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1 总则1。
1 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措施统一,制定本统一技术措施。
1。
2 本统一技术措施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 1。
3 本统一技术措施的编制依据现行国家、地方、行业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
1。
4 执行本统一技术措施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
本统一技术措施有明确规定的应贯彻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地方法规要求、当地习惯作法及审图公司意见,灵活掌握应用,对与本统一技术措施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专业负责人应征得审核人员和技术副所长的同意并报结构技术小组备案,以便今后在修改统一技术措施时参考。
2 荷载2.1 墙体荷载应按实际计算.常用墙体自重和面层自重可按下面二表取值.注:1 表中墙体自重已考虑砌体的一般构造,未包括饰面自重、保温隔热材料和灌孔混凝土自重。
注:1 表中墙体面层自重是指单面自重,不含保温层自重。
2。
2 当门窗洞口面积〉50%时应扣除洞口面积的墙重。
2。
3 当隔墙直接布置在楼板上时:整体计算时,双向板可将墙重均布于板跨,单向板可布置虚梁导荷;楼板计算时,应按实际墙重及布置作精细计算,对于轻质隔墙,允许按隔墙灵活布置计算。
2.4 当隔墙位置在设计中没有指明或允许灵活布置时,可将隔墙每延米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宜小于1.0kN/2m,其准永久值系数为0.5.2。
5 楼(屋)面恒载应按实际计算.楼板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kN/3m。
一般板底考虑0.4 kN/2m的抹灰荷载;有吊挂时,板底荷载宜取0。
5~1。
0 kN/2m。
常用楼(屋)面建筑做法自重可按下表取值.注:1 当建筑未明确做法和毛胚房时,卧室取1.0 kN/2m,餐客厅取1。
3 kN/2m。
2 上表数值未包括板底抹灰和吊挂荷载。
2。
6 楼(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确定。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_概述及解释说明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关键领域,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重视。
这些技术措施旨在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提供一套共同的指导原则。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首先,我们将讨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次,我们将强调统一技术措施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具体的统一技术措施,并给出相关实例。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阐明为什么建筑结构设计需要统一技术措施,并解释这些措施是如何应用于现实世界中的建筑项目中。
同时,我们也会对未来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总结主要观点和结果。
(注:正文内容请自行填写)2. 正文2.1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结构设计是指在保证建筑安全和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以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为目标,通过对力学、材料学等科学原理的应用,进行建筑结构整体和细部的设计。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必须始终以保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
其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
要根据功能需求布置建筑主体骨架及其内部空间,并合理配置荷载传递路径和支承系统。
此外,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考虑施工方式、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设计应尽量简化结构形式,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也要做到可控可操作;而在可持续性方面,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2 统一技术措施的重要性统一技术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统一应用一系列的规范、标准和工艺等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和工程安全性。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统一技术措施有助于保证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遵循相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能够确保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强化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技术措施结构设计统⼀技术措施⼆○⼀四年四⽉计算参数篇⼀、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1.本⼯程主要采⽤以下现⾏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混凝⼟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然条件:基本风压值:0.40kN/㎡(<60m);0.45kN/㎡(≥60m)基本雪压值:0.40kN/㎡地震基本烈度:七度0.15g⼯程地质和⽔⽂地质:见地质勘察报告3.设计要求: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震作⽤:七度(0.15g)抗震措施:⼋度框架抗震等级:按实剪⼒墙抗震等级:按实⼆、荷载取值:1.恒载部分240外墙(⼲挂):5.9 kN/㎡240外墙(⾯砖):5.4 kN/㎡240外墙(涂料):4.9 kN/㎡240内墙(厨、卫): 4.9 kN/㎡240内墙(普通): 3.2 kN/㎡200内墙(普通): 2.9 kN/㎡120内墙(厨、卫):2.4 kN/㎡120内墙(普通):2.6 kN/㎡屋顶花园:按实际阳台栏板:3.5kN/m楼板⾃动计算⾃重时,按楼板⾯层厚×20 KN/㎡取值2.活荷载:客厅、起居室 2.0kN/㎡卧室 2.0kN/㎡卫⽣间 2.5kN/㎡厨房 2.0kN/㎡⾼层单元内楼梯 3.5kN/㎡商铺(含商铺楼梯) 3.5kN/㎡其余楼梯 2.5kN/㎡汽车库(只停放轿车) 4.0kN/㎡阳台 2.5kN/㎡屋⾯(不上⼈屋⾯) 0.5kN/㎡屋⾯(上⼈屋⾯) 2.0kN/㎡屋顶花园 3.0kN/㎡裙房屋⾯ 4.0kN/㎡地下室顶板: 5.00 kN/㎡消防车(双向板): 20.0 kN/㎡(消防车道)栏杆顶部⽔平荷载 1.0kN/m三、程序计算系数取值:1.总信息:1.1 ⽔平⼒与整体坐标夹⾓:此夹⾓预算时取0,最终与WMASS.OUT中的⽅向⾓差值不⼤于15°;1.2 混凝⼟容重:考虑梁柱墙的外粉刷,⼀般取26;1.3 裙房层数:按实;1.4 转换层所在层号:按实;1.5 地下室层数:按实;1.6 墙元细分最⼤控制长度:视墙体长度⽽定,⼀般取最⼩值1m。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一、设计遵循的规范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版)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深圳市标准《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 01-2010)二、主要设计参数1、风荷载1)基本风压值为0.75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
2、安全等级、抗震设防要求及结构体系1)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2)本工程为乙类建筑,按7度抗震设防,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为一组。
3)本工程教学综合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二级;体育馆采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图书馆采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部分采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3、主要结构材料1)混凝土部分: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预应力梁板混凝土墙等C40。
2)钢筋部分:本工程钢筋可采用I级钢筋(d为8,fy=210N/mm2)、II级钢筋,(14≥d≥10,fy=300N/mm2)、III级钢筋( d为16~25,fy=360N/mm2)具体应用范围如下:a)结构梁部分纵筋:直径为12、14时采用II级钢筋,直径≥16时采用III级钢筋;箍筋:采用I级钢筋(直径为8)或II级钢筋(直径为10、12)。
b)框架柱部分纵筋:采用III级钢筋;箍筋:采用I级钢筋(直径为8)或II级钢筋(直径为10、12)。
c)剪力墙部分(含暗柱)暗柱纵筋:(1)采用II级钢筋,钢筋直径为12、14;(2)采用III级钢筋,钢筋直径为16及以上。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一所统一技术措施一.总则:1.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设计中应采用各现行规范的最新版本。
4. 为保持统一,已经出图的户型,有复用时应以先出图者为准;底图中有手工修改部分,应在电脑图中同步修改后存档。
5.楼梯间禁止采用悬挑结构。
6.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00号,以下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7. 凡是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规定范围内的工程,均属于超限建筑,应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8. 对于福建省以外的项目或环境类别特殊的工程,应注意相关规定,尤其是该省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越是高烈度区,要求就越严格。
二. 整体计算:2.1先用一个标准层计算,确定比较合理的梁、柱、剪力墙后再细化计算。
超限高层建筑先用3~4个标准层进行SATWE计算,确定比较合理的梁、柱、剪力墙后再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是否做弹塑性时程分析待具体工程定)。
2.2 计算程序:PMPK系列SATWE,2009年7月版。
PMPK系列TAT,2009年7月版。
PMPK系列PMSAP,2009年7月版2.3 整体计算参数:(1)总信息水平力与整体座标夹角:0.00混凝土容重:26钢材容重:78.00裙房层数:详单体转换层所在层号:详单体地下室层数:结构意义上的地下室层数结构材料信息:砼结构结构体系:按实际结构体系输入恒活荷载计算信息:模拟加载1风荷载计算信息:算地震力计算信息:算水平地震力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否(计算位移及周期文件时选是)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2)风荷载信息:地面粗糙度:C类(江滨工程按B类,外地工程按实际情况考虑)基本风压:福州按0.7KN/m2 (>60米按0.85KN/m2),福建省基本风压详附件一,外地的按规范分别取50年和100年重现期的值结构基本周期:计算后回代体形分段数: 1第一段体形系数: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其他高层建筑按高规附录A计算。
结构技术统一设计措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一、设计依据:1、规范规程:a)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b)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c)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d)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e)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f)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g)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h)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i)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j)钢筋机械连接通用规程(JGJ107-2003)k)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m)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n)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 16-2005)二、设计荷载:1、⑴上部标准层楼面荷载(KN/m2)面层:40厚细石混凝土0.04x25 =1.0结构层:120厚混凝土0.12x25 =3.0平顶:15厚砂浆0.015x20=0.3小计 4.3考虑二次装修荷载:卧室部分取0.2其余部分取0.7合计:卧室(板厚120时): 4.5客厅、餐厅等(板厚120时): 4.8厨、卫、阳台(板厚100时): 4.3板厚每增10,恒载增加0.25⑵.屋面恒载(KN/m2)上人屋面:(参J/T16-2004)10地面砖:0.01x25 =0.2520厚水泥砂浆:0.02x20 =0.440厚C 20细石混凝土0.04x25 =1.0挤塑板及卷材等0.2512厚水泥砂浆:0.012x20=0.3120厚混凝土结构层0.12x25 =3.015厚平顶粉刷0.015x20=0.3小计 5.5考虑找平层 1.0合计: 6.52 、⑴主楼地下室顶板楼面荷载(KN/m2)覆土700mm:0.70x18 =12.6结构层:250厚混凝土0.25x25 =6.25小计24.25合计: 25板厚每增10,恒载增加0.25⑵地下室顶板楼面荷载(KN/m2)覆土800mm:0.80x18 =14.4结构层:300厚混凝土0.30x25 =7.50小计21.90合计: 22.3⑶地下室顶板楼面荷载(KN/m2)覆土200mm:0.20x25 =5.0结构层:250厚混凝土0.30x25 =7.50小计12.50合计: 14.03、基本风压:0.4KN/m2 基本雪压:0.35KN/m2451)、外墙填充墙采用煤矸石空心砌块(容重≤11kN/m3),考虑墙体双面粉刷后按3.0KN/m2计;2)、200厚内墙填充墙采用混凝土加气块,考虑墙体双面粉刷后按2.5KN/m2计;3.)、100厚内墙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考虑墙体双面粉刷按1.5KN/m2计;4)、如墙下无梁,则墙重折算为板上恒载(每延米墙重1/3且不小于1KN/m2)。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2023

【导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结构设计在工程领域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工程需求,以及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对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背景和意义】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工程建设领域对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普通建筑、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各类工程项目对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都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
2. 意义: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的推行可以更好地协调各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为推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现状分析】1.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目前,结构设计存在着各类标准和规范不统一、技术要求不一致、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统一技术措施的迫切性:通过制定统一的结构设计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解决结构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1. 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是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标准和规范应当涵盖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从材料选用到结构参数的确定等方方面面都要有详细规定。
2. 统一的信息交流评台:建立结构设计的信息交流评台,可以让不同单位和工程项目之间更好地进行信息互通和交流,提高工程设计的协同性和效率。
3. 统一的技术评估指标:统一的技术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工程项目的业主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状态和风险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四、技术措施的实施难点和对策】1. 实施难点:推行统一的技术措施需要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要制定出一系列细化、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技术措施的顺利实施。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参考)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参考)xxx项目xxxxxxxxx公司xxxx.xx.xx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与配筋原则一、设计遵循的规范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含2015年局部修订)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含2016年局部修订)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8)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 15-101-2014)9)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10)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11) 广东省标准《静压预制混凝土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 15-94-2013)12) 广东省标准《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 15-22-2008)1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20121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1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018-2008)规范》二、主要设计参数1、风荷载1)基本风压2)地面粗糙度类C类, 体形系数µ s =1.30。
2、抗震设防要求及抗震等级1)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γo=1.0。
2)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场地类别为Ⅱ类,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均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本工程各栋抗震等级见下表:4)主楼相关范围以内的地下室区域:地下一层结构抗震等级同地面结构第一层,地下二层及以下层的结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主楼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区域,地面一层结构抗震等级可采用三级或四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1 总则1.1 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措施统一,制定本统一技术措施。
1.2 本统一技术措施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
1.3 本统一技术措施的编制依据现行国家、地方、行业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
1.4 执行本统一技术措施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
本统一技术措施有明确规定的应贯彻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应考虑工程所在地地方法规要求、当地习惯作法及审图公司意见,灵活掌握应用,对与本统一技术措施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专业负责人应征得审核人员和技术副所长的同意并报结构技术小组备案,以便今后在修改统一技术措施时参考。
2 荷载2.1 墙体荷载应按实际计算。
常用墙体自重和面层自重可按下面二表取值。
注:1 表中墙体自重已考虑砌体的一般构造,未包括饰面自重、保温隔热材料和灌孔混凝土自重。
注:1 表中墙体面层自重是指单面自重,不含保温层自重。
2.2 当门窗洞口面积>50%时应扣除洞口面积的墙重。
2.3 当隔墙直接布置在楼板上时:整体计算时,双向板可将墙重均布于板跨,单向板可布置虚梁导荷;楼板计算时,应按实际墙重及布置作精细计算,对于轻质隔墙,允许按隔墙灵活布置计算。
2.4 当隔墙位置在设计中没有指明或允许灵活布置时,可将隔墙每延米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宜小于1.0kN/2m,其准永久值系数为0.5。
2.5 楼(屋)面恒载应按实际计算。
楼板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kN/3m。
一般板底考虑0.4 kN/2m的抹灰荷载;有吊挂时,板底荷载宜取0.5~1.0 kN/2m。
常用楼(屋)面建筑做法自重可按下表取值。
注:1 当建筑未明确做法和毛胚房时,卧室取1.0 kN/2m,餐客厅取1.3 kN/2m。
2 上表数值未包括板底抹灰和吊挂荷载。
2.6 楼(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确定。
常用楼(屋)面活荷载可按下表2取值。
2.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表4.1.1项次8中消防车引起的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标准值,适用于消防车轮压直接作用于楼板顶面。
当楼板跨度较大板顶面有覆土时,在设计中应考虑多台消防车轮压的共同作用及轮压在覆土层中的扩散影响。
不同埋深处车辆荷载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表取值。
2.8 施工荷载不与地震效应、风荷载、消防车活荷载、使用活荷载同时考虑。
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0。
施工荷载应在图纸中注明。
施工荷载可下表确定。
2.9 计算地下室外墙室土侧压时的地面活荷载,对于无载重车行走的地面取 5.0 kN/m2,对于有载重车行走的地面取10.0 kN/2m。
3 结构方案3.1 结构方案的确定应考虑性能、功能、经济、施工等因素。
住宅一般选用混凝土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异形柱结构。
3.2 住宅剪力墙,优先布置在外墙、楼电梯间和分户墙。
3.3 异型柱结构不采用一字形截面柱。
没有条件设置双向柱肢时可布置适量(短肢)剪力墙(双向布置),按异型柱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剪力墙分担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按异型柱框架结构设计。
3.4 住宅尽量避免户内露柱露梁,不应在主要空间内露柱露梁。
3.5 住宅客厅与餐厅间一般不设置分隔梁,当板跨过大需要设置梁时应征求建筑专业同意,设置的分隔梁应考虑室内装修的要求。
3.6 住宅卫生间之间的分隔墙下一般不设置分隔梁。
3.7 软土地区的高层地下室底板(桩筏基础)优先采用平板式筏板。
3.8 电梯井坑小面积局部落低宜采用平板式筏板。
3.9 有大量管沟的设备间(如配电间)地下室底板宜区域底板落低,再砖砌管沟,后覆土做建筑地坪。
3.10 突出主体平面的入口(突出部无地下室,主体为桩基),突出尺寸不大且主体有条件挑出时采用逐层悬挑做法;否则,应从主体基础(地下室)做斜撑(或腋墙)立柱,或入口立柱桩基(考虑桩基刚度调平)。
3.11 地下室坡道和连通道的设计,应考虑其与主体的沉降差。
主体采用桩基(包括抗浮桩)的,坡道和连通道宜适当布置桩基,以控制其沉降。
4 结构分析4.1 结构整体分析一般采用PKPM系列软件。
4.2 带大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优先选择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不带大底盘地下室的单塔高层建筑优先选择地下室底板顶面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的多个塔楼,地上部分控制指标和构件设计按嵌固在地下室顶板的单塔模型(A模型)分析结果,地上一层的构件设计尚应符合含地下室的单塔(或多塔)模型(B模型)分析结果;地下室构件设计按不含塔楼二层以上结构(重力荷载传导至塔楼二层)的地下室模型(地下室过大时可分块,块间重叠两跨)(C模型)分析结果,塔楼影响范围地下室构件设计尚应符合B模型的分析结果。
4.3 嵌固判定条件和一层转换采用剪切刚度算法,多层转换采用剪弯刚度算法,其他采用地震力比地震位移算法。
4.4 计算层间位移比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模型;计算层间刚度比、周期比、位移角、构件设计时,采用符合实际刚度的楼板模型。
4.5 多塔结构应做分合两个模型分析。
分塔模型用于控制周期比和塔楼位移比;合塔模型用于考虑相互影响、控制裙楼位移比、控制位移角、构件设计等。
多塔结构不包括大地下室上多栋建筑的情况。
4.6 一根转换梁支承错位双墙时,计算应分为2根转换梁分别支承墙,以变形协调原则分配梁宽,最后配筋叠加成一根转换梁。
4.7 Z形异形柱采用两个L形异形柱组合简化,不必按照两个L形异形柱间梁段的计算结果设计框架梁。
4.8 SATWE总信息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Rad=0度或主要抗侧力结构方向;当计算出来的“地震力最大作用方向”(在WZQ.OUT中)与Rad相差大于15度时,取Rad=“地震力最大作用方向”,重新计算。
2 混凝土容重:考虑构件表面建筑装饰荷载,Gc=26~27kN/3m。
3 钢材容重:Gs=78 kN/3m;考虑构件表面建筑装饰荷载应适当增加。
4 裙房层数:Mannex应按实际填写。
5 转换层所在层号:Mchange应按实际填写。
6 地下室层数:Mbase=应按实际填写。
7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Dmax=2m;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Dmax=1m。
8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位移比时选“是”;其他选“否”。
9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高层结构选“内部节点”;多层结构选“出口节点”。
10 墙梁转框架梁的控制跨高比:一般取“5”(由程序自动转换);“0”为不转换。
11 结构体系:按实际;(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周期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30%时按“短肢剪力墙结构”计算)。
12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多层结构选“一次性加载”;高层结构选“模拟施工加载3”,对于传力复杂的结构(如转换层结构、下层荷载由上层构件传递的结构形式、巨型结构等)应按指定“施工次序”,避免因为逐层施工,可能缺少上部构件刚度贡献而导致上传荷载的丢失。
13 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选“计算风荷载”;单独地下室选“不计算风荷载”。
14 地震力计算信息:一般选“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单独地下室选“不计算地震作用”。
15 结构所在地区:分“全国/上海/广东”;上海项目必须选“上海”。
4.9 SATWE风荷载信息1 地面粗糙度类别:一般城区均可选“C”类。
慎选其它类别。
2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W0:安全等级为一级或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计算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风荷载下的位移计算可用50年重现期风压值。
3 结构基本周期T1:用计算所得第一平动周期回代重新计算。
4 体型系数:应按建筑体型选择。
一般可取“1.4”,慎取“1.3”。
5 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设缝多塔结构应指定挡风面并输入背风面体型系数,一般背风面体型系数取“0.5”。
4.10 SATWE地震信息1 结构规则性信息:选“不规则”;此项目前不起作用。
2 设计地震分组:按实际;注意是否属于“二、三”组的情况。
3 设防烈度Naf:按实际;注意是否属于“7(0.15g)、8(0.30g)”的情况4 场地土类别Kd:按实际;注意“上海”与“全国”不同。
5 框架抗震等级Nf:按实际;取主要部分的抗震等级,有特殊情况应作特殊构件定义其抗震等级。
6 剪力墙抗震等级Nw:按实际;取主要部分的抗震等级,有特殊情况应作特殊构件定义其抗震等级。
7 按中震(或大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根据性能设计要求选择;一般选“否”。
8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一般仅高层结构考虑;上海异形柱结构需要考虑。
9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考虑:①扭转位移比μ>1.2时;②周期比Tt/T1,A级高度建筑Tt/T1>0.9,B级高度建筑Tt/T1>0.85者。
考虑双向地震时同时考虑偶然偏心,SATWE自动取包络。
10 计算振型个数:一般取Nmode=12×塔数;注意Nmode不能大于结构固有振型总数;Nmode的选取应使有效地震质量系数不小于90%。
11 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按实际;一般取Rmc=0.5。
12 周期折减系数Tc:可根据结构类型和填充墙多少按下表取值。
13 结构阻尼比:混凝土结构取 Damp(%)=5。
14 特征周期:按实际;注意“上海”与“全国”不同,上海Ⅳ类场地土Tg=0.90s。
15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实际;7度(0.10g)的 Rmax1=0.08。
16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实际;注意“上海”与“全国”不同,上海7(0.10g)的 Rmax2=0.45;全国7度(0.10g)的 Rmax2=0.50。
17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及相应角度: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选用;最多可附加5组地震;相应角度是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逆时针为正);与“相应角度”正交的角度不应输入。
4.11 SATWE活荷信息1 柱、墙活荷载折减:一般偏保守地选“不折减”;地库顶板等活荷载较大的项目宜选“折减”,并应按实际输入“活荷载折减系数”。
2 基础活荷载折减:一般应选择“折减”;对多层或单独裙房部分建议“不折减”3 梁活荷载不利布置:多层全楼和高层裙房应考虑,高层主楼一般不考虑。
4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一般取程序隐含值;注意隐含值只适用于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幼儿园。
4.12 SATWE调整信息1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一般取Bt=0.85。
钢梁Bt隐含值为1.0。
2 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该系数只对梁在满布活荷载下的内力(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进行放大。
未考虑梁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取1.1~1.2,已考虑梁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