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合集下载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2013年)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2013年)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2013年)《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3年4月1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3年4月17日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2013年4月1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抽取地下水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引起的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等常识。

第六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防灾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处置因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事故,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受灾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第七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并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发布本市年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八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面沉降防治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廖明生;裴媛媛;王寒梅;方志雷;魏恋欢【摘要】在地下水开采以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突出。

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水准测量虽精度高,但点密度低、成本较高。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特点。

选用2003~2005、2007~2008、2008~2009年间覆盖上海城区的中等分辨率Envisat ASAR影像,获得上海不同时期沉降速率图。

其中2003~2005和2007~2008年间的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达到了毫米级精度。

利用2008~2010年间获取的TerraSAR-X影像得到的沉降速率图还表明:基于序列高分辨率SAR数据不仅可以监测地面沉降,还可对大型单体建筑物及地铁等线状地物进行形变监测,证实了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and high construction density is a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Traditional methods focus on ground-based monitoring, such as leveling measurements, which can offer high precision but are labor intensive and time consuming. The Perman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y (PSInSAR)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used to monitor surface deformation. The major advantages of this technique are that it provides high precision and large area coverage at low cost.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obtained subsidence velocity maps of Shanghai from Envisat ASAR datasets during 2003-2005,2007-2008 and 2008-2009 respectively. The leveling data from ground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using the PSInSAR technique. By comparing the leveling and subsidencevelocity data from 2003 to 2005, and 2007 to 2008, it was possible to achieve measurement precision to the nearest mil imeter. The results were then combined with TerraSAR-X images from 2008 to 2010 in Shanghai. This demonstrated that, in addition to monitoring subsistence, time series high resolution SAR data could also be used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f large man-made structures. The case studies in Shanghai using both Envisat/ASAR and TerraSAR-X data gave results with accuracy to the nearest mil imeter when detecting long-term subtle deformation. These results therefore il 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the PSInSAR technique.【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作者】廖明生;裴媛媛;王寒梅;方志雷;魏恋欢【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07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7城市地面沉降是渐变的地质灾害,其长期作用会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测绘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测绘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地面的沉降不仅会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损害,还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测绘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来介绍测绘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案例一:上海市南汇区地面沉降监测上海市南汇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和居民区的不断扩张,地面沉降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有效监测南汇区地面沉降情况,上海市政府采用了激光测距技术进行监测。

激光测距技术基于激光束的发射和接收,通过测量光束的点到面的旅行时间,可以计算出距离。

在南汇区的监测中,这种技术被应用于测量地面的高程变化。

通过不断的测量,可以得到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

激光测距技术具有高精度和远程测量的优势,通过对多个监测点进行连续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趋势。

当地面沉降速度超过预警值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沉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案例二:北京市地铁工程沉降监测随着北京市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展,地铁工程的建设也日益增多。

然而,地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周边建筑物带来损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地铁公司采用了全站仪监测技术进行地铁工程沉降监测。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通过测量施工区域各个点的坐标变化,可以求解出地面沉降的情况。

在北京市地铁工程的监测中,全站仪不仅可以监测地铁施工区域的地面沉降,还可以分析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全站仪监测技术具有高精度、多点监测和实时监测的特点,可以为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问题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案例三: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隧道沉降监测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隧道是珠江新城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隧道安全运行,保证隧道附近的地面不发生沉降,广州市政府采用了GPS监测技术进行隧道沉降监测。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I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定义)本条例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四条(管理部门)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具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和本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第五条(地面沉降调查和数据发布)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发布本市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六条(监测网络)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对土层形变以及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条(防治规划)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八条(防治年度工作计划)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正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已经1996年8月19日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6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徐匡迪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1996年8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32号令发布)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本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管理,保障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使用效能,做好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系指为取得地面沉降监测、研究数据而由国家投资建造的下列设施:(一)用于土层形变监测的基岩标、分层标和水准点等测量标志;(二)用于地下水动态监测的长期观测井(孔)和孔隙水压力测头孔等设施;(三)为保护以上标志和设施而建造的房屋、防护栏等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保护及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以下简称市地矿局)负责本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管理工作,对本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规划、建造、使用和保护进行管理、监督。

其中涉及永久性测量标志规划、拆除和报废的,还应当接受上海市测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测绘办)的行业管理。

市规划、房地、公用、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地面沉降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负有保护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责任。

第六条(规划)布设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由市地矿局将布设方案报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批准,并按规定到市规划、房地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实施。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

表 2监测成本统计表
至2 0 1 5年 , 上海 市建 立 了以佘 山基点 、 小 闸基 岩标为起 算点 , 共5 2座基 岩标 、 1 2 6组深 、浅不 同的分层 标组 、 1 3 0 0多座 普通水准 点 的精密水准 网。 作为地面沉降监测点的永久性 G P S观测墩共 2 8 3 座, 组建 了 G P S 地 面沉 降监测一 、 二级网 。在华东政法 大学 、 双阳 中 学等 1 3 个 重点 区域 安装 了地面沉降 自动化监测 系统 。利用 欧洲空 间局 提供 免 费 的 E N V I S A T — A S A R和 E R S 一 1 / 2数 据 进行 I n S A R技 注: 标记的数据来 源于市场 的基础 定价 ; #主要是 维持 数据传 术 的研究 ,建立 了上海地面沉 降 I n S A R技术 的监 测方法与工作 流 输 所需要 的电费, 在此 忽略 不计 ; 其余数据均 来 自于《 测绘生产成本 费用定额》 财建[ 2 0 0 9 1 1 7号。 程, 并在实践 中进行 了应用 。 2监测技术对 比分析 2 . 3监测范围 以上海市多年地面沉降监测 的实践为基础 , 本文将主要从监测 从严密 的角度 出发 , 只有 I n S A R技术能够获得 “ 面” 状 区域 的沉 而其他监 测技术只能获 得“ 点” 的沉 降信息 , 但在 具体实践 精度 、 监测成本 、 监测 范 围等 3 个 方面对水 准测量 、 G P S测量 、 自动 降信息 , 化监 测以及 I n S A R等 4种测量技术 的特点进行了 比较 分析 。 中,水 准点一般分布较密 ,因此水准测量 能够 得到真实 性很高 的 “ 线” 状 以及“ 面” 状区域 的沉降信息 。 2 . 1监测精度 根据 2 0 0 5年 度 以来 上海 市 已建 的 自动 化监 测系统 的测 量数 3监 测 技 术 适 宜 性 评价 在对以上 4种监测技术特点进行 比较分 析的基础上 , 本文对这 据, 其 测量 中误差 均小于为 ±l m m; 根据 2 0 1 3年度 的数据 , G P S测 量 的高差 中误 差可以达到 4 - 5 m m。 从I n S A R技术在上海市地面沉降 4种 监测 技 术 进 行 了应 用 适 宜 性 评 价 : 监测 实践 中的应用 成果来看 , 目前我们在垂 向上能得到的最好精度 I n S A R技术可用 于迅速获取大范围 “ 面”状 区域 的地面沉降信 为 ±4 . 0 2 am。但该技术仍然面临着精度不均匀 、 r 稳定性有待进一步 息 , 在实施水准测 量条件缺失 ( 如人工 围填 区等 ) 、 精度要求 又不高 的区域可采用 I n S A R技术和 G P S技术 。精密水准测量则 应用于重 提高等 问题 。表 1 统计 以上各种测量技术 的测量精度 。 表 1测量精度统计表 点沉降 区域 以及 重要建筑f 构) 物 的高 精度 监测 ; 自动化监测技 术最 适 合用 于对重点关注对象( 如 隧道 、 桥梁等 ) 的实时沉 降监测 。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4•【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施行日期】2006.10.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5月8日市政府第10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2006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防治地面沉降,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有关用语的定义)本办法中有关用语的定义如下:(一)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二)地面沉降监测设施(以下简称监测设施),是指为取得地面沉降数据而建造的下列设施:1、监测土层形变的各类测量标志及其配套的仪器设备;2、监测地下水动态的观测井(孔)等各类水文地质监测设施;3、为保护前述设施而建造的防护栏、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

(三)地面沉降防治设施(以下简称防治设施),是指地下水回灌井和实施地下水回灌的采灌井(含井管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管理部门)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地资源局)是本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门。

上海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务局)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管理。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设交通委)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设工程管理。

区(县)政府和房地、水务、建设、规划、财政、投资、市政、交通、环保和民防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

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

地面沉降的定义与特点
地面沉降的定义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地下水开采、 地层构造变化、地面荷载等多种 因素导致的地表土壤和岩层压缩 、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的特点
地面沉降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影响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 ,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危害。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上海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地 面沉降问题,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开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地面沉降问 题日益严重。
上海市地面沉降研 究
目 录
• 引言 • 上海市地面沉降现状 • 上海市地面沉降原因分析 •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 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建设和 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上海市地面沉降进行研究,对于保护城市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现状分析
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中 心城区和部分郊区,沉降量较大的区 域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以东地区。
地面沉降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交通
地面沉降会导致道路、桥梁等 基础设施变形,影响交通安全

破坏建筑
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地基下 沉,严重时可能引发建筑结构 破坏。
水资源短缺
地面沉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影响城市供水和水处理。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任务
1. 对上海市地面沉降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获取 基础数据。
2. 分析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探究其形成机制 和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与任务
3. 评估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和生态 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陈华文(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

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

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

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

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数 量设 施 名 称 单位1995年 2000年备注基岩标座 832 分层标组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650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口 492 588孔隙水水位观测孔组 48 84 监测网自计水位仪套30GPS地面沉降监测网基准站/一级网/二级网座2/34/130高精度GPS仪器6台套地面沉降科普馆座 12001年投资建设2 常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在城市化地区仍起到重要作用2.1 通过面积水准测量全面了解地面沉降发展动态目前,常规监测技术在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工作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为面积水准测量,以基岩标构成一等精密水准网络,以二等水准测量路线组成地面沉降监测线路,在年度地下水开采峰期结束后施测。

通过制定年度、阶段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监测区地面沉降的动态发展规律,对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防治措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图1)。

图1 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等值线图(1996-2000)2.2 分层标测量掌握地面沉降规律,确定针对性的地面沉降控制方案土层分层沉降监测以分布于全市的31座地面沉降监测站为主体,其中25座位于中心城区内。

地面沉降监测站以基岩标为基准,由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设置于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层测量标志、各含水层地下水监测孔、孔隙水压力孔组成。

所取得的地下水—土层变形资料,是对定量分析地下水位、土层变形的规律、影响因素及机理的基础(图2)。

通过对各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土层变形动态规律的分析,可以确定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提出具体的地面沉降防治方案。

图2 上海中心城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土层变化特征(A、B、C分别为劳动公园第二、三、四承压含水层,D为华漕第五承压含水层)如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速率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当时各方面对地面沉降因素存在不同的看法。

地面沉降分层标资料的分析,清楚地表明,80年代中心城区第四含水层地下水位在-15.0~ -26.0m之间,沉降量为3.0mm/a;90年代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至35米的过程中,变形速率逐渐增大至11.21mm/a,第四含水层对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的影响权重由32.3%上升到49.27%;与此同时,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1.2亿增加到1.5亿立方米,其中第四含水层开采量占65%。

显然,影响地面沉降速率增大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开采量增大。

针对此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压缩第四含水层的地下水开采量,2000~2003年中心城区平均地面沉降由12.27 mm/a下降至9.60 mm/a。

3 新技术方法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3.1 GPS技术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上海自1998年开始进行应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可行性研究,2000~2003年先后完成了上海市的地面沉降GPS监测一级网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网规划及平差计算研究、地面沉降GPS一级网监测试验总结等多项工作。

上海市地面沉降GPS监测一级网已进行了6次复测,在多次复测中不断摸索经验,规范操作规程。

目前,上海地面沉降GPS一级网共有36个监测点组,投入6~10台Ashtech Z-Surveyor GPS接收机,测量时段长12小时,采用GAMIT专用处理软件计算,利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图3)。

图3 上海市地面沉降GPS测量累计变形量等值线图(2001.1~2003.11)⑴地面沉降GPS监测结果,与全市水准点复测得到的地面沉降等值线图的趋势基本相同,反映GPS技术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的可行性。

为了验证GPS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选择了华漕、桃浦、外高桥、北蔡、顾路、唐镇、华亭、嘉定、白鹤、朱泾等10处其近旁置有GPS观测墩的基岩标作为基准点,以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对比GPS监测点,相同监测点的GPS、一等精密水准结果,最大差值为2.1cm,其余各点之差值均在1cm以内。

六次观测得到的五次变形量,GPS测量与精密水准本次变形相比较,计算的总标准偏差为±1.3cm;对比统计数据表明,获得的GPS大地高的准确度与天津市用7年资料计算获得的±1.2cm相近。

⑵通过GPS测量监测点大地高变化,监测地面沉降的精度目前可以达到1cm,适用于沉降速率较大或一定时间间隔的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

从GPS 监测点大地高变化情况看(图4),GPS 地面沉降监测对于捕获较大的变形量比较适宜:对于大于3σ的变形量能够很准确的捕获,但接近或等于1σ(标准差)的变形量则难以准确捕获。

相似结果在美国休斯顿Harris-Galveston 地区、台湾地面沉降GPS 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图4 地面沉降GPS 一级网部分监测点大地高变化3.2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实时地面沉降监测中的作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房地资源局支持下,自2000年开始逐步引进自动化监测技术,目前已完成8座地面沉降监测站的自动化改造。

地面沉降自动监测系统主要采用联通管原理,测量分层标体沉降导致的液面变化,精确测量土层分层沉降变形(图5)。

图5 测点与仪器组成结构示意图 从目前已投入运行的8座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情况看,精度与运行效率可以满足地面沉降研究的需要(图6、7)。

图6 华漕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各土层沉降历时曲线图7 华漕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水位变化曲线4 地面沉降监测工作服务于上海城市发展4.1 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努力把握城市发展对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工作的需求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所依存的自然空间,而地质灾害则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

通过积极参与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我院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上海向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地质环境所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及时调整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地铁交通网、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列车、洋山深水港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地面沉降灾害降低防汛墙、海塘等防汛设施的防御能力,不均匀沉降对轨道交通线产生明显的影响,有关建设与管理部门十分希望地质环境监测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近年来,将地质环境监测重点调整到具有较大影响的轨道交通、大桥、城市防汛等方面,努力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上海城市规划范畴。

2001年我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城市地面沉降对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影响研究”,该项目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进行将地质环境指标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的定量化研究工作。

4.2 及时调整地面沉降监测工作方向,解决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地质问题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地质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与研究。

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与上海市房地资源局支持下,先后开展了“地铁一、二号线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地面沉降对城市防汛(涝)影响的调查研究”,围绕地质环境变化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评价,提出了在地铁、防汛规划与设计中避免地质灾害影响的对策措施。

这些地质环境监测与研究成果,已在地铁建设、新一轮黄浦江两岸规划防汛标准制定等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地质工作的认知度。

4.3 扎实工作,努力做好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技术支撑。

提高地质环境监测效率,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计划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根本保证。

为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在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基础上,根据上海市房地资源局要求定时报送“地面沉降动态简报”(季、年报);通过地面沉降趋势研究与预测,在每年末编制下一年度的“地下水开采、回灌实施方案”,报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

为进一步发挥地质环境监测与研究成果的效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院积极参与了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做好政府决策的技术支撑。

在上海市房地资源局指导下,完成了《上海市地质灾害区划研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近年来,我院完成了二十余项市重点工程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