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及鉴赏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及鉴赏《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代:苏轼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
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
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徐君猷(yó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银塘:银亮的池塘。
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
麹(qū)尘:指淡黄色的江水。
麹,同曲。
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
圆:团团。
卷:托住。
条:枝。
荐:进。
菖(chāng)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
酬:酬谢。
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
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赏析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

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诗词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不乏许多关于节日风俗的描写。
而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苏轼也留下了不少经典诗句,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端午节,又称五月初五、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很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有两种起源,一种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种是为了纪念辟邪驱鬼的节庆。
无论是哪种起源,端午节都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精华。
而对于苏轼来说,他笔下的端午节,主要是从诗意和文化内涵上进行描写和展现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名句是哪些。
1. ‘卢家少妇逐行迎,留连戏语停骖乘’ ——《临江仙·满江红·端午》这句出自苏轼《临江仙·满江红·端午》中。
卢家是苏轼的门第邻居,而这句描述的就是卢家少妇在端午节这一天迎戏舞狮的情景。
‘逐行迎’和‘留连戏语停骖乘’,抓住了游园、赏花、登高、看狮、赛龙舟等端午节时不同的活动场景,将这些生活片段通过朴实、真切、情感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
这样的语言和场景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感受到了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
2. ‘一年一度端阳时,绿杨烟外晚来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句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苏轼被贬谪岭南的时期,而这一句通过窗外的绿杨树、晚来的微风以及缺席的亲友来对比他所处的孤独寂静。
这句体现了苏轼对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着丝丝情感,同时又因为他不能与亲人欢聚而感到孤独无助。
他对于端午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刻画一个节日,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内心世界。
3. ‘荷风不动人方睡,蜡烛有心莫忘灰’——《定风波·三月七日》这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句中的‘蜡烛’即是端午节中的香烛,因为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在家中供奉香烛。
苏轼端午节诗词名句摘抄及感悟

苏轼端午节诗词名句摘抄及感悟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佳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纪念这个传统节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创作了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端午》诗。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苏轼的《端午》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寄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苏轼的《端午》诗及其中的名句,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与李清照、辛弃疾等人一起被称为“宋词三大家”。
苏轼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书法、诗词、音乐、绘画无所不精。
他的性格率真豁达,不拘小节,自由自在。
他力图整合传统文化和自然本真,强调个人的超越和反叛,坚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正如他的名篇《水调歌头》中所说“近水楼台先自怨,香雾亭上望京关”,虽处于世俗纷扰中,但仍然能够凭借一双敏感的眼睛观照周围的世界,并以此悟出生命的真谛。
在《端午》这首诗中,苏轼以自己的视角来描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意义,并运用了丰富而有力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索。
在第一句“香囊高卷四时香,龙舟轻胜千万重。
”中,他以高卷香囊和轻胜龙舟来刻画端午节的欢乐和壮观。
随后的“花下戴钗应笑我,月中插剑自横杨。
”则是用反衬的手法,暗示了自己身处异乡,遗憾地错过了这个佳节。
在最后一段诗中,他笔下的景象更加深刻独特:“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里鼙鼓声和霓裳羽衣曲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这样的色彩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动感。
整首诗以“我”为主体,表现了苏轼作为一个士人,身处异地,对故国、对刻着历史、民族记忆的端午节的怀念之情。
苏轼在《端午》中多处运用了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形象,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感染者的表达力,让我们仿佛切实地体验到了这个节日的欢乐、忧愁和厚重的历史。
那么,我们在阅读端午节诗词时,应该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首先,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苏轼有关端午节古诗词赏析

苏轼有关端午节古诗词赏析(一)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二)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蒸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还有吃雄黄酒等各种节日习俗。
伴随着这些传统习俗,历代文人墨客们也会写下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和古诗。
其中,苏轼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尤其脍炙人口,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几首端午节诗句。
一、《惠崇春江晚景·端午》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夜晚,江边赛龙舟、舞狮子的喧嚣和灯笼的热闹。
整首诗钟情于自然、对人类社会表现为满足的宁静之境,展现了作者对端午节这个喜庆的节日的深刻思考与领悟。
其中的几句常被广大人民所传颂。
“绿水青山自悠然。
”这句诗意境优美,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亭亭玉立杨柳前,。
翩翩飞舞鸳鸯右。
”这两句描绘出了端午赛龙舟和舞狮子的热闹场景。
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了场景的真实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情趣。
二、《于秋江独钓寄李儋元锡》这首诗在探讨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描写生活琐碎中的乐趣,充分地表现出苏轼阳刚的豪放气息。
其中“瓜洲古渡晴初雨,闲栽杨柳万千条”这一句,把端午节与瓜洲古渡、杨柳相连,把季节、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元素融合在一起。
三、《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这首诗与端午节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却成为苏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登峰之作。
同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正是被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诗句。
端午节是在纪念屈原这一位被后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人物。
这一句话也表达了苏轼对那些优秀人物的敬佩和纪念。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的诗句都体现出了对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而苏轼的几首端午节诗句尤为流传。
不论是表现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还是礼仪文化,古诗中总有能够引发我们共鸣的地方。
因此,我们不妨在端午这个传统佳节当中再次回味这些优秀的古诗句,感受历史文化的重压。
浣溪沙端午解析

浣溪沙端午解析
《浣溪沙端午》是苏轼于北宋元丰元年 (1078 年) 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词。
该词描绘了端午节前夕妇女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词的上篇描述了妇女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包括洗浴、化妆、佩戴香囊和彩线等。
下篇则刻画了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互致节日的祝贺,以及在河中洗浴、赛龙舟等庆祝活动。
整首词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苏轼在这首词中借用了“佳人”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妇女地位的尊重。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表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推崇。
浣溪沙端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端午节前夕妇女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浣溪沙·端午》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浣溪沙·端午》原文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⑶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⑷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诗词赏析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诗词赏析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宋代:苏轼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译文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
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
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徐君猷(yó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银塘:银亮的池塘。
朱槛(kǎn):红色的栏杆。
麹(qū)尘:指淡*的江水。
麹,同曲。
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
圆:团团。
卷:托住。
条:枝。
荐:进。
菖(chāng)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
酬:酬谢。
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
此时,苏轼心情稍为平静,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好友)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作该词以答谢之。
赏析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
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一】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实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展开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但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
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
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
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
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二】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
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
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
故少见天日。
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苏轼本人对此四
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
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
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
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
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
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
’”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
但这
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
“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
“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
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
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
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
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
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
最后四句,又写
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
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
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个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
画的散点透视之法,持续转换观察点,所以所摄取的景物,也是持续
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
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
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三】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南歌子·游赏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
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
云留。
赏析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
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
有趣味。
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
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
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
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
这歌
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
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
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
该词中比喻、
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个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
刻画,而是使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
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四】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
宴游过。
赏析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
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
一“银”,一“朱”,一“麹尘”,
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
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
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
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
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
而饮。
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最后一句为
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
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
“好将沉醉酬佳节,
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
“好将”二字,起
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
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能够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
清泰政治。
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
自然,这次端午酬
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
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
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
忧民的愿望。
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