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趣
古代著名文人的雅兴趣事

白居易爱茶白居易先生终日、终生以茶为伴,他不单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有“别茶人”之称,他更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茶诗。
白居易认为茶可以激发文思。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茶可以助文思,引发诗兴。
茶亦可以解胸中的苦闷,宣泄沉郁,陶冶性情。
此外,他亦曾在庐山香炉峰盖了一座草堂,并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
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
”悠游于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茗泉水所泡的茶,真是人生快事。
白居易更指出可以以茶交友,每当友人送来新茶,都令白居易欣喜不已。
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云:“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诗中写到“我”在病中收到友人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中表达了白居易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苏东坡爱酒苏东坡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的不少书画、诗词、文赋,都散发着美酒的芳香。
他不但好饮酒,且是一名酿酒专家,既通过自身不断实践,酿造各式美酒,且撰有专著论及酿酒工艺。
酒可算是一种创作的泉源,不少文人都是从酒酣落笔,书中有醉意。
正所谓“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苏东坡曾酿造蜜酒、松酒、桂酒等等。
酿造蜜酒是以少量蜂蜜掺以蒸面发酵,以米饭为主料造成。
在惠州任职时,他亦曾酿桂酒,以生姜及肉桂作为配料酿成,可温中利肝,常饮可以延寿。
有一次,苏东坡与友人秦观、晁补之、佛印在西湖泛舟饮酒,苏东坡出了一道酒令:首先是一种花要落地无声,接一个与这种花有关的古人,而这古人又要引出另一名古人,前一古人要问后一古人一件事,后一古人要以唐诗来回答。
这酒令上下文句要前后串连,意思相关。
苏东坡的酒令是:“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雪为白色)。
白起问廉颇(两人均是战国时的武将)﹕‘为何不养鹅?’廉颇曰:‘白毛分绿水,红掌拨青波。
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趣事,比现代人过得都精致

我国古代的唐宋时期,经济富足,国泰民安,文化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提高,在这一时期就有不少的文人雅士,比如就有为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文人雅士的生活趣事,看看他们是怎么个风雅法?宋朝文人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图为赵佶绘画的《听琴图》局部,图中有一个十分雅致的香几,香几上搁着一个小巧的白瓷香炉,香炉正飘着袅袅轻烟。
烧香即宋朝的香道。
宋朝之前,烧香只限于贵族与佛堂,到了宋代,香道已扩展至整个士大夫阶层,成了典型的文人雅事之一。
宋人在家居、宴客、读书的时候,都会在香炉中点燃香料,使整个环境都沉浸在沁人心脾的香气中。
黄庭坚还提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由此可见宋人对香的珍爱。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
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则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
宋人烹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
首先,茶叶用“团茶”,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经过复杂的工序,将茶叶制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
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
茶末研好之后,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
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
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
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茶艺的发展,又促成一种斗茶的风气在宋朝社会的蔓延。
图为刘松年《茗园赌市图》,画的就是宋人斗茶。
挂画是鉴赏美术、书法卷轴。
宋朝文人聚会,通常都要挂出自己的美术、书法作品,供文友品评;或者取出自己收藏的名画,供大伙鉴赏,这就是挂画的生活艺术。
关于雅趣的名人素材

关于雅趣的名人素材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
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
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
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
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
所以他说:“我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
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
在《归园田居》诗里,讲得十分明白。
他说,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
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
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
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
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
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
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
如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
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
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
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
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
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
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
古人的八种雅趣

古人的八种雅趣中国古代文人一直追求理性,以慈悲为怀,以雅趣为重。
他们将持续发挥着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传承的魅力。
这里将讨论古人的八种雅趣。
首先,最普遍的雅趣就是乐器的雅趣。
古代的乐器有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风乐器等,用它们表现出来的悠扬的、抒情的、宁静的、悠远的、活泼的、繁复的、浪漫的等不同的乐趣。
古乐听起来比较抒情,仿佛可以把人带进古代史诗一般。
其次,古人还有诗词的雅趣,他们用美丽、动人、抒情的词句来描述故事和描述自然现象。
诗中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深入人心,真正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意境。
再次,古人还有画画的雅趣,他们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通过笔触和色彩表现出当时的感觉。
画画雅趣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惊叹不已。
第四,古人还有书法的雅趣,他们用轻笔、细笔,结合线条和曲线,调和变化,用自然的曲线形成漂亮的书法字体。
书法雅趣不仅可以看,还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艺术,让人回收古代文人的精神。
第五,古人还有文学的雅趣,文学作品就像一扇窗,可以让读者眺望过去,深刻地体会古人的思想,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风貌。
第六,古人还有茶道的雅趣,茶道不仅包括品茶的技艺,还包括茶器的制作,用茶来记录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包括用茶来品尝古人的茶文化。
第七,古人还有书籍的雅趣,读书可以让人们受益无穷,书中藏匿着古人的智慧,让人们深刻体会古人思考、研究和学习的精神。
最后,古人还有佛学的雅趣,佛学以和谐、宽容、包容、密切联系自然为基本原则,从而推动古人探究宇宙现象的能力,把情感、理性和宗教融为一体,以追求更高的境界。
古人的八种雅趣的结合,给人们留下了渊源流长的文化艺术精神,欣赏古人的雅趣,可以让我们从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古代文人雅趣

古代文人雅趣古代文人雅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古人的独特审美观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雅趣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涵盖了文人的品味、修养、情趣和审美追求。
文人雅趣不仅体现在文人的艺术创作中,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交际范围和文化风格上。
古代文人雅趣的特点之一是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之美,他们喜欢亲近大自然,寻找自然景物中的灵感和美感。
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游玩,观赏山水之美,写下诗句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古代文人雅趣中的自然之美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古代文人雅趣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他们喜欢研究古代文献,学习古代经典。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文人雅趣中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珍视和呵护。
古代文人雅趣的第三个特点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
古代文人是多才多艺的,他们擅长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和观众。
古代文人雅趣中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的释放,是一种对美的追逐和表达。
古代文人雅趣的第四个特点是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古代文人关心社会状况,关注人民疾苦,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和言辞,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间苦难的关切。
古代文人雅趣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古代文人雅趣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内涵。
古代文人雅趣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代表了古代文人的个性和思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卓越。
古代文人雅趣的影响力是长久而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和生活,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追随和学习。
古代文人雅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传统文化、艺术和人文关怀的热爱和追求。
古代文人雅趣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内涵,它代表了古代文人的个性和思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卓越。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古代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群具有卓越才情的人士。
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还追求雅趣和格调。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生活中也凝聚着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他们对于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古代文人通常广泛涉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尤其擅长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诸如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苏轼,他们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精湛,而且在内容上深刻,抒发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其次,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达。
他们喜欢以诗词来描绘山水田园,描述自然景物的美丽。
古代文人注重感受大自然的美,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例如,宋代的文人常常借助山水画和诗词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还表现在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他们对经典著作孜孜不倦地研究和阅读,以古代文化的智慧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其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智慧。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还体现在他们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通常深思熟虑,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用才情雅趣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将这些思考和追求传递给读者。
古代文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多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其中蕴含着新的思想和观念。
总的来说,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此传递思想和理念给读者。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影响力,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让它在现代文化中继续发光发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古人的风雅趣事

古人的风雅趣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些趣事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幽默和风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以下是一些古人的风雅趣事:1. 苏东坡与酒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是一位极具幽默感的人。
据说有一次他与朋友外出喝酒,回来时迷了路,误入了一片坟地。
此时的他被酒意醺醺,灵感突发,便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的诗句。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苏东坡的才情,也体现了他的风趣和乐观。
2. 孔子与酒的趣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本人也是一位酒徒。
有一次他和学生一起喝酒,喝到兴致高涨时,学生问他:“老师,您有什么话要讲吗?”孔子想了想,说:“吃肉不吃得太多,喝酒不过三巡。
”这个回答既显示了孔子的谦虚和智慧,也展现了他在饮酒方面的理智和风度。
3. 陶渊明的诗意生活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田园生活的诗意和悠闲。
他不仅善于写诗,还喜欢钓鱼、赏花等休闲活动。
有一次他在花园中赏花,忽然看见一只蝴蝶飞过,便起身去追。
蝴蝶没追到,他却因此得到了灵感,写下了著名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个故事展现了陶渊明的闲适生活和乐观态度。
4. 李白的斗酒诗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不仅诗歌优美,还喜欢饮酒作诗。
有一次他和一群文人朋友喝酒,酒至半酣,有人提议每人说一个典故或成语,要有创意。
李白站起来说:“醉里挑灯看剑。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也展示了他的风雅情趣。
以上只是古人风雅趣事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才情和风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生活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生活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有着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精神境界和艺术品味,喜好诗词、书画、音乐等各种雅趣活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生活,并介绍他们所热衷的一些具体内容。
1. 诗词创作与欣赏中国古代文人对诗词有着深厚的研究和创作传统。
他们通过修炼自己的才华和表达情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
同时,他们也会相互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书法与绘画书法和绘画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代文人常常将时间投入到练习和创作高水平的字画之中。
他们追求独特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并通过笔墨纸砚来展示自己的修养与情趣。
3. 音乐与舞蹈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和舞蹈也有极高的兴趣。
他们会学习弹奏一些传统乐器,如琴、箫和筝等,以及学习各种形式的舞蹈,如宫廷舞和民间舞。
这些雅趣活动不仅培养了文人的审美情操,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品味。
4. 园林游览与赏花古代文人喜欢在园林中游览和赏花。
他们常常会亲自设计自己的花园,并精心打理其中的植物和景观。
同时,他们也会组织聚会,在花园中赏月、吟诗或进行茶道等雅集活动。
5. 茶道与品茗中国文人重视茶文化,将茶道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研究茶叶品种、泡茶技巧以及欣赏茶具之美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位。
在闲暇时刻,他们会与朋友一起共享品茗之乐。
结语中国古代文人经过多年修炼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艺术品味。
他们在诗词、书画、音乐以及其他雅趣活动中寻求灵感与人生真谛,将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艺术表现出来。
这些雅趣活动不仅丰富了古代文人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份雅致与美好。
注: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名气实在是够大的。
他是唐代的一
个高官,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副部级干部,主张尊儒排佛,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
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
可是,这个人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
衰退。
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
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
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
宋人陶穀《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
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欧阳修和苏轼
这里应该提到的还有欧阳修和苏轼(苏东坡),他们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
在当时都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大人物,而欧阳修的政论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
官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他的《食糟民》诗对农民是多么同情,可是另一方面他写出的
一些享受女色、描写女性的浮艳之词,简直判若两人。
苏轼也一样,他的“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反映嫖妓生活的浮艳之词完全看
不出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可能反映出一些封建士大夫的两重人格和双重道德标准,也反映
出他们推崇的“孔孟之道”和“人欲横流”的矛盾。
欧阳修、苏轼私生活的浪漫是出了名的:
《避暑录话》说:“欧阳文忠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
每暑时,辄携客
往游,遣人至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
”《宋稗类钞》云:“欧阳修间居
汝阴时,二妓甚颖,而文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
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
视事之明日,饮同官湖上,有诗留撷芳亭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
棠应恨我来迟。
’”可见,他对妓女是多么眷恋。
正因为有这种生活情趣与经历,欧阳修写过不少旖旎、缠绵、香艳的描写男女之情的
诗词,其中也不乏佳作。
例如他写的《南歌子》描写一对新婚夫妻甜美、热烈的爱情: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
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性兴趣与性体验,可是,却被指责为“浅近”、“浮艳”,引起“群小”的“暧昧之谤”。
更有人“为尊者讳”,说作为一代
儒宗的欧阳修不会填这类词,“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而列在欧阳修的名下。
苏轼
苏轼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
《挥麈录》说:“姚舜明庭辉知杭州,有老姥自言故娼也,及事东坡先生,云:公春时每遇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
饭毕,每客一舟,令
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适。
晡后鸣锣以集,复会圣湖楼,或竹阁之类,极欢而罢。
至
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云集,夹道以观行骑过,实一时盛事也。
”
他们不少的旖旎艳丽的诗词,都是在这种狎妓生活中写出来的,例如《调谑篇》载:
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东坡一日挟妙妓谒之,大通愠见于色。
公乃
作《南柯子令》妙妓歌,大通亦为解颐。
公曰:“今日参破老僧禅矣。
”
苏轼为妓女作词书字时倜傥、风流之气溢然,可是,隐藏在这背后的人际关系又是什
么呢?他们仍旧不过是把女子作为自己遣兴、抒怀、发泄、娱乐的工具罢了,以下这件事
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坡公(苏轼)又有婢,名春娘。
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
公命春娘劝酒,
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
”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
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娥眉,虽无金勤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
”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
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敛
衽而前曰:“妾闻景公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
学士以人
换马则贵畜贱人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
今时
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
”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苏东坡竟答应用婢女春娘去换朋友的一匹马,以致春娘以头
撞树而死。
这位春娘,无疑是一位颇有个性能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女性,她以死对苏轼等
大人先生们不把女人当人的行为做了强烈抗议,这也揭露出在这些封建士大夫风流倜傥、
舞文弄墨、怜香惜玉等现象下掩盖着的本质。
孔孟之道提倡“仁德”、“民为重”,可是苏东坡的做法与之相差何异千里呢!南怀
瑾先生说过: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
其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
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
我们都知道他对妻子王氏一往情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令人潸然泪下。
然而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却
足以让现代人瞠目结舌。
如其在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据说其中有两妾已经
身怀有孕。
他的看法,倒真是一针见血的。
欧阳修
也许有人认为,风花雪月,人之常情,这些大人先生、封建士大夫们嫖嫖妓女有什么
不得了;对婢女能买能卖,用以换马又有什么不得了。
那么,可以看一看这位被称为“一
代道宗”的欧阳修的两件“丑”闻,当时是轰动一时的。
第一件事是关于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
虽说是“外甥女”,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当然在封建社会中欧阳修和她还有严格的伦理与辈分关系。
这个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
想不到在公堂之上张氏竟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
王铚的《默记》中说:“张惧罪,且
图自能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
”也就是说,张氏在公堂之上为了减轻自己
的罪行,竟坦白交代出她未嫁前和欧阳修“有一手”。
使人闹不明白的是坦白交代这种事能“解免”她的什么罪责,直接后果是,这一下子
舆论大哗。
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
他的
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欧阳修有口难辩,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第二件事更严重了。
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
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没想到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
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
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太丑太臭了。
儒家强调“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可以这么“乱伦”呢?而且这竟发生在被称为“一代道宗”的欧阳修的身上。
说这种事,文雅的词儿是“帷簿不修”,在民间则叫“扒灰”,即使到了现代也是很难听、很见不得人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呢?这件事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幸亏当时的明神
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不过,这两件事对欧阳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灰意冷,一再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以后过了几年,欧阳修就去世了。
这种丑闻不仅发生在欧阳修身上,而且和王安石、苏轼都沾上了边。
在民间传说中,
王安石和苏轼都对美丽的儿媳表示过好感,王安石曾把儿媳比作琵琶,想在上面弹一曲,
儿媳也风流、大胆和开放,作诗回应,如果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
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桌上的诗仓促抹去。
这种事情是不是事实呢?已无法考证,但是语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即使是无中生有,也可能有那么一些“缝”会使人猜疑、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