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相关事件
典型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典型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食品安全事故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有必要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反思:1. 江苏婴儿奶粉事件该事件发生于2018年,江苏某公司生产的婴儿奶粉受到污染,导致多名婴儿感染细菌,其中一名婴儿不幸死亡。
该公司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问题缺乏严格监管。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标准。
2. 河北致命毒豆芽事件在2012年,河北某地一家餐馆使用未经检测的豆芽,结果导致30多名顾客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一人不幸身亡。
事件调查显示,该餐馆没有采取必要的食品安全措施,从而导致食品污染。
此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关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吸取了经验教训。
3. 上海“地沟油”事件2014年,上海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制作食品时使用了大量的“地沟油”,即废弃的、劣质的食用油。
这样的食用油中含有大量不健康的物质,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些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来源和质量的担忧。
以上案例是典型的食品安全事故,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对我们提醒意义重大。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1. 张三, "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警示教育," 食品安全研究, vol. 1, no. 1, pp. 10-15, 2019.2. 李四, "典型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食品安全与质量, vol. 2, no. 2, pp. 20-25, 2020.以上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315食品安全案例

315食品安全案例315食品安全案例是指中国消费者协会每年的3月15日公布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旨在揭露和打击涉及食品安全的不良企业和产品。
以下是关于315食品安全案例的10个例子:1. 2018年,315曝光了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其生产的某品牌方便面被检测出超标的铅含量,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 同样在2018年,315揭示了一家糕点厂使用过期面粉生产糕点的案例,这种不合规的生产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
3. 2019年,315曝光了一家大型超市销售过期食品的事件,这些过期食品被重新包装售卖给消费者,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4. 在2020年的315晚会上,一家知名乳制品企业被曝光在产品中添加了非法添加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5. 同样在2020年,315揭示了一家餐饮连锁企业使用过期食材的案例,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6. 2021年,315曝光了一家著名饮料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这种不合规的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
7. 同样在2021年,315揭示了一家饮料企业生产的某款果汁中含有过高的添加剂,这种不良行为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健康。
8. 2018年,315曝光了一家快餐连锁店使用过期食材的案例,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9. 2019年,315揭示了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这种不合规的行为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10. 在2020年的315晚会上,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被曝光在产品中掺入了大量的非食用物质,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并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以上是关于315食品安全案例的10个例子,这些案例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普遍存在,也提醒了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要保持警惕,选择合格、安全的食品。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10大案例

食品安全事件10大案例食品安全是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各地都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对食品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10个最引人注目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
1. 中国婴儿奶粉事件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
在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婴儿奶粉中毒事件。
数万名婴儿因为喝下了含有有害物质的奶粉而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恐慌,并引起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广泛关注。
2. 欧洲马肉丑闻2013年,欧洲爆发了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丑闻,涉及到一些肉食制品中掺杂了马肉。
这种欺诈行为对欧洲肉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的严密审查。
3. 美国鸡蛋沙门氏菌污染事件2010年,美国爆发了一起鸡蛋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导致上百人感染。
这次事件揭示了美国鸡蛋供应链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迫使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措施来确保食品质量。
4. 日本核辐射污染风波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海产品受到了辐射的污染。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日本海产品的担忧,对日本渔业和食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5. 孟加拉国有毒食油事件2008年,孟加拉国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有毒食油事件,导致数千人中毒,数百人死亡。
这起事件揭示了孟加拉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监管不足。
6. 印度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印度暴露出一系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上百名婴儿因食用了含有有害物质的奶粉而丧生或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印度食品安全标准的质疑,并促使该国改进其食品监管体系。
7. 阿根廷转基因大豆风波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之一。
然而,转基因农作物在阿根廷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包括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转基因食品的广泛争议和质疑。
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集合及评价

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生问题,而历年来也发生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以下是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集合及评价。
1.2024年中国奶粉事件:这是中国近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数家大型奶粉生产企业被曝充气、掺假、添加有害物质等问题。
事件导致六个月以下儿童数千例肾结石病例,严重影响了国内奶粉市场的信任度。
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追求利润而忽视产品品质和消费者安全的现象。
2.2024年日本核辐射污染食品事件:福岛核事故造成的辐射泄漏导致日本部分地区食品受到污染。
蔬菜、饲料、水产品等大量出现放射性物质超标情况。
虽然政府及时采取了措施,但此事件仍然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质疑。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了人们对核能及其使用安全性的警觉,为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3.2024年美国马铃薯片事件:此次事件引起了全球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
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销售的马铃薯片中含有转基因生物(GMO)成分,而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存在争议。
此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推动了全球对食品基因改造的立法和监管。
5.2024年印度塑料稻事件:印度锡尔赫鲁鲁杰邦的农民使用塑料颗粒来制作稻米,使得这种假稻米在市场上被贩卖。
塑料被曝光后,人们对塑料颗粒的使用风险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满加深。
此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关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思。
它们揭示了食品供应链的漏洞、监管体系的薄弱以及企业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
这些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对食品行业以及相关政府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历年的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改善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可靠性。
食品中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

食品中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食品中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旨在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 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爆发了一起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即三聚氰胺事件。
这种化学物质被严禁用于食品加工,然而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提高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故意掺入了三聚氰胺。
数以千计的婴儿因饮用受污染的奶粉而受到严重伤害,引发了公众的恐慌与愤怒。
这一事件暴露了监管不严和不道德商业行为的问题。
政府在事件爆发后采取了严厉措施,打击了相关不法分子,并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检测机制。
此外,企业及消费者也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和购买环节的监督,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2. 苏丹红事件苏丹红是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合成染料,但在2005年,苏丹红却被发现出现在食品中。
这种染料被非法添加在辣椒粉、火腿等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着潜在的损害。
苏丹红事件引发了广泛的恐慌,人们开始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更大的担忧。
为了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了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
此外,加强对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促进透明的食品信息披露,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3. 毒大米事件近年来,毒大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一些农民为了提高产量而滥用农药,使得大米中残留的有毒物质超标。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包括农药的合理使用、农田水质的监测等。
此外,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推行有机农业等也是有效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的方法。
4. 油麦菜事件油麦菜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之一,然而近年来油麦菜被发现含有过量的农药残留。
由于缺乏监管和质量检测,大量的农药被无意或有意地使用在农产品上,威胁了公众的健康。
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典型案例1. 2018年“疫苗门”事件:长春长生公司生产的狂犬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多种疫苗存在质量问题,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公众关注和恐慌。
事件中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企业的违法生产、信息不透明等方面。
2. 2013年“地沟油”事件:一些不法商贩收集废弃油脂、动物油脂等,经过加工后用作餐饮业的食用油,导致广泛的食品安全问题。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失职、餐饮企业的不合规操作等方面。
3.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被添加到乳制品中,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婴幼儿发生肾结石等严重疾病。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的不合规生产、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等方面。
4. 2016年“莆田系”事件:一些医疗机构通过虚假宣传、非法行医、使用假药等方式进行诈骗,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安全。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医疗机构的不合规操作、监管部门的失职等方面。
5. 2011年“苏丹红”事件:一些食品企业为提高产品色泽,添加了含有致癌物质的色素苏丹红,导致公众食品安全隐患。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的不合规操作、监管部门的失职等方面。
6. 2017年“鸡蛋门”事件:一些鸡蛋被检测出含有农药残留物,引发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农业生产企业的不合规操作、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等方面。
7. 2012年“毒豆芽门”事件:由于豆芽菜的生产环节中存在卫生问题,导致多人因食用受到感染,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食品生产企业的不合规操作、监管部门的失职等方面。
8. 2015年“霉变面包门”事件: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低质量的面粉加工制作面包,导致产品霉变、发霉等问题,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该事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食品生产企业的不合规操作、监管部门的失职等方面。
9. 2014年“大闸蟹”事件:一些大闸蟹被检测出含有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汇总

1.2024年“瘦肉精”事件:中国台湾地区曝光了一起使用瘦肉精来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食品安全案件。
这引发了公众对于农药和兽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滥用的担忧。
2.2024年“苹果门”事件:湖北武汉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被曝光在苹果制品中添加了过氧化苯甲酰,这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
这次事件让公众对于食品加工企业的合规性产生了怀疑。
3.2024年“地沟油”事件:中国上海和其他地区曝光了一系列使用回收废油制造食用油的案件,这些废油主要来自餐馆排放的污油、污水和生活垃圾。
人们担心这些回收的废油中可能含有剧毒的物质,对身体健康构成风险。
4.2024年“大米门”事件:中国湖南一些地区曝光了一起将塑料袋和橡胶粉装入大米中销售的案件。
这让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食品生产环节中的欺诈行为产生了质疑。
5.2024年“追溯门”事件:中国安徽一起麻辣香锅中使用过期、滥用农药的案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追溯体系的关注。
这次事件揭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和管理薄弱环节。
6.2024年“疫苗门”事件:中国长春长生生物科技公司被曝光生产和销售造假狂犬疫苗事件,导致广大公众对于疫苗安全问题产生了恐慌和忧虑。
这次事件揭示了疫苗监管的重要性和合规性的关键。
这些事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公众的担忧,也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在全球贸易中起到了重要角色。
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在采取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防控能力。
为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措施应该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追溯体系建设,增加食品抽检力度,并加强信息公开和消费者教育等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各项措施,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利益。
总结而言,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
只有加强相关监管和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行业自律,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经典食品安全案例事件

经典食品安全案例事件案例一:“养羊大县” 添加瘦肉精问题羊肉流向多地3月1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3·15”晚会上曝光了号称“养羊大县”的河北省青县养羊产业中喂养瘦肉精的问题。
据了解,青县是河北省一个重要的养羊基地,每年大约出栏70万只羊。
养殖户向记者透露,这里的羊在饲养过程中添加了瘦肉精。
5月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央视3·15晚会曝光案件线索查处情况”。
河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依法注销河北天一肉业有限公司食品经营许可证。
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排查,重点检查牛羊肉经营者的检验检疫证明、索证索票等情况并抽样送检,检验暂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天津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对羊肉开展全面排查,静海区2家市场主体2批次羊肉检出“瘦肉精”,已被立案调查。
经查,2家市场主体均从同一家批发商处购进,已将问题羊肉查封,并将该批发商移送公安机关。
案例二:小龙坎后厨脏乱差上热搜3月15日下午,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出致歉声明,表示公司对小龙坎南京玄武店以及个别门店出现的问题深表歉意,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涉事门店立刻停业整顿,全力配合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
声明还称,报道中所涉及的门店其违规行为严重违背小龙坎的加盟运营要求,与企业宗旨严重背离,公司将严肃处理。
案例三:曼玲粥店吃剩的排骨再下锅三米粥铺皮蛋徒手捏碎3月16日下午,#福州曼玲粥店将吃剩排骨再下锅#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15日,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第一帮帮团》栏目报道,福建福州曼玲粥店宝龙分店,多名员工在长时间未洗手的情况下徒手抓取食材,更有甚者,将当晚吃剩的排骨捞出回收,加入了给顾客的山药排骨粥中。
16日,曼玲餐饮发布处理通报称,强制关停曼玲粥店福州宝龙店的第三方外卖账户和线下店铺,对店铺全面彻查,主动向政府监管部门汇报整改情况。
另外,线上线下全面排查全国曼玲粥门店卫生、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再次发生此类问题;加强门店实时监控,对今后违规门店做通报批评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瘦肉精事件
曝光时间:2011.3.15
罪魁祸首:瘦肉精
据央视3·15特别行动报道,在河南一些市、县,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瘦肉型“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
不但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销售,并且流入了双汇这样以质量把关严格著称的知名肉制品企业。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甚至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鲜榨饮料“滥添加”事件
曝光时间:2011年4月上旬
罪魁祸首:各种添加剂饮料
2011年4月开始,各地卫生、农业、工商、质监、食药监、水产、公安等七大部门陆续联合出击,对餐饮场所自制饮料等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大检查、大排查。
全国“围剿”鲜榨饮料行动正式打响。
据多家媒体报道,一直以来,许多餐饮场所既没有自制饮料的相关资质,也无生产许可证,长期处于违法经营状态。
而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豆浆、果汁、花生浆、核桃浆等各种看似诱人的鲜榨饮料,实为兑入了十余种添加剂而炮制的“杂交产品”,其实质与“三精水”饮料无异,长期饮用会严重危害健康。
除了用添加剂勾兑外,许多中高档酒楼的鲜榨饮料都是外面一些既不卫生、又不合法的小作坊的产品。
这些小作坊往往藏身在一些城郊结合带,其加工场地简陋不堪,污水横流、蝇虫乱飞。
而那些低价招来的小工操作随意性很大,在使用添加剂上更是肆无忌惮,致使不少鲜榨饮料存在大肠菌群超标、霉菌及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消费者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目前,全国各地食药监局已经开始对餐饮服务单位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开展不定期和随机性抽检。
一旦发现餐饮企业有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一律吊销餐饮许可证。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
曝光时间:2011.4月中旬
罪魁祸首:柠檬黄,防腐剂,甜蜜素
据央视报道,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
更改生产日期,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多家超市。
经检测,馒头中检出“柠檬黄”和甜蜜素含量超标。
柠檬黄是化学物质,具有毒性和致泻性,摄入后会增加肝脏负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还会引发儿童多动症,阻碍儿童智力发育。
由柠檬黄导致的过敏和其他反应通常还包括:焦虑、偏头痛、忧郁症、视觉模糊、哮喘、发痒、四肢无力等。
甜蜜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诱发肥胖、肝脏病变等,尤其是对排毒能力较弱的幼儿、老人、孕妇伤害最为明显。
染色馒头事件的暴露,引起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4月13日,上海市质监局依法吊销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
净水器“砷超标”致癌事件
曝光时间:2011.5.30
罪魁祸首:无机砷、菌落总数
2011年5月30日,卫生部发布公告称,8家企业共11个型号的进口净水器产品在卫生安全抽样检查中存在砷超标、菌落总数超标以及有机物去除率不合格等问题。
其中不乏国外知名品牌。
卫生部检测技术人员指出,导致净水器“砷超标”的问题主要出在滤头和滤芯的材质上。
无机砷是致癌物质,过量摄入会引发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癌变,人们熟知的砒霜,即是砷化合物的一种。
目前,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规定砷含量不得高于0.01mg/L,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的饮用水标准一致。
与国外“洋品牌”相比,国内净水器行业更不容乐观。
目前,国内3000多家净水器生产企有2000多家都是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作坊。
由于至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行业标准体系,对活性碳的质量、功能和安全性也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不合格滤芯在行业中更是普遍使用,导致大量“致癌”净水器流入市场,为消费者的饮水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除此之外,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净水器在过滤净化水的过程中,虽然过滤了一些悬浮物,同时也将水中大量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过滤掉了。
但对于水中广泛存在的药物残留,净水器则根本无能为力。
而据调查,长期使用净水器还会滋生细菌产生“二次污染”,其净化过的水质甚至不如自来水。
“地沟油”产业链事件
曝光时间:2011.9月中旬
罪魁祸首:地沟油
2011年9月中旬,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其识别也愈发困难,标志着地沟油地下产业已从小作坊走向了工业化、精炼化。
加工后的地沟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地沟油”是一种餐厨废弃垃圾料排放的衍生物,经过滤提纯后的酸价等有可能通过检测,就像过去的三聚氰胺一样,此前国家只检蛋白质含量,而不检是否添加有非法物质。
所有检测标准都是对照正常食品制定的,按照标准化的指标去检测,不能区分出“地沟油”。
“地沟油”因为使用过,一般里面都含有食盐,会产生钠离子,同时会有铝、铁等金属离子,流向餐桌二次利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
人们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却也发现:我们现在吃的喝的,似乎还不如从前放心了。
“以前虽然吃得单调,但至少我们吃的基本是天然绿色的,可现在真不明白我们吃的里面究竟有多少添加剂、激素、农药、化肥……”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牛奶的三聚氰胺、净水器的无机砷、猪肉的瘦肉精等行业内幕接二连三的曝光后,人们对饮食安全的担忧和愤怒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隐患。
2011年食品安全事件
1.双汇瘦肉精
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
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2.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
这些馒头都是回收馒头中加香精和色素加工而成。
3.肉类“变身”事件
2011年4月份媒体有关于“牛肉香膏”的报道称牛肉香膏能让其他肉类短时间内变成“牛肉”,另外有报道称“神奇道具”可将鸭肉变羊肉。
4.沈阳查获25吨“毒豆芽”
2011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据了解,这些豆芽中被检测出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等有害物质。
5.回炉面包
2011年4月12日,广州甜心客面包店内部员工爆料称他工作的地方将过期产品回炉继续销售,“再生面包”在厂里是公开的秘密。
面包回炉再造已有3年历史,而公司迄今未接到过吃面包导致食物中毒的投诉。
6.台湾塑化剂风波
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7.“地沟油”事件
2011年6月,记者历经一个月、数千里艰难追踪,初步揭开了京津冀“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仅记者实地探访的几家窝点,其日加工能力合计已近百吨。
8.浙江检出20万克“问题血燕”
2011年8月,浙工商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例行抽检中发现,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350倍之多,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
9.速冻食品病菌门
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大冷冻食品品牌陷“细菌门”。
10.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
2011年11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抽查结果显示,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3倍多。
稀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好坏取决于其浓度的高低,过量摄入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11.可口可乐中毒
2011年11月28日,长春市民饮用可口可乐美汁源草莓味果粒奶优中毒1死1昏迷。
可口可乐公司三次声明称,国家权威检测部门对产品留样检测显示,所有指标合格。
12.快餐业勾兑事件
2011年快餐业巨头味千拉面、肯德基等先后陷入“骨汤门”、“豆浆门”,另外还有山西老陈醋勾兑事件以及香港媒体报道的“化学酱油”等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知名企业诚信问题的担忧。
老百姓认的是你的牌子,你的服务,你的诚信,倘若辜负了这份信任,那只好敬而远之了。
2011年广东地区发生了89起食品安全事故,占了13%,是全国事故率最高的省份,其次是山东省,占了11%,最安全的是西藏,只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