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1 分析山鬼的形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

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题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辅助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然而,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由于题目较多且分布广泛,很多学生常常遇到寻找课后练习题答案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第一章】阅读理解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试图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试图表达的主题是……2. 文中提到的“XXXXX”一词是指什么?答案:根据文中的上下文信息,可以推断出“XXXXX”一词指的是……3. 作者在第一段提到的“XXXXX”是为了引出什么观点?答案:作者在第一段提到的“XXXXX”是为了引出他对于……的观点。

4. 文章提到的“XXXXX”事例是为了支持什么观点?答案:文章提到的“XXXXX”事例是为了支持作者对于……的观点。

5. 文章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根据文章整体的结构和语气,可以推断出文章最后一段的目的是……【第二章】作文写作1. 根据题目要求,你认为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来思考文章的主题:……2. 你认为应该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答案:在展开这个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3. 文章中的例子是否足够支持你的观点?答案:在给出你的答案之前,需要对题目给出的例子进行分析,判断它们是否足够支持你的观点。

如果是,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不是,可以谈谈自己对于这个例子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4. 在文章的结尾,你是否需要提出建议或者总结观点?答案:在文章的结尾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总结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力。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答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主要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致使学生在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后答案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后答案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后答案1. 语文概述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提供大学语文第五版课后答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

2. 课后答案2.1 课文理解与分析- 课文一:《梦的解析与寓言》- 题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梦的含义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通过解析梦境,揭示了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用寓言的形式给予读者启示。

- 答案:略- 课文二:《神奇的名字》- 题目:这篇文章探讨了名字的含义和名字对人性格的影响。

作者通过考察名字的文化意义及其传统象征,给予了读者对名字深层次的思考。

- 答案:略2.2 语文知识点解析- 短语搭配- 题目:请解释以下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 答案:略- 词义辨析- 题目:请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 答案:略2.3 作文指导与范文- 题目:请根据以下题目进行作文练习,要求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语言优美。

- 答案:略3. 课后练习解析3.1 选择题- 题目:下列哪个选项正确解释了作文的主题?A. 文章以叙述矛盾冲突为主题。

B. 文章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为主题。

C. 文章以描写景物为主题。

D. 文章以展示主人公形象为主题。

- 答案:B. 文章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为主题。

- 题目: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A. 语言简洁明了,行文流畅优美。

B. 带有诗意的描写,富有想象力。

C. 按部就班的叙述,详略得当。

D. 表达深刻思索,哲理思辨。

- 答案:A. 语言简洁明了,行文流畅优美。

3.2 填空题- 题目:请填写下文空白处的正确答案。

- 答案:略4. 总结本文提供了大学语文第五版课后答案,涵盖了课文理解与分析、语文知识点解析、作文指导与范文以及课后练习解析。

通过参考答案,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水平。

希望本文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简介《新编大学语文》是国内优秀的大学教材之一。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的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为学生在自学或者复习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帮助。

知识点概述《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语音等方面;2.文学基础知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样式、文学作品欣赏等方面;3.文化和社会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

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语言和文学的知识。

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练习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书中的课后练习题设计严谨,难度适当,涵盖面广,既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基础题型,也包括论述题、分析题、应用题等高级题型。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答案解析本书中的课后练习题都附有答案,学生做完练习题之后,可以参考答案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核对,在核对答案的同时,也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

在答案解析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解题思路:对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知识扩展:在答案解析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拓展知识点的讲解,这些知识点往往是与题目相关联,但是在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的;3.科普讲解:在答案解析中,也会加入一些与文化、社会、科学相关的科普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广泛地了解世界;4.评析讲解:在答案解析中,还会加入一些评析的讲解,分析出题者出题的侧重点和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

通过阅读答案解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并且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问答能力。

总结《新编大学语文第三版》的课后练习题含答案,是一份非常好的辅助学习材料。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语文课是大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很多同学在课后习题上遇到了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解答。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我整理了一些常见的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课后习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的例子: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诗词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他们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的批判。

诗词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身份象征。

1. 文人雅士常常以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文人雅士常常以诗词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2. 诗词在古代文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诗词成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身份象征。

二、作文作文是语文课后习题中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来完成一篇短文。

下面是一个作文题及答案的例子:请你以“我的大学生活”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我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在大学里,我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首先,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自由。

在高中时,我们的生活被学业和家庭琐事所束缚,几乎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在大学里,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其次,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机会。

在大学里,我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还可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经验。

这些机会让我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活让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在大学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支持和鼓励。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第1课在母语中生存1.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这句话的意思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2.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张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答:(1)表现张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

(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

3.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答:(1)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

答:略。

5.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的理解。

答:略。

第2课孔孟语录第3课老庄选言第4课晋公子重耳之亡1.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在卫国、曹国受辱之后,到郑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在秦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

启示:(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

2.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

”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点。

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不慕功名,淡泊名利)总结:在介之推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狷介、耿直的特点,他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却不慕名利,清高自赏。

3.谈谈你所了解的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答:(1)寒食: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插柳为介之推招魂。

(2)清明:祭祀祖先,踏春游春。

第5课垓下之围1.本篇课文中刻画项羽的性格的点睛之笔有哪些项羽同其他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互动的,对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其到了怎样的效果答:(1)动作有: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则“皆泣,莫能仰视”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的儿女柔情与部下对他的同情和敬仰。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则“皆披靡”;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为一组;这两组主要刻画项羽的骁勇善战和敌人面对项羽时的懦弱胆怯。

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马童则“面之”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对背叛者的蔑视和背叛者的自我羞惭。

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则“取其头”,余骑则“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与汉军的贪婪和丑陋。

(2)语言有: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项羽的英雄末路的无比眷念而又万分悲凉心境。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刻画项羽的好胜和自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刻画项羽的自尊自爱,知耻重义。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刻画项羽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对敌人的蔑视。

2.项羽认为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答: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幻想重新恢复战国时代诸雄并存的局面,由自己作为天下霸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的行为恰好给了对手汉王刘邦以道义借口,于是汉王刘邦下令三军缟素,以为义帝发丧为由,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另外,项羽的残暴、刚愎自用、不容贤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喜好炫耀、不守成约等个性和品德的缺陷也加速了他失败的进程。

3.司马迁在描述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时,以及在对项羽进行总体评价时,他对项羽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答:作者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

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赞叹与同情;在对项羽作总体评价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责难与惋惜,这是由于《史记》兼具的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身份造成的。

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史记》突出描写了项羽身上那些最为华彩的个性和品格,以使之更符合经典性悲剧英雄的审美需要,体现出更强的文学性。

在对项羽进行整体评价时,司马迁则是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古今之变”的内在规律,则不可能回避项羽的取败之道,而从史学的角度对项羽提出责难与批评。

第6课原毁1.以本文为例,说明韩愈议论文的写作特色。

答:(1)巧用对比、排比、反问。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结构严谨。

先概括,再依次分析,证明,最后做出结论,真是步步递进;更有甚者,如“毁”字,许多语、句有一条明线相呼照应,以至最后点明;而且有一条暗线,落下伏笔(如“怠”与“忌”是“毁”的同义异语,或因果互证),揣摩全文一如苏绢之细密无间,锦绣哗然。

(3)语言上不只辞必己出,质朴刚健,而且用了很多典型语言来刻画典型人物,深刻、亲切而又生动,艺术地把抽象思维跟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论说文跟记叙文结合起来了。

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答: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

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答:举例,如出于政治目的等。

4.千年之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略第7课唐诗二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诗中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答:愁苦烦忧——振奋——愁苦(又带有乐观)。

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

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2.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但是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永远充满自信,同时他所具有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使他在屡次面对人生在屡次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始终是坚守理想,在其诗歌当中也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篇作品表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风格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

诗的开端破空而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抑郁之深、心绪之乱。

继而又以破空之句直抒郁结,其痛苦抑郁之气喷涌而出。

第三句突然转折,才言“饯别”。

接下来四句称美李杜文章的特色,写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接着又跌落到现实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力图摆脱苦闷,又难以排遣的郁结。

最后以“散发弄扁舟”的狂放出世之语绾结全篇,表现了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蔑视与抗争。

这首诗风格豪放,形式活泼,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一腔抑郁愁绪喷薄而出,有一泻千里之势。

诗人的情感曲折变化,却又气势奔放,抒写抑郁忧愁并不低沉哀婉,仍豪迈狂放。

诗中变化跳荡的情感和意向,鲜明突出的主观色彩,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登高1.联系全诗,谈谈你对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这首诗的诗眼是“悲”。

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

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答: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3.联系本诗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一、语言极为精炼。

如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秋,时之惨;作客,羁旅;常作客,久旅;百年,暮齿;多病,衰疾;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

可见杜甫晚年诗作的语言却已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二、声律已达圆通。

本诗通篇运用对偶,一二两句句中对,读来口吻流走,全无滞留。

足见杜甫对诗歌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第8课宋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1.“老父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奠定了本句乃至全文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