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静。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只写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经过,但写出了很淳朴的感情。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斛斯山人想来是一位隐士,同时是李白的好朋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

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2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翻译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

描写古柏的古诗词

描写古柏的古诗词

描写古柏的诗句1、《条山苍》唐代:韩愈条山苍,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译文:苍翠的中条山啊,浪涛滚滚的黄河水。

你的浪涛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流向远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挺立在山冈上。

2、《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3、《游终南山》唐代: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4、《驱车上东门》两汉:佚名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译文: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5、《去者日以疏》两汉:佚名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译文: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

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啊,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

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

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游终南山》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游终南山》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

《游终南山》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终南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游终南山》原文唐代: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游终南山》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游终南山》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游终南山诗歌分析

游终南山诗歌分析

2010—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秋季)语文试卷分析诗歌鉴赏部分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游终南山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景:日光。

对于任何一个板块的学习,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远望近观,进行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是,小至婴幼儿大至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却抓不住要领,乏善可陈。

表面上,诗歌鉴赏题只有区区的十分左右,但是,如果我们加上后面的作品阅读和两个小作文,你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

有些同志会问,那是不同的体系,不能够混为一谈。

文学作品四分法是怎么说的?不错,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既然同为文学作品,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至于两个小作文,也只能是在诗歌鉴赏的范畴之内了。

学会了诗歌鉴赏,也就抓住了阅读鉴赏的主线。

我们解决任何一个板块乃至于一个学科的内容,要解决的无非是“学什么”(远望近观,背景了解)、“怎么学”(通过想象抓住本质规律,也就是总结出学习方法进行理性研究)、“怎么用”的问题。

实际上,任何一本参考书上都明确地告知了“诗歌鉴赏”的鉴赏内容,那就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也许有人已经明确了内容范围,但是却没有办法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诗歌是文学作品,是诗人写的,目的无非就是表情达意;那么,是人表情达意,运用的唯一工具是什么呢?当然是语言。

语言运用时,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直白,也就是行话里的“直抒胸臆”(或叫“直接抒情”),一种就是委婉(委婉也正是我们诗歌的语言传统)。

诗人在运用委婉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就非得借助塑造形象来完成,塑造形象就一定会借助一定的技巧。

以上阐述,厘清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高考所考的诗歌鉴赏的题型,也无非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四方面的。

诗歌里的形象,狭义范围讲就是所谓的“意象”。

山水田园诗四首之游终南山【唐】孟郊

山水田园诗四首之游终南山【唐】孟郊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你对此有何感触?
• 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 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 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 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 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 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 回答:可以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 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 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主旨
•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 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 利的情志。
总结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 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 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 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 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 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 说孟郊诗的特色。
第二题
命题意图:通过对这二首同写终南山的名诗的比 较,掌握古诗学习中常用的分析比较以求理解的 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意境方面的不同: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 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 情景相生。 表现方法的不同: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 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采用暗示手 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 抒情。写景时以静态为主,诗人立足点未变;抒 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 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 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 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 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 事,试协律郎。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 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 次阌乡,暴疾卒。

最新孟郊《游终南山》赏析及练习

最新孟郊《游终南山》赏析及练习

孟郊《游终南山》赏析及练习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

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

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

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

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游终南山诗歌分析

游终南山诗歌分析

游终南山诗歌分析《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终南山的景色和思考。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对《游终南山》进行深入分析。

整首诗由四个六言绝句构成,以“纷纷”、“尽日”、“人归”为押韵词,形成了整体的韵律感。

王维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首节“平明送客楚山孤,纷纷扬扬别云雾。

此路几时能归去?山中何事待诗人。

”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离开楚山孤寂的情绪。

通过描绘“云雾”,诗人巧妙地运用气象现象营造了离别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第二节“丹荤消尽飞下墀,不作双旌拥路岐。

此间山色不相与,何事萧萧两青麋。

”这一段描述了诗人游历终南山后的感受。

通过描绘“丹荤”、“两青麋”等动物形象,营造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

第三节“尽日聚经行不归,江淮悲笳市近秋。

此地有人家万户,争得佳期与君游。

”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游客的思念之情。

描绘了“江淮悲笳市近秋”的景象,表现了孤寂和思乡之感。

最后一节“敢将十指朝石壁,共送云霄一百枝。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通过描述猿声啼叫和云霄之景,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向往自由的精神。

通过“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自己超越世俗束缚的意愿。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王维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用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离别、思乡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同时,通过山水交融的描绘方式,彰显了王维独特的写作风格。

可以说,《游终南山》是王维创作的杰作之一,它既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赋予了终南山以更加丰富的意义,同时也启示人们应当珍视大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通过对《游终南山》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这首诗将终南山的壮美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也表达了人对自由和向往的精神追求。

唐诗《终南山》全文译文及赏析答案

唐诗《终南山》全文译文及赏析答案

唐诗《终南山》全文译文及赏析答案这首《终南山》是王维所创作,这首诗以作者的游踪为主线,对终南山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终南山》作者: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淡淡的云气。

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入:接近。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区分标志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7.人处:人家、村子。

指有人烟处。

《终南山》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终南山》背景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回到京城后,曾隐居终南山,该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由于终南山靠近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凡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者无不游览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吟咏这瑰丽无比的风光。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有关终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

但诗名直书“终南山”者,唯王维一人耳。

王维倾慕终南山美景,后来索性在蓝田辋峪内购置了别业,长时期地在那里住了下来。

他在辋峪写下了大量山水诗篇,表现那里千变万化的奇景。

王维“山水诗人”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后世公认,唐诗写终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维,而王维写终南山的诸多诗篇中尤以《终南山》一诗最具代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翻译赏析
《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前言】
《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

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注释】
⑴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终南山。

塞:充满,充实。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翻译】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

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
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

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

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下面是他对此诗的赏析。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
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

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Org,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
上“生”出来一样。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

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

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
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不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

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
骏极于天”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

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

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
人以“险”的感觉。

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

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

“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


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

一高一深,
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

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

究其实,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

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

“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

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

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

“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

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

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

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

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