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_01导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导论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f(P,E)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中等工作热情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①性善论 孟子②性恶论 荀子③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人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
2.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艾德佳.沙因)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局限“经济人”假设 -英,亚当.斯密;美,弗里德里克.泰勒组织存在是为了经济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报酬维持生存。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复习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五个方面理解: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双向问题);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2、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 .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组织发展。
3、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性质&特点: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4、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如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等)。
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
5、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产生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
以不变应万变?
•
•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了解:组织的概念、要素、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应用:思考各种人性假设在现实中的应用。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挑战。
重点: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过程、人类行为规律。
练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机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根据社会功能不同,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将组织分成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将组织分成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规范型组织;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000人)、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根据目标不同,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根据产权的归属,可把组织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3、行为是指人或动物的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
行为的种类: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4、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座位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成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5、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为学:第16版》笔记第Ⅰ篇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为学1.1 ⼈际技能的重要性商学院的教授们逐渐意识到理解⼈们的⾏为对管理者有效性的作⽤,并在很多课程设置中,把⼈际技能作为必修课补充进来。
管理者⼈际技能的开发还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绩效的员⼯。
积极的社会关系往往伴随着较⼩的⼯作压⼒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那些懂得如何与管理者进⾏有效对话且表现积极主动的员⼯,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想法经常能被采纳,⼯作满意度也会进⼀步提⾼。
创造令⼈愉悦的⼯作环境似乎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单凭技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还需要良好的⼈际技能。
1.2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managers)通过他⼈来完成⼯作。
他们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的活动来实现⼯作⽬标。
管理者在组织(organization)中完成他们的⼯作。
组织是⼀种⼈们有⽬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在⼀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个或⼀系列共同⽬标。
在这个组织中,监督他⼈的活动,并对实现⽬标承担责任的⼈就是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达成⼀定的⽬标,所以,必须有⼈来确定这些⽬标,并选择能够达成这些⽬标的⼿段。
管理者就是这样的⼈。
计划(planning)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标;制定达成这些⽬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惊醒整合和协调。
有证据表明,这种职能增加了管理者从低级管理层向⾼级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
管理者也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我们把这种职能叫做组织(organizing)。
包括: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分类;谁向谁报告⼯作以及在什么地⽅做出决策额。
每个组织都由⼈组成。
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也是管理者的⼯作,这就是领导(leading)职能。
为了保证各种事项按部就班地进⾏,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监控。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组织:组织依靠感情纽带维系;组织的权力 不稳定,不具有强制性;组织的核心
人物是自然形成的;组织具有不稳定
性;组织具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组织内部群体意识很强。
(四)组织的环境
1.自然环境(Nature):气候、土地、水、风 沙。自然环境对组织影响很大。
2.社会环境(Society):市场、技术、文化、 政策、法律。社会环境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认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同情况下思 维环境十分重要。举例:日本人和美国人遭遇 狮子的思维活动。日本人脱下皮鞋,穿上运动 鞋,认为只要我比美国人跑的快我就能生存。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是一个不属于政府、 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 政府。一些民间团体属于非政府组 织。 4.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 公立组织(public organization):由政府建 立的组织。 私立组织(private organization):以私人名 义成立的组织。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14条原则 1)分工。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进行专 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2)权力与责任。权力是指指挥他人的权以 及促使他人服从的力。
3)纪律。领导者同下属在服4)统一指挥。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 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凡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
组织行为学框架
组织行为的种类: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宏 观 组 织 行 为
组 织
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
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
个体行为
人际与群体行为
微 观 组 织 行 为
行
为
解,按职业专业化对成员进行分工,明
文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和职位进行法定 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 级体系。每个下级都处在一个上级的控
制和监督下。每个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
的决定和行动负责,而且要对下级的决定
和行动负责。 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 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 求来任用。 4)除个别公职需要通过选举产生(如选举产 生的公共关系负责人或在某种情况下选 举产生的整个单位负责人等)以外,所有 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的管理人员, 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 制度。
2.赢利组织和非赢利组织 赢利组织(Profit Organization):以赢利为
主要目的的组织。企业属于赢利
组织。 非赢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学
会、基金会等属于非赢利组织。
3.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组织(Government Organization):行使国 家权力的所有机关。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 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规律,以便 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效能。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a field of study that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that individuals, groups and structure have on behavior within organiz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such knowledge toward improving an organization’s effectiveness.
俄罗斯学者对组织的定义(作者补充):
组织是资源的目标综合体,是在一起协 同工作的人员群体,他们在领导者的领导下 完成特定的计划。(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это целев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ресурсов. Организация —это группа людей, работающих совместно, во главе с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м и выполняющих определенные планы.)
三、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定义。 1.美国学者安德鲁 J.杜布林(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 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 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2.斯蒂芬 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道结合。
12)人员稳定。人员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 的动力。 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 协作的气氛。
2.麦克斯· 韦伯的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 系 麦克斯·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 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应该是: 1)存在明确的分工。把组织内的工作分
3.清华大学张德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 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4.综合各种观点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 系统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 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 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小约翰· 谢默霍恩(John R.Schermerhorn, Jr.)在《管理学原理》(Core Concepts of Management)观点:
“组织结构”是由任务、工作流、责任关 系、责任关系与沟通渠道组成的系统; “组 织”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安排人员和其他资 源以共同努力的过程。(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s a system of tasks, reporting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linkages. Organizing is the process of arranging people and resources to work toward a common purpose.)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cience
导 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organization,организация)
(一)组织的含义
不同的组织理论学者,理解组织的含义不同。
1.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从人与人相互合作的角度来解释,他把组织 定义为:“两个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 合作系统”。 2.杰克•邓肯(Jack Duncan)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
各部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 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3.清华大学张德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时期
20世纪初,管理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代表人 物 美 国 人 泰 罗 (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泰罗理论——《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
科学管理原理
工作定额
标准化
能力与工 作相适应
差别计件 工资制
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的目标必须包 含员工个人的目标。 7)报酬合理。对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率优良者给
予奖励,但奖励有限度。
8)集权和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
权。
9)等级链与跳板。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 至最低层的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请示和指令 要逐级下达,这样做会延误信息。鉴于此,法 约尔设计了一种“跳板”,便于同级之间的横 向沟通。 10)秩序。每个人都应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
二、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 来的并体现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水平上的 行为。组织行为具有可描述性、可解释性、可 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其中
个体的行为(Behavior of Individual)指人 作为个体表现出来的行为。
群体的行为(Behavior of Group)指人们作 为群体成员表现出来的行为 。 组织的行为(behavior of organization)指 人们作为组织成员整体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人的系统安排。组 织的存在必须具有三个要件: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 和协调实现目标。 4.清华大学陈国权 组织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由两个以上的 人组成的系统。
5. 综合各种观点
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而分 工协作的人的集合。
补充观点 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人们的系统安排。
非正式组织是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的非正式 的社会关系(Informal structure is the set of unoffi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an organization’s members.)这种关系网络不是 由法定的权力机构建立的,而是在人们彼此交 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 于任何一个群体之中。例如,购房同盟、钓鱼 协会、校友会、老乡会等都属于非正式组织。
泰勒的科学管理四个原则: (1)为每一种工作开发一种包括动作规则、标
准化的工作程序以及适当的工作条件在内
的“科学”。 例如,制造枪的标准化流程;摩登时代卓
别林机械化动作。
(2)仔细挑选具备工作能力的工人。
(3)认真培训工人,激励他们遵守科学规则。
(4)以仔细的计划和创造顺序的工作条件支持 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