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翻译赏析《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古诗全文如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言】《终南山》是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

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

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

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b/1227htm,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1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古诗简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翻译/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鉴赏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王维《终南山》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维《终南山》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终南山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终南山》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
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
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
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
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
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
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
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

终南山诗词鉴赏

终南山诗词鉴赏

终南山诗词鉴赏终南山诗词鉴赏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终南山》诗句解释

《终南山》诗句解释

《终南山》诗句解释【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终南山高耸入云,千山万壑,余脉连绵。

以中峰太乙为标志,东西余脉都变化为不同分野。

即使同一时间,各个山谷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的阴,有的晴,这是写终南山壮阔全景的诗句。

注: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划分联系起来,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划定在星宿的某一范围之内,称“分野”。

殊,不同。

【全诗】《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主峰。

这里代指终南山。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天。

海隅(yú):海边。

其实终南山根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本连不到海边,这是夸张之笔。

霭(ǎi):云雾。

“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中峰:指主峰太乙。

变:变化。

壑(hè):山谷。

殊: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即人家、村子。

【大意】终南山刺破青天接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

人行白云中回头望去不见来路,山上的青雾走近了反而看不见了。

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

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全诗鉴赏】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以西一段的总称。

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

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

峻峭秀丽的山峰屹立在古长安之南,高2500米,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文人孟郊《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王维《终南山》赏析

王维《终南山》赏析

王维《终南山》赏析《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名《终南山》,“终南山”:【“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中南山”、“周南山”,“南山”。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道教的发祥圣地,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在“长安”南面五十公里处。

终南山在《山海经》中简称“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

(这里的“都”指京城长安。

)】这是王维登终南山所写的诗,好,我们来感受原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字词典故“太乙”:【即“太乙山”,终南山在唐朝时的俗称。

因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宫”,故称“太乙山”。

】“天都”:【1.天子所在的都城(长安)。

2.古代传说中,上天帝王居住的地方。

】“连山”:【1.山连着山。

2.《连山》是中国第一部易书。

据传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其实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称“连山”。

】“海隅yu2”:【指海角;海边。

】赏析王维说,靠近长安的太乙山,却也如此这般地接近天上的都城。

天造地设的它,山连着山,延绵不绝,一直连接到了天涯与海角。

“天都”固然有两种解释,也许王维也是语带双关吧,不过我们认为,诗的本意更突出表现“终南山”雄伟高大,接近天上之都。

王维用“太乙”而不用“终南”或“南山”,恰恰是为了突出其道家文化与仙家传说。

于是乎,我们以为,“连山”恐怕也不仅仅是山连着山,还有盘古开天地与“天皇氏”创《连山易》的内涵。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字词典故“回望”:【回顾,回头看。

《后汉书·边让传》:“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

”】“青霭”:【云气。

因其色紫,故称。

】赏析王维说,攀上高峰,不禁回望,身后白云早已合拢。

转眼间,似有紫气青霭扑面而来,于是钻入一看,却不见什么仙家神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终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
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

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赏析二: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
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
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