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必要 4、交通的相对发达
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 1、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政府的抑商政策(经济、政治、文化) 3、社会的不安定(战乱、盗匪等) 4、传统文化的压制(重义轻利)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趋势:
1、自然到人工 2、地方到中央 3、杂乱到规范 4、以重量、形态命名到通宝 5、自然货币到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商人队伍的发展(从商人到商帮) 2、货币的发展演变(材料、样式等) 3、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时空限制、服务设施) 4、商品经济渗透农村(草市、一条鞭法) 5、交通的发展(陆路、水路等) 6、对外贸易的发展(陆、海丝绸之路) 7、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三、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进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前提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社会安定统一---政治保障 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物产差异大,有交流的
宋代的“商业革命”
1、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3、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
(经济城市、服务设施) 4、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5、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川)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
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 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代的“革命”
1、科举制度的革命(平民社会) 2、商业革命(城市革命) 3、农业革命(产量、品种) 4、煤铁革命(产量、用煤作冶铁燃料) 5、科技革命(四大发明突破性发展) 6、文艺革命(词、市民文学、风俗画) 7、史学革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作)
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基本形态) 4、脆弱性、顽固性、封闭性、分散性

近现代经济史

近现代经济史
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956—58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78人民公社) 中国现代(三)1978——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所有制体制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中心环节:
2、三个阶段:
增强企业活力
(1)试点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综合配套改革、厂长负责制 (2)全面展开:1984年。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体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1世纪 初)
思考:1985—1989、1992—1997年代、21世纪初 我国经济出现三个发展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对开放三大步是什么?
新中国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30年:(情况、原因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占主要地位
第二产业: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较慢(绝大部分是国营和集体) 改革开放后30年: (情况、原因、影响) 1、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农业迅速发展、粮棉世界第一)
(5)西欧开始崛起。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世界
的认识开始改变。
“价格革命”的影响:
1、物价飞涨。对封建贵族、贫民、早期资本家产生重大影响。 2、理顺了一个价格。即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价格体 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削弱了两个国家。先是壮大了西、葡两国,后因它把财富 购买奢侈品大肆挥霍而削弱。它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政、 经、文) 4、壮大了三个国家的实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出现新阶级新阶层(原因和影响)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不同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支撑。

古代的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还是国家赖以维持的经济支柱。

除了农业经济外,手工业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在古代社会中,手工业经济起到了补充农业经济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产品。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商业经济主要包括城市市场、商品交换和商业运输等活动。

这些商业活动推动了商品流通和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兴起。

货币经济的出现使交换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活跃。

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钱,起到了媒介交换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辅以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

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导致了封建经济的形成,农民处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同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也受到了政治、文化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现代经济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到很多。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农业经济为基础,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

此外,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平衡发展,协调各个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结合古代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著
作:《河渠书》《沟洫志》
5、灌溉工具: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时地)
隋唐五代 北方 立井水车
隋唐五代 南方
高转筒车
宋代
水转翻车
水力为动力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思考】根据上述归类,请你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1、从农业的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 2、从土地所有制来看: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土地制度 中占主导地位 3、从农业的经营方式来看: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②农民起义
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通过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并 都未能成功?
封建土地私有制 4、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
改革田制
无法触动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 改革失败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二)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井渠
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 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 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五)水利建设
1、治理黄河:大禹治水、王景治黄河 2、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 3、水利技术:如“井渠法”(又叫“坎儿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相互关系: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具有反作用
一 古代农业
“农业”的相关概念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和税收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经济的状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不同变化。

农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经济的基石,农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古代中国的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水力,农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稻米、小麦、大豆和棉花等。

其中,稻米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而小麦则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

盐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商品,盐和铁被誉为“天下两宝”。

手工业除了农业,手工业也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主要指的是各种手工工艺,如制造纺织品、瓷器、家具、药材等。

手工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制造业的兴盛主要依靠市场需求的逐渐增长。

中国的手工制造业创造了许多高品质的产品,例如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中国瓷器。

商业商业在中国古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商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商人通常活跃在城市和港口,他们主要负责商品交易、货币兑换和运输等方面的业务。

商业在中国古代的繁盛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贡献,也推动了文化沟通和交流。

货币和税收货币和税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货币的使用对于商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促进贸易和交易的发展。

货币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布币、铜钱等,但以银和金币为最高贵的货币。

税收则是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税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支持国家的政府开支。

古代中国的税种也非常多样,其中包括田赋、户赋等。

总结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从农业到手工业再到商业和货币税收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2.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 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 向兴盛,明清时期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商业受官府控制 色彩较浓。
4.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 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1. 产业结构:农业为主, 手工业、商业为补充
农业: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手工业:多种经营,领先世界 商业:有发展,受制约 2. 生产关系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体 3. 空间格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秦汉 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开辟丝绸之路
魏晋南 北方经济历经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 北朝 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隋唐
农耕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
宋元
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城市繁华,经济 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明清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并缓慢发展,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发展的基本史实,发展特征
3.商业: 发展概貌,发展特点
4.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的原因
5.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 政策及其影响
朝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来自夏商周 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
1.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犁耕技术,耕作方法,水利灌溉)
3.所有制结构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曲辕犁
灌溉工具的改进
曹魏的翻车
曹魏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高转筒车
明清的风力水车
4、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战国 (2)出现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无所匿其迟也。” ——《吕氏春秋》 (3)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利 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前期有利于经济繁荣;明清时期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 (5)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 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 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 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 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 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为例
夏﹑ 商﹑周
秦 —清
(中国早期)神权与王权结合,以 Nhomakorabea缘为纽带,最高权 力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 不断削弱至废除;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 从中央。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小农经济
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犁耕的成熟;
近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 规律总结
第一单元 知识体系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主导,是基础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促 进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重农抑商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阻 碍
海禁、闭关锁国
一、古代农业 1.主要作物 水稻、粟 西周——后世的主要作物已经具备 2、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商周: 石器锄耕(耜耕耕作) (3)春秋战国之后:铁犁牛耕出现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3、灌溉手段: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人力) ; 唐朝筒车(水力); 明清风力水车
6、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共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A、确立过程: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B、形式: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2、封建农民土地私有制(自耕农)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概念——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 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 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 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 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 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 构、劳动力结构等。
8、古代农业的特征 (1)世界领先 (2)精耕细作
含义:在一定的土地上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 (理解即可) 表现:农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灌溉,施 肥,种子培育等等(理解即可) (3)基本模式为小农经济


• 1、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 2、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 铁犁牛耕 • 3、
5、经济重心:宋朝以后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江浙地区 7、农业政策:重农抑商(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 作用:封建社会前期,确保赋税征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 展,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出现的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008广东单科,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 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请辨别以下材料是何时的土地制度,说明你的理由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是谓大同。” 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4.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5.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 婢依良。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 人五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 殁则还田,不得买卖”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 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 因。
•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 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 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 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 何?
• (1)井田制。(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 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生 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 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 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 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 动荡不安等(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 实,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由于土地 私有、买卖频繁,均田制最终瓦解。未能 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