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1)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劳动的概念、种类,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以便读者对本书内容有一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通过考察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以奠定劳动经济学的基础。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源自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雇主打算为劳动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由该劳动产品所能够获取的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因此,获取企业的劳动需求函数,必须把生产函数和产品需求函数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考察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结合各种不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最后还要研究劳动需求弹性问题和政府的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影响。

劳动供给分析始于考察个人选择:是否参与劳动市场、工作多长时间。在长期分析中,个人决策还包括教育和训练方面的投资(这一内容在第六章作专门分析)。人们对劳动供给理论的发展体现在考察家庭生产与劳动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家庭作为一个决策单位时的情况以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劳动供给决策。

第六章探讨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人力资本投资。本章首先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投资的决策模型。然后,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最后,考察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第七章讨论工资理论。主要研究工资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什么是激励性工资、什么是差异性工资理论、什么是效率工资理论。

第八章讨论劳动力流动。大量的劳动流动可能发生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于企业之间、即内部劳动市场可能与外部劳动市场同时运行。所有劳动力流动都是有成本的,当然也是有收益的,这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第九章分析劳动力歧视问题。劳动歧视现象由来已久,短期内恐怕也难以消除。劳动歧视的原因有哪些?对歧视者和被歧视者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第十章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进一步理解失业的影响。通过失业理论的回顾,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些思路。

第十一章分析收入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各种要素贡献不一,收入不等。一方面要执行劳动分配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收入分配过大,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第十二章,研究劳动与宏观经济问题,包括政府与劳动市场、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二元经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等。

4.下述的两种论点中哪个更好地反映了这种经济学的视角?

“在我国,即使没有退休金,大多数工人也会在60岁退休,这是因为该年龄一直是通常的退休年龄。”“在我国,大多数工人在60岁退休,是因为该年龄是他们合法取得个人退休金和全部社会保障金的年龄。”

前者反映的是实证经济总题,因为目前大多数人都是在60岁退休;后者反映的是规范经济总题,因为退休后没有收入来源,应该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

5.为什么需要一种理论来理解现实世界的劳动问题?

(1)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为人的幸福生活是最高的目标追求。

(2)要创造财富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3)现实世界是的很多问题与劳动有关,有就业、失业、流动、工资、人力资本、歧视、收入分配等总题层出不穷。

(4)企业有企业的目标,劳动力有劳动力的目标,如何协调,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

6.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有何不同?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虽有渊源

关系,但却是有差异的。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概念不是仅指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规范研究方法,就是从上述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并研究如何实现相应标准。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分析:分析“体面劳动”的价值和实现“体面劳动”的途径。

1、体面劳动的价值

(1)“体面劳动”的本质含义反映着一种广义的社会劳动关系,而这种劳动关系,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它是一种反映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组织与员工之间所体现的劳动地位、劳动者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现的是包括社会政治、价值、法律、道德、习俗、礼仪等关系等文化范畴。

(2)从“体面”的角度讨论劳动和就业,将其作为劳动的重要属性专门提出,在当前局面下确实很有必要。无数经验证明,体面的劳动是更高效率、更有质量的劳动,让更多人实现体面劳动,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3)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同样一个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其完成的质量与其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能够让自己感觉到体面的职业才能真正热爱,而热爱了就更容易提高劳动水平,通过同样的劳动形式和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4)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体面的感觉,从小处说可以提高一件产品、一项工程的质量,从大处说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

(5)当某个劳动者长期感觉不到职业的尊严,很可能修正自己的行为标准;当过多的劳动者感觉不到体面,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对自身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要求不断降低,终至模糊了法律的界限。

(6)让劳动者在体面的劳动中得到尊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进而形成进取向上的职业精神,不断提升各行各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2、如何实现“体面劳动”。

(1)劳动必须是安全的。

(2)劳动必须是快乐的。

(3)劳动必须获得对等的报酬。

(4)帮助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

(5)体面劳动要彰显劳动者人格尊严。

(6)体面劳动是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

第二章劳动需求

二、思考题

1.劳动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工资率条件下,企业和社会愿意而且能够雇用的劳动数量。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是一种派生需求。(2)它是一种愿意需求。(32)它是一种有效需求。

(4)它是一种共同需求。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工资、产品需求、厂商使用的技术、厂商的经济目标、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

2、如何理解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内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在短期中,企业的资本存量被固定在某一水平K ,变动的只有劳动量L 。由于企业假定是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因此,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设完全竞争企业在短期内只能变动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则产量为劳动的函数。劳动的边际产品MP 与既定产品价格P 的乘积MP ·P 表明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这就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我们称之谓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于是有下式成立:VMP =MP ·P

(2)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劳动价格W 是既定不变的常数,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MLC )就是劳动价格:MLC=dTC (L )/dL =W ,表示完全竞争企业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

(3)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使边际成本等于相应的边际收益,这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使用上的具体体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因为劳动要素的价格是常数,所以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价格,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是边际产品价值VMP 。因此,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如下:VMP =MP ·P =W 。

当劳动价格一定时,如果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价值大于增加的劳动成本,则厂商会继续增加劳动的需求;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品价值下降,当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小于增加的劳动成本时,厂商会减少劳动的投入量。因此,如果完全竞争企业在使用劳动要素时实现了上述条件,那么该企业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劳动数量就是最优的数量。

3.在完全竞争下,为什么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要平坦一些?

在长期中,企业既可以调整资本,也可以调整劳动。而在短期中,企业将维持固定资本存量,不能轻易调整其规模。因此在长期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工资变化所引入的经济机会,其结果是,长期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更加富有弹性。

如图所示。我们用D L 表示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用D S 表示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假定一开始工资率为W 0,在产品价格和资本价格既定时,企业最优劳动雇用量是L 0,资本量是K 0。E 点既是长期劳动需求曲线D L 上的点,也是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 S2上的点。当工资从W 0上升到W 1时,短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 S2上的E 点调整到A 点,此时企业将因调整产量规模而调整劳动使用量;长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 S2上的A 点移动到D S1上的F 点,原因是企业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其资本的作用量以替代劳

L

动。反之,当工资下降时,长期调整劳动规模到G 点。两种情况下,一旦调整完毕,就再次处于新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其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

4.如何理解卖方垄断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 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P 的乘积。这一乘积被称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即:MRP=MR ×MP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产品价格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事实上,随着产量的增加,卖方垄断企业必须降低价格才能把所有的产品销售出去。不仅最后一单位的产品必须低价销售,之前的产品也必须以一个同样低的价格出售,所以企业的边际收益小于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即MR <P 。因此,边际收益产品(MRP )曲线一定位于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的下方。如图所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且倾斜的程度大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因为垄断者的行为只能影响生产市场的产品价格,所以垄断者可以在固定的市场工资W 的水平上雇用它想雇用的任一数量的劳动力。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会雇用L 1位工作者,在此,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如果该企业雇用的工作者较少,新雇用1位工作者将产生超过其雇用成本的收益。也就是说,如果该企业雇用的工作者超过L 1,那么雇用的最后1位工作者产生的收益就小于其雇用成本。卖方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由下式给定的,即MRP=W 。

需要注意的是,垄断者最终雇用的工作者(L 1)少于该行业为竞争性行业时所雇用的工作者。竞争性企业的雇用数量为工资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的那一点,即图中的L 2位工作者的就业水平。

5.如何理解买方垄断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从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来看,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乘积,即MRP =MP ·MR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故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因而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 ·P 。从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来看,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劳动要素市场上是不完全竞争者,故劳动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企业使用劳动的成本等于其所使用的劳动数量与劳动价格的乘积,则成本函数为L ·W (L ),故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函数(MLC )如下:MLC=[LW(L)]'=W(L) +L?dW(L)/dL 。在构成劳动的边际成本的两个部分中,W (L )是企业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由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通常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劳动的市场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于是,W (L )向右上方倾斜,从而其导数dW (L )/dL ≥0。由MLC 的表达式可知MLC ≥W 。

L

即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如下图所示,劳动供给曲线W(L)表示吸引特定劳动数量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MLC表示吸引最后一个劳动者的成本。两条曲线间的垂直距离表示那些本来愿意在较低工资下工作的劳动者所多支付的工资。注意两条曲线是不平行的,MLC 曲线始终比劳动供给曲线S更加陡峭。

因此,非歧视买方独家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由下式所给定的,即VMP=MLC 。买方独家垄断的工资W1不仅低于竞争性工资W2,而且还低于劳动者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在买方独家垄断中,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低于边际产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者是“受剥削”的。

6.劳动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与交叉弹性有何不同?

我们使用弹性的概念来测度长期雇用数量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劳动力的长期需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因为劳动力的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而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负数,但一般取正值。

劳动的价格需求弹性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劳动的自身工资弹性,即劳动者本身工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对其需求水平的变化的百分比。不同劳动者对工资的变动反应程度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1)无弹性。(2)缺乏弹性。(3)单位弹性。(4)富有弹性。(5)无限弹性。

当然这种表示方式并不完全正确。其实除了无弹性和完全弹性外,在同一条劳动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都不一样。劳动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越高,弹性越大,位置越低,弹性越小。

另一种劳动需求弹性是交叉弹性。所谓劳动的需求交叉弹性是指当一种劳动要素(比如B)的价格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时,对另一个劳动(比如A)需求变动的影响率。用公式表示:

其中,若E AB>0,说明A、B两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反之则说明A、B两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

7.影响劳动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劳动的市场需求弹性的因素可以通过马歇尔——希克斯引致需求原理来说明。该原理首先由马歇尔得出,后经希克斯进一步提练。该原理分析了在某一特定产业中有可能产生富有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因素,尤其是:①对产出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富有弹性;②要素替代性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富有弹性;③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

④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富有弹性。

7.借助图形,说明如何根据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分析推导出长期的劳动需求曲线。

从长期来看,当工资发生变化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长期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考虑企业生产Q1单位的产出。假定:在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成本的生产水平的意义上,这一产出是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利润最大化企业将在可能的最低成本上生产这一产出水平,因此,它会使用边际产品的比率等于投入价格的比率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组合。工资起初为W1,该企业投入的最优组合如下图1所示,选择10单位的资本和L1单位劳动的组合,来生产Q1单位的产出。请注意,与生产这一产出水平相联系的成本费用为C单位。

假设市场工资下降到W2,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可以得出简单推断,减少工资会使等成本线外移,以表示可雇用更多的劳动,并且企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会从点E移动到点F。

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般不会在工资发生变化时还想使得成本费用保持不变。其结果是,新的等成本线不必与旧的等成本线一样,从纵轴的同一点画出来。然而我们知道,利润最大化企业将会有效地生产Q2个单位的产出,这一产出将会通过使用劳动力与资本的成本最小化组合而生产出来。因此,投入的最优组合,是由更高的等产量线上的那一点所给定的,在此点上,等产量线与一条新的等成本线相切,而这条等成本线具有与比初始性的等成本线更加扁平。因此,解决方案如图2中的点F所示。

如图2所示,当工资下降时,该企业总是会雇用更多的工作者。图2中的点F还意味着,该企业将会使用更多的资本。但现实情况不一定总是如此。简而言之,工资削减不是提高就是减少了资本需求的数量。

劳动力的长期需求曲线给出了企业在特定工资水平上的雇用数量,并且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8.劳动力派生需求定理对解决经济中的失业问题有何启示?

(1)鼓励多发展产品需求弹性小的产业

(2)限制资本对劳动的过分替代

(3)限制生产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

(4)支持鼓励我多以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就业有何影响?

从短期看,发展高新产业,可能会增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不利于劳动就业;但从长期看,发展高新产业,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进上步促进生产规模扩大,这又可能加大对劳动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服务业难以招到合适员工的原因及对策。

主要原因:

(1)工作时间长

(2)工资报酬欠低

(3)劳动强度大

(4)没有地位

(5)不能提升劳动技能

(6)没有好的职业前途

对策:

(1)提高基础工资,实行计件工制

(2)内部竞赛

(3)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4)适当拉开收放水平差异

(5)季或年奖金激励

第三章劳动需求的进一步分析

二、思考题

1.举例说明要素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需求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需求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要素之间是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增加某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就可以减少对另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熟练工工资下降了,就会减少对非熟练工的需求。

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 是互补。如果多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是互补的,就说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个要素必须同时使用,离开了任何一方,企业都不可能生产出产品。。比如出租车运营证价格下降了,就会增加对出租车的需求,驾驶员需求量就要增加。

2.如何理解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使用均衡?

如果雇员人数和工作时间存在边际生产率差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不再会把二者看成是同质的,这将影响到两种要素的需求水平。为了区分开生产率差异与准固定劳动成本的影响,我们假定每小时劳动使用者成本不变,将生产函数中的雇员人数与工作小时区分开来,生产函数可写为Y=F(K,L,H)。企业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是:

在上式中,MRP表示边际收益产品,下标H和L分别表示工作小时和雇员人数;W H和W L分别表示小时工资和单位人员工资。企业要将雇员人数和工作小时调整到这样一种水平,使它们的增量对总收益的边际贡献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企业发现在正常工时处工时生产超过雇员生产率,那么,它就会增加雇员的工作时间并减少雇员人数。这会降低工时生产率对雇员生产率的比率,因而实际上它是引起两方面趋向均衡点的运动。如果工资也随工作小时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单位工时成本也会以更大比例增加,因为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加班补贴。简单地说,假定W H=1,W L=1。若MRP H>MRP L,则厂商会延长劳动时间而减少雇用人数。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劳动时间延长,MRP H下降;同时雇用人数减少,MRP L会上升,最终趋向均衡。劳动时间的延长会使时间工资提高,从而也会制约厂商劳动时间的延长举措。

3.全日制劳动需求与非全日制劳动需求有何不同?非全日制劳动需求的意义何在?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比较表

4.加班对劳动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企业突然面临大额订单、市场需求旺季等市场变化时,为了满足短期的劳动力需求,企业通常增加雇用人数或者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突然性的市场需求变化毕竟不多,临时扩充人员会面临将来诸多风险和很多长期问题。因此,企业通常选择延长员工的劳动时间,哪怕是支付加倍的加班工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班工资成为企业做出劳动力需求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为了分析提高加班工资是否会增加就业的问题,我们从四个角度解释加班工资的提高可能产生的影响。

(1)即使企业加班时间缩减到零,其平均劳动力成本也会上升

(2)在提高加班工资之前经常加班的企业,如果现在转换为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其生产成本也很有可能增加

(3)如果当前存在的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也就意味着目前从事加班工作的员工与失业者之间的可替代程度很低。即使加班工资提得再高,企业也不得不选择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保证产出,因为企业无法在市场上寻找到大量同质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将加班时间转化为失业者的新就业机会。

(4)假设法定加班工资提高,那些把加班当成常规性工作的企业做出的选择可能是降低员工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小时工资率,从而使员工获得的薪酬水平控制在原有范围内。并且研究也证明,当加班工资发生调整时,确实会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工资率。而这种影响将进一步削弱提高加班工资所带来的岗位创造效应。

5、劳务派遣制度对企业有何价值?如何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管理?

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用工单位之间,其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

针对流动性强、管理难度较大的岗位以及大量临时性人员的用工需求,派遣服务的提供使实际用工企业在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从烦琐的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关注在核心业务上,从而简化用工程序、减少人员管理成本、降低用工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就业规模方面。研究发现使用派遣员工可以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解决编制问题和满足临时性用工需要,企业有用派遣员工代替正式员工的需求,总体劳务派遣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是积极的。

(2)在就业质量方面。派遣员工的薪酬福利相对较低,而且由于派遣员工的短期性,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很少考虑派遣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3)在匹配成本方面。由于派遣机构只要使劳动者进入用工单位工作,就能按月收取管理费。在利润的刺激下,派遣机构主动地获取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信息的积极性较高,作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中介组织,派遣机构能使供求信息集约化,有利于减少供求信息障碍,减少摩擦性失业,从而能提高匹配的质量。

6.特殊就业群体有哪些?对他们的就业照顾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特殊就业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残疾人群体。(2)大龄失业群体。(3)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4)复员转业军人。(5)刑满释放人员群体。

除此之外,当前还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人员、失业一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都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对特殊就业群体的政策支持的经济影响分析:

假定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某国政府为了提高该国某一群体(如妇女或残疾人,以下简称为A类人,B类人是除此之外的劳动者)的就业水平,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按政府规定雇佣A类劳动者,否则将受到处罚。假定企业完全按照政府的政策行事,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性影响?

先从政府没有任何雇佣限制的状态考察A、B雇佣量的决定因素。设两类人的劳动效率不同,B类人的劳动效率高于A类人,B类劳动者为L B,A类劳动者为L A,工资分别为W B、W A,产量为Q1,如图3-4所示。若既定成本为CD,则在等产量这条曲线上,成本最小化的点为E,此时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B类类劳动需求量为L BE,A类劳动需求量为L AE,B类劳动需求量大于A类劳动需求量。

若政府要促进A类人就业,要求A、B类人的雇用比例达到一定标准(比如说是1:1),如图1中的

OF线所示。企业必须要在OF线上找到AB劳动的组合点。现在面临两个问题:其一,若产量是既定,比如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的,则现在成本无法完成,必须要增加成本到C/D/,组合点在G点;其二,若厂商不能在短期内增加筹资,则产量会下降到Q2,组合点在H点。无论从哪一点看,厂商都没有实现最优化的要素组合,这就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对厂商造成的代价。

若这种成本的上升并不完全由企业来承担,一部分要通过产品需求的变化,影响到劳动者和消费者。如果相关企业全部受到这样的政策限制,那么,工资的上升对产品需求所造成的影响,将使产品的供给曲线上移,使价格上升,这一部分成本由消费者来承担。若成本不变,产量下降,则价格会上升,会降低消费者的需求量。

但是,如果政府仅限制某些特定企业,只要没有相应的政府补贴,与其他的企业相比,此类企业所增加的成本部分就只能由其自己承担,从而使此类企业竞争力会下降。这样此类企业的产量会随着需求的减少。由于规模效应发挥作用,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减少。

7.工资补贴对厂商的劳动需求有何影响?

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一方面可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易引起与这些特定劳动者有竞争关系的劳动者的工资上升。其结果是,如果其它各种条件不变,其他劳动者被得到补贴的劳动者替代。

首先,考虑一下企业支付的工资中的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情况。例如工资补贴达20%,企业并不是只负担原工资的80%就行了。企业对受补贴劳动者的工资负担减少,那么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他们的市场工资率便会上升。另外,市场工资率的上升使劳动力供给扩大,这又会使工资抑制机能起作用。企业的成本虽然没有增加,但支付的工资要比原工资的80%要多。

如果工资补贴直接发放到接受者手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假定市场工资率依旧是以前的水平,含有补贴金的部分对劳动者来说具有与市场工资率上升相同的效果,劳动力供给量因此增加。其结果是,劳动力需求量虽然相同,但由于劳动力供给量增加而造成市场工资率下降,企业支付的工资额减少。

其次,受到这种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雇佣得到工资补贴的劳动者的雇主所负担的工资额降低。如果在该水平上工资固定不变,劳动力需求将会怎么样?

如图2所示,以享受工资补贴的劳动者A为横轴,其他劳动者B为纵轴。获得工资补贴之前的企业的产量为Q1,相对应的等成本线为CD。此时,点H是企业的最低成本组合点,企业雇用享受工资补贴的劳动者L AH和其他劳动者L BH。

若政府对A类劳动者进行补贴,则企业直接负担的工资下降,由此而产生的变化可以从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替代效应是因等成本线所代表的相对工资的变化,均衡点从点H向点I移动,结果是享受补贴的劳动者的雇佣量增加,其他劳动者雇佣量减少。

不过变化并非仅此而已,规模效应还发挥着对全部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作用:①人工成本的

降低使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②即使市场工资下降,由于享受补贴的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企业的产量随之增加,于是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Q1移至Q2。这样,规模效应使两者的雇佣量从点I增至点K。

工资补贴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使雇佣量扩大,但是对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劳动者来说,替代效应会产生减少雇佣量的效果,而规模效应有扩大雇佣量的效用。但最终是正效果还是负效果,无法做出先验性的回答。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所造成的对其他劳动者需求的减少,设计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规模效应的方法是制定此类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8.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有何差异?

公共部门的目标有两下,一个是服务最大化目标,另一个是财政收入最大化。在服务目标最大化下,公共部门决策者在确定服务水平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了满足选举人的要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服务,需要筹措多少资金,而为筹措这些资金,又将增加纳税人多少负担。如果提高服务水平所能满足的群众需要小于因提高服务而增加的群众负担,以服务最大化为目标的决策者将决定不提高服务水平;如果提高服务水平所能满足的群众需要大于因提高服务而增加的群众负担,决策者将决定提高服务水平。由于假设技术条件一定,所以公共部门雇佣规模便同服务水平一起确定。

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下的公共部门的考虑则不同,如果提高服务水平的决策已定,它考虑的是如何将税收负担增加到群众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如果税收负担一定,它要将服务水平降低到群众可忍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如果服务水平相同,公共部分雇用工资相等,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以服务最大化的公共部门雇用更多的人员。

而私人部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它一定要按照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确定雇佣人数。

9.如果雇用和解雇工作者的成本都很高,企业将如何调整其雇用水平?

当雇用一单位的劳动与解雇一个单位的劳动的边际成本相等时,且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此时的雇佣水平最佳。当雇用一单位的劳动大于解雇一个单位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时,减少雇用量,此时,按照边际成本递增规律,雇用成本会下降;反之,则增加雇用量。

10.目前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相对于一些岗位的农民工工资是下降的,其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经验不足。(2)劳动效率不高。(3)不能学以致用。(4)不能吃苦。(5)供给太多。

11.最低工资制度的利弊有哪些?对劳动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最低工资制度的“利”:保障工人薪资、维护工人的尊严、维持社会稳定、有效提升内需、带来了高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

(2)最低工资制度的“弊”:加剧失业、深化劳资冲突、扭曲了市场机制、削弱竞争力、损害技术和低学历及年轻工人的就业机会、不能改善穷人的处境。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条件: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和最低工资标准。在完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低于均衡水平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劳动力市场不产生影响,高于均衡水平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减少覆盖部门的就业量,增加失业率,同时压低非覆盖部门的工资水平;在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在边际工资成本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品收益点的工资以下,有助于短期增加就业,提高工资。高于该点的工资水平,将减少就业量,失业率增加。

三、案例分析

可参考思考题第3题和第5题。

第四章劳动供给分析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供给?有哪些特点?

劳动供给,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劳动供给是指一个经济体(一个国

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要深入理解劳动供给概念,需要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个体决策。劳动者是寄寓于其身上的劳动力的法定的产权所有者,劳动者有充分的自由使用权和处置权,并有凭借直接提供劳务或出租劳动力使用权获得收益(即劳动报酬)的权利。

(2)个体意愿。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者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劳动能力,取决于许多因素。

(3)时间要素。劳动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等。劳动力供给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求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力数量。

2.什么是劳动供给弹性?劳动供给弹性有哪几种类型?

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为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根据劳动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供给弹性分为五类:(1)供给无弹性;(2)供给有无限弹性;(3)单位供给弹性(4)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缺乏弹性。

3.劳动供给的变化与劳动供给量的变化有何不同?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通常情况下,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反之亦然。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如企业规模、气候等)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水平位移。工资率不变,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如失业救济增加,则劳动供给曲线左移,即减少劳动供给。反之亦然。

4.什么是劳动力?什么是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也称为劳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总数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5.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规模。国家规定的就业年龄越小,退休年龄越大,潜在劳动力比例越大。当然也要等到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才能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将其称为“滞后效应”,也就是说,人口规模只在长期内起作用。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按其所具有的属性来看,可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和人口质量结构。

(3)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从动态上看,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增加,会相应减少就业的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反之,受教育年限缩短,把可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用于就业,必然提高劳动参与率。教育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工资率差别越大,劳动参与率越低,一定量总人口中潜在劳动力供给就越多。

(4)宏观经济状况。当经济总体形势好,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就会有更多人有更强的就业欲望和信心,从而劳动参与率越高,社会劳动力供给越多。反之使劳动参与率降低。

(5)工资政策及工资水平。宏观上来看,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供给就会增加,从而劳动参与率越高;反之,劳动参与率越低。当然工资水平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就个人而言,到底是促进劳动供给增加,还是使劳动供给减少,这要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来分析。

(6)个人非劳动收入。个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降低人们谋生对劳动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

(7)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从家庭生产的时代价值就越高,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劳动供给数量就越少,因而,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参与率会降低。

(8)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型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参与率提高。

(9)社会分工程度。人们的商品观念越浓,社会分工程度越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的必要时间就会越少,处于就业年龄女性的社会就业者就会越多,从而劳动参与率越高。

(10)其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6.如何理解个人劳动闲暇供给决策?

如图4-1所示,预算线TH ,没有非劳动收入,每小时8元的市场工资率,三条效用曲线,位置越高效用越大。

点E 为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所选择的劳动与闲暇时数的最优组合。该工作者每天消费8小时的闲暇,工作8小时,获得收入64元。该劳动者显然偏好位于无差异曲线U 3上的消费束,因为它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效用。例如,该工作者会偏好点G ,在该点,她每天工作8小时,并且能够购买价值100元的商品。然而,给定她的每小时8元的工资率,该劳动者绝不可能支付得起这一消费束。相比之下,她可以选择诸如点A 这样的点,该点位于预算线上,但是她却不愿意这样选择。因为她在点A 获得的效用低于点E 。因此,对工作者来说,收入与闲暇的最优消费是由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决定的。这一类型的解决方案被称为内部解决方案,因为该劳动者并不位于机会集的两个拐角(也就是说,在点H ,可以把所有可获得的时数用于工作;在点T ,则根本不工作)。

在最优点E ,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这意味着W MU MU MRS Y

h hY == 因此,在选定的消费和闲暇水平上,边际替代率MRS (即一个人愿意放弃闲暇时数来交换额外消费的比率)等于工资率(即市场愿意让该工作者用1小时的闲暇时间替代消费的比率)。这一条件背后的经济直觉比较容易把握,如果我们把它改写为Y h MU w

MU = 在上式中,MU h 为从多消费1小时的闲暇中所获得的额外效用,这额外的1小时的成本是W 元。因此,公式(4.10)的左边为通过在闲暇上多花费1元而获得的效用数量。MU Y 为在劳动上多得1元所获得的效用数量。图4-10中的点,意味着花费在闲暇活动上的最后1元,能够购买与她花费在劳动上的最后1元相同数量的效用。如果这一相等没有被保持,该工作者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她可以重新安排她的劳动闲暇计划,以购买更多的每一美元能够得到更多效用的商品。在A 点,劳动者心理上的时间

价值大于市场工作的时间价值(MRS>W),因此增加闲暇可以增加效用。而在B点,正好相反,应该减少闲暇。

7.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是否相同?为什么?

(1)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图4-2显示的是劳动力供给曲线、最优工作时数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会随着工作时数和工资率一起移动而呈现正值。然而,一旦工资上升到超过W2时,收入效应就占据优势,工作时数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创建出具有负斜率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那一线段。这种特征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被称为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因为它最终会向后弯曲,且斜率为负。

(2)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将所有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尽管许多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却不一定如此。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工人也许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也会吸引新的工人进来,因而总的市场劳动供给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从而市场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应该注意的是,以上结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下得到的。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工资率提高可能会使一部分原来就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人减少劳动供给,但同时又会吸引一部分本来不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进入这一市场,从而使劳动供给总量最终会呈现增大趋势。即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现为正斜率。

8.如果非劳动收入增加,保留工资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保留工资是一个人选择不工作的最高工资率,或者是个人决定工作的最低率。在这一工资率下,工作与闲暇的价值相同。如果市场工资率低于该保留工资,他会选择不工作。或者说,此时选择工作会使他的福利降低。相反,如果市场工资率高于工资率,这会他成为市场劳动参与者,此时,工作价值大于闲暇价值。

保留工资的定义意味着,高保留工资会使得一个人不大可能进入劳动力队伍,该保留工资通常取决于他对工作的偏好程度,它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也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例如,假定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它意味着保留工资会随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因此,更高水平的非劳动收入会使保留工资提高,使得一个人不大可能参与到劳动力队伍中。该结论背后的直觉非常明显,因为随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工作者将消费更多的闲暇,需要更高的工资来说服高收入者进入劳动力市场。

9.为什么福利计划会产生工作负激励?

为了论述福利计划对工作激励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先论述只向符合资格条件的人们提供现金补助的福利计划。假定符合条件的人们(例如失业者)每月得到300元的现金补助,只要他们一直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如果这些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就会假定他们不需要公共援助,就会立即将他们剔除福利

名单(不论他们挣多少收入)。

现金补助计划对工作激励的影响如图4-3所示,在没有福利计划的情况下,预算线是由FG给定的,该工作者每天消费8小时的闲暇,工作8小时。

为简化起见,假定该失业者并不具有任何非劳动收入,于是对不工作者300元的现金补助会将点H 引入到该机会集中。在该点上,不工作的话,她就可以购买价值300元的消费品。然而,一旦她进入劳动力市场,福利补助就会被取消,并且该机会集会转回到起初的预算线FG。

位于点H的现金补助,会极大地减少工作激励。如图4-3所示,该失业者通过选择在点H上的角点解(也就是是福利解决方案)可以获得比选择点E上的内点解(也就是工作解决方案)更高的效用水平。

该类型的享受或退出现金计划会使得很多工作者退出劳动力队伍。事实上,低工资的劳动者更有可能选择福利方案。正如我们已经论述过的,馈赠点的改善(从点F到点H)可以提高工作者的保留工资,因此会降低低工资工作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事实上,只要失业补助超过FI,对于该失业者来说,选择完全闲暇都是最佳选择,此时,效用比劳动任何一小时的效用都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福利计划并不会降低那些低工资工作者的劳动力参与率,但会降低低工资工作者的工作激励。因为正是这些工作者最有可能发现由福利制度所提供的经济机会优于在劳动力市场所获得的经济机会。

10.“有钱就应该去挣”这句话对吗?

不完全正确。原因如下:

(1)闲暇带来直接效用

(2)劳动通过挣钱获得收入带来间接效用。挣钱的目的只是提高闲暇时的浪费水平,若工作时间太长,而没有时间消费,闲暇效用无从谈起。

三、案例分析:

(1)“民工荒”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劳动力要求提高;③厂商支付的工资水平较低;④农村经济水平提升。

(2)“民工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主要影响:①促进企业产业转型;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③有利于劳动资源优化配置;④促进劳动收入水平提高,从而促进消费。

第五章劳动供给分析的拓展

二、思考题

1.为什么有的人愿意选择风险大的工作?

相对于闲暇选择,劳动都是有风险的。若劳动者无差别,当风险相同时,劳动者当然愿意选择工资高的工作;当工资相同时,劳动者当然愿意选择风险小的工作。由于不同的工作,风险不同,每一项工作都得有人干。从理论上讲,要吸引劳动者从事高风险的工作,必须提高工资。

工作风险是一种不利的工作特征。根据补偿性工资理论,如果雇员接受一项风险概率较大的工作,则可相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反之亦然。如果将能够使工人产生同等效用水平的一系列工作风险概率与工资率的组合联结起来,就形成一条无差异曲线,如图5.10所示,它代表了劳动者的偏好。

对于雇主来说,减少雇员工伤危险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如必须在机器上安装昂贵的安全装置,或牺牲生产时间为工人培训安全知识等。这样,如果雇主制订一个减少工作危险的计划,为了控制成本保持竞争力,他必须降低工资水平。雇主在工资率与所提供工作的伤害风险之间的选择,可以通过等利润曲线表示出来,如图5.12所示。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风险偏好不同的个人A、B,其中A特别厌恶风险,B无所谓。他们对工资和劳动风险的选择分别用无差异曲线AA/、BB/来表示。同时,在产品市场存在着风险消除难易程度不同的企业X、Y,其中X易于消除风险,Y难以消除风险。他们对工资和伤害风险的选择分别用等利润曲线XX/、YY/来表示。

从图5.14可知,厌恶风险的劳动者A与风险易于消除的厂商X在较低的风险和工资下组合,可以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而不太厌恶风险的劳动劳动者B与风险难以消除的厂商Y在较高的工资和风险下得到组合,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由此可见,工作匹配过程,实际上是厂商提供工作机会和劳动者接受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2.弹性工作制有何价值?

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由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的、固定的下班时间的制度。弹性工作制对企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弹性工作制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

(2)弹性工作制可以增进员工的生产率。弹性工作制可以使员工更好地根据个人的需要安排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使员工在工作安排上能行使一定的自主权。其结果是,员工更可能将他们的工作活动调整到最具生产率的时间内进行,同时更好地将工作时间同他们工作以外的活动安排协调起来。

(3)弹性工作制增加了工作营业时限,减少了加班费的支出。

(4)弹性工作制可以吸引偏好灵活工作的劳动者,特别是年轻劳动力,而这些人正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力军。

(5)弹性工作制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因为弹性员工在工资尤其是福利和培训方面的支出通常低于全职员工。

(6)弹性工作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生产灵活性,使企业易于适应多变的需求波动。特别对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客观存在可以避免过多的固定员工所带来的人工成本。

(7)弹性工作制可以有利于企业寻求更合适的全职员工。

弹性工作制对员工个人的优点有:

(1)员工在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需要作息,上下班可以避免交通拥挤,免除了担心迟到或缺勤所造成的紧张感,并能安排时间参与私人的重要社交活动,便于安排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

(2)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3)弹性工作在时间上更自由,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有助于更新技能,能赚取额外收入。

3.劳动的个体决策与家庭决策有何不同?

4.为什么家庭成员中有的成员应将所有的时间配置于劳动市场,另一些成员将所有的时间配置于家庭中,也许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家庭成员中市场工资较高的可以将主要时间甚至全部时间用于市场劳动以获得较大的收入,从而提高家庭效用;而家庭生产效率较高的成员部分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用于家庭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效用。这种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整个家庭的效用。

5.劳动时间缩短对社会正常生活有何影响?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劳动时间的不断缩短、非劳动时间的不断延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取决于劳动的节约,由于时间是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在现实和理论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缩短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收益增多;(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6.美国不动产税允许家庭可以把一部分财产转移给他们的继承人。废除这一规定对继承人的工作时数和退休年龄会产生什么影响?

若废除这一规定,则继承人相当于减少了非劳动收入,从而降低他的条件工资,相应的要增加其劳动时间,退休年龄也会相应推迟。

7.为什么某一工作者在工资最高时会工作最多的时间,而此时没有收入效应?

这主要是针对工资较低的劳动者。由于工资上长升会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增加劳动时间。尽管工资上升会产生收入效应,但这并不一定在每一个劳动者身上都会发生。

8.试分析为什么城市里又脏又累又有风险的工作都是农民工来做的?

主要原因表现在:(1)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2)农民工普遍缺少劳动技能,只能从事这些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工资;(3)农民工收入低,这些工作的边际效用相对较高。

9.当商场有打折商品时,为什么排队主要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

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时间价值较低,特别是老年妇女。

10.随着高考不断扩招,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上大学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试分析这个趋势对缓解就业压力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上大学生人数增加,确实可以延缓就业起始年龄,从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但这种效应只中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了他们的就业欲望,从而会延缓他们的就业,从而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同时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提升了劳动效率,从而相对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题

(1)你认为法院判决对你将来的工作选择有何指导意义?

无论将来选择是全日工作还是非全日制工作,签订劳动合同非常重要。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对企业来说,弹性工作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弹性工作制比起传统的固定工作时间制度,有着很显着的优点。弹性工作制对企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弹性工作制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

2)弹性工作制可以增进员工的生产率。弹性工作制可以使员工更好地根据个人的需要安排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使员工在工作安排上能行使一定的自主权。其结果是,员工更可能将他们的工作活动调整到最具生产率的时间内进行,同时更好地将工作时间同他们工作以外的活动安排协调起来。

3)弹性工作制增加了工作营业时限,减少了加班费的支出。

4)弹性工作制可以吸引偏好灵活工作的劳动者,特别是年轻劳动力,而这些人正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力军。

(5)弹性工作制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因为弹性员工在工资尤其是福利和培训方面的支出通常低于全职员工。

6)弹性工作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生产灵活性,使企业易于适应多变的需求波动。特别对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客观存在可以避免过多的固定员工所带来的人工成本。

7)弹性工作制可以有利于企业寻求更合适的全职员工。

弹性工作制对员工个人的优点有:

1)员工在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需要作息,上下班可以避免交通拥挤,免除了担心迟到或缺勤所造成的紧张感,并能安排时间参与私人的重要社交活动,便于安排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

2)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3)弹性工作在时间上更自由,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有助于更新技能,能赚取额外收入。

但是,弹性工作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

1)它会给管理者对核心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的下属人员工作进行指导造成困难,并导致工作轮班发生混乱。

2)当某些具有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不在现场时,它还可能造成问题更难以解决,同时使管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工作更为麻烦,花费也更大。

3)许多工作并不宜转为弹性工作制,例如,百货商店的营业员、办公室接待员、装配线上的操作工,这些人的工作都与组织内外的其它人有关联,只要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弹性工作制通常就不是可行的方案。

(3)如何充分发挥弹性工作制的作用?

第六章人力资本

二、思考题

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2.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有什么特点?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相对其他领域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有以下几个特征:(1)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2)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3)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不完全一致性;(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形式多样性。

3.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投资的净现值分析法?

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将带来成本和收益(增加的收入)。我们可以利用净现值的一般公式进行计算: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较大时,工资率变化对该类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 A、大 B、小 C、没有 D、不确定 2、当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被称为() A、蛛网收敛条件 B、蛛网稳定条件 C、蛛网发散条件 D、蛛网中立条件 3、实际工资率越低,预算约束线() A、越陡直 B、越弯曲 C、越平缓 D、不变 4、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的是() A、新古典综合学派 B、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C、凯恩斯主义学派 D、货币主义学派 5、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其劳动力需求弹性() A、为零 B、大 C、小 D、为单位弹性 6、甲的闲暇偏好大于乙的闲暇偏好,则两者的等效用曲线的斜率关系为() A、甲大于乙 B、甲小于乙 C、两者相等 D、无法判定 7、下列关于瓦尔拉需求和有效需求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B、二者都受市场价格的限制 C、二者都受市场数量的制约 D、二者希望实现的数量与实际购买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8、通过教育形成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能力不会老化、失效。这体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 A、间接性 B、长期性 C、迟效性 D、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9、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 A、提高税率 B、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C、扩大政府购买 D、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10、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1、由于耕地不能完全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B、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村剩余劳动力 D、农民劳动力 12、我国男子的法定劳动年龄的上限是() A、60 B、58 C、55 D、57 13、根据奥肯法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降低6%,失业率上升() A、1% B、2% C、3% D、4% 14、很多单位招聘部门经理时,都要求在30——40岁。这是() A、合理要求 B、性别岐视 C、经验歧视 D、年龄歧视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A.有正向 B. C.没有 D.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B ) 影响。 有负向 不确定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D. 工资率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 大,平缓 C.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D ) A. 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C.工时损失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 13. 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D )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A.减少,减少 B.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A.企业 B. C.政府 D.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C.不相关 10. 技术进步对 A.熟练工 C.技工 B . D. C ) B. D. 减少,增加 增加,增加 ) 来支付。 员工 社会 负相关 不确定 的就业影 响较大。 非熟练工 女工 (B )的。 向后弯曲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劳动经济学重点课后题

第一章导言 名词解释 劳动力——在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看作可变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简答题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名词解释 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他们均会导致劳动力使用量的减少。其中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不变,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用资本代替劳动致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下降。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动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因素。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大小。第二,最终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第四,劳动要素在生产成本的比重。 互补性生产要素——(你涨我也涨)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替代性上产要素——(你增长我下降)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简答题(派生需求省略)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回答: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经济社会制度、政府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 2.试着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于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那么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故女性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第二,如果男女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处于管理者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此时双方为互补性生产要素,此时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会增加对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会提高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第三,一般来说,男性与女性劳动力双方互为替代性生产要素,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3.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

一、填空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 1.一般来说,人口总量增多,则劳动力资源(增加)。 2.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的是(劳动者)。 3.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决定就业量和工资)。 14.工资率的变化能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当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将(增加)。4.当工资率增加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个体的工作时间为(减少)。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工资总额不变而劳动时间缩短,则劳动供给(增加) 3.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6.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较大)。 7.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8.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减少)。 20.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增加)。 A.增加B.减少 C.不变D.难以判定 9.两种劳动力间为总互补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负)。 10.两种劳动力间为总替代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正)。 11.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则均衡工资率( 增加)。 17.封闭型蛛网的条件是(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12.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7.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 13.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14.人力资源配置就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的(管理)行为。 15.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员工)来支付。 10.特殊培训的成本通常由(企业)来支付。 16.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 1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 18.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19.集体谈判的双方为(雇主和工会)。 A.雇主和员工B.雇主和工会C.雇主和政府D.政府和工会 20.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曲线是(菲利浦斯曲线)。 1.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 ; .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需求无弹性, 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2.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 段。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劳动经济学题库

Ky 劳动经济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D.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C.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经济性功能 C.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D.减少政府投资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D.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C .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D.劳动时间的长度 C.工作的紧张程度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 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1 Ky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D .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九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九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2、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无限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3、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4、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表述错误的是(): A MRL=MCL B MRP=MCL C MPL =W /P D MRP= W /P 5、下列关于由劳动要素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及其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 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 B 当AP与MP相交时,TP达到最大值 C当 MP达到最大值时,TP曲线出现拐点D AP与MP相交后,AP大于MP 6、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 A、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 B、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 C、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D、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 7、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 A、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短 B、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长 C、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长 D、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短 8、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价值相比,()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远大于后者 D、前者小于后者 9、对于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相对较小的商品,对该商品课税,则会导致劳动力需求():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确定 10、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类型是()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C、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 D、惯性通货膨胀 11、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12、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A、先增加后减少 B、越来越少 C、保持绝对稳定 D、保持相对稳定 13、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