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

辛弃疾生于金国。青年时参与耿 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 《九议》等。先后在江西、湖南、福 建等地为地方官,平定茶商赖文政起 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 山居。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 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词作背景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 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 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 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 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 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石壁上 题了这首词。
2.你觉得词人少年时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那个字极富表现力?
强
3.“而今识尽愁滋味”,这句词中哪个字值 得品味?此时的词人又有哪些愁?
尽
千古英雄辛弃疾
资料链接
名句品读
词尾以“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结束全篇。作者不 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
拓展延伸
唉!现在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 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 好一个凉爽的清秋啊!
悟读文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研读文本
1.结合朗读感受,请你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整首 词的情感。
未来的你,可能更会有“识尽愁”而又“欲说 还休”的的体验。
《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饱受国破家亡之苦,“欲说还休”, 惟留下那上下一百的冰雪世界。
《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历经宦海浮沉、人生坎坷,“欲说 还休”,展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
刘禹锡、欧阳修、苏轼又何尝不是“欲说还休”……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 山居。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 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词作背景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 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 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 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 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 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石壁上 题了这首词。
2.你觉得词人少年时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那个字极富表现力?
强
3.“而今识尽愁滋味”,这句词中哪个字值 得品味?此时的词人又有哪些愁?
尽
千古英雄辛弃疾
资料链接
名句品读
词尾以“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结束全篇。作者不 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
拓展延伸
唉!现在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 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 好一个凉爽的清秋啊!
悟读文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研读文本
1.结合朗读感受,请你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整首 词的情感。
未来的你,可能更会有“识尽愁”而又“欲说 还休”的的体验。
《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饱受国破家亡之苦,“欲说还休”, 惟留下那上下一百的冰雪世界。
《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历经宦海浮沉、人生坎坷,“欲说 还休”,展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
刘禹锡、欧阳修、苏轼又何尝不是“欲说还休”……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精品教学课件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歌理解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 时间在公元1181 年至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 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 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 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③不识④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⑤说愁。 而今识尽⑥愁滋味,欲说还休⑦。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理解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阕中的“爱上层
楼 ”,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 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而下阕的“欲说 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阕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 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 更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中考在线
1. 默写填空。 (1)___少__年__不__识__愁__滋__味______,爱上层楼。 (2)爱上层楼,___为__赋__新__词__强__说__愁____。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___却__道__天__凉__好__个__秋______!
中考在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少年时代,无 忧无虑,不知愁苦是什么滋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 态的转变,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 说都说不出口,只好独自承受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年代,长大后积极 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 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丑奴儿·书博山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壁_PPT
Page 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1. 能简述 家的含 义、家 庭关系 的确立 方式、 家庭的 功能; 2. 能总结 中华文 化中“ 家”的 意味; 3. 能明确 “孝” 是中国 家庭文 化中重 要的精 神内涵 ,能举 例如何 孝亲敬 长。 4.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只有学好更 多的知 识,才 能为社 会作出 更大的 贡献 5.实践更重要,没有实践经验,书本 知识学 再多也 没有用 ,青少 年要勇 于探索 和实践 ; 6.空谈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实干的 都是些 头脑不 灵活的 人,实 干不如 巧干; 7.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热爱劳动、 奉献社 会是大 学毕业 以后的 事; 8.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 意识。 面对不 太平的 世界, 我们要 对危害 国家利 益、威 胁国家 生存和 发展的 行为时 刻保持 警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年代,长大后积极 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 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丑奴儿·书博山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壁_PPT
Page 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1. 能简述 家的含 义、家 庭关系 的确立 方式、 家庭的 功能; 2. 能总结 中华文 化中“ 家”的 意味; 3. 能明确 “孝” 是中国 家庭文 化中重 要的精 神内涵 ,能举 例如何 孝亲敬 长。 4.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只有学好更 多的知 识,才 能为社 会作出 更大的 贡献 5.实践更重要,没有实践经验,书本 知识学 再多也 没有用 ,青少 年要勇 于探索 和实践 ; 6.空谈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实干的 都是些 头脑不 灵活的 人,实 干不如 巧干; 7.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热爱劳动、 奉献社 会是大 学毕业 以后的 事; 8.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 意识。 面对不 太平的 世界, 我们要 对危害 国家利 益、威 胁国家 生存和 发展的 行为时 刻保持 警惕;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

目
第四章
录
历史趣闻
贺新郎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 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 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 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 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 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 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 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 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 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 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 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 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
目起 反 抗 。 当 金 人 内 部 矛 盾 爆 发 , 完
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
录撤 退 时 , 辛 弃 疾 于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 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 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 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 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 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 示众,后砍头)。
隐居生活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 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 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 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 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 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8岁。
少年:指年轻的 时候。不识:不 懂,不知道什么 是。
“为赋”句:为 了写出新词,没 有愁而硬要说有 愁。
强(qiǎng): 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 深懂得。
欲说还(huán) 休:表达的意思 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 齿的感情。2.内 心有所顾虑而不 敢表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谢 谢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10、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
11、没有压力的生活就会空虚;没有压力的青春就会枯萎;没有压力的生命就会黯淡。
•
12、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
1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山东济南)人。为豪放 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 之龙”。其词题材广阔, 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 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 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 位。后人遂以“苏辛”并 称。苏词“豪旷”,辛词 “豪壮”。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其独特的 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 体”。著有《稼轩长短 句》。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 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 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 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 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 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 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 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闲居带湖 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 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 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 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 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 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 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 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 楼”,这一叠句的运用, 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 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 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 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 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 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 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 “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 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 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 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 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 表达得十分完整。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 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 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 一副斯文的样子。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 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 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 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 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词句解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 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难酬之情。
通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辛弃疾 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境 界,也体会到了宋词的韵味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作者的致敬
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 者,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辛弃疾为 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 量。
05 结语
学习心得
01
深刻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和情感表达方式,对 宋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2
学会了如何从词中提炼意境,提高了文学鉴赏 能力。
03
体会到了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历史和人 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对作品的感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了 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 关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
元明清评价
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对辛弃疾的词也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词具有豪 放、激昂、悲壮的特点,情感真挚 动人。
现代评价
现代学者对辛弃疾的词评价不一, 有人认为其词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也有人认为其思想内容较为陈旧。
作品影响
对宋词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风被后人称为“辛 派”,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愁"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词句解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 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难酬之情。
通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辛弃疾 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境 界,也体会到了宋词的韵味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作者的致敬
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 者,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辛弃疾为 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 量。
05 结语
学习心得
01
深刻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和情感表达方式,对 宋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2
学会了如何从词中提炼意境,提高了文学鉴赏 能力。
03
体会到了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历史和人 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对作品的感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了 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 关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
元明清评价
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对辛弃疾的词也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词具有豪 放、激昂、悲壮的特点,情感真挚 动人。
现代评价
现代学者对辛弃疾的词评价不一, 有人认为其词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也有人认为其思想内容较为陈旧。
作品影响
对宋词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风被后人称为“辛 派”,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演示精品PPT课件

-:Biblioteka 12“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 达效果?
“而今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 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 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 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 领。他曾组织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他将恢复中原 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但仕途不顺,几经沉浮。 1207年9月病卒。
当时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 他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 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 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 敢放手使用,使他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
7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 才不遇的愁之深重。
-:
16
【小结下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业:
1.抄写本词到积累本上并背诵全词 2.《一课一练》本词相关练习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思考:叠句的作用? 。
此叠句有力带起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 成因果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 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同上片结句构成因 果关系。即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 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 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叠句把两个不同层 次联系起来,起到“中间枢纽”作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结: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为了写出好词,故作深沉,夸大内心的伤感,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文而文,豪言壮语,缺
少生活的体验和积淀。如今,词人已非翩翩少年,
想起往昔那无愁装愁的样子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考:成年后的愁又是怎样一种愁呢?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
深受投降派的排斥,控油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 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 虚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尽”: 概括了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结: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 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 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 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 想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何“欲说还休”? 一方面,心怀如此深重的愁苦,却不能像年轻时那样 毫无顾忌,只能“欲说还休” 另一方面,词人的忧愁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国 家但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 大忌的,作者不能直说,只得反复沉吟欲说还休。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 ,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思考:少年时的愁是怎样。一种愁?
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 的闲愁。作者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 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 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 不识识愁/滋愁味滋,味爱,上爱层上楼/ 层。楼爱。上爱层上楼层,楼为, qiǎngqiǎng
问题探究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少年”和“而今”,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问题探究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 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 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 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 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赋为新赋词新强词说/ 强愁/。说愁。 hái hái 而今识/ 识尽尽愁/ 滋愁味滋,味欲,说欲还说休/ 还。休欲。说欲还说休还,休却, 道却“道天/“凉天好凉个好秋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题探究
“少年”和“而今”,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而今(老年)”是主,少
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 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以 昔衬今,对比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 苦之深重。
小结
全词以“少年”“不识”“ 愁”与 “而今”“识尽”“ 愁”对比,突出 了词人愁苦之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 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何两个“欲说还休”连用? 采用叠句,结构上与上阕的“爱上层楼”呼应,表现 了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与压抑。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
只好避开时事,避开忌讳的抗金复国之至,谈谈天气 “天凉好个秋”,结局看似洒脱,却欲言不能,只能拖 言“天凉”,其中满含辛酸,将词人无处倾诉的苦衷写 了出来。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与不满。
当时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主战派,他智勇兼备,一 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 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 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 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 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他一生不得重用 ,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 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 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 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第三单元 宋词集粹(下)
十一 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 早已被金兵占领。他曾组织起义队伍 ,投入抗金斗争。他将恢复中原的希 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但仕途不 顺,几经沉浮。1207年9月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