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两极地区》 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观演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授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表现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效果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气候特点。

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学会辨别两极地区的地图和相关地理现象。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热情。

两极地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目标:1.两极地区的范围,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2.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4.能够在南极、北极地图上辨别方向。

5.能够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及两极气候差别的原因。

6.理解对南极、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探究、回顾知识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两极地区部分完成以下内容:1.读南极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A 洲,B 洲,C 大陆,D 洋,E 海峡,F 洋,G 洋,H 站,J 站,K 站。

2)从H站飞往J站最近距离的方向是。

3)在图中绘出西风漂流及极地东风带2.读北极地区图,完成要求: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①大陆,②岛,③大陆,④海峡,⑤海峡。

2)⑥附近岛屿上建有我国科考站。

⑦是暖流,⑧是寒流。

3)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冰洋地区的自然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1—4题。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单位:℃)(c )A.–15℃,–25℃B.–15℃,–35℃C.–35℃,–25℃D.–35℃,–45℃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A.地形 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3.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为(d )A.30 < T < 50 B.50 < T < 70 C.50 < T < 60 D.40 < T < 60 4.试解释南极大陆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征的成因?5.你认为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有些哪些?地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纬度位置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海陆位置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欧、北美三大洲所包围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大西、印度三大洋所包围地表状况60 %以上为海洋绝大部分为陆地昼夜状况4—11月为极昼,11—次年4月为极夜,极昼时间长于极夜4—11月为极夜,11—次年4月为极昼,夜时长于昼时气候类型及特征沿岸苔原气候为主,冬季长寒,夏短温,降水少、集中夏季。

2.15 两极地区-2024-2025区域地理优质教学课件

2.15  两极地区-2024-2025区域地理优质教学课件
位于地球最南端
• 南极圈(66°34′S)以南广大地区 • 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
人员定居的大陆
(一)南极地区周边地理事物
巴斯海峡 澳大利亚大陆
马达加斯加岛 莫桑比克海峡
新西兰南北岛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南部
非洲大陆南部
(二)南极的科考成就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 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 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 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 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 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 极罗斯海新站。
(二)南极的科考成就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路线
• 经停弗里曼特尔的理由 进入南极大陆前,最后一个较大城市, 补充淡水、燃料和给养。
• 由弗里曼特尔出发,向东顺时针方向航行 的原因 顺西风带和西风漂流,顺风顺水,速度 快,节省燃料和有利于航行安全。
• 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狂风巨浪、冰山、低温、洋流。
蓝鲸是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兽类之最。南大洋中鲸的数 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现存量100万头左右。
(二)南极的科考成就 · 罗斯海新站——环保考察
土地盐碱 化
淹没土地
海水入侵
陆地污水 排放受阻
港口、航 道功能受
影响
海平面 上升的 影响
洪涝灾 害加剧
侵蚀海岸
风暴潮作 用加剧
全球变暖使两极地区的冰川加 速融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 南极洲地区资源丰富,资源的经济价值高。南极洲目前保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 未经人类开发,是地球上惟一没有工业污染的大陆,这里空气清洁、大气能见 高,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
冰上作业
气象观测
收集陨石
(二)南极的科考成就 · 长城站——资源考察
我 国 已 于 1983 年 正 式 加 入 《南极条约》。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封面示例:学科:地理学段:高中《两极地区》教学设计姓名:赵凤萍忻州市保德县保德中学学校《两极地区》教学设计保德中学赵凤萍教学背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上最神密的两极地区。

教材从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平利用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冰雪覆盖下的两极地区,实则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以唤起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向往,尤其是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掌握了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形成了依据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收集地理资料,查找地理信息的技能和习惯,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纬度位置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对学习有利的一面。

两极地区气候独特,自然资源独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结合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未来交通中的地位);2.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特征;3.能够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及两极气候差别的原因;4.理解南北两极科学考察和保护两极环境的意义;5.能够在南极北极地图上辨别方向。

过程与方法: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1.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形成原因。

2.极地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神秘的地区,它是世界地理学习的最后一个地区(两极地区板书)。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为我们世界地理学习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展示:极地特色风情图片导:我们首先来领略两极地区的特色风情:冰山图片:问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南极大陆四周冰川断裂,进入大洋,冰山对航行不利,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两极地区动物图片:这些动物属于南极还是北极?因纽特人生活图片:这些人生活在南极还是北极?南极有没有常住居民?(狩猎生活,住雪屋,以石料和动物皮毛做衣服。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1.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1.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其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地图。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极地区的认识。

1.4 作业:学生绘制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第二章: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认识其中的主要生物种类。

2.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介绍主要生物种类。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两极地区的主要生物种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2.4 作业:学生绘制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示意图,并列举其中的主要生物种类。

第三章: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3.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认识其在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意义。

第四章: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4.1 学习目标:了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认识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讲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学生观察图表,了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4 作业:学生绘制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影响的思维导图,并简要描述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保护两极地区的重要性5.1 学习目标:了解保护两极地区的重要性,认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2)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了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极地区的异同点;(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2)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美景;(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讲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异同点;(2)小组讨论: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思维导图;2. 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自然环境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及行动。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两极地区的概述1. 教学目标1.1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1.3 认识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内容1.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1.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1.3 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1.4 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活动1.1 导入: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1.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1.3 讨论: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南极洲的自然环境2. 教学目标2.1 了解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2 掌握南极洲的气候和生态环境2.3 认识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内容2.1 南极洲的定义和地理位置2.2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2.3 南极洲的生态环境2.4 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活动2.1 导入:展示南极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南极洲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2.3 讨论:分组讨论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三章: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 教学目标3.1 了解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2 掌握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3.3 认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内容3.1 北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3.2 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3.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3.4 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活动3.1 导入:展示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3.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北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3.3 讨论:分组讨论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四章: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利用4. 教学目标4.1 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掌握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内容4.1 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活动4.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资源利用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资源利用的思考4.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措施4.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做法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5. 教学目标5.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掌握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认识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内容5.1 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活动5.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兴趣5.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意义以及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与贡献5.4 小组第六章: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6. 教学目标6.1 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掌握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探讨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内容6.1 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活动6.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思考6.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现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6.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两极地区的保护与国际合作7. 教学目标7.1 了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掌握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认识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内容7.1 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活动7.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思考7.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成果7.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保护与合作的意义7.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八章:两极地区的未来展望8.1 了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掌握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内容8.1 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活动8.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未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未来展望的思考8.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8.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挑战与机遇8.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两极地区的探索与科研实践9. 教学目标9.1 了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掌握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认识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 教学内容9.1 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思考9.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科研实践的方法以及重要意义9.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科研实践的过程与价值9.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分享讨论成果第十章: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与教育10. 教学目标10.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掌握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认识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内容10.1 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活动10.1 导入: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理解两极地区的概念以及其在全球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掌握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认识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文献,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两极地区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献;(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基本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极地区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两极地区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讲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讲解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意见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和环境保护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 10.1 呈逆时针方向;图 10.2 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 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 10.2 正好相 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 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 360 个经度,位于东西两 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请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对每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 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一、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 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示几幅有关两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图片,感性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图片,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 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 点拨板书: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 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 二、地表形态—冰雪覆盖的地区 总结归纳,并板书: 1、海拔:2350 米 2、显著的自然景观:冰山 3、冰层的厚度:2000 多米 4、称号:冰雪高原 5、永恒的基色:白色 这样的特殊景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寒冷的气候所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两极的气候吧! 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 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P102 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 B 组学生阅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A 组学生阅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 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P104 活动 2 中图 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 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 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 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2.气候特点 (1)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两极地区 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 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东西两半球地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 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真要到两极地区旅游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投影展示:课本 P100 图 10.1“北极地区”和 P101 图 10.2“南极地区”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 10.1——北极点;图 10.2——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 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 10.1——内北外南,顺西逆
2
活动与探究
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
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