、模板;DNA损伤或突变的意义、类型及修复方式;转录的概念、所需酶系、模板及其转录过程。熟悉复制的过程;逆转录过程及逆转录酶;复制与转录后加工
(4)逆转录的概念及意义(10min)
(5)突变的意义、引发突变的因素、突变分子改变的类型、DNA损伤的修复(15min)
2.RNA的生物合成:(60min)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32min)
2.DNA的空间结构(40min)
(1)DNA的双螺旋结构(25min)
(2)DNA的超螺旋结构(7min)
(3)真核生物基因排布特点(8min)
3.RNA的结构与功能(30min)
(1)RNA与DNA的区别(4min)
(2)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8min)
授课学时
6
教学目标
掌握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途径,脂酸β氧化,酮体生成和关键酶及途径,脂酸合成关键酶,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磷脂合成分解的酶类及途径,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合成部位原料,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功能;熟悉脂肪的消化、吸收;脂酸合成的基本步骤及调节,胆固醇转化胆汁酸,血浆脂蛋白的代谢,酮体与临床一些疾病。
教学重点
血糖调节,糖的分解代谢,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
教学难点
糖的分解代谢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述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糖化学及概述(40min)
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40min)
3.糖的分解代谢: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120min)
4.糖异生(20min)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电离、胶体性质、变性、复性
了解: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蛋白质的分类
教学重点
氨基酸结构特点和连接方式。蛋白质空间结构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
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与生活中及临床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对蛋白质沉淀、变性等理化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5.血糖(20min)
主要经验
通过糖代谢途径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体内代谢的一般规律,为学好脂代谢等奠定基础,尽量总结规律性的内容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注意联系临床,增加学生的兴趣。学生反映很好。
教研室:生物化学教师姓名:黄映红
授课题目
脂类代谢
授课专业和班级
针灸推拿、康复治疗05级
授课内容
概述,血脂与血浆脂蛋白,甘油三酯代谢,磷脂的代谢,胆固醇代谢
超二级结构-----角蛋白、弹性蛋白、胶原蛋白
三级结构------肌红蛋白
四级结构----血红蛋白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理化性质:两性电离、胶体、变性、沉淀、凝固、复性、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48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