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摘要】柳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传统的魅力吸引着许多观众,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对它造成了影响。
艺人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加强对艺人的扶持政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柳琴戏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柳琴戏的发展,为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枣庄、柳琴戏、历史背景、传统、魅力、现代社会、影响、生存困境、艺人、传承、发展、保护、扶持政策、结合、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凝聚着枣庄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柳琴戏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让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柳琴戏的历史背景和传统魅力,思考现代社会对柳琴戏的影响,关注柳琴戏艺人的生存困境,积极推动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重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加强对柳琴戏艺人的扶持政策、以及让柳琴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柳琴戏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更加可持续的道路,让这一传统文化珍宝继续熠熠生辉。
2. 正文2.1 柳琴戏的历史背景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柳琴戏最早是在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由唱、念、说、打组成,既有歌唱也有念白,演员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
柳琴戏的旋律优美动听,剧情曲折感人,深受观众喜爱。
柳琴戏的传统魅力体现在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统文化内涵上。
演员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柳琴戏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基础,还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柳琴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柳琴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观众群体逐渐减少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而对于传统的戏曲表演并不感兴趣,柳琴戏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与此传统柳琴戏的观众普遍年龄偏大,老年观众数量远远超过年轻观众,这也给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中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挑战。
随着娱乐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的加剧,柳琴戏的市场需求并不高,很多地方的戏曲演出都面临着票房不佳的困境,这也直接影响了柳琴戏表演团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些商业化的演出模式也使得传统柳琴戏难以在当今市场中立足,传统戏曲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柳琴戏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传承乏力的困境。
由于戏曲表演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练才能够掌握,很多年轻人对于柳琴戏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普及,柳琴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传统的柳琴戏表演技艺和剧目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
为了解决柳琴戏生存现状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需要加大对于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和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培养柳琴戏的新观众群体,增强市场需求。
应该注重柳琴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艺术形式,使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也应该加大对于柳琴戏传承和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能够绽放出异彩。
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作为中国悠久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自山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前景。
枣庄柳琴戏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人才匮乏、受众缩小、传承困难等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柳琴戏这种传统艺术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了柳琴戏表演者的数量日渐减少,人才断层明显。
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地变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柳琴戏的兴趣大幅降低。
这就导致了柳琴戏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柳琴戏的生存困境。
传承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愿意学习柳琴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了柳琴戏传承渐行渐远。
枣庄柳琴戏的发展前景也备受关注。
在当下,枣庄柳琴戏确实面临着生存困境,但是并非毫无出路。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琴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扶持。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政府的资金投入,枣庄柳琴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推广,这对于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柳琴戏也有机会通过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推广和传播。
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演出、通过手机APP进行宣传等方式,都能够使柳琴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可以通过与其他流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推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柳琴戏作品,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要想让枣庄柳琴戏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一代对于柳琴戏的了解和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人甚至对柳琴戏一无所知。
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进行柳琴戏的宣传和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柳琴戏的表演者和传承者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才能够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柳琴戏相关的创作、演出等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确实并不乐观,但是并非没有出路。
只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柳琴戏相关的从业者们共同努力,柳琴戏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自2006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枣庄市共确定非遗线索2838条,有价值项目1867个。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25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11人,市级 88人。
柳琴戏:不朽的拉魂腔“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这是至今流传在鲁南枣庄的一段名为“四大香”的民谣。
拉魂腔又名柳琴戏,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拉魂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柳琴戏的主要弹拨乐器“土琵文/熊洪俊 时培京ZAOZHU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GNIFICENT CULTURAL FEAST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柳琴戏《石榴花开红似火》。
The performance of Liuqin opera Pomegranate Blooms Like Fire .琶”,在伴奏中起到灵魂和主旋律的作用。
土琵琶状似柳叶,形体高贵大方,音色洪亮悠扬,专家们遂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
柳琴戏既有南音的柔美宛转,又有北音的粗犷旷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
2006年5月,由枣庄市政府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是以枣庄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排了像《天轮滚滚》《新凤曲》《瑞云》《山乡锣鼓》《匡衡进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碑桥记》等均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戏剧精品工程奖,充分展示了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现了“拉魂腔”的神韵。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省枣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的一项重要文化传统。
柳琴戏是一种清代流传下来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旋律、曲调和表演风格,被誉为“山东地方戏曲之一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遇到了一些生存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柳琴戏的表演艺术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更现代化、更时尚的文化娱乐方式,比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这导致了柳琴戏表演人才的流失和减少,柳琴戏艺术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困境。
柳琴戏剧团的生存状况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的发展,柳琴戏剧团的经济来源逐渐减少,观众群体的萎缩也给剧团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不少柳琴戏剧团的经济条件仍然比较困难,导致剧团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不利于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柳琴戏的传统教育也面临着困难。
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普及,传统艺术教育的机会变得相对较少。
很多孩子更愿意学习流行音乐、舞蹈等现代文化艺术,而忽视了柳琴戏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
这也给柳琴戏的传承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尽管面临上述一系列生存困境,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在保护和传承柳琴戏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人们。
为了振兴柳琴戏,不少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柳琴戏的扶持力度,给予了剧团经济补助和场地支持。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们也积极投入到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中,通过举办各类演出、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提高柳琴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柳琴戏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些地方探索实行了柳琴戏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项目,通过建立相关基金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柳琴戏的学习和研究中。
一些传统戏曲学校也纷纷开设了柳琴戏的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学习柳琴戏表演艺术。
我们还可以加强柳琴戏的教育推广,鼓励更多的学校开设柳琴戏的课程,同时建立柳琴戏的艺术交流平台,促进柳琴戏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枣庄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是该地区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枣庄柳琴戏面临着生存现状的挑战。
本文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
传承困难是枣庄柳琴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柳琴戏是一种需要长期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形式,但由于现代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对艺术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柳琴戏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承。
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其他更吸引人的娱乐方式,对于学习柳琴戏没有兴趣,这使得柳琴戏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困难。
现代多媒体的冲击也给传统柳琴戏带来了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观看各种形式的娱乐,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相比之下,传统的柳琴戏表演形式显得单一、古老,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与现代娱乐方式相比,柳琴戏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降低,导致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
需要加大对柳琴戏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柳琴戏技能和知识传授给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使他们愿意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还可以通过开展柳琴戏学习班、举办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需要寻找市场需求,提高柳琴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
可以通过创新舞台布置、服装设计和剧情编排等方式,使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增加观众观看的欲望。
可以通过与其他戏曲形式或者现代流行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柳琴戏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推广柳琴戏。
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台等方式将柳琴戏的表演录制成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吸引更多人观看。
可以借助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增加柳琴戏的曝光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枣庄柳琴戏面临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传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和现代多媒体的冲击。
为了改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我们需要加大对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增加市场需求和推广柳琴戏的方式和渠道。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省枣庄市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柳琴戏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以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为出发点,思考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面临着文化流失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柳琴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
很多传统剧种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找到立足之地,柳琴戏也是如此。
为了保护柳琴戏这一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剧种。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柳琴戏专题课程,举办柳琴戏演出走进社区等方式,增加人们对柳琴戏的接触和了解,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受到市场需求的挑战。
现代社会对于娱乐形式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新兴的娱乐方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
相比之下,传统戏曲剧种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尝试创新柳琴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柳琴戏与影视剧、舞台剧等相结合,进行创新演绎,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将柳琴戏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柳琴戏新剧目,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受到传承人流失的制约。
由于柳琴戏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形式,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不愿意从事艺术继承,导致柳琴戏的传承面临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年轻人的艺术教育和培养,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走上柳琴戏这条道路。
可以通过在学校设置柳琴戏专业班级,举办柳琴戏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年轻人对柳琴戏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一批柳琴戏的传承人,确保其长期传承和发展。
柳琴戏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但是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加强传承人的培养等措施,柳琴戏仍然有希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使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
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
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
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
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
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
”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
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三、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例如早期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压花场”,又分为单压(一生一旦)和双压(一生两旦)两种,目的是在正戏前用来招徕观众和压场,其动作朴素健康,豪迈爽朗,庄重粗犷,大多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将生活、劳动、物象加工提炼为一定的程式。
柳琴戏的唱腔独具魅力,其唱腔旋律中,四、五、六、七、八度的大跳音程随处可见,女腔丰富,旋律委婉。
柳琴戏的花腔也很有特色,主要出现在女腔唱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一个或几个固定的音型多次重复形成;(2)以同音重复进行形成;(3)以高低音区的音域游移对比形成。
因为花腔丰富多彩,几乎是行腔必闻,起伏跌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故柳琴戏过去又被称为“拉花腔”。
柳琴戏的语言艺术十分独特,柳琴戏语言的通俗,与其故事的通俗、人物的通俗一起构成了柳琴戏土里土气的风格。
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民间语言,具有通俗、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风趣的特点,能够巧妙地运用歇后语、打比方、俏皮话、谐音打岔、插话逗趣等手法,例如秫秫(即高梁)、馍馍(即馒头)、怪好的(很好)、俺(我)的(dei)个乖乖来(表惊叹)、俺(我)的个娘来(表感叹)、下湖(去野外田地)、拉呱(谈话)这样的方言随处都能遇到。
柳琴戏的角色名称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分为生角、旦角、勾角、花脸四大行,
与众不同的是其旦角与丑角的名称。
旦角分为二头、小头、老头、祸婆。
二头,即青衣(即正旦),扮演贤惠端庄的青年妇女,以唱功为主,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小头,即小旦,又细分为闺门旦、花旦、小花旦、风流旦,扮演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文雅秀丽、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其特点,如《小姑贤》中的桂姐;老头,即老旦,扮演老年妇女,特点是善良厚道,如《三蜷寒桥》中的老朱氏;祸婆,即彩旦,淮海戏叫做歹婆子,扮演中老年妇女,特点是风趣诙谐、丑陋粗俗,顾名思义,这个角色多扮演心眼不好的坏婆婆,一出场就会有祸事降临,例如《小姑贤》中的刁氏。
柳琴戏中的丑角叫做勾角,多扮演性格诙谐、风趣憨直或奸邪油滑的官员、纨绔子弟、武侠义士或一般下层人物,其行当又细分为文丑、武丑和老丑三种。
花脸中的“毛腿子”一行的名称,也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主要扮演山贼、草寇、番王、蛮将,性格粗野凶狠,以武戏为主。
拉魂腔传唱了三百年,乡音、乡情、乡土气的柳琴戏,以其粗犷、奔放的乡土风格和通俗迷人的“拉魂”特色,而成为鲁南人的主要精神食粮。
二百年来因她生于斯、长于斯,与沂蒙山不可分割,与微山湖水乳交融,与鲁南人血肉相连。
茶余饭后,谁都会哼一两句“大路上走来我陈士铎啊,赶会我赶了三天多……”,如同枣庄的石榴花一样朴实俊美的拉魂腔柳琴戏,象鲁南的山风水韵一样,一阵阵轻拂流淌在乡亲们的心头。
这就是柳琴戏的魅力所在,也是她的生命源泉!
古老的拉魂腔,迷人的柳琴戏,至今还在滋润着鲁南人的心灵和精神,成为他们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