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他认为每个人的发展都历经这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核心任务,而第五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12-18岁左右)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此阶段就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期的过渡,涉及青少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观。并开始思考未来。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都经历着“疾风骤雨”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发展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考。

此阶段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有四种情形: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同一性达成是最理想的状态,其他三种都是同一性没有建立的表现。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很刻板,不宽容,独断,自我防御。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经常放弃,把自己的生活归结为命运。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极可能吸毒。延期偿付指青少年在不断尝试,还没有确定同一性的情形。同一性的完成标志着青少年人格的独立。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同学你好: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这个调查是有关大中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查中的每一个题目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自己的种种评价。由于每个人对自己看法的不同,因而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同。答案无对错之分。 第一部分 请你仔细阅读问卷,然后在答案纸上按自己的情况作答。回答时请注意: 1、回答每一道题都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该题说的内容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况,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一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二个空格中划√;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三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四个空格中划√;如果完全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五个空格中划√。如果选择有误,可涂掉重选。 2、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有遗漏,也不必费时去考虑,看懂后就回答。 部 分 符 大合 完部部大 全分分部完 不不不分全 符符符符符 合合合合合1.我喜欢主动与人交往。□□□□□2.我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作为今后个人成功的动力。□□□□□3.我的父母能让我顺其自然地发展。□□□□□4.在班上,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5.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关心我。□□□□□6.我是一个有出息的人。□□□□□7.总的说来,我对自己感到满意。□□□□□8.我的体质很好,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9.我的朋友很少,因为我对朋友很挑剔。□□□□□10.遭到失败后,我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11.我经常愿意独处,因为这样我感到自由。□□□□□12.父母总是让我去做一些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13.我对自己的生长发育状况感到满意。□□□□□14.我的性格使自己的长处得到了更好的发展。□□□□□15.在学校里,我常常当干部。□□□□□16.我常常受疾病困扰,使我难于发挥自己的潜能。□□□□□17.我感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发挥。□□□□□18.我的父母不能容忍我与他们有不同的见解。□□□□□19.只要我认为道德的事就去做,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20.我勇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21.无论做什么事,我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好坏的。□□□□□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但在此,“危机”有着 者说是 会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自我同一性量表

自我同一性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量表维度项目;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域上的成就型 (INA CH) 、延缓型 (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量表维度项目 IDDIF弥散性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谈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时特别强调,到了青春期,个体会认真回答这个永恒的问题:“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青少年既关心自己的未来,也关注社会。他们在寻找自己未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对自己以及对社会应该担当的独立权利和义务。他认为,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的目的在于要解决好如何健康成长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探索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 (1)同一性获得。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解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 林亚南1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我同一性问题涉及到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索自我和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本文对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个别人物及笔者本人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将片中主人公Liz与她的朋友Chris进行对比,探讨了片中主人公自我同一性确立成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风雨哈佛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扩散 看完电影《风雨哈佛路》,让我产生思绪种种。许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将关注重点放在了Liz悲惨的出身和生活上,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Liz,父母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从小开始乞讨,在垃圾桶里捡吃的,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Liz和她的朋友Chris开始了流落街头的生活……我固然敬佩她没有被如此艰苦黑暗的经历打垮,但更令我深思的是,是如何强大的力量使她能够在经历彷徨、绝望后始终不放弃心中的爱与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片段中结尾Liz的”Yes,I do”是如此坚定,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呢?下文将进行探讨。 一、J.E.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Marcia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根据Erikson自我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变量——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将青少年划分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 表1. 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1[作者简介]林亚南,女,汉族,1991年生,辽宁丹东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通过阅读一些描述自我同一性的论文,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它的相关内涵,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想表达一下对它的理解。 一、何为“自我”? 痴迷于各种悬疑惊悚电影的我,无意中从一部大卫?林奇导演的心理题材的电影《穆赫兰道》中得知了弗洛伊德先生及他著名的性心理学说。他相当于是我的第一位心理思想启蒙老师,因为在之前我一直都是自己摸索。他把人格结构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本着原始欲望、不计后果来行事的我的潜意识,“超我”即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加以行事的我的意识,并称“自我”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换句话说,“自我”是“本我”欲望和“超我”压制衡量在一种稳定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结果(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产物)。 这是我之前的认识,而直到最近,另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思想给了我新的启发。与弗氏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自我”在人格划分中是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它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然后结合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等加以控制(貌似它和“超我”结合为一体了)。如果说,弗氏观点中的“自我”比较被动,那么这时的“自我”就比较主动了。 对于上述两个观点,我并不想说我赞同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说,两者下的“自我”都是约束“本能欲望”的有着各种规则的正常人。

二、何为同一性? 我认为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之间达到一种同一,即两者在各方面差不多一致,没有太大差距。 而这个“自我“包括三种: 1、作为个体的”自我“,它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 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 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 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 2、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自己、所确立的 自我形象,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学生”等。 3、一种“感觉”。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 感觉。 简单的来说,就是到底你是个有着灵魂和思想的人或者仅是一个没有自知或意识的行尸走肉之间的差别,如果你能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达到了同一。 三、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埃里克森先生把自我和同一性结合起来,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而且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才称作自我同一性形成或确立。 而就我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否,我能说我现在已经达到了前两条的要求。首先,我发现了自己是谁,找到了我的意识,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其次,从最近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各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SE量表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这个调查是有关大中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查中的每一个题目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自己的种种评价。由于每个人对自己看法的不同,因而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同。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你仔细阅读问卷,然后在答案纸上按自己的情况作答。回答时请注意: 1、回答每一道题都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该题说的内容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况,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一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二个空格中划√;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三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四个空格中划√;如果完全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五个空格中划√。如果选择有误,可涂掉重选。 2、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有遗漏,也不必费时去考虑,看懂后就回答。 3、回答前,请真实填写您的学校、年级、性别等基本资料。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理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__

谢谢您的参与!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 总体自我价值感题:6,7,22,34,43,46 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题:4,32,41,47,48 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题:17,26,30,51,53 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题包括: 人际价值感题:1,9,11,54 心理价值感题:2,14,20,31 道德价值感题:19,21,49,55 生理价值感题:13,16,24,50 家庭价值感题:3,12,18,56 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题包括: 人际价值感题:15,23,25,36 心理价值感题:10,37,38,39 道德价值感题:27,28,29,45 生理价值感题:8,33,35,44 家庭价值感题:5,40,42,52 反向题有:4,5,9,10,11,12,16,18,22,25,32,37,41,42,46,48,53,54。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 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他深受Freud 和Anna Freud 的影响,将同一性纳入人格发展体系,创立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也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的同一性渐成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或发展任务,虽然每个阶段的矛盾在其他阶段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存在着,但由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它在某一阶段变得格外突出。在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因此同一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Erikson 的整个理论中同一性处于核心地位,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既不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止于青少年期,而是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之中。Erikson 并没有对自我同一性做出明确的定义,在他看来,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涵义异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不明确、不严密的定义,这种状况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同时也留下了不同的研究者为研究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伏笔,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然后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概念,与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同一性本质上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 (1)最基本的层面; (2)个人同一性; (3)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将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即情感和态度一致、需求和能力一致、目标和信念一致。 “自我同一性”的本义是身份的认同。它是指个体试图将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成一种独特的“统一的自我风格”,并决定协调和区别于他人。一个简单的理解可能是统一他们的“众多人格”,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与自我发展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自我肯定和反思。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

要发展任务。埃里克森认为,人类必须经历心理社会进化的八个阶段,即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些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这八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发展经历了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当该任务被妥善解决时,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恒等式。核心任务处理的失败或失败会导致个人身份的不完整和不连贯,而处理的成功和失败是两个极端。例如,婴幼期的最佳状态是基本信任状态,而最坏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状态。核心任务的结果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_黄希庭

收稿日期:2002-03-18 * 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 规划重点课题。参加本项调研者:哈尔滨师大陆桂芝,首都师范大学郭德俊、罗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陕西师范大学孟莉、徐建平,新疆大学李维青,喀什师范学院胡维芳,西北师范大学周爱保,上海师范大学顾海根,南京师范大学郭亨杰,浙江师范大学杨波,安徽大学刘玉华,福建师范大学连榕,山东师范大学刘永芳、刘瑞光,湖南师范大学毛晋平,广西师院陈劲,山西师范大学陈红香,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云南师范大学李辉,广东韩山师院林振海,广东西江大学黄曼娜,河南南阳油田中学黄传录,遵义南白师范江新会,贵州民族学院郭子义,甘肃酒泉教育学院魏成菊,西安交大附中黑永先,贵阳七中赵福果,重庆一中王志蓉,重庆七中程云。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黄希庭 余 华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我国9个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4931名学生进行了再测量,以其中的242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一阶因素模型的比较分析,另外2511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二阶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自我价值感的多层次多维度模型是合理。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含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表现为生理的、心理的、人际的、道德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5个具体方面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该量表包含56个题项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和具体方面对所构建的自我价值感模型进行测量,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分类号 B844 1 前 言 当今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结构的理论探讨大多倾向于建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1]。一个人有学业自我、工作自我、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也可能有童年自我、同胞自我和伙伴自我等等。自我的这种多样性,Pervin 甚至将它称之为自我家族(fam ily of selves)[2]。自我价值感(self worth)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倾向的特征。许多研究[3~5]表明自我价值感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我们在前期的探索性研究[6]中曾 提出一个自我价值感的多层次多维度模型。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 价值感三个层次。就抽象程度而言,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具体表现为人际的、心理的、道德的、生理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5个具体方面,同样反映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见图1)。基于此假设编制出一个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量表,测量结果表明,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良好。但探索性分析结果 尚需进一步检验。 图1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维度构想 心 理 学 报 2002,34(5):511~516 Acta Psycholo gica Sinica 51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 的方式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 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个体认知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1

你的“自我同一性”达成了吗? “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是由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但是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生活当中说有人总说:“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她这样,还是像他那样,我好迷茫。”“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从事的工作吗?” 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早闭)、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大家可以观看以下示意图方便理解: 1.同一性达成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拒斥(早闭)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同一性分散

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延期偿付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按照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理论,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玛利亚根据探索和承诺分为四种状态理论,同一性达成是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同一性早闭没有进行探索但是在权威人物的压力下进行了确定;同一性扩散是不知道成为什么的人也不愿意进行探索;同一性延缓是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B。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处于哪一个同一性状态()。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早闭 C.同一性扩散 D.延期偿付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属于“合法延缓期”,即处于同一性延缓,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处于不断探索。故此题选D。 【核心考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难度等级】★

自我价值感问卷

自我价值感问卷 我们正进行一项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这个调查是有关大中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查中的每个题目是不同的侧面,对自己的种种评价。由于每个人对自己看法的不同,因而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同。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你仔细阅读问卷,然后在答案纸上按自己的情况作答。回答时请注意: 1、回答每一道题都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该题说的内容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况,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一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二个空格中划√;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三个空格中划√;如果大部分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四个空格中划√;如果完全符合,就在该题号左边第五个空格中划√。如果选择有误,可涂掉重选。 2、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有遗漏,也不必费时去考虑,看懂后就回答。 3、不要在问卷上做任何标记,所有的回答均请做在答卷纸上。 1.我喜欢主动与他人交往。 2.我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作为今后个人成功的动力。 3.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受到父母在尽量地鼓励我。 4.班上搞活动常常离不开我。 5.我觉得父母不太关心我。 6.我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8.我的体质很好,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9.我很受周围人的欢迎。 10.在大多数课程学习中,同学们都会来找我帮忙。 11.我经常愿意独处,因为这样我感到自由。 12.父母总是让我去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 13.我对自己的生长发育状况感到满意。 14.我是一个冷静的人。 15.在学校里,我常常当干部。 16.我常常觉得身体不舒服,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 17.我感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发挥。 18.父母不能容忍我与他们有不同的见解。 19.只要我认为道德的事就去做,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 20.我勇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21.无论什么事,我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好坏的。 22.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3.我在同伴中很有威信。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 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个体认知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这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渡自卑。在青春期个体中经常开展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把握青春期个体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

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

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与反社会行为成因 青少年同一性发展 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是埃里克森,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期的时候由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变化会出现统一性危机,他说成功的解决同一性危机取决于个体是否解决了此前在儿童期中的危机;没有一种健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以及勤奋感的话,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统一感就有困难;青少年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或她成年期中的危机所作努力的效果。从所有可能的以及想象的到的关系中,年轻人必须在个人问题上,在职业方面,在性领域,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作出一系列范围更小的决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达成:个体在经历危机和探索阶段之后作出了抉择; 从多种测量指标来看,达成同一性的人都要比其他人在心理上更为健康;他们的成就动机、道德推理能力、与同龄人的亲密关系、反思能力,以及职业成熟度等测量指标上的得分都最高 缓冲时期:个体正处于危机和探索时期; 处于缓冲期的个体,在焦虑指标上得分最高,在于权威有关的方面表现出了最高的冲突水平,而且自身是最不坚定也最没有威严的。 同一性阻滞:个体做出抉择,但未经历一个危机和探索时期 同一性阻滞的个体最容易服从权威,表现出最多的成见,并且对于他人的赞许由最为强烈的渴望,自主性水平最低,同父母的关系最为紧密 同一性混乱:个体没有作出坚定的选择,也不试图去做这样的选择。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表现出最多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他们最容易社会退缩,而且表现出和同龄人的亲密关系水平是最低的。 同一性建立与人格特征:同一性达成者的青少年,在外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而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阻滞的青少年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人格可能影响了同一性的发展。 同一性发展与教养方式: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可能来自充满温情的家庭,而非对个体过分加以限制的家庭;缺少来自父母的温情,往往会于出现抉择方面的问题有关,出现同一性混乱;缺乏父母对个体的鼓励,则同在进行大范围探索方面出现问题有关。 同一性危机解决:构建同一性既是心智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关键在于青少年同他人的交往;重要他人的反应,就塑造和影响了青少年发展中的同一感;年轻人所在的社会(尤其是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影响力的个体)在塑造青少年自我感中所发挥的作用;青少年构建了一种同一性,社会则赋予了青少年同一性。 同一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同一性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文化中,在同一社会的不同亚文化中,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中都会有所不同;年轻人所接触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越多;当前青少年经历长期而艰难同一性危机可能性比以往大得多Kroger(1993)。 心理社会缓冲期: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必然存在的复杂性,创造了对于心理社会缓冲期的需求;即青春期中一段不会受到过度责任和义务约束的“隔离时期”,而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会妨碍年轻人追求他们自我发现;美国社会鼓励青少年在学校里度过较长的时间,从而给她们一段缓冲期,他们可以认真思考未来的计划,而不必急于作出无可挽回的决定。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自从1963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路径可能是波动的,如前进或倒退,也可能是稳定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同一性发展是一个不断丧失与获得的过程,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不断地由一种同一性状态向另一种同一性状态转换。这说明,在某一时期已经明显解决的同一性危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至少没有最终解决。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与社会互相调节的过程,因此,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有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国内对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的考察集中在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大众传媒和群体交往等。 (一)家庭因素。郭金山的研究发现,相互支持,帮助,关心,自由表达、鼓励资助和独立的家庭环境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发展,形成高级的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而缺乏支持、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王树青,张文新的研究发现,溺爱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获得状态上得分均较高,权威型还有较高的早闭状态得分,专制型教养方式有较高的扩散状态得分和最低的获得状态分数。 (二)学校环境。江南发的研究发现,学校规模越大,班级人数越多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越大;按能力编班比按常态编班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较大;男女同校、同班以及学校声望的高低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不同影响。 (三)大众传媒。陈卓然、丁家永的“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媒介接触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印刷媒介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多地接触电子媒介不利于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电视、报纸、课外书、网上信息中的知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教学内容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 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是由吉林大学郭金山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引修订 的加拿大 Guelph 大学 Gerald R.Adams 教授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 的标准化量表 (EOM-ELS-2) ,该量表采用 6 点量表计分, 1 代表非常赞同, 6 代表非常不赞同。量表共计 64 道题目,包含 8 个内容领域,其中 4 个意 识形态领域为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 4 个人际关系领域为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因此,该量表有 4 个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ACH) 、延缓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MOR) 、排他型同一性状态量表(FOR) 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量表 (DIF) 。每一个分量表又有两个子量表,共同构成了 8 个子量表,即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人际关系领 域上的成就型 (INACH) 、延缓型(INMOR) 、排他型 (INFOR) 和弥散型 (IN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每一子量表各 8 道题目。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维度与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成就型 (IDACH) 、延缓型 (IDMOR) 、排他型 (IDFOR) 和弥散型 (IDDIF) 同一性状态量表 IDDIF弥散性 我还没有确定我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我想待机遇而定。 我对信仰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觉得不用去探讨。

我并不关心自己要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能吸引我。 对信仰方面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多,也不为此而烦恼。 我没有真正地考虑过政治问题,它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对于我适合什么工作,没做太多考虑,想随遇而安。 我觉得自己没有形成特定的人生观,我只想过得快乐 些。 我对政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场。 IDFOR排他性 我本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的工作,但自从父母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之后,我就听从了。 谈到选举等政治方面的问题时,我喜欢随大流。 我对生活方式的看法源于父母的教导,对此,我并不怀疑。 我父母为我确定了我应该从事的职业,现在我正按他们的计划行事。 父母对生活的观点对我非常合适,不需考虑别的观点 了。 我与我的家庭有同样的信仰,我没有真正地问过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