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ppt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有没你家周边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有没你家周边我们先来看看2020前的规划: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适应绵阳市发展振兴的新要求,促进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1997年版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 2010--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绵阳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2024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区:包括涪城区全部和游仙区部分地区,总面积90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包括成绵广高速公路、规划绵渝高速公路、南环高速连接线围合的区域以及农科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3、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涪城区全部,游仙区涪江街道办事处、富乐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松林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春雷街道办事处、科学城华丰街道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沟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建华乡,总面积907平方公里。
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符合本规划要求。
总体规划范围(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区域功能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用地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交通道路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近期一些规划内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哟:首先我们来看看:绵阳市一环路北段东延线工程起点交叉口优化方案(已经在施工了,涪江二桥下面不是已经封路了么?)一环路延线延线的规划方案(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绵阳市科创园区控规N(08,B)-a-01-04等地块规划调整[规划方案正在公示中]为完善片区公服配套,科创园区管委会申请将孵化大楼东侧地块由行政办公、文化设施用地调整为医院用地。
总体规划(PPT)

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密尔顿.凯恩斯
环形放射状
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 于建筑的布置
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优点 布局灵活,具有弹性 环境优美,贴近自然 各要素布局关系井然有序 缺点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特征
城市布局模式
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 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 便居民生活
网格状
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人口规模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户籍农业人口; 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用地规模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合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用地规模 = 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 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 出来的
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基础设施不易统一配套,建设成本高
跨区出行距离远,联系不便
组团状
城市建设用地因自然条件、矿藏资源、交通干线和环境生态绿地的分 割呈组团状分散分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的主中心多位于主要组团, 城市的副中心位于其他组团,路 网系统在城市的各个组团内部自 成系统,各个组团之间以城市干 道交通相连接,城市的市政基础 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各组团自成系 统或共用一个系统
绵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绵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按照“外部畅通、内部联通”要求,持续用力推进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发展战略,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外畅内联、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依托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着力构筑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为主的“南北畅达、东西贯通”的“四向八射”综合立体运输大通道空间格局。
强化京昆通道运输能力,提升南北向开放水平,北向衔接京津冀、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南向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盟及南亚地区;拓展东西向通道运输能力,东向沟通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西向连接“一带一路”、中亚及西亚地区。
构建“一纵一横两联”铁路网。
建成成兰铁路绵阳段,规划建设绵遂内铁路,规划论证重庆至遂宁至绵阳高铁绵遂段,形成兰渝高铁新通道,构建“十”字型铁路主骨架。
配合国家规划研究西成客专新通道,畅通南北交通主轴线,巩固区域性铁路枢纽地位。
构建“一环九射六联”高速公路网。
建成九绵高速公路,形成西北出川新通道。
建成广平、中遂高速公路,推进三大、南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升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建设成绵扩容、绵苍、绵广扩容等高速公路,强化南北向通道供给能力。
开展盐亭至茂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绵遂高速扩容。
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力争实现有条件的县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
打造区域航空枢纽。
建成南郊机场T2航站楼,提升机场服务能力,力争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织密国内航线网络,提升航空客货运力,构建成渝地区航空副中心和航空旅游集散地。
开展绵阳机场迁建前期研究。
加强与成都、重庆国际枢纽机场协同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千万级国际机场和航空次枢纽,巩固绵阳在双城经济圈内的航空“第三城”地位。
建成北川通用机场,规划建设三台、江油、平武、盐亭通用机场,逐步建成覆盖主要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临时起降点,形成“1+5+N”民用航空体系[30]。
关于《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修订情况的说明资料

关于《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的修订情况说明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制度、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建设美丽绵阳,我局制订了《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在《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十六处修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与国家、地方法规同步更新(共8处调整)调整一原13版规定第八章第一百八十一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调整为:第一百八十二条在本规定印发前,地块已出让的可按出让时的规划条件对应的技术规定版本执行;旧城改造项目可按政府批复时间对应的技术规定版本执行。
第一百八十三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理由及依据:为保证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减少16版规定印发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对16版规定执行有关事项进行明确。
调整二原13版规定第二章第八条表2-1注2.当商业金融业用地兼容居住时,居住建筑面积必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且应为城市无偿提供不低于净用地面积5% 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当控规中明确表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时,则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且必须提供集中绿地及全民健身活动场地;控规中未明确表示时,居住用地一般可兼容部分商业用地,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的15%(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调整为:2.当商业金融业用地兼容居住时,商业建筑面积必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当控规中明确表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时,居住建筑面积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控规中未明确表示时,居住用地一般可兼容部分商业用地,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的15%(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根据城市规划需要,在土地出让时应明确为城市提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内容)。
理由及依据:规范语句,使表述更严谨。
此外,原文“应为城市无偿提供不低于净用地面积5% 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的要求无法律依据,故调整为引导性的“鼓励为城市提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绵阳市民政局西南科技大学二○一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地名规划体系 (6)第三章城市地名命名规则指引 (10)第一节地名命名基本规定 (10)第二节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指引 (12)第三节行政区划命名指引 (13)第四节市政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13)第五节公共空间命名指引 (19)第六节建筑物命名指引 (20)第七节城市地名调整与优化 (23)第四章绵阳城市历史地名文化保护 (24)第五章绵阳城市地名区块命名指引 (27)第一节地名区块指引的作用、意义和区块划分 (27)第二节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地名规划指引 (28)第三节涪城区块命名指引 (34)第四节游仙区块命名指引 (36)第五节安州区块命名指引 (38)第六节高新区块命名指引 (39)第七节经开区块命名指引 (40)第八节仙海区块命名指引 (42)第九节科创园区块命名指引 (44)第六章市区桥梁命名指引 (46)第七章绵阳城市地名规划实施保障 (46)第八章附则 (48)附录一 (49)附录二 (50)附录三 (54)附表 (57)附表1:城区道路通名使用指引表 (57)附表2:城区道路专名采词指引表 (57)附表3:城区地名区块编码一览表 (58)附表4: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块划分一览表 (5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1.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展地名规划是为了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未来一段时间绵阳市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伴随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开发,我市面临着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要课题,城市建成区将大面积增加,城市中新的居民区、街道、桥梁、公园、广场将不断涌现,大量新地名将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会不断消失。
这些变化都对地名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开展地名规划,可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改先建设后命名的滞后状态为先命名后建设的超前状态,使地名命名或更名更规范、更合理、更有序,能做到与城市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川府函〔2024〕56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川府函〔2024〕56号绵阳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厅:你们关于审批《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绵阳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建设成渝副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绵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3.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7.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72.1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43.23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一圈、三区两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加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依托西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东南部丘区,构筑差异化农业发展空间,筑牢涪江上游、岷山横断山脉生态屏障。
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历史和当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土地总体配置的宏观调控,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资产配置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生产力布局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投资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控的关键环节。
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求失控更是泡沫经济、土地投机、重复建设、生态破坏、权大腐败等滋生的源头,是严重危害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大患。
因此,在我国特定国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以严格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手段的土地宏观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的基本职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
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 11 号]的精神,于1997 年10 月起对首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本次规划以1996 年为基期,分1997 一2000 年,2001-2010 年两个时段,展望到2030年。
本规划在巩固1996 年规划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一是统一更新了规划基期和基础数据;二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只增不减;三是严格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指标控制的约束机制;四是强化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挂钩政策,建立了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五是按规划的用地分区制订了农地、非农地用途管制规则,为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提供了依据;六是强化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实施规划管制的法律效力。
本规划从绵阳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特征为基础,以《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下达控制指标为主要依据,确定1997--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划分了土地利用分区,制定了各区用途管制规则,保证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出了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绘制了全市及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市人民政府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开发利用和土地资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法定文本和图件依据。
绵阳永兴规划2030

绵阳永兴规划2030
规划地块位于绵阳市高新区内,东临长虹市场区,西至永安路,南至飞云大道,北至普明北路,规划用地面积总计X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X公顷,水域和其它用地X公顷。
规划地块是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高新区的高科技研发功能,以发展居住与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适当发展生产与生产性服务功能。
人口规模:规划范围总人口X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范围用地规模为X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为X公顷,包括居住用地X公顷,公共设施用地X公顷,工业用地X公顷,道路广场用地X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X公顷,绿地X公顷。
水域和其它用地X公顷。
建筑规模:规划区域内的总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X。
其中居住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适度开发绿地内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区域地位面临挑战
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在下降
图:1978-2010年绵阳市GDP、二产、三产占全省比重变化
2 问题与挑战
2.1 区域地位的分析 2.2 经济发展的解读 2.3 空间问题的研判 2.4 城乡发展的认识
(1)总量:总量增加,地位不变,比重下滑
2010年绵阳市GDP960亿元,远远低于成都5508亿元,位于全省第二 1993年之前,绵阳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上升,1993年7.96%,在经历了 1993-1998年的轻微震荡后,1998年之后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续走低
(2)增速:增速平稳,排名快速恢复
二产 三产
2000年 21.3 30.3
48.4
1.3
1.8 2.9
2001年 5.7
7.9
86.4
0.2
2002年 14.2 50.2
35.7
1.7
2003年 18.1 43.4
38.5
1.8
2004年 17.8 41.9
40.2
2.0
0.3 3.2 6.1 4.3 4.3 3.9 4.6 4.4
绵阳概况
绵阳: 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 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2010年:总人口542万,地区生产总值960亿元 市区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6万
市辖: 2个区:涪城,游仙 1个县级市:江油 6个县:三台,安县,平武,北川,梓潼,盐亭
1 特征与优势 2 问题与挑战 3 目标与定位 4 空间发展战略 5 行动指引
1 特征与优势
1.1 特征一:国家战略城市 1.2 特征二:区域中心城市 1.3 特征三:工业城市 1.4 特征四:山水城市 1.5 特征五:单中心城市 1.6 特征六:文化名城 1.7 小结
1.1 特征一:国家战略城市
(1)国家政策驱动:国家战略布局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远
156项国 家重点建 设项目中 长虹与九 洲在绵阳 建厂
游仙经济
试验区
“十一五”
绵阳科技 城决策和 建设, 2001年起, 绵阳省级 经济技术 开发区、 科创园, 现代农业 科技示范 区相继成 立
2005年10 月,国务 院批复 《绵阳科 技城2005 -2010年 发展规划》
大规模灾 后重建
1983年科 学城建设
高新区
经开区 科创园
灾后重建
1.1 特征一:国家战略城市
三线建设:内迁一批工业企业、科研 单位,一大批国防科研单位在绵阳布 点兴建
1958年 长虹建厂
1983年, 九十年代 1994年国 建设绵阳 的开发区 务院、中 “科学城”。 建设,绵 央军委批 1985年撤 阳国家高 准建设绵 销绵阳地区, 新技术产 阳南郊机 设立地级绵 业开发区、 场,2001 阳市,代管 永兴工业 年建成通 一市六县 开发区、 航
(1)地理格局:三大板块
北山区、中平原、南丘陵 平原占18.6%、丘陵占20.4%、山地占61%
龙门山区
川东丘陵
绵阳
龙 泉
成都平原 山
1.4 特征四:山水城市
(2)山水格局
四山环抱、三江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
安昌河
芙蓉溪 涪江
老龙山
西山
富乐山(东山)
南山
三江汇流
(涪江、安昌河、芙蓉溪)
四山环抱
(西山、东山、南山、老龙山)
(2)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权重:
作为国家战略城市,需要处理好 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关系, 寻找最佳结合点
国家利益:
国防军工机构云集,高端科研人 才荟萃
地方利益:
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技术 领先,但对地方经济带动较弱
图:绵阳市教育科研用地现状分布
1.2 特征二:区域中心城市
(1)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1.4 特征四:山水城市
(3)旅游资源丰富
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地文景观;
以涪江为代表的水域风光;
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景观;
以北川地震遗迹、李白故里为代表 的遗址遗迹资源;
以现代工业科技城和古代宗教寺庙、 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资源;
以藏羌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活动 资源
1.5 特征五:单中心城市
庆
1.2 特征二:区域中心城市
(2)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2010年GDP达到960亿元,稳居四川省第二位,离千亿元一步之遥
图:2010年四川省各城市GDP总量(亿元)
1.3 特征三:工业城市
(1)二产主导的产业结构
2007年之前绵阳市第二产业比重均低于45%,2007年的比重为44.6% 震后2010年绵阳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8.8%,达到历史高位
从2000年到2007年,绵阳全市 经济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
图:1990年—2010年绵阳全市经济增长情况
震后绵阳全市经济增速在省内的 排名迅速恢复,2010年为12位
图:2004年—2010年绵阳市经济增速情况
图:1978-2010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3 特征三:工业城市
(2)工业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强,贡献率达到61.4%。在14.4% 的GDP增长中贡献了8.8个百分点。
表:绵阳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贡献率(%)
拉动(%)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地理上的区域中心 四川盆地西北部,连接陕、甘的区域性 中心城市
历史上的川西北第一重镇 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和要冲,“蜀道咽 喉”、“剑门锁钥”、“川西北第一重 镇”
建国后的交通枢纽
清代绵阳辖区范围:绵阳处于川西 北中心,德阳下属于绵州府,经济 联系与绵阳更为紧密
广 元
绵 德阳 阳
成 都
遂 宁
眉
山
乐
重
山
(1)滨江建城, 单核集聚
(2)沿水伸展, 轴向扩张
(3)台地拓展, 沿路集聚
1.6 特征六:文化名城
巴蜀古郡
巴、蜀文化的交汇处
阳 市今后吸引高端产业入 住,成为区域服务中心 奠定了良好基础
1.7 小结:科技实力逐渐增强,区域地位面临挑战
(1)科技实力逐渐增强
2005年 14.7 57.4
28.0
1.9
7.4 3.6
2006年 8.2 2007年 8.2 2008年 1.5 2009年 7.0
60.9
30.9
1.1
64.5
27.2
1.2
21.6
76.9
0.1
61.4
31.6
1.0
8.4 4.3 9.1 3.8 0.9 3.2 8.8 4.5
1.4 特征四:山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