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草原》【慕课堂版教案】

1 草原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慕课堂,我是叶子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从今天起我们便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
首先请大家读读单元导语: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师:在第一单元的学习里,我们要关注这两个方面:第一,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第二,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2.导入课题(课件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
请看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是辽阔的大草原。
师:你说得很对。
六十多年前,作家老舍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所打动,于是写下了一篇散文《草原》。
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首先请大家欣赏有关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
(播放视频)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课《草原》,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走近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课的作者老舍,相信同学们课前预习过。
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先生?(生说,师出示课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板块三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欣赏课文朗诵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朗读)2.自读课文师:课文听完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草原描写了哪些画面?3.读准字音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师生互动练习读字词)绿毯tǎn陈chén巴尔虎旗 衣裳sh ɑnɡ彩虹hónɡ马蹄tí奶豆腐fǔ稍shāo微 微wēi笑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蒙古包 鄂温克族 4.学习多音字师:这一课中还有三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等几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蒙族同胞迎接远客的部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动地展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描写景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写“毯、陈”等8个字,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感受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1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4篇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学课文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
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两个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
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作者简介课件: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精品教案【最新】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2个字,会写36个词语。
语言积累◎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阅读理解◎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书面表达◎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
◎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部编版六上语文《草原》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草原》优质精品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模仿写作。
三、教学准备1.课文《草原》2.教学课件3.纸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美丽的草原吗?草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课文阅读与感悟1.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草原的语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草原的特点。
(三)课文分析1.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表达方式: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3.语言特色: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写作实践1.模仿写作: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描述草原的文字。
2.交流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优秀作品展示: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2.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草原的向往,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3.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时间1.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说说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出示课件: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
设计意图:
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出示课件: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1)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抓住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等景物来写。
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之美。
②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②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齐读)
设计意图:
小丘是绿的,羊群是白的,抓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
(“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绿色的小丘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句子五: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骏马和大牛好像在回味着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从动物的表现写出了草原很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
②假如你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的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在下面。
这种境界,既,又。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体会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为之陶醉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刚才,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细腻清新,想象丰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6.美好的画面值得观赏,更值得我们用心来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忆深处吧!(齐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学生通过文字在脑中构建画面,去想象草原的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四、课堂总结。
作者于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草原人民,感受他们的纯朴善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蒙汉情深”。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出示课件:(图片)草原风光。
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然后进行下文的学习。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课件:课文选段。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并提问: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语?(自由、无拘无束……)
(2)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规则,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的翠色欲流,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令多少人向往呀!
(3)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
三、感受“人情美”。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感受“人情美”。
2.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勾画: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用“”画出来。
(2)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用“”画出来。
(小组交流)
3.预设:
A.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的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名读,再齐读。
B.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人们相见的情形?猜想他们在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了什么东西来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给“我们”提供吃的、喝的,蒙古族同胞还不忘以歌助兴。
主宾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D.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能骑善射、能歌善舞。
E.深情话别
(1)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2)师: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
此时的主客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主客双方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分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
带学生体会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进一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光令人陶醉,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2.生活中,你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