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中国移民潮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摘要:自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移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次比较明显的移民潮。

前两次为改革开放初的“洋插队”和90年代的“闯东欧”。

而现在,迎来了第三代移民潮。

与前两次移民潮对比,新世纪第三次移民潮发生了结构式的变化:新富阶层义无反顾得带着资产和智力移居海外。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背后的原因以及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就有大批学子去国外开始他们的留学、打工生活。

对于这些人,人们贴切得称之为“洋插队”。

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移民,他们更多扮演的是开拓者的角色,为了扎根异国,付出了不少的艰辛血泪。

而到了90年代,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增长,有些国家不仅接纳留学生,还欢迎留学生及其家属移民。

欧洲开始成为中国移民重要目的地,“闯东欧”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而2010年左右出现了第三次移民潮,与前两次不同的是,移民的主体是技术精英及财富精英,且主要移居地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

显而易见,前两次的移民潮,无论是在移民的数量或是“质量”,都比不上第三次。

富裕阶层、知识精英、中产阶级,这三个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这第三次的移民潮中,这种力量正慢慢从中国社会的肌体中流失。

以富裕阶层、知识精英、中产阶级构成的精英阶层大量对外移民,会“掏空”中国的社会财富,外媒曾预测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精英阶层的大量移民带走的不只是财富,还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若干年后很有可能对中国造成人才荒。

如果精英人群移民所带来的还只是人才和钞票的流失的话,那么国内部分官员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移民所造成的影响将更为恶劣!因为在移民之前,必然是对于社会的掠夺和压榨。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在各种原因的驱动下踏上了远离祖国的旅途,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

这些移民不仅仅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建立了海外华人社区。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早期移民潮与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为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随着中国商品的输出和各种文化交流,中国人民逐渐开始涌向东南亚、东亚和中亚等地。

这些早期的移民在海外建立了居住和商业中心,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形成。

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战乱的频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许多人从中国辗转移居到了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

这些移民不仅面临着生活的艰辛,还得面对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等问题。

然而,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他们仍然努力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他们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

二、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海外华人社区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规模。

首先,海外华人社区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中国移民成为了当地的商业精英和企业家,他们的经济实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们也为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了中国与当地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海外华人社区在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移民不仅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文化。

海外华人社区不仅保留了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和美食,还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这些文化传承和创新使海外华人社区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再次,海外华人社区在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慈善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帮助弱势群体做出了贡献。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潮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移民潮。

清朝末年,黄河下游地区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大量的山东、河北等地的民众纷纷涌入东北地区。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山海关,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闯关东的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逐渐建立起新的家园。

同时,闯关东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走西口也是近代重要的移民潮之一。

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为了摆脱贫困,前往内蒙古地区谋求发展。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移民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状况。

然而,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在内蒙古地区扎根下来。

走西口的移民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农牧业生产,他们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

同时,他们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南洋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海外移民潮。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

他们有的是被贩卖为劳工,有的是自愿前往。

在南洋,移民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努力拼搏,在当地从事各种行业,如种植、采矿、商业等。

下南洋的移民们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潮。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的民众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地区迁移。

这一移民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这些移民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表现、影响探究作者:陈伟召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13期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对移民也形成了影响。

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社会现象,从特点、表现和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深化对中国移民潮的认知程度,丰富中国移民研究成果。

关键词:移民潮;表现;影响自人类出现以来迁移活动便随之形成。

伴随着国家形成以后,迁移活动成为了一种人们社会现象之一,即移民。

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国的移民特点和表现等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潮做出分析和论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的特点分析(1)移民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制定的各项文件和政策有所变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出国、移民等提供了便利性。

该阶段国家支持公费派遣留学生,大量的中国学生前往世界各国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通过移民的方式以实现个人学习目的、改善生活环境等多种目的。

改革开放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国的机会,同时一些政策和制度也为公民个人移民目的的实现提供了保障[1]。

(2)移民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出国的机会较少、条件不足,出国留学的形式以公派为主。

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交流和来往更为频繁,国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等欲出国深造和学习,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的。

但由于公派出国的名额有限,多数个人、家庭等自费出国现象增多,由此可见,该阶段我国移民行为主要以出国留学为主。

(3)移民种类。

改革开放之以前,由于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较少,移民种类主要为出国留学形式,但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移民,如出国投资、提高各项技术和能力等。

由此来看,移民种类不断增多,该现状和特点主要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存在关系,同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人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民的形式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2]。

中国移民趋势

中国移民趋势

中国移民趋势中国移民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移民趋势也在逐渐变化。

以下是中国移民趋势的一些主要方面。

首先,中国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中国人出国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仅在2018年一年,中国大陆移民人数就超过了64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人的移民潮,比如投资和商业机会、教育和就业机会、政治稳定和生活质量等。

这些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到海外。

其次,中国人移民的流向开始多元化。

过去,中国人主要选择移民到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然而,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崛起,中国移民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人开始选择移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亚洲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

第三,中国移民的目的也在改变。

以前,中国人移民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质量。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

中国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他们希望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因此,许多中国家庭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第四,中国移民正在年轻化。

过去,中国移民主要是中年人和退休人员。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移民。

这些年轻人希望在海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国际视野。

他们通常是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中国移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移民通过投资和创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同时,移民经验和国际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

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移民对国家的积极作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移民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数量不断增加、流向多元化、目的转变、年轻化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中国移民的特点。

这一趋势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移民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安心移民专家为您解析中国的三次移民潮

安心移民专家为您解析中国的三次移民潮

虽然中国人口巨大,相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几千万移民的比例并不算高,但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中国的财富削弱效应不可低估。

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移民浪潮犹如一个财富黑洞,对中国财富增长将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曾发生三次移民浪潮。

安心移民专家为您解析:第一次移民浪潮是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战前夕的一百年间,中国迁出人数多达1000万左右。

迁出地主要是广东、福建,而迁入地则为东南亚。

由于这批移民以劳工输出为主,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既有利于减少人口过剩,也有利于增加侨民汇款,以及若干年后的吸引外资,事实上既推动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的财富增加。

第二次海外移民浪潮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输出的移民人数大约在400万左右,主要移民形式是家庭团聚、留学、投资移民与技术移民。

虽然上述移民中有相当比例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也有的携带了国内资本移居海外,但是总体上可以看作改革开放以后的学习成本,在阶段性损失少量人才、资本及相关财富的同时,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同海外的经贸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开放,观念的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近几年,中国海外移民的第三次浪潮正在迅速膨胀。

与第一次的劳工移民潮和第二次的技术移民浪潮截然不同,当前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以投资移民和教育移民为主。

大量富人、富二代通过海外投资、海外购房、海外生育、海外就读(中学、大学)等方式持续携带资本流出国境,其中也包含大量携带财产的腐败官员和国企领导的家属。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获批的投资移民EB5类签证总数,从2008年的1443人猛增至4218人,其中7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

而根据加拿大官方统计:2009年投资移民2000人左右,其中中国大陆名额占了超过半数。

另外,中国迁往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的富人移民也增长迅速。

在看到中国移民对当地的提高投资、人才引进和技术促进、提升消费和就业等积极影响之后,连原本申请移民难度较高的欧洲,也出现了对中国移民政策松动的迹象。

新移民潮对中国的影响课件

新移民潮对中国的影响课件

04
新移民潮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
新移民潮的加入,使中国人口结 构发生明显变化,老龄化程度不
断加深。
地域分布变化
新移民主要来自农村或小城市, 他们向大城市的迁移导致大城市
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民族结构变化
新移民的加入也使得中国的民族 结构更加多元化,不同民族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
02
根据新移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为他们提供更
多便利。
加强政策宣传
03
提高新移民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社
会。
社会融入与融合政策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新移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促 进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
推动社会参与
鼓励新移民参与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新移民潮的影响进 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新移民潮背后 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02
新移民潮现象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新移民潮是指近年来大量外国人 涌入中国,以及中国公民大量移 居海外的现象。
类型
根据移民的来源和目的,新移民 潮可分为经济移民、留学移民、 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等。
民族政策的完善
新移民潮的出现,要求中国政府进一步审视和完善民族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民族关系格局。政府需要采 取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挑战
国家认同感的建立
新移民往往对中国的认同感相对较弱,这可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带来威胁。政府需要采取措施 加强新移民的国家认同感,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移民史讲稿

中国移民史讲稿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1、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2、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3、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

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3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从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余年间,先后有3000多万迫于生计的华北穷苦百姓离乡背井,相继踏上关东大地,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厚重而悲壮的传奇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

自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又称关东,只不过此时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辖的辽东地区,直到清代,才将东三省的范畴全部涵盖在内。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为加强对内地的统治而自称满汉一体,但实际上汉人处于被奴役地位,清廷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故废弃长城却不废山海关,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此关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以免破坏其风水“龙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演变点:
——以留学人员和海外青年华侨华人中的高 学历者构成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群在经济领域崛起, 成为“知识经济”生力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侨华人展拓的外 贸业异军突起(义乌等地)。
三、关于新移民的几个问题
关于新移民的概念界定
1978年以后移居海外、居留一年以上的来自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拥有中国国 籍或加入了所在国国籍的中国人。 宋全成:《欧洲的中国新移民:规模及特征
“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1918-1991),出 生于浙江宁波市镇海区庄市 镇钟包村,据考证为北宋名 臣包拯的第29代孙。1949年 全家移居香港,从事航运业。 1981年包玉刚环球航运集团 的船队已发展到210艘, 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 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 1985年捐资2000万美元 兴建宁波大学(不包括后续 投入)。另有“宁波帮”人 士50余人捐资2.5亿美元。


中国海外移民在当代的两大根本性变化
身份的重大变迁: 从华侨到华人
观念的重大变迁: 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关于双重国籍

1909年,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中国 奉行血统原则:不论出生地,只要是中国人后裔就是 中国人 。出生于境外的国人后裔自然拥有双重国籍。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签订《关于双重 国籍问题的条约》,取消华侨“双重国籍”身份,他 们必须选择一种国籍。 1980年9月10日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 确定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 具有双重国籍”;“定居在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 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二、中国海外移民社会的发展轨迹 ——以浙江为研究个案
1.古代时期的浙江移民: 唐朝已产生。 一类是以佛教界人士为主的文化人;另一类 是商人出国经商。 大部分旅居日本,占一半以上。其次是高丽。 古代后期已向欧洲发展。
2.近现代浙江海外移民
移民渠道: 1.华工出国; 2.青田为代表浙南人经商出国; 3.宁波、舟山为代表的浙东海员、商人出国; 4.留学者定居。 移民流向: 从古代旅居东北亚、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扩大到近代40多个国家。走出了亚洲,远涉欧美。 并逐渐形成以西欧为重心。
第十讲:近代以来的中国移民潮
移民定义
1.迁移居民到外地或外国去落户 2.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去落户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
移民:包括入籍和侨居
与移民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华侨: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华人:广义包括所有中国公民,狭义指加入外国国籍 的中国血统公民;也有的定义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 文化(或华人文化)和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
的社会学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新移民潮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第二阶段: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
新移民潮出现的原因

投资移民 教育移民 业务移民 环境移民 社保移民 政治移民
新移民主要特征

移民类型多样化,投资,社会融合度高

大众传媒意识和参政意识强烈,政治地位上升
宋全成:《欧洲的中国新移民:规模及特征的
社会学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思考点
新移民与祖籍国的政治联系、经济联系、文化联系
当代海外浙江人 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的变化和发展 传统侨乡:
1.浙东侨乡——“宁波帮”(含舟山籍)等由 工商界人士转化来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人士经 济,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团化,成了工商巨 子,在住在国(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2.浙南侨乡——以往浙南籍清一色小商贩消失, 他们被后代以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为主的多 样化经济所代替。其中已有1/10的人成为业主, 部分人上升到中产阶层。
3.当代浙江海外移民 1949年—70年代末
“台转侨”与“港转侨”,浙江籍海
外移民的主要来源。
80年代之后:移民大潮狂飙突起 移民路径 *团聚和继承家产出国 *“先锋移民”与“连锁移民” *留学生留居
*非法移民
当前浙江移民概貌
浙江已成为中国列于广东、福建、广西、海
南之后排名第五的华侨大省。
2012年浙江侨务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据 2009年调查显示,浙江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人 数为150多万人,分布国家和地区170多个。 截至2011年底,在浙投资创业的侨资企业已 达3万余家,总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分别约占 外企总数的65%和外资总额的60%。
发展概况

20世纪初,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为400-500万
20世纪50年代初,总数增加至1200-1300万,其 中90%集中在东南亚;
2007-2008年间,在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中,东 南亚占比已降至73%左右,北美、欧洲、大洋 洲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华侨华人数量出现较快 增长。

分布情况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是指华侨 放弃原住在国长期、永久或合法居留权并依法办理回 国落户手续;外籍华人经批准恢复或取得中国国籍并 依法办理来中国落户手续的,视为归侨。
一、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社会变迁的基本概貌




古代时期: ?(公元前11世纪箕子赴朝或唐代)至16世纪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华侨社会正式形成 现代时期: 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华侨社会进入成熟和快速发 展时期。 当代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今。融入主流社会时期。

截至2006-2007年间,在美国的华人移民总数达 200.7万人,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总数达76万人,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总数超过30万人。 截至2009年底,在日本和韩国的华侨华人总数则 分别达到68万和59万人。 近三四十年,与中国大陆海外移民方向略显不同 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移民大体上高度集中于美 国,其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来自中国香港 的移民则主要前往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二:娱乐业大亨邵逸夫
邵逸夫(1907—2014)生于宁波镇 海富商之家。20世纪20年代起在上海、 南洋等地从事影业。1958年于香港成立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 电影,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TVB,即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 行业。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连年向内地 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 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 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 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70年代被册封英国爵士;1990年, 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 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 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特点
华侨华人的历史是一部和平移民、和平 谋生与和平经商的历史。与西方人的殖民 史不同,中国人的海外移民没有国家或政 府的支持,它纯属私人或群体行为,以个 没有殖民扩张的动机。
人谋生、寻求改善生活、经商发财为目的,
目前中国侨情
2011年11月30日在上海举行第二届中国侨务 论坛,公布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华人分布 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成果,首次较为明 确地统计出全球华侨华人总数: 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 2011年约为500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