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方史学的衰落以及清朝史学的再兴

合集下载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明亡清兴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与衰落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明朝末年,明亡清兴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转折。

本文将从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明朝灭亡以及清朝的兴起三个方面来探讨明亡清兴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一、明朝末年的内忧外患明朝末年,国家内外形势严峻,内忧外患交织,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首先,明朝末年的内忧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衰败。

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奢侈堕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了朝廷的腐朽。

官员们的私心利益超过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使得政治体制无法正常运转。

其次,明朝末年还面临外患的严峻挑战。

北方的鞑靼、东北的女真等多个民族频繁入侵,对明朝的边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而内地的流民、盗匪等社会矛盾也不断升级,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二、明朝的灭亡明朝在经历了朝政腐败和内外困扰的时期,终于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而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崇祯皇帝的自杀。

明朝末年,农民工人们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开始谋求改变现状。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发展,最终攻占了北京,并宣布建立大顺政权。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统治已经完全崩溃。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面对国家危难的局面,选择了自杀而不是抗争到底。

他的自杀不仅意味着明朝的灭亡,也标志着明亡清兴的时期的开启。

三、清朝的兴起明朝灭亡后,清朝由满洲族的努尔哈赤建立,并逐渐崛起。

清朝的兴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清朝的建立结束了几百年来中国内战的局面。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统治和官僚制度,有效地恢复了社会秩序并提升了国家统一的能力。

其次,清朝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提倡勤政爱民,使得政治和军事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清朝的疆域不断扩张,政权稳定,国力强盛。

最后,清朝的兴起也带来了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这对于中国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

简述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作者:刘憬铮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通过对明清之后史学研究的方法,形式以及思想的转变入手,探讨明清之际史学的新的发展特点与方向。

首先,从史学的正统观来介绍明清史学对于统治者在历史中的正统地位的纠正;其次,从这一时期私修史学的沉寂,不断受到当权者打压,封杀,尤其以清代文字狱为例,表现出明清私修史学的举步维艰;最后,从“经世致用”与“实用”出发,介绍明清两代史学的现实性发展,以及它应用于非研究领域的事实,阐述了19世纪之后史学的新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期;特点;史学发展对于明清史学的发展特点,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一、史学正统观的纠正——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明清时期史学理论方面的首要问题是正统观的纠正——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反对以“一时”之强弱、事功成败论史,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道”来评判历史。

我们以清代为例。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时期,汉族属于被统治地位,但是由于汉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

因此,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史学的正统便是他们要追求和强调的。

由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谁是正统,谁为主宰,则成了一个争论的中心焦点。

以高宗为例,《御批通鉴辑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告成,对于这部书有这样一段评价:“发凡起例,咸禀睿裁,每一卷成,即缮稿进御,指示书法,悉准麟经。

又亲洒丹毫,详加评断”。

该书对南明朝廷做了重新的定论。

因为清初一直认定“明亡于崇祯”,虽然有官员数次将南明王朝纳入史书,但一直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因为清对于明朝的态度一直都是:明亡于李自成进北京;清入关是顺天应人,代明讨贼。

所谓“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

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

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嬗,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却改变了以往对南明政权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南明政权可以与南朝或南宋等政权相提并论,而并不需要加以贬斥。

东亚的帝国明清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东亚的帝国明清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东亚的帝国明清王朝的崛起与衰落东亚历史上,明清王朝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帝国。

明朝的崛起是在14世纪初,而清朝则是在17世纪初。

这两个王朝的兴衰对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亚的帝国明清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一、明朝的崛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1368年,朱元璋在对抗蒙古的战争中成功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朝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始。

在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明朝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并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改革,例如设立科举制度,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政策的推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提升了社会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明朝开展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以及对西南亚、东南亚和日本的外交和经济联系,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同时,明朝的手工业和农业也经历了一定的繁荣,进一步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二、明朝的衰落然而,明朝在经历崛起与繁荣之后,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明朝的衰落主要源于政治内部的腐败和外部压力的增加。

明朝末年,由于腐败的官僚制度和内外政治斗争的加剧,导致了政权的动荡和社会的动乱。

此外,领导层的无能和官僚主义也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地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衰退。

此外,明朝还面临来自外部的压力。

蒙古、朝鲜、日本等临近国家的侵略和入侵,对明朝的国力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满洲人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三、清朝的崛起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最后一个中国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44年,满洲部队入侵明朝的首都北京,并建立了清朝。

清朝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和一个新的王朝的开始。

满洲领导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例如时间有序的分封制度、殖民政策、儒家统治理念等。

此外,清朝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扩张,夺取了对蒙古、西藏、台湾和东北等地区的控制权。

同时还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内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明朝的科技倒退与学术衰退

明朝的科技倒退与学术衰退

明朝的科技倒退与学术衰退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其前期是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但后期逐渐出现了科技倒退和学术衰退的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科技倒退的原因和学术衰退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明朝的初期,由于中央政权的统一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明确统治理念,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在农业方面大力改革水利灌溉系统,增加耕地和粮食产量,商业与手工业也得到发展。

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科技与学术也出现了相应的兴盛。

二、科技倒退的原因1.内外压力:明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内外敌对的压力,国家财政困难,大量财力被投入到抵御外敌的战争中,限制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投入。

科技发展主要依赖于私人创业,而这些人才的集中在一些富裕地区,受众有限。

2.科学视野的限制:明朝不乏有一些科学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束缚以及基于儒家思想的国家政策,科学领域常常受到限制,例如关闭了明国最早的海上航海学校,禁止外贸,阻碍了外来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3.制度逐渐僵化:明朝后期官僚文化逐渐壮大,科技创新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科举制度也让学术研究偏重儒家经典的解读,限制了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

4.西方的崛起:明朝后期,西方科技蓬勃发展,特别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外来的科技成果也未被有效吸收。

三、学术衰退的原因1.封建时代的限制:明朝是一个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领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限制。

学术界普遍崇尚儒家经典,其他学问很少被重视。

这种局面导致了学术活动的僵化,学者们缺乏创新的动力,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2.经济困难:明朝后期由于财政困难,学院与图书馆的兴建和维护受到限制。

学术资源匮乏,学者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3.政治风气的变化: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和阉党的干政使得明朝政权逐渐衰落,对学术的关注不再是重点。

君主专横,削弱了学术机构与知识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学术研究逐渐失去声望和影响力。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代史学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史学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世俗历史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点。

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历史的重视,鼓励编修史书,使得史学复兴并开始走上正轨。

明代史学家吸取了唐宋两代的经验,并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史学史上有名的有《明史》、《资治通鉴辑览》等。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历史地理学和史物学的研究,推动了史学的多元化。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此时,研究范围受到限制,史学研究转向注重中央政治、政权交替等政治史方面的研究。

但也有些史学家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黄宗羲提出了“上古之史,无从考究,可以假而求之”的观点,并开始研究《左传》,对后来《资治通鉴》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困扰,史学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在这个时期,明代后期的史学成果不断得到整理和继承,也产生了新的发展。

清代的史学家在编修史书的基础上,注重民族志学的研究,丰富了史学的内容。

同时,清代史学家更加注重考证和文字批评,提高了史书的学术水平。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史学发展经历了起伏,但又不断积累和
发展。

在这段时期,史学家们逐渐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为后来的史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后人参悟中国历史的规律和道理提供了借鉴。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明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一、明清时期史学的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老时期,整个社会主要呈现出
(二)明清时期史学的基本特征
1、
第二节明代的史学成就
清代的官修史学
《明史》的编纂
《明史》是清代官方史学成就的代表。

但它的编纂也吸收了很多私人修史的成果。

《明史》的评价
由于《明史》为官修,再加上清代文化专制的因素,因此,在清代,《明史》的评价颇高,特别是《四库提要》为代表。

优点:
体例创新。

设新目符合实际。

《明史》根据明代历史的实际,创设了一些新的篇目,较好地反映了历史。

《七卿表》:明代废除丞相,六部与都察院的长官品秩最高,谓之七卿,此制为明所创,设《七卿表》。

传部分设《阉党》、《流贼》、《土司》。

明代宦官之患最为严重。

历代士大夫与宦官为对立,明代士大夫欲有大作为,往往须有官宦相助。

其不足有:
首先是隐没史实。

这主要是由于清与明的关系所致。

使得《明史》对于女真与明的关系史多所遗漏,如明代曾任辽东督抚镇巡等官的相关史实均遭消除。

宦官亦失哈等无传。

对于南明史实也十分简略。

其次,间有重复。

如卷292忠义四《张绍登传》附张国勋等,记有应城训导张国勋的抵抗农民义军的事迹,在卷292忠义六《谌吉臣传》附张国勳等,同样记有应城训导张国勳的抵抗农民义军的事迹,二者同为一人,而分两处。

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

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

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史学思潮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会探讨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并分析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对现代史学的启示。

一、明末清初史学思潮的背景在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沉寂,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潮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士人为了摆脱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困境,开始思考如何反思和从历史中寻找出路。

此时,历史研究成为了广大文人学者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引发了史学研究的繁荣。

二、明末清初史学思潮的特点1. 宏观史观在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想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宏观史观。

史学家们开始将历史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下来思考,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趋势。

这一史观对于后来的史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2. 正史与野史争议在明末清初,正史与野史的争议愈加激烈。

正史一般指的是五经正史,而野史则是指一些未被正式认可的载于笔记和私人存折等口述传承之下的民间记载。

当时,二者的地位差异很大,正史被当作是国家官方的正义和尺度,凡是与正史不符的“野史”则往往被贬为“小道消息”、“谣言”。

但也有一些文人学者开始倡导对野史的肯定,认为野史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正史所不能表达的底层观念、习俗和风情。

3. 史书修订在明末清初,很多史书都经过了修订。

为了反映真实历史,历史学家们开始修改史书中存在的虚构部分,并尝试着寻找真实的历史。

同时,在史书的编辑方面也更加注重学术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又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逐渐规范和升华史学。

三、明末清初史学思潮对现代史学的启示1. 史学应该具有广阔的历史观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在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想中,广阔的历史观和宏观的史观始终贯穿其中。

在现代史学研究中,我们也需要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历史观和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

2. 史学研究应该无惧野史,注重多重来源。

在明末清初,正史与野史之间的争议引发了很大的讨论,学者们认为野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辉煌与衰落,始终是历史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朝的辉煌时期和衰落原因。

一、辉煌的明朝明朝的辉煌始于建文帝朱棣夺取皇位,即永乐大帝朱棣登基之后。

永乐大帝秉持有能力者进朝的政策,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朝政,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海外贸易。

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明朝的疆域不断扩张,外交关系广泛发展,使中国在东亚地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除了外交和军事上的辉煌,明朝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在青花瓷、漆器、丝织品等工艺品制作上,明朝展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文学家杨慎、艺术家仇英,以及思想家王阳明等人,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朝的衰落原因然而,明朝的辉煌并不持久,逐渐步入了衰落的阶段。

明朝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明朝内部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导致了国力的衰退。

明代后期,朝廷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官员贪污受贿,贪官污吏横行。

同时,明朝统治者过于奢侈,挥霍无度,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困难。

这种腐败和荒淫的生活方式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

其次,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也是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和赋税加重使农民生活贫困,农民起义不断震荡江山。

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空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冲击,使明朝无法有效地应对内忧外患。

此外,明朝政治制度的僵化和封建文化的沉闷也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明朝政治制度中,皇权至上,没有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一些皇帝在位时集聚权力,导致了政治决策的不灵活和效率的低下。

与此同时,封建文化的束缚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相对陈旧,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对国家的进步形成很大的阻碍。

三、结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辉煌与衰落都是历史的见证。

明朝的辉煌时期,如永乐大帝统治时期的疆域扩张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官方史学衰落与清朝史学再兴摘要:明代史学秉承元代史学的修史格局,然而元代毕竟是蒙古族这种强调武功的民族入主中原。

面对文治的后退,新兴的朱明王朝在江浙士人宋濂、李善长、刘基的建议下兴复儒教,重修史学。

所以明朝一代的官方修史活动要比蒙元多很多,然而由于明朝皇权专制极端的强化,史学受到政治的影响很深,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有了新发展。

而满清入关之后,明末清初一批大儒一方面革故鼎新,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为首的“明末清初三大家”给后来乾嘉史学繁荣上做出了重要的建树。

乾嘉考据学派也随之兴起,掀起一股考据之风,成就远超往代,不得不说清代的历史考据学在修史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清代的史学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官方修史明末三大家私家修史史学批评乾嘉考据学派一文献综述中国史学史研究是20世纪初才开始受人注目的。

元明史学尤其是明代史学,向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之所以薄弱,也是由于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对明代史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改和整理以及文字狱对于朱明一朝的讳莫如深,所以当学者写到有关明史、明代史学,总觉得没什么好写。

学者们打多沿清人的恶习,厚诬明人,对明代史学的认识显得相当浮浅。

可喜的是,近20年以来,明代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明代史学的研究水平已上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台。

我们在此也先对现有明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明代史学的研究相当薄弱,不仅专题论著少,即便专题论文也不多。

这一时期,李晋华撰《明代敕撰书考》,系统地考察了明代官修史书的经过,这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明代官修史学的专著。

谢国桢作《晚明史籍考》梳理了研究晚明史的有关史籍,且摘录了大量的书序题跋资料,为后人研究明代史学史省略了大量的抄写与研究功夫,对后人进行明代史学研究贡献尤大。

1而且,谢国桢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断,如“有明一代,史学最盛”,又如“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

这些论断,对明代史学的研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刘节显然注意到了明代史学文献的丰富,所以,他在《中国史学史稿》中,曾建议编一部《明代史籍考》。

总体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外学者对明代史学的研究是很不够的。

近三十年以来,伴随着学术风气的转变,明代史学由轻视到重视,研究规模逐渐繁荣起来。

仓修良作为比较早重视明代史学者,做出了极其丰富学术成果。

其《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1983),专门设有“再度以褒贬人物为中心的明代史学”一章,下分形成重当代、重人物褒贬的原因、明代传记概述、明代设馆编纂的史书、王世贞和李贽的史学思想、谈迁和他的编年史著《国榷》、其他野史举要六节,开明代史学研究的先河。

2张孟伦对明代史学也比较重视。

《中国史学史》(1985)下册设有明修《元史》、明修史书杂述、李贽史论三章。

“明修史书杂述”提到了《石匮藏书》、《罪惟录》、《国榷》、王世贞著作、《明名臣琬琰录》、《列卿纪》、《今献备遗》、《皇明世法录》等。

90年代以来,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三股史学思潮》、《明清之际中国史学思潮》两文,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也十分让1有关明代史学论著的来源,详参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附录《明代史学论著索引》2《中学历史教学》1990年第3期人称道。

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3册,1999)、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2000)的出版,使明代史学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

以及到了乔志忠撰写《中国史学史》着重对比元明史学,也让明代史学研究逐步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清代史学研究发展比较繁荣,学者投入精力也较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马格侠的《清代史学的经世思想》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归纳清代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分别考察了清初、乾嘉、道咸时期清代史学不同时期的所产生的不同的经世功能。

葛玉红的《清初的实学与史学》探讨了清初的学术界的实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在史学层面体现了清初学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1]当然,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中,乾嘉学派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点,对乾嘉史学的研究也深入开来。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罗炳良的《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一书从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批评方法论和历史考证方法上揭示了乾嘉史学理论的成就。

综上,明清两代的史学史研究不断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史学发展态势。

二、明朝官方修史活动明初徐达占北京之后,朱元璋就依据缴获的元朝实录准备纂修《元史》。

朱元璋命宋濂、王祎主编,洪武二年(1369)二月诏修《元史》,次年二月书成,成书速度之快,空前绝后。

1《元史》依据尚存的元实录所写,其史料价值不可抹杀。

但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

他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

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

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

2明朝的徐一夔也说: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没有参考书,只凭采访写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实。

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

3明太祖又敕令编纂一批针对各个层次官僚、贵族的惩戒性史籍,如《宗藩昭鉴录》、《武士训戒录》、《储君昭鉴录》等,各收载与书名相关的历代人物善恶事迹,以及恶有恶报的结果。

其中还有《永鉴录》分类编辑了历代王朝作恶犯上的事例,《辨奸录》收录历代奸臣的事迹,《臣戒录》、《志戒录》也记叙了历朝历代为臣悖逆不道、以下犯上的事迹。

《昭示奸党录》则主要收录了胡惟庸党谋乱的罪迹,是朱元璋为警示群臣所作,其专制目的十分明显。

《逆臣录》也收录了大将蓝玉谋乱及败亡的经过。

这些史籍皆属于抄录纂辑,重点在于惩恶,是明太祖站在自己君主的立场之上对群臣发出的威慑,书成之后就会立即颁赐给群臣或相关人员。

这类史书配合政治措施和诸多政令颁布,有利于强化朱明王朝的专制统治,史学价值不大。

明代所修《大明一统志》、《大明会典》,是效仿元代的《元大一统志》和《元典章》撰修而成。

明代的玉牒与实录一样,属于例行撰修,制度规定十年一修,实际不能按时进行。

永乐在位期间修了第一部玉牒,即《天潢玉牒》。

4《天潢玉牒》记明了开国皇帝的家世谱系,追溯到太祖的四世祖,下及太祖诸子,同时也记录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的大政要事。

5明代的玉牒有一个从模仿宋代到形成自己规范的过程,清初则完全模仿了明朝纂修玉牒的模式。

明代官方史学受政治因素影响极为显著,使得史学的求真性大大降低。

永乐帝以藩王身1元修《辽史》亦一年成书,但《辽史》部帙小于《元史》。

由于成书过快,《元史》存在不少讹误、粗率的问题。

2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元史卷3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21页4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23页5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燕京大学出版社1932份夺位,随即篡改和改修《明太祖实录》;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复位之后,隐没和歪曲了许多景帝在位期间的历史;明世宗通过“大礼议”的政治斗争上位之后,也纂修了实录和宝训,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而明末阉党更是搞出颠倒黑白的《三朝要典》,这些不得不说是明代官修史学的阴暗面。

[2]明代官修史学的衰落还是因其史官制度的缺陷,史官制度如同元朝,没有专职,没有常设的修史馆局。

1修史之时,临时抽调人力进行编修,翰林院是提供修史人员的重要机构。

作为一个储备文官人才的机构,翰林院设有修撰、编修的官职,但是与真正的“史官”仍有差距,人才并非专攻,修史自然存在一定缺陷,修史组织机构的缺乏,使得明代的官方史学不能振作的重要原因。

“虽设修撰、编修、检讨为史官,特有其名耳”2,所以明代学者大多感叹“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

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

……”3三、明代史论与史评的发展明朝虽然将蒙古逐回大漠,但是边关的隐患还是很大,史学界对“夷夏之防”的历史观念也越来越严苛,基本上所有士大夫的舆论倾向于排斥一切夷狄政权的正统地位。

而这个时代历史观点上有新意的学者则是李贽,他也成为了当时的“异端”思想家。

4李贽著有《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另撰写《焚书》、《续焚书》为诗文集,其中颇有议论之文。

《藏书》取明代之前历史人物进行评论,《续藏书》记述了明代人物事迹。

李贽评论人物的标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认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5在人物评论和历史地位上,往往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对对武则天、陈胜等大加赞赏,赞扬冯道、谯周等缺乏忠义、无气节人物。

与李贽同时代的王世贞也在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上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的见解,认为:“六经,史之言理者也……”6他认为将一切文献都应视为历史文文献,明显想要提高史学的社会地位。

个人也是十分强调史学的作用,他觉得史书“一代缺而一代之迹泯如也,一郡国缺而一郡国之迹泯如也”。

7因此,他觉得不能令历史记载残缺,所以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他特别重视对于当代史的撰述与史料的汇集整理。

连李贽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吾读书万卷而未尝从六经入。

”可见他在当时学术界中也算是大学者、大史家。

对于各类史料史籍的整理分析,也批评了一些史书。

[3]尤其明代后期野史丛生,缺乏历史求真性,王世贞做出了理性辨析,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然其叙典章、述文献,不可废也;家史人臾而善溢真,然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国以草创之,野以讨论之,家以润色之,庶几乎史之倪哉!如其笔削,以俟君子。

”8胡应麟也对史学有理论性见解,他在史学理论与史学评论上有独到见解,在史家品德与素质的论述,他承接唐代史学家刘知畿“三长”之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才、学、识三长足尽史乎?未也。

有公心焉,五者兼之,仲尼是也。

”胡应麟认为“公心”与“直笔”并不完全等同,“夫直有未尽,则心虽公犹私也。

公有未尽,则笔虽直犹曲也”。

9指出有的著史者虽然“直笔”记录历史,但是出于私心,以直济私,而有的史家出于“公心”,却曲笔著史。

这都是不对的,在胡应麟看来,史家应做到“直则公,公则直”。

他还认为“昔人谓诗有别1谢保成《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184页2郑晓《今言》卷2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20 《史乘考误一》。

4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325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中华书局,1959,7页6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337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一一六8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一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三,上海书店,2009 ,127-128页才,吾亦谓史有别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