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解读_张涛

第31卷第2期2 0 1 3年3月西安航空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Vol.31No.2Mar.2 0 1 3收稿日期:2013-01-20作者简介:张涛(1981-),男,陕西西安人,讲师,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解读张 涛(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77)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当前,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3)02-0006-04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法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诉求和最终归宿。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的“人”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
当前,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追求。
二、从历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由于人的本质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第二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各种能力的提升。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人的本质与发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地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7]”。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阐述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这是个体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第二,是人的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的多向度发展。
这里包括人的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向度发展。
第三,是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造就人的本性方面更为重要,故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在其发展上必须具备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只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以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手段。
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特点,要求教育以全面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为己任。
全面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习者的个性获得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和可持续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二)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并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终身教育的原则。
此后,朗格朗陆续撰写《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问题》等著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
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
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
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
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
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
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
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浅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梁娜浅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上对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诠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坚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论精髓,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自由全面;发展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神主导,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旨要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呼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就是要在一个自由的社会基础上,即把人从自然的束缚和社会的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们在体力、智力、兴趣、特长等诸多方面的充分发展,尽可能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马克思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要求在社会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展人的多方面的潜能和才能。
由此“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目的和要求,人的自由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人的意志与行动自由的基础上,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统一,才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
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人类初始的发展阶段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们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人们形成了一种自由、自觉、有序的生活状态,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人们进行着基本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根本性的目标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浅谈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正确理解这一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每个人”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一大亮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以每一个个体为着眼点的,而不是一群人或人类社会整体。
从马恩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都在前面冠以“个人”一词。
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其次,“每个人”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点。
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社会关系基础。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自由而言的。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摘要】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对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他对人类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从实践意义上看,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由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更高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时代内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意义、社会应用、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语1. 引言1.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关注了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主张消除一切对个体发展的障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关注个体的自由,更重视整体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探讨中。
在马克思看来,个体的自由不仅包括政治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自由。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体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因为财富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少数人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而大多数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剥削和压迫。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人怎样认识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虽然经历代思想家苦苦思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在马克思之前,这个问题并未获得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解决了考察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L要想揭示人的奥秘,就必须揭示社会的奥秘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人,试图揭示人的本质,但归结起来不外有两种解释: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精神存在,一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的自然存在。
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志、有卞观能动性。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变环境,并在变革环境的过程中改变和丰富自身。
但是,如果把这一特点无限夸大的话,就会误以为精神的东西仿佛是创造一切的独立卞体,而人本身被看作是这种精神的躯壳或客体。
由此来观察人,就会以上帝、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淹没在观念中,只会得出唯心卞义的结论:人的本质只是纯粹思想的存在、精神的存在。
把人的本质看作君临于人之上的精神实体,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唯心卞义世界观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近代唯物卞义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要求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无疑是合理的、进步的。
他们得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
这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卞义的有力反驳,把人的本质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但它只停留在对于人本身直观的层面上,这个命题无法说明问题,人们不禁要问: “人本身”又是于i一么呢?对人直观的结果是: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直观“人本身”就必然否定人有卞观能动的方面。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A.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卞义就是人本卞义,这种人本卞义就是自然卞义。
人除了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别外,并没有其他的差别,人的本质就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n} 2}1'IA,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谓的“类”。
按照这种观点,人与人之间除了“爱”之外,再也没有于}一么其他的关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
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进行生产。
“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
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要全面发展。
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
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分工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与人的发展的条件的历史分析中,指出了人类的发展分别经历由出现分工前到出现分工后再到消灭分工三个大的阶段,一步步由人类的极不发展但有个人原始粗陋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到人类的发展进步但相当多的个体失去自由、极其片面的发展,最后到人类的高度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统一和结合。
这三个阶段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的逐步推进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己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梗桔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著名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表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使人的社会关系获得全面发展。
可见他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之时,已经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相一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从分工的消灭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论述角度是相一致的。
人的发展凸现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进行审视,既突破了社会主义发展中“重物轻人”的单一发展观,又克服了唯生产关系的历史唯心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回答并实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