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海外侨民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变革,不少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未来,选择了离开祖国,去海外寻找机会和出路。

这些移民被称为海外华人或海外侨民。

他们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早期移民潮19世纪后半叶,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侮辱,国家处境日益严峻。

许多中国人被逼迫离开故土,去寻求新的生活。

这一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尤其是去东南亚和北美洲的人数激增。

这些早期移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歧视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障碍。

然而,他们通过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经济贡献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企业和商会,推动了中外贸易和商业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人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经营着各种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

在北美洲,中国人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

举例来说,华人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为铺设火车轨道、开凿隧道等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许多华人经商和从事农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教育和文化交流除了经济方面的贡献,近代中国的华人和侨民还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华人学校和社团,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些学校提供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使华人后裔能够与中国文化保持联系。

此外,海外华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

他们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文化节等活动,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一些华人学者和艺术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争得了声誉。

四、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和海外侨民在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和联络,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积极参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09历史教育 090103016 许玮琳鸦片战争后,之所以出现了中国人长期大量的移居海外的现象,首先根本的原因在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受到日益严重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量的失业破产,因此不得不远渡重洋,异地谋生。

鸦片战争后,反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和中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相交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其次,洋货充斥五口及其他市场,严重破坏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农村中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造成了更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清政府把战争赔偿也全部转嫁道劳动人民身上,贪官污吏又借此机会巧立名目敲诈勒索。

苛重的捐税和地租,各种超经济的剥削,使劳动人民频于绝境,农村和城市中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增加。

在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破产后会被吸收到城市资本主义工业中变成雇佣工人。

但是这时的中国社会,正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资本主义关系没有发展起来,不能吸收和容纳从全国农村中继续不断被排挤出来的大量破产农民。

所以东南沿海省份尤其福建,关东的许多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便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相率渡海到海外谋生。

而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殖民者为开发他们在东南亚、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加快原始资本累积的过程,正迫切需要中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把大量资本输入道落后的国家,便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也开始了他们开发殖民地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东南亚锡矿的开采,橡胶园的开辟,烟草的种植,香料的栽培,还有城市、码头、港市、道路的大量建设,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都成倍成十倍的增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对作为工业原料的经济作物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型种植园不断出现,劳动力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于是黑奴贸易就盛行。

19世纪初,欧洲各国相继禁止贩奴,1807和1838年,国际上得奴隶贸易贩卖中心—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廉价的黑奴劳动力解放,,美洲个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就更加紧张了,他们不得不寻求廉价的劳动力取而代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1 -7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5 -8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11 -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建议用时:40分钟)1.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共同点是()A.他们有共同的祖先B.他们生活的区域相同C.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同D.《荷马史诗》记录了他们的历史A[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由印欧人发展而来的,故A项正确。

]2.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前3000年左右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C.公元前2000年前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B[从公元前2千纪初期开始,印欧人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其中就有赫梯人,故B项正确。

] 3.在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平息下来之后,按其迁徙的路线和大致时间判断,形成的帝国不包括()A.亚述帝国B.赫梯帝国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D[阿拉伯帝国形成于7世纪,与印欧人迁徙的时间不符。

]4.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

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传世,故C项正确。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大量涌现,凸显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性。

海外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近代中国经济落后,饱受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剥削,导致中国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劣质土地、物价飞涨、加上极少的机会和贫民窟买卖等问题,让很多平民无法生存。

因此,海外移民成为了许多中国人的唯一出路。

中国面对的严峻形势,也迫使他们离开家乡,到世界各地寻求发展机会。

很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东南亚、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改善生活。

二、政治原因近代中国政治不稳定,战争和内乱层出不穷。

政治环境的动荡使得许多人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

此外,南北政府的分裂也使得许多南方人离开了故土,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因此,一些中国人选择移民到海外,远离政治动荡,寻求更为平静的生活。

三、文化原因中国有许多文化差异和传统价值观,有时候许多人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化。

一些人可能无法承受这些变化,或者认为自己无法在中国立足。

因此,他们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并追求更好的生活。

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体系中存在很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使得一些人无法得到公正对待。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在这种竞争中无法取得成功。

这些原因也会让他们选择移民到海外,希望寻求新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变化、文化差异等方面。

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也会因人而异,某些人可能更注重文化差异,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注重经济因素。

无论如何,这些人离开了故土,希望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也为中国创造了富有多样性的社会。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然灾害和国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使得⼈⼝发⽣五次⼤的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

最出名的是闯关东和⾛西⼝。

⼀、闯关东关东的“关”指的是⼭海关,关东就是⼭海关以东,闯关东指关内(⼭海关以西)的⼈在清⼊关后到民国时期数百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关以东去谋⽣的历史事件。

清军⼊关以后,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稳定,实⾏了民族等级和民族隔离的制度,严禁汉⼈通过⼭海关进⼊满清的龙兴之地去开垦农业,满族贵族末路退出关东,满族倾族⼊关,关东⼈⼝剧减,借⼝“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封禁政策,是关东地区保持了原⽣的未开垦的状态。

1644⾄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百者,⽂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地利⼤辟,户益繁息”。

⼭东的百姓⼤多迁⾄了⼤连和丹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迁⾄了辽西和辽北地区。

1668⾄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旗⽣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对关东实⾏禁封政策。

直到19世纪中期,鸦⽚战争爆发后,使得满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沙俄⼊侵东北⿊龙江,满清政府为了维护对关外的统治,被迫放弃封禁政策,开禁放垦,⿎励移民关外,发展关外经济。

⽽在关内的⼭东、河北、河南等地发⽣⽔灾和⼈地⽭盾突出⼀些关内的⼈也在找能够⽣存的⼟地,于是⼀些⾃发性的农民移民也逐渐展开。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东、⼭西、河北等省的汉⼈⼤举进⼊东北地区,总⼈数达到了3700万⼈,⼭东⼈⼤概占⼀半。

⼆、⾛西⼝⾛西⼝是指明中期到民国时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由中原向长城以北的地区迁徙。

西⼝是出长城的关⼝,有名的是陕西的府⾕⼝、⼭西的杀虎⼝、河北的独⽯⼝,中原的⼈经过这些关⼝到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经商和开垦农地。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的移民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加重。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移民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移民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移民问题的起因中国的移民问题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鸦片战争。

当时,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放了许多海港城市和内陆地区,这导致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他们开始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并将中国的人民作为奴隶和劳动力。

这不仅使得外国的移民进入中国,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境内的移民浪潮。

然而,移民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政治和经济因素,它也与文化以及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的社会环境给移民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移民问题的发展中国民众的大量移民活动开始在19世纪末期时期恶化。

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极端的、重要的和有组织的移民事件,大规模的移民群体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灾难、战乱和农业危机,使得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已选择离开原来的家园。

此外,移民问题还是中国内部矛盾的反映。

以国家行政区划为例,中国的多个省份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诸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移民形象。

近代以来,中国还经历过大量的战争、动乱、天灾等,大规模的流离失所也使得移民问题突出。

例如,1931年至1936年期间,长江流域巨大的洪水和旱涝灾害,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移民潮流,移民总数超过2000万。

这些移民通常是以中国南方的贫困农村的居民为主体,流向内地的更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和南京。

三、移民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移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文化和教育等。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華工在僑居地多受到非人的待遇 v 主要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巨商大賈並
不多
P14
P19
P14
P14
P19
P14
P14
P14
P14
P15
P15
P15 P16
P15
美國華裔社群
課文整理
v 19世紀末「排華法案」實施後,華工不得其 門而入,只有公務員、商人、教師、學生及 他們的家眷才可以定居美國,於是在美國出 生的「華裔」人口遂開始增加。
v 中國內部的推力:
巨大的人口壓力、可耕地不足
v 國際情勢的拉力:
1.殖民帝國需要更廣大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 2.19世紀初期歐洲有些國家先後廢止「黑奴貿易」
v 1893年清廷宣布允許自由移民,設領事保護僑 民
P11
P11
P12
P12
P12
P20
P12
P13
海外移民的地區
課文整理
東南亞
2.在海外發展僑民文化
P17
P17
P17 P18
P20
P18
P18
P18
P18
P19
P19
v 華裔具有美國國籍,慣用英語,深受美國文 化的影響
v 重要的華裔社團:華人自行車會、華人棒球 隊、中華音樂會
P16
P20
P16
P16
P16
美籍華裔
課文整理
v 華僑更重視華人在美國社會應享有的權利
v 由於種族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政治經濟方面 的活動受到很大的阻礙
v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些華裔專業人才及高 級知識分子紛紛回國尋找出路。由於中國內 戰頻仍,再加上他們欠缺中國社會及官方關 係,以及對於中國語言、文化認識不足,只 有少數人才得以施展抱負
v 多數華裔還是以美國為主要活動地點
P16 P17
P17
課文整理
海外移民的身份認同
v 多數移民對祖國仍有很大的向心力
政治上
參與清末多次革命、二次革命、討袁、護 法之役、五四運動、北伐、抗日
1.投資中國:築鐵路、辦工廠、設商店、 經濟上 開礦、開闢膠園等
2.僑匯
社會 文化上
1.投入家鄉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等 事業
大事記
十 九 世 紀 初
1862
1882 1893
課文整理
二次世界大戰後
清增 乾長 隆, 以耕 來地 ,不 人足 口 快 速
歐奴為 美貿主 國易要 家,勞 廢華工 除人來 黑成源
美 國 頒 布 排 華 法
清允 廷許 廢自 除由 海移 禁民 ,


















海外移民的背景
課文整理
(最多)
印尼、馬來 西亞、新加 坡、菲律賓 等
美洲
(次多)
古巴、秘 魯、圭亞 那、美國 加州
大洋洲英、法、 荷、俄 等
P13
P13
P13
課文整理
海外移民在僑居地的活動
v 主要以「契約勞工」(豬仔、苦力)的 身分被出賣、脅迫、綁架或誘騙國外, 「華工」是當時海外移民的主要成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