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

合集下载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专题讲座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研究李梁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本专题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关于函数内容的深层理解;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建议;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分析与解决策略;学生学习目标检测分析.研究函数问题通常有两条主线:一是对函数性质作一般性的研究;二是研究几种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研究函数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的有关应用等.一、关于函数内容的深层理解一函数概念的发展史简述数学史角度:早期函数概念Descartes;1596—1650引入坐标系创立解析几何;已经关注到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几何角度;Newton;1642—1727;用数流来定义流量fluxion的变化率;用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Leibniz;1646—1716引入常量、变量、参变量等概念;Euler引入函数符号;并称变量的函数是一个解析表达式代数角度;Dirichlet;1805—1859提出是与之间的一种对应的观点对应关系角度;Hausdorff在集合论纲要中用“序偶”来定义函数集合论角度.Dirichlet:认为怎样去建立与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一个确定的值;那么叫做的函数.”这种函数的定义;避免了以往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简明精确经典函数定义.Veblen;1880-1960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限制;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它对象.二初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初中函数概念:设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如果对于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说是的函数;叫自变量;叫的函数.2.高中函数概念:1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B中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元素y与x对应;则称f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其中叫原象;叫象.2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数集;对A中的任意数x;按照确定的法则f;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与它对应;则这种映射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其中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取值的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所有函数值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由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完全确定.3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其定义域和值域都是非空的数集;值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城;值域和对应法则;其中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核心.三函数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其核心内涵为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知识做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它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四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结构框图五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函数的基本性质3.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1.函数概念的理解2.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实质的把握3.运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问题二、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建议:一如何深入把握函数的概念1.映射与函数的教学建议:教学中;由于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把握;故本部分内容宜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类似举如下的例子进行剖析:例1:设集合和都是自然数集合. 映射把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集合中的元素; 则在映射作用下; 2的象是_______;20 的原象是________.分析:由已知;在映射作用下的象为.所以;2的象是;设象 20 的原象为;则的象为 20;即.由于;随着的增大而增大;又;所以20 的原象是4.这个例子要求学生理解映射的意义;对于给出对应关系的映射会求映射中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 能够有效判别学生对映射、象、原象这些概念的把握程度.同时;题目中兼顾对于函数性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综合程度.二、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建议:一如何深入把握函数的概念1.映射与函数的教学建议:教学中;由于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把握;故本部分内容宜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类似举如下的例子进行剖析:例1:设集合和都是自然数集合. 映射把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集合中的元素; 则在映射作用下; 2的象是_______;20 的原象是________.分析:由已知;在映射作用下的象为.所以;2的象是;设象 20 的原象为;则的象为 20;即.由于;随着的增大而增大;又;所以20 的原象是4.这个例子要求学生理解映射的意义;对于给出对应关系的映射会求映射中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 能够有效判别学生对映射、象、原象这些概念的把握程度.同时;题目中兼顾对于函数性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综合程度.2.函数的定义域问题: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是研究函数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一个函数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变量的取值集合.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类似下述问题明确求函数定义域的几类常见问题: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4;解:1由;得;所以或;所以或.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2由得;或.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3由得;且;;所以;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为4由得即所以.所以;所求函数定义域为.例3:如图;用长为的铁丝弯成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框架;若矩形的底边长为;求此框架围成的面积与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定义域.解:根据题意;.弧长为;所以.所以;.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解得.所以;所求函数定义域为.上述求函数定义域问题涵盖了确定函数定义域的两种类型问题.1给出函数解析式求定义域如例2;这类问题就是求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正确的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在解决这类问题中是重要的.中学数学中常见的对变量有限制的运算法则有:①分式中分母不为零;②偶次方根下被开方数非负;③零次幂的底数要求不为零;④对数中的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 1;⑤;则.2在实际问题中求函数的定义域如例 3. 在这类问题中除了考虑解析式对自变量的限制 ; 还应考虑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另外;在处理函数问题时要有一种随时关注定义域的意识;这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在研究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函数的对应法则问题:确定函数的对应法则即求函数的解析式是有关函数概念中的重要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相关题组;和学生共同解决.例4:1已知;求的解析式;2已知;求的值;3如果为二次函数;;并且当时;取得最小值;求的解析式;4已知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的解析式.分析:1求函数的解析式;从映射的角度看就是求对应法则;于是;我们一般有下面两种方法解决1这样的问题.方法一:. 通过这样“凑型”的方法;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法则是“原象对应于原象除以原象的平方减1”.所以;.方法二:设;则.则;所以.这样;通过“换元”的方法也可以明确看到法则是什么.2用“凑型”的方法;.所以;.3因为为二次函数;并且当时;取得最小值;所以;可设;又;所以;所以..4这个问题相当于已知的图象满足一定的条件;进而求函数的解析式. 所以;可以类比解析几何中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求的解析式.设的图象上任意一点坐标为;则关于对称点的坐标为;由已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所以;点的坐标满足的解析式;即;所以;.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常见方法有像12所用到的“凑形”及“换元”的方法;有像3所用到的待定系数法;也有像4所用到的解析法.值得注意的是4中所用的解析法.在求函数解析式或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是一种通法.同时也表明函数和它的图象与曲线和它的方程之间有必然的取系.二教学中如何突出函数性质的本质函数的性质主要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与对称性等;侧重点在于理解与函数性质有关的概念;掌握有关判断、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简单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1.关于基本概念的理解: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如果对于内的任意一个;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奇函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如果对于内任意一个;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由奇函数定义可知;对于奇函数;点与点都在其图象上.又点与点关于原点对称;我们可以得到:奇函数的图象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通过同样的分析可以得到;偶函数的图象是以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如果取区间中的任意两个值;;改变量;则当时;就称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当时;就称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区间称为单调区间.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3一般地;对于函数;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使得当取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时;都成立;那么就把函数叫做周期函数;不为零的常数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4一般地;对于函数;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使得当取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值时;都成立;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这四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建议讲述相关概念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手段;不断揭示概念的几何背景;进而完善学生对概念的认识.2.关于函数的奇偶性问题:对于函数的奇偶性;要求学生会判断及简单应用.教学中可给出如下题组: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2; 3;4; 5.解:1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域为或;关于原点不对称;所以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2函数的定义域为;但是;由于;;即;且;所以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3函数的定义域为;又;所以此函数为偶函数.4解;得;又;所以此函数为奇函数.5函数的定义域为;又;所以此函数为奇函数.通过本例及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一步可以得到下面几个结论:①一个函数是奇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②是奇函数;并且在时有定义;则必有;③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其解析式一定为;等.判定函数奇偶性按照其定义可以分为两个步骤:①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②考察与的关系.由此;若以奇偶性为标准可以把函数分为奇函数;偶函数;既奇又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四类.例2:已知为奇函数;当时;;1求的值;2当时;求的解析式.解:1因为为奇函数;所以.2方法一: 当时;.所以;.方法二:设是在时图象上一点;则一定在在时的图象上.所以;;.上述三个例子分别从具体函数、抽象函数、以及奇偶性的应用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关于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例3: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证明:设;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所以;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例4:设是定义域为的奇函数;且它在区间上是减函数.1试比较与的大小;2若;且;求证:.解:1因为是奇函数;所以;又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所以;即.2因为;所以异号;不妨设;因为;所以;因为;;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所以;因为是奇函数;所以;所以;即.总之;函数的单调性是我们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函数性质;其与其它问题的联系、自身的应用都很广泛;在教学中要予以充分注意.三怎样有效提升学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把握基本初等函数包括: 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函数的图象上直观地反映着函数的性质; 学习函数的“捷径”是熟知函数的图象. 熟知函数图象包括三个方面:作图;读图;用图.掌握初等函数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函数的定义;之后是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性质一般包括定义域;值域;图象特征;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零点、最值以及值的变化特点等;研究和记忆函数性质的时候应全面考虑.函数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是解析式决定着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也可以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进而直观的发现函数的性质.1.关于二次函数的处理:对于二次函数;初中已有研究;但高中阶段处理二次函数的视角又和初中有所不同.例如:设是实数;证明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初中、高中的不同处理方法教学中可以参考如下的题目:例1:1如果二次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恒为负;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3函数对于任意均有;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解:1由于此抛物线开口向上;且在上是增函数;画简图可知此抛物线对称轴或与直线重合;或位于直线的左侧;于是有;解之得.2分析二次函数图象可知;二次函数最大值恒为负的充要条件是“二次项系数;且判别式”;即解得.3因为对于任意均有;所以抛物线对称轴为.又抛物线开口向上;做出函数图象简图可得.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且图象在轴上的截距为;被轴截得的线段长为;求的解析式.解:解法一:设;由的对称轴为;可得;由图象在轴上的截距为;可得;由图象被轴截得的线段长为;可得均为方程的根.所以;即;所以..解法二:因为图象被轴截得的线段长为;可得均为方程的根.所以;设;又图象在轴上的截距为;即函数图象过点.即. 所以.二次函数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函数模型;在高中数学中地位很重.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一般式;顶点式;其中为顶点坐标;双根式;其中为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二次函数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例1、2两个题目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及运动变化思想的运用.这两种数学思想在函数问题的解决中被普遍使用.2.关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处理:这三种基本初等函数是在研究一般函数基础上的重要模型;教学中建议采用如下问题突出相关函数性质的应用.例3、比较下列各小题中各数的大小:1与; 2; 3与;4与; 5与; 6.分析:1是减函数;.2函数在区间0; +上是增函数;所以;函数在区间0; +上是减函数;所以;所以.3由于;所以.4利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单调性..5因为;.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有.6因为;所以;即;比较与;只需比较与;因为是增函数;所以只需比较与的大小;因为;所以;所以;综上;.例4:已知;比较的大小.分析:方法一作商比较法;又;所以;所以;所以.方法二作差比较法; 因为;所以;所以;即.方法三构造函数令;将看作是关于的一次函数;因为;所以此函数为减函数;又;;所以;即.两个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思路:如果直接比较;可以考虑用比较法包括“作差比较”与“作商比较”;如例4的方法一与方法二;或者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如例3123;例4的方法三.如果用间接的方法可以尝试对要比较的两数进行适当的变形;转化成对另两个数的比较;也可以考虑借助中间量来比较如例3456.三、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分析与解决策略例1: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A; B;C; D;易错点: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函数的概念.错因分析:①忽视函数的定义域;②不清楚函数概念的实质;如B中表示自变量的字母不同;就误认为不会是同一个函数.解题策略: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就是要看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完全相同.一般有两个步骤:1在不对解析式进行变形的情况下求定义域;看定义域是否一致.2对解析式进行合理变形的情况下;看对应法则是否一致.分析:ACD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均不同;所以不是同一函数.B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化简后为及;对应法则也相同;所以选B.这个例子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把握;同时突出映射与函数概念的联系.例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求函数及的定义域.易错点:①对应法则定义域;②定义域的概念.错因分析:①对对应法则的符号不理解;②不清楚定义域的含义.解题策略:此题的题设条件中未给出函数的解析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函数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两件事情:①定义域是指的取值范围;②受对应法则制约的量的取值范围在“已知”和“求”当中是一致的 .那么由的定义域是可知法则制约的量的取值范围是;而在函数中;受直接制约的是;而定义域是指的范围;因此通过解不等式得;即的定义域是. 同理可得的定义域为.例3:设函数在上有定义;的值不恒为零;对于任意的;恒有成立;则函数的奇偶性为_________.易错点:①抽象函数;②对“恒成立”的理解.错因分析:①抽象函数的有关性质;②对“恒成立”的理解不清晰;不能将其转化为所需求的结构.解题策略:关于对抽象函数“”的使用一般有以下两个思路:令为某些特殊的值;如本题解法中;令得到了.当然;如果令则可以得到;等等.令具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如本题解法中;令.得到;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令;等等.总之;函数方程的使用比较灵活;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处理.在不是很熟悉的时候;要有试一试看的勇气.解:令;则;所以;再令;则;所以;又的值不恒为零;故是奇函数而非偶函数.例4:已知函数是定义域为的单调增函数.1比较与的大小;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易错点:①函数概念;②增函数.错因分析:①对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法则的理解不清楚;②没有理解增函数概念的实质;不会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解题策略:回顾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在;为区间任意两个值的前提下;有三个重要的问题:的符号;的符号;函数在区间上是增还是减.由定义可知:对于任取的;若;且;则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不仅如此;若;且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若;且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函数的单调性与不等式有着自然的联系;请结合例4加以体会.解:1因为;所以;由已知;是单调增函数;所以.2因为是单调增函数;且;所以;解得或.四、学生学习目标检测分析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1.函数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⑤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2.指数函数①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③知道指数函数y=a x 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a > 0; a≠1 4.幂函数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 y=x2; y=x3; y=; y=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二高考考试内容与要求1.函数①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④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⑤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2.指数函数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④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②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③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④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三两个典型高考题目剖析:例12010年全国卷理8已知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函数值域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函数值域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及值域的应用高考要求函数的值域及其求法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帮助考生灵活掌握求值域的各种方法,并会用函数的值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重难点归纳(1)求函数的值域此类问题主要利用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配方法、分离变量法、单调性法、图象法、换元法、不等式法等 无论用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2)函数的综合性题目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函数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等一些基本知识相结合的题目此类问题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运算能力 在今后的命题趋势中综合性题型仍会成为热点和重点,并可以逐渐加强(3)运用函数的值域解决实际问题此类问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从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此类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设计一幅宣传画,要求画面面积为4840 cm 2,画面的宽与高的比为λ(λ<1),画面的上、下各留8 cm 的空白,左右各留5 cm 空白,怎样确定画面的高与宽尺寸,才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如果要求λ∈[43,32],那么λ为何值时,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建立函数关系式和求函数最小值问题,同时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依托 主要依据函数概念、奇偶性和最小值等基础知识错解分析 证明S (λ)在区间[43,32]上的单调性容易出错,其次不易把应用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应用问题,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并把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解 设画面高为x cm,宽为λx cm,则λx 2=4840,设纸张面积为S cm 2, 则S =(x +16)(λx +10)=λx 2+(16λ+10)x +160,将x =λ1022代入上式得 S =5000+4410 (8λ+λ5),5cm5cm 8cm8cm当8λ=λ5,即λ=85(85<1)时S 取得最小值此时高 x =λ4840=88 cm, 宽 λx =85×88=55 cm如果λ∈[43,32],可设32≤λ1<λ2≤43,则由S 的表达式得)58)((1044)5858(1044)()(2121221121λλλλλλλλλλ--=--+=-S S又21λλ≥8532>,故8-215λλ>0,∴S (λ1)-S (λ2)<0,∴S (λ)在区间[43,32]内单调递增从而对于λ∈[43,32],当λ=32时,S (λ)取得最小值答 画面高为88 cm,宽为55 cm 时,所用纸张面积最小 如果要求λ∈[43,32],当λ=32时,所用纸张面积最小例2已知函数f (x )=xa x x++22,x ∈[1,+∞)(1)当a =21时,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2)若对任意x ∈[1,+∞),f (x )>0恒成立,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最小值以及单调性问题,着重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知识依托 本题主要通过求f (x )的最值问题来求a 的取值范围,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与分类讨论的思想错解分析 考生不易考虑把求a 的取值范围的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技巧与方法 解法一运用转化思想把f (x )>0转化为关于x 的二次不等式;解法二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得(1)解 当a =21时,f (x )=x +x21+2∵f (x )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 ∴f (x )在区间[1,+∞)上的最小值为f(2)解法一 在区间[1,+∞)上,f (x )=xax x ++22>0恒成立⇔x 2+2x +a >0恒成立设y =x 2+2x +a ,x ∈[1,+∞)∵y =x 2+2x +a =(x +1)2+a -1递增,∴当x =1时,y min =3+a ,当且仅当y min =3+a >0时,函数f (x )>0恒成立, 故a >-3解法二 f (x )=x +xa +2,x ∈[1,+∞)当a ≥0时,函数f (x )的值恒为正;当a <0时,函数f (x )递增,故当x =1时,f (x )min =3+a ,当且仅当f (x )min =3+a >0时,函数f (x )>0恒成立,故a >-3例3设m 是实数,记M ={m |m >1},f (x )=log 3(x 2-4mx +4m 2+m +11-m )(1)证明 当m ∈M 时,f (x )对所有实数都有意义;反之,若f (x )对所有实数x 都有意义,则m ∈M(2)当m ∈M 时,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3)求证 对每个m ∈M ,函数f (x )的最小值都不小于1(1)证明 先将f (x )变形 f (x )=log 3[(x -2m )2+m +11-m ],当m ∈M 时,m >1,∴(x -m )2+m +11-m >0恒成立,故f (x )的定义域为R反之,若f (x )对所有实数x 都有意义,则只须x 2-4mx +4m 2+m +11-m >0,令Δ<0,即16m 2-4(4m 2+m +11-m )<0,解得m >1,故m ∈M(2)解析 设u =x 2-4mx +4m 2+m +11-m ,∵y =log 3u 是增函数,∴当u 最小时,f (x )最小而u =(x -2m )2+m +11-m ,显然,当x =m 时,u 取最小值为m +11-m ,此时f (2m )=log 3(m +11-m )为最小值(3)证明 当m ∈M 时,m +11-m =(m -1)+11-m +1≥3,当且仅当m =2时等号成立∴log 3(m +11-m )≥log 33=1。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第10讲)函数图象及图象性质的应用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第10讲)函数图象及图象性质的应用

题目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图象及图象性质的应用高考要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和记忆函数性质的直观工具,利用它的直观性解题,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因此,考生要掌握绘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掌握函数图象变化的一般规律,能利用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重难点归纳1 熟记基本函数的大致图象,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方法 (1)描点法 列表、描点、连线;(2)图象变换法 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伸缩变换等2 高考中总是以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为基础来考查函数图象的题型多以选择与填空为主,属于必考内容之一,但近年来,在大题中也有出现,须引起重视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对函数y =f (x )定义域中任一个x 的值均有f (x +a )=f (a -x ), (1)求证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2)若函数f (x )对一切实数x 都有f (x +2)=f (2-x ),且方程f (x )=0恰好有四个不同实根,求这些实根之和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函数概念、图象对称问题以及求根问题 知识依托 把证明图象对称问题转化到点的对称问题错解分析 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对条件不能进行等价转化技巧与方法 数形结合、等价转化(1)证明 设(x 0,y 0)是函数y =f (x )图象上任一点,则y 0=f (x 0),∵2)2(00x x a +-=a , ∴点(x 0,y 0)与(2a -x 0,y 0)关于直线x =a 对称,又f (a +x )=f (a -x ),∴f (2a -x 0)=f [a +(a -x 0)]=f [a -(a -x 0)]=f (x 0)=y 0, ∴(2a -x 0,y 0)也在函数的图象上,故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2)解 由f (2+x )=f (2-x )得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2对称,若x 0是f (x )=0的根,则4-x 0也是f (x )=0的根, 若x 1是f (x )=0的根,则4-x 1也是f (x )=0的根, ∴x 0+(4-x 0)+ x 1+(4-x 1)=8 即f (x )=0的四根之和为8例2如图,点A 、B 、C 都在函数y =x 的图象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a 、a +1、a +2 又A 、B 、C 在x 轴上的射影分别是A ′、B ′、C ′,记△AB ′C 的面积为f (a ),△A ′BC ′的面积为g (a )(1)求函数f (a )和g (a )的表达式;(2)比较f (a )与g (a )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象、识图能力、图形的组合等知识依托 充分借助图象信息,利用面积问题的拆拼以及等价变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错解分析 图形面积不会拆拼技巧与方法 数形结合、等价转化 解 (1)连结AA ′、BB ′、CC ′,则f (a )=S △AB ′C =S 梯形AA ′C ′C -S △AA ′B ′-S △CC ′B =21(A ′A +C ′C )=21(2++a a ),g (a )=S △A ′BC ′=21A ′C ′·B ′B =B ′B1(2)()()2f a g a -=12=--102=-<∴f (a )<g (a )例3已知函数f (x )=ax 3+bx 2+cx +d 的图象如图,求b 的范围解法一 观察f (x )的图象,可知函数f (x )的图象过原点,即f (0)=0,得d =0,又f (x )的图象过(1,0),∴f (x )=a +b +c ① 又有f (-1)<0,即-a +b -c <0 ② ①+②得b <0,故b 的范围是(-∞,0)解法二 如图f (0)=0有三根0,1,2,∴f (x )=ax 3+bx 2+cx +d =ax (x -1)(x -2)=ax 3-3ax 2+2ax ,∴b =-3a ,∵当x>2时,f (x )>0,从而有a >0,∴b <0 学生巩固练习1 当a ≠0时,y =ax +b 和y =b ax的图象只可能是( )2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下图中y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x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适合题意的图形是()3已知函数f(x)=log2(x+1),将y=f(x)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将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g(x)的图象,则函数F(x)=f(x)-g(x)的最大值为_________三、解答题4如图,在函数y=lg x的图象上有A、B、C三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m,m+2,m+4(m>1)(1)若△ABC面积为S,求S=f(m);(2)判断S=f(m)的增减性5如图,函数y=23|x|在x∈[-1,1]的图象上有两点A、B,AB∥Ox轴,点M(1,m)(m∈R且m>23)是△ABC的BC边的中点(1)写出用B点横坐标t表示△ABC面积S的函数解析式S=f(t);(2)求函数S=f(t)的最大值,并求出相应的C点坐标6已知函数f(x)是y=1102+x-1(x∈R)的反函数,函数g(x)的图象与函数y=-21-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设F(x)=f(x)+g(x)(1)求函数F(x)的解析式及定义域;(2)试问在函数F(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B,使直线AB 恰好与y轴垂直?若存在,求出A、B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7已知函数f1(x)=21x-,f2(x)=x+2,(1)设y =f (x )=⎩⎨⎧∈--∈]1,0[ ),(3)0,1[ ),(21x x f x x f ,试画出y =f (x )的图象并求y =f (x )的曲线绕x 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2)若方程f 1(x +a )=f 2(x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求实数a 的范围(3)若f 1(x )>f 2(x -b )的解集为[-1,21],求b 的值8 设函数f (x )=x +x1的图象为C 1,C 1关于点A (2,1)对称的图象为C 2,C 2对应的函数为g (x )(1)求g (x )的解析表达式;(2)若直线y =b 与C 2只有一个交点,求b 的值,并求出交点坐标; (3)解不等式log a g (x )<log a 29 (0<a <1)参考答案1 解析 ∵y =b ax =(b a )x ,∴这是以b a 为底的指数函数 仔细观察题目中的直线方程可知 在选择支B 中a >0,b >1,∴b a >1,C 中a <0,b >1,∴0<b a<1,D 中a <0,0<b <1,∴b a >1 故选择支B 、C 、D 均与指数函数y =(b a )x 的图象不符合答案 A2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x =0时,y 最大,所以排除A 、C 又一开始跑步,所以直线随着x 的增大而急剧下降答案 D3 解析 g (x )=2log 2(x +2)(x >-2)F (x )=f (x )-g (x )=log 2(x +1)-2log 2(x +2)=log 21441log441log)2(122222+++=+++=++x x x x x x x x)1(21111log2->++++=x x x ∵x +1>0,∴F (x )≤41log211)1(21log 22=++⋅+x x =-2当且仅当x +1=11+x ,即x =0时取等号∴F (x )max =F (0)=-2答案 -24 解 (1)S △ABC =S 梯形AA ′B ′B +S 梯形BB ′C ′C -S 梯形AA ′C ′C(2)S =f (m )为减函数5 解 (1)依题意,设B (t ,23 t ),A (-t ,23t )(t >0),C (x 0,y 0)∵M 是BC 的中点 ∴2x t +=1,2230y t + =m∴x 0=2-t ,y 0=2m -23t在△ABC 中,|AB |=2t ,AB 边上的高h AB =y 0-23t =2m -3t∴S =21|AB |·h AB =21·2t ·(2m -3t ),即f (t )=-3t 2+2mt ,t ∈(0,1)(2)∵S =-3t 2+2mt =-3(t -3m )2+32m ,t ∈(0,1],若⎪⎪⎩⎪⎪⎨⎧>≤<23130m m ,即23<m ≤3,当t =3m 时,S max =32m ,相应的C 点坐标是(2-3m ,23m ),若3m >1,即m >3 S =f (t ) 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S max =f (1)=2m -3,相应的C 点坐标是(1,2m -3)6 解 (1)y =1102+x-1的反函数为f (x )=lg xx +-11(-1<x <1)由已知得g (x )=21+x ,∴F (x )=lgxx +-11+21+x ,定义域为(-1,1)(2)用定义可证明函数u =xx +-11=-1+12+x 是(-1,1)上的减函数,且y =lg u 是增函数∴f (x )是(-1,1)上的减函数,故不存在符合条件的点A 、B7 解 (1)y =f (x )=⎪⎩⎪⎨⎧∈+--∈-]1,0[,1)0,1[,12x x x x 的图像如图所示y =f (x )的曲线绕x 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由一个半径为1的半球及底面半径和高均为1的圆锥体组成,其表面积为(2+2)π(2)当f 1(x +a )=f 2(x )有两个不等实根时,a 的取值范围为2-2<a ≤1(3)若f 1(x )>f 2(x -b )的解集为[-1,21],则可解得b8 (1)g (x )=x -(2)b =4时,交点为(5,4);b =0时,交点为(3,0)(3)不等式的解集为{x |4<x <29或x >6}课前后备注。

开放周教研活动评课(3篇)

开放周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开放周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活动概述本次开放周教研活动共有来自不同学科的20位教师参与了公开课展示,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

活动期间,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三、评课内容以下是对部分公开课的评课内容:(一)语文课《荷塘月色》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多媒体、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3. 教学评价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

(二)数学课《函数与方程》1. 教学设计合理,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学过程严谨,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客观,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英语课《Unit 4 Wild animals》1. 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英语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多媒体、游戏、歌曲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含答案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含答案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四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前言前三讲,笔者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中考中的几何综合问题,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第三讲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专题当中,我们将对代数综合问题进行仔细的探讨和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所以我们继续通过真题来看看此类问题的一般解法;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例12010,西城,一模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解析式.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从方程转函数的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考查方式;由于并未说明该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需要讨论M=0和M ≠0两种情况,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去判断;第二问的第一小问考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一次项系数为0,然后求得解析式;第二问加入了一个一次函数,证明因变量的大小关系,直接相减即可;事实上这个一次函数2y 恰好是抛物线1y 的一条切线,只有一个公共点1,0;根据这个信息,第三问的函数如果要取不等式等号,也必须过该点;于是通过代点,将3y 用只含a 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再利用132y y y ≥≥,构建两个不等式,最终分析出a 为何值时不等式取等号,于是可以得出结果.解析解:1分两种情况:当0m =时,原方程化为033=-x ,解得1x =, 不要遗漏∴当0m =,原方程有实数根.当0≠m 时,原方程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1]4236930m m m m m m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如果上面的方程不是完全平方式该怎样办再来一次根的判定,让判别式小于0就可以了,不过中考如果不是压轴题基本判别式都会是完全平方式,大家注意就是了综上所述,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2①∵关于x 的二次函数32)1(321-+--=m x m mx y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0)1(3=-m .关于Y 轴对称的二次函数一次项系数一定为0∴1=m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21-=x y .②∵()()221212210y y x x x -=---=-≥,判断大小直接做差∴12y y ≥当且仅当1x =时,等号成立.3由②知,当1x =时,120y y ==.∴1y 、2y 的图象都经过()1,0. 很重要,要对那个等号有敏锐的感觉∵对于x 的同一个值,132y y y ≥≥,∴23y ax bx c =++的图象必经过()1,0.又∵23y ax bx c =++经过()5,0-,∴()()231545y a x x ax ax a =-+=+-. 巧妙的将表达式化成两点式,避免繁琐计算设)22(54223---+=-=x a ax ax y y y )52()24(2a x a ax -+-+=. ∵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320y y -≥,图7∴2(42)(25)0y ax a x a =+-+-≥.又根据1y 、2y 的图象可得 0a >, ∴24(25)(42)04a a a y a---=最小≥.a>0时,顶点纵坐标就是函数的最小值 ∴2(42)4(25)0a a a ---≤.∴2(31)0a -≤.而2(31)0a -≥.只有013=-a ,解得13a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5343123-+=x x y .例22010,门头沟,一模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2(2)10m x m x ---+=.1当m 为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点()11A --,是抛物线22(1)2(2)1y m x m x =---+上的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若点B 与点A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是否存在与抛物线只交于点B 的直线,若存在,请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第一问判别式依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第二问给点求解析式,比较简单;值得关注的是第三问,要注意如果有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只有一个交点,则需要设直线y=kx+b 以后联立,新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否为零,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y=kx+b 的形式并未包括斜率不存在即垂直于x 轴的直线,恰恰这种直线也是和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不要遗漏任何一种可能.解析:1由题意得[]22224(1)0m m ∆=---->()解得54m <210m -≠ 解得1m ≠± 当54m <且1m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由题意得212(2)11m m -+-+=-解得31m m =-=,舍 始终牢记二次项系数不为0 28101y x x =++3抛物线的对称轴是58x = 由题意得114B ⎛⎫-- ⎪⎝⎭,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的性质要掌握 14x =-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 这种情况考试中容易遗漏 另设过点B 的直线y kx b =+0k ≠把114B ⎛⎫-- ⎪⎝⎭,代入y kx b =+,得14k b -+=-,114b k =- 114y kx k =+- 28101114y x x y kx k ⎧=++⎪⎨=+-⎪⎩ 整理得218(10)204x k x k +--+=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1(10)48(2)04k k ∆=--⨯⨯-+= 解得6k =162y x =+ 综上,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 的直线的解析式有14x =-,162y x =+例3已知P 3,m -和Q1,m 是抛物线221y x bx =++上的两点. 1求b 的值;2判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x bx ++=0是否有实数根,若有,求出它的实数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将抛物线221y x b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使平移后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求k 的最小值.思路分析 拿到题目,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就直接开始代点,然后建立二元方程组,十分麻烦,计算量大,浪费时间并且可能出错;但是仔细看题,发现P,Q 纵坐标是一样的,说明他们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而抛物线只有一个未知系数,所以轻松写出对称轴求出b; 第二问依然是判别式问题,比较简单;第三问考平移,也是这类问题的一个热点,在其他区县的模拟题中也有类似的考察;考生一定要把握平移后解析式发生的变化,即左加右减单独的x,上加下减表达式整体然后求出结果;解析1因为点P 、Q 在抛物线上且纵坐标相同,所以P 、Q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并且到对称轴距离相等.所以,抛物线对称轴3142b x -+=-=,所以,4b =. 2由1可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为2241x x ++=0.因为,24b ac =-=16-8=8>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分别是1122b xa -+==-+,2122b x a -==--. 3由1可知,抛物线2241y x 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2241y x x k =+++. 若使抛物线2241y x x k =+++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只需22410x x k +++= 无实数解即可. 由24b ac =-=168(1)k -+=88k -<0,得1k >又k 是正整数,所以k 得最小值为2.例42010,昌平,一模已知抛物线2442y ax ax a =-+-,其中a 是常数.1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若25a >,且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坐标为整数的点,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第一问较为简单,用直接求顶点的公式也可以算,但是如果巧妙的将a 提出来,里面就是一个关于X 的完全平方式,从而得到抛物线的顶点式,节省了时间.第二问则需要把握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的判别式性质.这和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是一样的.尤其注意利用题中所给25a >,合理变换以后代入判别式,求得整点的可能取值. 1依题意,得0a ≠,∴2442y ax ax a =-+-()()224422 2.a x x a x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2)-2∵抛物线与x 轴交于整数点,∴24420ax ax a -+-=的根是整数.∴2x == ∵0a >,∴2x = ∴2a是整数的完全平方数. ∵25a >, ∴25a <. 很多考生想不到这种变化而导致后面无从下手 ∴2a 取1,4, 当21a =时,2a =; 当24a =时,12a = . ∴a 的值为2或1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86y x x =-+或2122y x x =-.例52010,平谷,一模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10m x m x -+--=m 为实数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下,求证:无论m 取何值,抛物线()()2121y m x m x =-+--总过x 轴上的一个固定点;3若m 是整数,且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210m 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整数根,把抛物线()()2121y m x m x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求平移后的解析式.思路分析本题第一问比较简单,直接判别式≥0就可以了,依然不能遗漏的是m -1≠0;第二问则是比较常见的题型.一般来说求固定点既是求一个和未知系数无关的X,Y 的取值.对于本题来说,直接将抛物线中的m 提出,对其进行因式分解得到y=mx -x -1x+1就可以看出当x=-1时,Y=0,而这一点恰是抛物线横过的X 轴上固定点.如果想不到因式分解,由于本题固定点的特殊性在X 轴上,也可以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两个根,标准答案既是如此,但是有些麻烦,不如直接因式分解来得快.至于第三问,又是整数根问题+平移问题,因为第二问中已求出另一根,所以直接令其为整数即可,比较简单.解:1()()22241m m m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m ≠∵10m -≠,∴m 的取值范围是0m ≠且1m ≠.2证明:令0y =得()()21210m x m x -+--=.∴()()()()222121m m m x m m --±--±==--. ∴()()12221121211m m m m x x m m m -+--++==-==---, 这样做是因为已经知道判别式是2m ,计算量比较小,如果根号内不是完全平方就需要注意了∴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1001m ⎛⎫- ⎪-⎝⎭,,,, ∴无论m 取何值,抛物线()()2121y m x m x =-+--总过定点()10-,3∵1x =-是整数 ∴只需11m -是整数. ∵m 是整数,且01m m ≠≠,, ∴2m =当2m =时,抛物线为21y x =-.把它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223168y x x x =--=-+总结 中考中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几乎也是必考内容,但是考点无非也就是因式分解,判别式,对称轴,两根范围,平移以及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总体来说这类题目不难,但是需要计算认真,尤其是求根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这种题目大多包涵多个小问;第一问往往是考验判别式大于0,不要忘记二次项系数为0或者不为0的情况;第2,3问基于函数或者方程对其他知识点进行考察,考生需要熟记对称轴,顶点坐标等多个公式的直接应用;至于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近年来中考已经尽量避免提及,虽不提倡但是应用了也不会扣分,考生还是尽量掌握为好,在实际应用中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思考1. 2010,北京中考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10x x k ++-=有实数根,k 为正整数.1求k 的值;2当此方程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时,将关于x 的二次函数2241y x x k =++-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求平移后的图象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将平移后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12y x b b k =+<与此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去年中考原题,相信有些同学已经做过了.第一问自不必说,判别式大于0加上k 为正整数的条件求k 很简单.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当k 取何值时方程有整数根,一个个代进去看就是了,平移倒是不难,向下平移就是整个表达式减去8.但是注意第三问,函数关于对称轴的翻折,旋转问题也是比较容易在中考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关于对称轴翻折之后函数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变.然后利用画图解决问题.思考22009,东城,一模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23)41480x m x m m --+-+= 1若0,m >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12<m <40的整数,且方程有两个整数根,求m 的值.思路分析本题也是整根问题,但是不像上题,就三个值一个个试就可以试出来结果;本题给定一个比较大的区间,所以就需要直接用求根公式来计算.利用已知区间去求根的判别式的区间,也对解不等式做出了考察.思考32009,海淀,一模已知: 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kx=x+2 ①的根为正实数,二次函数y=ax2-bx+kcc ≠0的图象与x 轴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1若方程①的根为正整数,求整数k 的值;2求代数式akcab b kc +-22)(的值; 3求证: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②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思路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属于拉分题目;第一问还好,分类讨论K 的取值即可;第二问则需要将k 用a,b 表示出来,然后代入代数式进行转化.第三问则比较繁琐,需要利用题中一次方程的根为正实数这一条件所带来的不等式,去证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大于0.但是实际的考试过程中,考生在化简判别式的过程中想不到利用已知条件去套未知条件,从而无从下手导致失分.思考42009,顺义,一模.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20x m x m m -+++-=.1求证:不论m 取何值,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2x x ,满足12211m x x m +-=+-,求m 的值.思路分析这一题第二问有些同学想到直接平方来去绝对值,然后用韦达定理进行求解,但是这样的话计算量就会非常大,所以此题绕过韦达定理,直接用根的判别式写出12x x ,,发现12x x ,都是关于m 的一次表达式, 做差之后会得到一个定值.于是问题轻松求解.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高级方法不一定简单,有的时候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第三部分 思考题解析思考1解析解:1由题意得,168(1)0k ∆=--≥.∴3k ≤.∵k 为正整数,∴123k =,,.2当1k =时,方程22410x x k ++-=有一个根为零;当2k =时,方程22410x x k ++-=无整数根;当3k =时,方程22410x x k ++-=有两个非零的整数根.综上所述,1k =和2k =不合题意,舍去;3k =符合题意.当3k =时,二次函数为2242y x x =++,把它的图象向下平移8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246y x x =+-.3设二次函数2246y x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则(30)A -,,(10)B ,. 依题意翻折后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直线12y x b =+经过A 点时,可得32b =; 当直线12y x b =+经过B 点时,可得12b =-. 由图象可知,符合题意的(3)b b <的取值范围为1322b -<<.思考2解析证明: []22=2(23)-4414884m m m m ---++()= 0,m > 840.m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2(23)=(23)2m x m -±-±=∵方程有两个整数根,且m 为整数. 又∵12<m <40,252181.m ∴<+<∴ 59.356,.27,24.638,.2m m m =∴==∴==∴=∴m=24思考3解析解:由 kx=x+2,得k -1 x=2.依题意 k -1≠0.∴ 12-=k x . ∵ 方程的根为正整数,k 为整数,∴ k -1=1或k -1=2.∴ k1= 2, k2=3.2解:依题意,二次函数y=ax2-bx+kc 的图象经过点1,0,∴ 0 =a -b+kc, kc = b -a . ∴222222222a ab ab b a ab b a b a ab b a b akc ab b kc -+-+-=-+--=+-)()()( =.122-=--aab ab a 3证明:方程②的判别式为 Δ=-b2-4ac= b2-4ac.由a ≠0, c ≠0, 得ac ≠0.i 若ac<0, 则-4ac>0. 故Δ=b2-4ac>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根.ii 证法一: 若ac>0, 由2知a -b+kc =0, 故 b=a+kc.Δ=b2-4ac= a+kc2-4ac=a2+2kac+kc2-4ac = a2-2kac+kc2+4kac -4ac =a -kc2+4ack -1.∵ 方程kx=x+2的根为正实数,∴ 方程k -1 x=2的根为正实数.由 x>0, 2>0, 得 k -1>0.∴ 4ack -1>0.∵ a -kc20,∴Δ=a -kc2+4ack -1>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法二: 若ac>0,∵ 抛物线y=ax2-bx+kc 与x 轴有交点,∴ Δ1=-b2-4akc =b2-4akc0.b2-4ac - b2-4akc=4ack -1.由证法一知 k -1>0,∴ b2-4ac> b2-4akc0.∴ Δ= b2-4ac>0. 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 方程②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思考4解析1[]22(21)4(2)m m m ∆=-+-+-22441448m m m m =++--+90=> ∴不论m 取何值,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2由原方程可得12(21)32m x +±==, ∴ 1221x m x m =+=-, -- ∴ 123x x -=又∵ 12211m x x m +-=+- ∴ 2311m m +=+- ∴ 4m = - 经检验:4m =符合题意. ∴ m 的值为4.。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函数2: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函数2: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998=1002是6的整数倍,所以g(2000)=g(998),即f(2000)-2000=
f(998)-998,f(2000)=f(998)+1002=1002+1002=2004。
当 时,值域为 ;当 时,
值域为
例4.对函数y=f(x)定义域中任一个x的值均有f(x+a)=f(a-x),
(1)求证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2)若函数f(x)对一切实数x都有f(x+2)=f(2-x),且方程f(x)=0恰好有四个不同实根,求这些实根之和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函数概念、图像对称问题以及求根问题
(1)求证g(x)是周期函数;
(2)如果f(998)=1002,求f(2000)的值。
解:本例的难度显然又有增加,主要是难以具体化。只能在抽象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1)g(x)=f(x)-x,可得g(x+2)=f(x+2)-x-2,g(x+3)=f(x+3)-x-3,再以f(x+3)≤f(x)+3和f(x+2)≥f(x)+2代换,可得 ,① ,②由①可得g(x+4)≥f(x+2)-x-2≥f(x)+2-x-2=f(x)-x,g(x+6)≥f(x+2)-x-2≥f(x)-x。③由②可得g(x+6)≤f(x+3)-x-3≤f(x)-x,④ 由③、④知g(x+6)=f(x)-x=g(x)。
6、若f(x)满足f(a+x)+f(b-x)=c则f(x)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证明:设P(x,y)是图象上任一点,则y=f(x);由中点公式得P关于点 对称的点为Q(a+b-x,c-y).设t=b-x即x=b-t代入f(a+x)+f(b-x)=c得f(t)=c-f(a+b-t)即f(a+b-x) =c-f(x)=c-y,即Q在图象上。所以f(x)的图象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高考要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帮助考生掌握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并会用它们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难点归纳(1)运用两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解决基本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灵活应用(2)综合性题目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应用题目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建模能力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例1已知过原点O 的一条直线与函数y =log 8x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分别过点A 、B 作y 轴的平行线与函数y =log 2x 的图象交于C 、D 两点(1)证明 点C 、D 和原点O 在同一条直线上;(2)当BC 平行于x 轴时,求点A 的坐标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图象、对数换底公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知识依托 (1)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 k OC =k OD (2)第(2)问的解答中蕴涵着方程思想,只要得到方程(1),即可求得A 点坐标错解分析 不易考虑运用方程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技巧与方法 本题第一问运用斜率相等去证明三点共线;第二问运用方程思想去求得点A 的坐标(1)证明 设点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x 1、x 2,由题意知 x 1>1,x 2>1,则A 、B 纵坐标分别为log 8x 1,log 8x 2 因为A 、B 在过点O 的直线上,所以228118log log x x x x =,点C 、D 坐标分别为(x 1,log 2x 1),(x 2,log 2x 2),由于log 2x 1=2log log 818x ===2log log log ,log 38282218x x x 3log 8x 2,所以OC 的斜率 k 1=118212log 3logx x x x =,OD 的斜率 k 2=228222log 3logx x x x =,由此可知 k 1=k 2,即O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2)解 由BC 平行于x 轴知 log 2x 1=log 8x 2即 log 2x 1=31log 2x 2,代入x 2log 8x 1=x 1log 8x 2得x 13log 8x 1=3x 1log 8x 1,由于x 1>1知log 8x 1≠0,∴x 13=3x 1又x 1>1,∴x 1=3,则点A 的坐标为(3,log 83)例2在xOy 平面上有一点列P 1(a 1,b 1),P 2(a 2,b 2),…,P n (a n ,b n )…,对每个自然数n 点P n 位于函数y =2000(10a )x (0<a <1)的图象上,且点P n ,点(n ,0)与点(n +1,0)构成一个以P n 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1)求点P n 的纵坐标b n 的表达式;(2)若对于每个自然数n ,以b n ,b n +1,b n +2为边长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求a 的取值范围;(3)设C n =lg(b n )(n ∈N *),若a 取(2)中确定的范围内的最小整数,问数列{C n }前多少项的和最大?试说明理由命题意图 本题把平面点列,指数函数,对数、最值等知识点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题目,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综合知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知识依托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数列、最值等知识错解分析 考生对综合知识不易驾驭,思维难度较大,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知识综合题,关键在于读题过程中对条件的思考与认识,并会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解 (1)由题意知 a n =n +21,∴b n =2000(10a )21n(2)∵函数y =2000(10a )x(0<a <10)递减,∴对每个自然数n ,有b n >b n +1>b n +2则以b n ,b n +1,b n +2为边长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b n +2+b n +1>b n ,即(10a )2+(10a )-1>0,解得a <-5(1+2)或a >5(5-1) ∴5(5-1)<a <10(3)∵5(5-1)<a <10,∴a =7∴b n =2000(107)21+n 数列{b n }是一个递减的正数数列,对每个自然数n ≥2,B n =b n B n -1于是当b n ≥1时,B n <B n -1,当b n <1时,B n ≤B n -1,因此数列{B n }的最大项的项数n 满足不等式b n ≥1且b n +1<1, 由b n =2000(107)21+n ≥1得 n ≤20 8 ∴n =20例3设f (x )=log 2xx -+11,F (x )=x-21+f (x )(1)试判断函数f (x )的单调性,并用函数单调性定义,给出证明; (2)若f (x )的反函数为f -1(x ),证明 对任意的自然数n (n ≥3),都有f -1(n )>1+n n ;(3)若F (x )的反函数F -1(x ),证明 方程F -1(x )=0有惟一解解 (1)由xx -+11>0,且2-x ≠0得F (x )的定义域为(-1,1),设-1<x 1<x 2<1,则 F (x 2)-F (x 1)=(122121x x ---)+(11222211log11log x x x x -+--+))1)(1()1)(1(log )2)(2(212122112x x x x x x x x -++-+---=,∵x 2-x 1>0,2-x 1>0,2-x 2>0,∴上式第2项中对数的真数大于1因此F (x 2)-F (x 1)>0,F (x 2)>F (x 1),∴F (x )在(-1,1)上是增函数(2)证明 由y =f (x )=xx -+11log 2得 2y=1212,11+-=-+yyx xx ,∴f -1(x )=1212+-xx,∵f (x )的值域为R ,∴f --1(x )的定义域为R当n ≥3时, f -1(n )>1221111221112121+>⇔+->+-⇔+>+-⇔+n n n n n n nnnn用数学归纳法易证2n >2n +1(n ≥3),证略(3)证明 ∵F (0)=21,∴F -1(21)=0,∴x =21是F -1(x )=0的一个根假设F -1(x )=0还有一个解x 0(x 0≠21),则F -1(x 0)=0,于是F (0)=x 0(x 0≠21) 这是不可能的,故F -1(x )=0有惟一解学生巩固练习1 定义在(-∞,+∞)上的任意函数f (x )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g (x )和一个偶函数h (x )之和,如果f (x )=lg(10x +1),其中x ∈(-∞,+∞),那么( )A g (x )=x ,h (x )=lg(10x +10-x+2)B g (x )=21[lg(10x +1)+x ],h (x )= 21[lg(10x +1)-x ]C g (x )=2x ,h (x )=lg(10x +1)-2xD g (x )=-2x ,h (x )=lg(10x+1)+2x2 当a >1时,函数y =log a x 和y =(1-a )x 的图象只可能是( )3 已知函数f (x )=⎩⎨⎧<<--≥)02( )(log )0( 22x x x x 则f --1(x -1)=_________4 如图,开始时,桶1中有a L 水,t 分钟后剩余的水符合指数衰减曲线y 1=ae -nt ,那么桶2中水就是y 2=a -ae-nt,假设过5分钟时,桶1和桶2的水相等,则再过_________分钟桶1a5 设函数f (x )=log a (x -3a )(a >0且a ≠1),当点P (x ,y )是函数y =f (x )图象上的点时,点Q (x -2a ,-y )是函数y =g (x )图象上的点(1)写出函数y =g (x )的解析式;(2)若当x ∈[a +2,a +3]时,恒有|f (x )-g (x )|≤1,试确定a 的取值范围6 已知函数f (x )=log a x (a >0且a ≠1),(x ∈(0,+∞)),若x 1,x 2∈(0,+∞),判断21[f (x 1)+f (x 2)]与f (221x x +)的大小,并加以证明y 2=a-ae -nty 1=ae -nt桶2桶17 已知函数x ,y 满足x ≥1,y ≥1 log a 2x +log a 2y =log a (ax 2)+log a (ay 2)(a >0且a ≠1),求log a (xy )的取值范围8 设不等式2(log 21x )2+9(log 21x )+9≤0的解集为M ,求当x ∈M 时函数f (x )=(log 22x )(log 28x )的最大、最小值参考答案1 解析 由题意 g (x )+h (x )=lg(10x +1) ① 又g (-x )+h (-x )=lg(10-x +1) 即-g (x )+h (x )=lg(10-x +1) ②由①②得 g (x )=2x ,h (x )=lg(10x +1)答案 C2 解析 当a >1时,函数y =log a x 的图象只能在A 和C 中选,又a >1时,y =(1-a )x 为减函数答案 B3 解析 容易求得f- -1(x )=⎩⎨⎧<-≥)1( 2)1( log2x x x x,从而 f-1(x -1)=⎩⎨⎧<-≥--).2( ,2)2(),1(log 12x x x x答案 ⎩⎨⎧<-≥--)2( ,2)2(),1(log 12x x x x4 解析 由题意,5分钟后,y 1=ae-nt,y 2=a -ae-nt,y 1=y 2∴n =51l n 2 设再过t 分钟桶1中的水只有8a ,则y 1=ae-n (5+t )=8a ,解得t =10答案 105 解 (1)设点Q 的坐标为(x ′,y ′),则x ′=x -2a ,y ′=-y 即x =x ′+2a ,y =-y ′∵点P (x ,y )在函数y =log a (x -3a )的图象上, ∴-y ′=log a (x ′+2a -3a ),即y ′=log aax -21,∴g (x )=log 1(2)由题意得x -3a =(a +2)-3a =-2a +2>0;a x -1=aa -+)3(1>0,又a >0且a ≠1,∴0<a <1,∵|f (x )-g (x )|=|log a (x -3a )-log aax -1|=|log a (x 2-4ax +3a 2)|·|f (x )-g (x )|≤1, ∴-1≤log a (x 2-4ax +3a 2)≤1,∵0<a <1,∴a +2>2a f (x )=x 2-4ax +3a 2在[a +2,a +3]上为减函数,∴μ(x )=log a (x 2-4ax +3a 2)在[a +2,a +3]上为减函数,从而[μ(x )]max =μ(a +2)=log a (4-4a ),[μ(x )]mi n =μ(a +3)=log a (9-6a ),于是所求问题转化为求不等式组⎪⎩⎪⎨⎧≤--≥-<<1)44(log 1)69(log 10a a a a a 的解由log a (9-6a )≥-1解得0<a ≤12579-,由log a (4-4a )≤1解得0<a ≤54,∴所求a 的取值范围是0<a6 解 f (x 1)+f (x 2)=log a x 1+log a x 2=log a x 1x 2,∵x 1,x 2∈(0,+∞),x 1x 2≤(221x x +)2(当且仅当x 1=x 2时取“=”号),当a >1时,有log a x 1x 2≤log a (221x x +)2,∴21log a x 1x 2≤log a (221x x +),21(log a x 1+log a x 2)≤log a 221x x +,即21[f (x 1)+f (x 2)]≤f (221x x +)(当且仅当x 1=x 2时取“=”号)当0<a <1时,有log a x 1x 2≥log a (221x x +)2,∴21(log a x 1+log a x 2)≥log a221x x +,即21[f (x 1)+f (x 2)]≥f (221x x +)(当且仅当x 1=x 2时取“=”号)7 解 由已知等式得 log a 2x +log a 2y =(1+2log a x )+(1+2log a y ),即(log a x -1)2+(log a y -1)2=4,令u =log a x ,v =log a y ,k =log a xy ,则(u -1)2+(v -1)2=4(uv ≥0),k =u +v在直角坐标系uOv 内,圆弧(u -1)2+(v -1)2=4(uv ≥0)与平行直线系v =-u +k 有公共点, 分两类讨论(1)当u ≥0,v ≥0时,即a >1时,结合判别式法与代点法得1+3≤k ≤2(1+2);(2)当u ≤0,v ≤0,即0<a <1时,同理得到2(1-2)≤k ≤1综上,当a >1时,log a xy 的最大值为2+22,最小值为1+3;当0<a <1时,log a xy 的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2-8 解 ∵2(21log x )2+9(21log x )+9≤0∴(221log x +3)( 21log x +3)≤0 ∴-3≤21log x即21log (21)-3≤21log x ≤21log (21)23-∴(21)23-≤x ≤(21)-3,∴22≤x ≤8即M ={x |x ∈[22,8]}又f (x )=(log 2x -1)(log 2x -3)=log 22x -4log 2x +3=(log 2x -2)2-1∵22≤x ≤8,∴23≤log 2x ≤3∴当log 2x =2,即x =4时y mi n =-1;当log 2x =3,即x =8时,y max =0。

初中数学《新课标》“数与代数”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新课标》“数与代数”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綦春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炳星(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教研员)王瑞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数与代数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 6 个话题,前三个是和内容有关系的,第一个话题是数与式,第二个话题方程与不等式,第三个话题是函数;另外三个话题,是基于知识之上侧重培养学生的一些方面的能力,一是运算能力,一是符号意识,再一个是模型思想。

话题一数与式一、重点关于数与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和二次根式,代数式主要是整式和分式。

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强调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理解代数式的表述功能,建立符号感,同时理解运算的意义,强调运算的必要性。

二、内容的变化(一)降低了对于实数运算的要求。

比如“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转化为“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二)取消了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但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近似数。

例如“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三)与实验稿比较,加强了对二次根式的要求,比如对二次根式的化简,分母有理化,但二次根式的运算仅仅限于根号下是数的情况。

(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例如要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注重代数式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意义。

例如要求“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以及“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六)对于代数式的意义,除了关注数学意义外,还关注现实的意义。

(七)强调几何直观的作用。

(八)知道|a|的含义(这里a 表示有理数)。

三、价值及作用数与式这部分内容,在代数当中甚至在整个数学领域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树德中学2010级数学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定义域补充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值域补充(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反函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 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2) 画法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3)作用: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

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什么叫做映射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记作“f:A→B”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1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

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

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补充二: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例如: y=2sinX y=2cos(X2+1)7.函数单调性(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

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睇清楚课本单调区间的概念)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总有f(x1)<f(x2) .(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1任取x1,x2∈D,且x1<x2;○2作差f(x1)-f(x2);○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8.函数的奇偶性(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注意:○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11.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认真读题,缜密审题,确切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的实际背景,然后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将实际问题归纳为相应的数学问题;二是要合理选取参变数,设定变元后,就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用恰当的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数学模型;最终求解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获解.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象的特点综合练习:1.设集合{1,2}A =,则满足{1,2,3}A B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 )A .1B .3C .4D .82.已知集合M ={x |0)1(3≥-x x},N ={y |y =3x 2+1,x ∈R },则M ⋂N = ( )A .∅B .{x |x ≥1}C .{x |x >1}D .{x | x ≥1或x <0}3.有限集合S 中元素个数记作card ()S ,设A 、B 都为有限集合,给出下列命题: ①φ=B A 的充要条件是card ()B A = card ()A + card ()B ; ②B A ⊆的必要条件是card ()≤A card ()B ; ③B A ⊄的充分条件是card ()≤A card ()B ; ④B A =的充要条件是card ()=A card ()B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A .③、④B .①、②C .①、④D .②、③4.已知集合M ={x |x <3},N ={x |log 2x >1},则M ∩N = ( )A .∅B .{x |0<x <3}C .{x |1<x <3}D .{x |2<x <3} 5.函数2log (1)1xy x x =>-的反函数是 ( )A.2(0)21xxy x=>-B.2(0)21xxy x=<-C.21(0)2xxy x-=>D.21(0)2xxy x-=< 6.函数)13lg(13)(2++-=xxxxf的定义域是()A.),31(+∞-B.)1,31(-C.)31,31(-D.)31,(--∞7.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A.Rxxy∈-=,3B.Rxxy∈=,sinC.Rxxy∈=,D.Rxxy∈=,)21(8.函数)(xfy=的反函数)(1xfy-=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2,0(P(如图2所示),则方程0)(=xf的根是=x()A.4 B.3 C.2 D.19.已知函数2()24(03),f x ax ax a=++<<若1212,1,x x x x a<+=-则A.12()()f x f x>B.12()()f x f x<C.12()()f x f x=D.1()f x与2()f x的大小不能确定10.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 b c d对应密文2,2,23,4.a b b c c d d+++例如,明文1,2,3,4对应密文5,7,18,16.当接收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A.7,6,1,4B.6,4,1,7C.4,6,1,7D.1,6,4,711.如图所示,单位圆中弧AB的长为x,f(x)表示弧AB与弦AB所围成的弓形面积的2倍,则函数y=f(x)的图象是()12.关于x的方程()011222=+---kxx,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同的实根;②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同的实根;③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5个不同的实根;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 A .0 B .1 C .2 D .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3.函数()f x 对于任意实数x 满足条件()()12f x f x +=,若()15,f =-则()()5f f =_______.14.设f (x )=log 3(x +6)的反函数为f -1(x ),若〔f -1(m )+6〕〔f -1(n )+6〕=27,则f (m +n )=___________________.15.设,0.(),0.x e x g x lnx x ⎧≤=⎨>⎩则1(())2g g =__________.16.设()x x x f -+=22lg ,则⎪⎭⎫ ⎝⎛+⎪⎭⎫ ⎝⎛x f x f 22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函数b x a x x f lg )2(lg )(2+++=满足2)1(-=-f 且对于任意R x ∈, 恒有xx f 2)(≥成立.(1)求实数b a ,的值;(2)解不等式5)(+<x x f .18.20个下岗职工开了50亩荒地,这些地可以种蔬菜、棉花、水稻,如果种这些农作物每亩地所需的劳力和预计的产值如下:问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亩地都种上作物,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农作物的预计总产值达到最高?19.已知函数,),,( 1)(2R x b a bx ax x f ∈++=为实数⎩⎨⎧<->=)0( )( )0()()(x x f x x f x F (1)若,0)1(f =-且函数)x (f 的值域为),0[∞+ ,求)(x F 的表达式;(2)在(1)的条件下, 当]2 ,2[-∈x 时, kx x f x g -=)()(是单调函数, 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3)设0<⋅n m , ,0>+n m 0>a 且)(x f 为偶函数, 判断)(m F +)(n F 能否大于零?20.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f (x )满足f (f (x )-x 2+y _=f (x )-x 2+x . (1)若f (2)-3,求f (1);又若f (0)=a ,求f (a );(2)设有且仅有一个实数x 0,使得f (x 0)= x 0,求函数f (x )的解析表达式.21.设函数54)(2--=x x x f .(1)在区间]6,2[-上画出函数)(x f 的图像; (2)设集合{}),6[]4,0[]2,(,5)(∞+-∞-=≥= B x f x A . 试判断集合A 和B 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3)当2>k 时,求证:在区间]5,1[-上,3y kx k =+的图像位于函数)(x f 图像的 上方.1.C .{1,2}A =,{1,2,3}A B ⋃=,则集合B 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1,2}A =的子集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B 共有224=个.故选择答案C . 2.C .M ={x |x >1或x ≤0},N ={y |y ≥1}故选C 3.B .选由ca r d ()B A = ca r d ()A + ca r d ()B + ca r d ()AB 知ca r d ()B A = ca r d ()A + ca r d ()B ⇔ca r d ()A B =0⇔φ=B A .由B A ⊆的定义知ca r d ()≤A ca r d ()B . 4.D . {}{}2log 12N x x x x =>=>,用数轴表示可得答案D .5.A .∵ 2log 1x y x =- ∴21y x x =- 即221xx y =-∵1x > ∴11111x x x =+>-- 即2log 01x y x =>-∴函数2log (1)1x y x x =>-的反函数为2(0)21x x y x =>-.6.B .由13101301<<-⇒⎩⎨⎧>+>-x x x ,故选B . 7.B .在其定义域内是奇函数但不是减函数;C 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D 在其定义域内不是奇函数,是减函数;故选A .8.C .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得点(2,0)在原函数)(x f y =的图象上,即0)2(=f ,所以根为x =2.故选C9. B .取特值()()22,2,2,121->=-==f f x x a ,选B ;或二次函数其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分类研究对成轴和区间的关系的方法, 易知函数的对成轴为1-=x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由12x x <, x 1+x 2=0,需分类研究12x x <和对成轴的关系,用单调性和离对成轴的远近作判断,故选B ;10.B .理解明文→密文(加密),密文→明文(解密)为一种变换或为一种对应关系,构建方程组求解,依提意用明文表示密文的变换公式为⎪⎪⎩⎪⎪⎨⎧=+=+=+=d m d c z c b y ba x 43222,于是密文14,9,23,28满足,即有 ⎪⎪⎩⎪⎪⎨⎧====∴⎪⎪⎩⎪⎪⎨⎧=+=+=+=6417,428322329214a b c d d d c c b b a ,选B ; 11.D .当x =2π时,阴影部分面积为14个圆减去以圆的半径为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故此时12()2[]24222f ππππ-=-=<,即点(2,22ππ-)在直线y =x 的下方,故应在C 、D 中选;而当x =32π时, ,阴影部分面积为34个圆加上以圆的半径为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32()2[]222f ππππ-=⨯-=+32π>,即点(3,22ππ+)在直线y =x 的上方,故选D .12.B .本题考查换元法及方程根的讨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意可令21x t -=(0)t ≥①,则方程化为20t t k -+=②,作出函数21y x =-的图象,结合函数的图象可知:(1)当t =0或t >1时方程①有2个不等的根;(2)当0<t <1时方程①有4个根;(3)当t =1时,方程①有3个根.故当t =0时,代入方程②,解得k=0此时方程②有两个不等根t =0或t =1,故此时原方程有5个根;当方程②有两个不等正根时,即104k <<此时方程②有两根且均小于1大于0,故相应的满足方程21x t -=的解有8个,即原方程的解有8个;当14k =时,方程②有两个相等正根t =12,相应的原方程的解有4个;故选B .13.由()()12f x f x +=得()()14()2f x f x f x +==+,所以(5)(1)5f f ==-,则()()115(5)(1)(12)5f f f f f =-=-==--+.14.f -1(x )=3x -6故〔f -1(m )+6〕•〔f -1(x )+6〕=3m •3n =3m+n=27∴m +n =3∴f (m +n )=log 3(3+6)=2.15.1ln 2111(())(ln )222g g g e ===.16.由202x x +>-得,()f x 的定义域为22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