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修改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8437dc4b73f242326c5fe8.png)
第一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
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教学目标( 1 ) 知识目标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 学习文包诗写法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2 )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
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五、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六、说教法与学法(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
小学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但愿人长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和人生的感慨。
(3)学会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生词和词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但愿人长久》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3. 生词和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但愿人长久》,提问:“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词语。
(2)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增强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重、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前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几个词语,朗读,由这几个词语可以想到什么节日?二、小组讨论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2、指名说说。
三、交流展示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质疑拓展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检测反馈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板书:月圆人不圆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
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六、小结反思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板书设计:心绪不宁2、但愿人长久埋怨:月圆人不圆宽慰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默写生字词。
但愿人长久_四年级语文_课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 人有悲欢离合, 欢、有离也有合的,
月有阴晴圆缺,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
有圆也有缺一样,
此事古难全。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 人有悲欢离合, 欢、有离也有合的,
月有阴晴圆缺,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诗中月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写怀乡、思亲、 送别的佳句。请试着填写下列诗句。
1、遥知兄弟 2出阳关 ,天涯 ,明月何时
。 。 。 。
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写怀乡、思亲、 送别的佳句。请试着填写下列诗句。
1、遥知兄弟 登高处 ,便插茱萸少一人 。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海内存知己 ,天涯 若比邻。 4、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
zhé
弟弟
苏辙
xún
父亲
苏洵
苏轼
“三苏”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 书画家。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 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 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 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 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 作者思念弟弟,在醉意朦 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课《但愿人长久》|苏教版

转念
1、想; 2、思量; 3、改变主意(想法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世上本来就是有 悲也有欢、有离也有 合的,就像天上的月 儿有隐也有现、有圆 也有缺一样,哪里会 十全十美呢!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 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 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mán )
(zhēng )
埋怨 眼睁睁 心绪不宁 宽慰
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用上以下句式:
, 。
时间
谁 干什么
思念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 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 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 又有七个年头了!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 了。这天夜里,皓月当空 ,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 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 Nhomakorabea赏着明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 似乎宽慰了许多,便 低声吟诵起来:
…………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 不宁。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 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 不宁。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 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 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 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再引导学生通过找课文中的语句,采取读读、画画、思思、议议、谈谈、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苏轼情感变化的原因,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借助概括课文大意、找出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对应段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通过吟诵《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面的附件)教师:1.教学课件2.查看学生的预习单完成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欣赏歌曲,导入新课)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师:这首歌的歌词是宋代词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这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所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但愿人长久》。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苏轼课件出示苏轼的简介,指名读。
学生再简单补充在预习中查阅到的资料。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 检查对文中出现的新词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课件出示三组重点词语)开火车读(2)随机强调指出:①“尝、赏、睁”是后鼻音,“官、宽”是前鼻音。
②“埋”是多音字,在其他语境下都念“mái”,这里念“mán”。
③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 检查生字识、写。
(1)投影出示两三个学生的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想象和体验诗歌描绘的场景。
(3)学会通过诗歌结构、韵律等来欣赏和评价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通过诗歌结构、韵律等来欣赏和评价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
(2)准备生字词的教学材料。
(3)准备相关的图片、故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3. 理解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结构、韵律等来欣赏诗歌。
(2)学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 利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诗歌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但愿人长久》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但愿人长久》,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并熟练朗读、背诵《但愿人长久》。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文内容、生僻词汇解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苏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的其他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
2. 教师解释诗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诗文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内容包括诗句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诗句的修辞手法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熟练朗读、背诵《但愿人长久》。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情感体验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体会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课文用词丰盛传神,意境深刻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漠胸襟。
再来看本课的体裁,是一篇文包诗,编者独具匠心把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改编成了浅薄的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小故事。
本文构思奇异,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告慰”,以一条清撤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撤,重点突出。
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
这样删减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6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解放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告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
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节制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
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课文用词丰盛传神,意境深刻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漠胸襟。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异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留意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告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告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任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看图片,师朗诵: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1)师:苏老先生,您在渺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告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告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惠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告慰:真情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