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_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人教版_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8.1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1〕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会检验所给的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3〕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探究与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的解的含义,以及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对这两个问题1、文具盒中有红、后,答复以下问题:的猜测会有多种答案,黄两种颜色彩笔共10〔1〕提问:如果将为下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支,请猜一猜,红色、题中的未知量用未知数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作黄色彩笔各多少支?表示可以得到什么方准备。
2、篮球联赛中每场程?思考中的两个问题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二元〔2〕你得到的两个一次比赛中,甲队共参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的特点。
加了22场比赛,你知道吗?与一元一次方程比甲队胜、负场数分别是较有何异同?你给它起多少吗?个什么名字较适宜?二、探索新识,解决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1〕结合方程xy10,xy22的命名,理解并掌握二元学生重点关注学生对“元〞及“次〞的理解。
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开场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探索,自己归纳一次方程的概念。
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2〕练一练:得出概念,比直接定义判断以下方程中,哪一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不是?并说明理由〔1〕2x5y10 〔2〕2xyz11 〔3〕20yx 〔4〕x2x2x0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概念,并紧扣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稳固对定义的理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了解“消元”思想,初步体会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2.数学思考通过对方程组中的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从而促成由未知向已知转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体会化归思想:3.问题解决通过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训练,及选用合理、简捷的方法解方程组,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情感目标:通过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会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买门票”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设他们中有x 个成人,y 个儿童,我们得到了方程组⎩⎨⎧=+=+.3435,8y x y x 成人和儿童到底去了多少人呢?在上一节课的“做一做”中,我们通过检验⎩⎨⎧==3,5y x 是不是方程8x y +=和方程5334x y +=的解,从而得知这个解既是8x y +=的解,也是5334x y +=的解,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得出⎩⎨⎧==3,5y x 是方程组⎩⎨⎧=+=+3435,8y x y x 的解.所以成人和儿童分别去了5人和3人. 提出问题: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都有无数多个,而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前面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这个公共解,但如果数据不巧,这可没那么容易,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第二环节:探索新知问:回顾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不是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该问题?解:设去了x 个成人,则去了(8)x -个儿童,根据题意,得:()53834x x +-= 解得:5x =将5x =代入8x -, 解得:8-5=3.答:去了5个成人, 3个儿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回答,老师适时地引导与补充,力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后能得出以下的一些要点.)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有两个未知数:x 个成人,y 个儿童.列一元一次方程只设了一个未知数:x 个成人,儿童去的个数通过去的总人数与去的成人数相比较,得出(8)x -个.因此y 应该等于(8)x -.而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方程8x y +=,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推出8y x =-.2.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中53(8)34x x +-=与方程组中的第二个方程5334x y +=相类似,只需把5334x y +=中的“y ”用“()8x -”代替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由学生来回答)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知道方程组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是同一个未知量.所以将⎩⎨⎧=+=+②y x ①y x 3435,8中的①变形,得8y x =-③,我们把8y x =-代入方程②,即将②中的y 用()8x -代替,这样就有()53834x x +-=.“二元”化成“一元”.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下面我们完整地解一下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把解答的详细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一起来完成) 解:8,5334.x y x y +=⎧⎨+=⎩由①得:8y x =-. ③ 将③代入②得:()53834x x +-=.解得:5x =.把5x =代入③得:3y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3,5y x(提醒学生进行检验,即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组,必然使原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都同时成立,如不成立,则可知解有误)下面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解答上一节的“谁的包裹多”的问题.第三环节:巩固新知内容:1.例:解下列方程组:(1) ⎩⎨⎧+==+;3,1423y x y x (2)⎩⎨⎧=+=+.134,1632y x y x(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完成或教师指导完成) (1)解:将②代入①,得:()14233=++y y .解得:1=y .把1y =代入②,得:4=x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1,4y x(2)由②,得:y x 413-=. ③ 将③代入①,得:()1634132=+-y y . 解得:2=y .将y=2代入③,得:5=x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2,5y x2.思考总结:⑴给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取个什么名字好? ⑵上面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⑶主要步骤有哪些?⑷我们观察例题的解法会发现,我们在解方程组之前,首先要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变形后的方程较简单和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方程变形,这是关键的一步.你认为选择未知数有何特点的方程变形好呢?1.在解上面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都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变形,即用含其中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代入另一个未变形的方程,从而由“二元”转化为“一元”,达到消元的目的.我们将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3.解上述方程组的步骤:第一步:在已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方程,将它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第二步:把此代数式代入没有变形的另一个方程中,可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步: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第四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回到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或变形后的方程(一般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第五步:把方程组的解表示出来.第六步:检验(口算或笔算在草稿纸上进行),即把求得的解代入每一个方程看是否成立.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尽量选取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是1的方程进行变形;若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都不是1,则选取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变形.第四环节:练习提高1.教材随堂练习2.补充练习: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1)⎩⎨⎧=-=+;32,42y x y x (2)⎩⎨⎧=+=-;32,1943y x y x ⑶⎪⎩⎪⎨⎧=-+=-.023,723y x y x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把“二元”变为“一元”;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其主要步骤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便可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所求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便求出了一对未知数的值.即求得了方程组的解.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课本习题2.解答习题第3题板书: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思路: 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变形 2.代入 3.求解教学反思:补充练习: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32,42y x y x (2)⎩⎨⎧=+=-;32,1943y x y x⑶⎪⎩⎪⎨⎧=-+=-.023,723y x y x (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32,42y x y x (2)⎩⎨⎧=+=-;32,1943y x y x⑶⎪⎩⎪⎨⎧=-+=-.023,723y x y x (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册 第八章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定义2: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究活动:满足x +y=35的值有哪些? 教师启发: (1)若不考虑此方程与上面实际问题的联系,还可以取哪些值? (2)你能模仿一元一次方程解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定义吗? (3)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定义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记为目标导学二: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定义例2: 有下列方程组:①x +y =2;xy =1,②+y =1;1③;1④=7;y⑤x -y =1,x +π=3,其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①方程组中第一个方程含未知数的项xy 的次数不是1;②方程组中第二个方程不是整式方程;③方程组中共有3个未知数.只有④⑤满足,其中⑤方程组中的π是常数.故选B.方法总结:识别一个方程组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一看方程组中的方程是否都是整式方程;二看方程组中是不是只含两个未知数;三看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不是都为1.例3:用库存化肥给麦田追肥,如果每亩施肥6公斤,就缺少200公斤,如果每亩施肥5公斤,就剩余300公斤,问有多少亩麦田?库存化肥有多少?分析:本题有两上未知数:麦田的亩数和库存化肥的数量。
相等关系:1、每亩施肥6公斤所需化肥量=库存化肥量+200公斤。
2、每亩施肥5公斤,所需化肥量=库存化肥量-300公斤 小组讨论,解答。
四、课堂总结我们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组,要结合一元一次方程来理解。
1、方程mx−2y=3x+4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范围是( )A.m≠0 B.m≠−2 C.m≠3 D.m≠42、已知是方程3x-my=1的一个解,则m=__________。
3、已知方程,若x==6,则y=_____;若y=0,则x=_____;当x=____时,y=4.4、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5y=1的一个正整数解______.5、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A、B、C、D、。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2二元一次方程组参考教案一、背景介绍及教学资料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为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奠定基础.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提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并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接下去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作准备.【教学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图中画的是什么?问题展示:学生欣赏被称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保罗·塞尚的作品引发学生兴趣.问题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问苹果和梨的质量各为多少g?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几条方程?请把它们列出来.交流讨论得出:方程200x y+=和10y x=+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尝试探索引出新知做一做1、(1)已知方程200x y+=,填写下表:x ...85 90 95 100 105...y ......提问:你能从中确定苹果和梨子的质量吗?(2)已知方程10y x=+,填写下表:x ..85 90 95 100 105 .y ...问题:现在你能找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多少g吗?为什么?指出:两个方程中x,y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程,因此可以把两个方程合起来,写成:20010x yy x+=⎧⎨=+⎩自主探索,口答就方程200x y+=而言有无数组解,也就是说苹果和梨子的质量不能唯一的确定.自主探索,口答合作思考、讨论、探索解决问题得出,因为方程200x y+=和方程10y x=+中,x,y都表示同一个未知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95105xy=⎧⎨=⎩12x y =⎧⎨=⎩3328y xx y =-⎧⎨+=⎩ 32x y =⎧⎨=-⎩ 23y xx y =⎧⎨+=⎩ 21x y =⎧⎨=⎩1325y x x y =-⎧⎨+=⎩例 题 讲 解PPT 演示讲解课本例题.总结列表尝试法一般步骤:1.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先确定满足其中一个方程的一些解; 2.再代入检验解是否满足另一个方程; 3.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的解就是方程组的解.应用 探究 发展能力 巩固练习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 型每卷36张底片,B 型每卷12张底片,小聪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如果设两种胶卷分别买了x 卷和y 卷,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 ,y 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两种胶卷的数量.(结合本例让学生自主解决课本中的例题)指出: 因为x ,y 必须取正整数(为什么?)x 的最小可能性是多少?分组讨论,交流解:根据条件可列出关于x ,y 的方程组43612120x y x y +=⎧⎨+=⎩ 因为胶卷是整卷卖的,所以x 的最小取值是1.综合运用知识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所以可以列表尝试如下:x1 2 3y36x+12 y 显然,只有x=3,y=1符合这个方程组,所以方程组的解是答:小聪买了A型胶卷3卷,B型胶卷1卷.x1 2 3y336x+12y反馈练习及时调控1,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和是67,差是3.设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x,y,请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这两个自然数.2、探究活动把一根长为1.2m的铁丝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要使取法只有一种,你准备增加什么条件?设折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x,y,根据题设和你所增加的条件列出方程组.自主练习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1、针对难点设计练习题以随时反馈教学效果.2、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回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讨论、整理、口答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31xy=⎧⎨=⎩教后总结:本节课通过被称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保罗·塞尚的作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用天平直观形象的展示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模型思想,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探索、启发等几种方法.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确定性,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合作探索:“把一根长为1.2m的铁丝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要使取法只有一种,你准备增加什么条件?” 尝试让学生自编习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关于实践活动,我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次函数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实验很有帮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图象的解读不够准确,可能需要在操作前给出更详细的指导。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自信。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从图象中识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从两条直线的交点中找到方程组的解。
举例:指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图象的交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精确找出交点的坐标。
-难点三: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举例:提供多个实际问题,如成本与销售量关系,让学生练习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通过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表示方法;
3.通过一次函数图象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问题抽象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次函数是形如y=kx+b的函数,它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二元一次方程则是包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如kx-y+b=0。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知识概要1.二元一次方程:像x+y=2这样的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方程x+y=3和2x+3y=10合写在一起为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代入消元法: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把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6.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二、重点难点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是本周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周学习的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一、知识概要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类型主要有:1. 行程问题.包括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基本等量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2. 工程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工程问题,一类是工作总量为1的工程问题. 基本等量关系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3. 和差倍分问题.基本等量关系为:较大量=较小量+多余量,总量=倍数× 1倍量;4. 航速问题.此类问题分为水中航行和风中航行两类,基本关系式为:顺流(风):航速=静水(无风)中的速度+水(风)速逆流(风):航速=静水(无风)中的速度-水(风)速5. 几何问题、年龄问题和商品销售问题等.三、重点难点建立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本周的重点,也是本周的难点.第二节、教材解读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二元一次方程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是方程;(2)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3)方程是整式方程,即各项都是整式;(4)各项的最高次数为1.例如:像+y=3中,不是整式,所以+y=3就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像x+1=6,x+y-3z=8,不是含有两个未知数,也就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像xy+6=1中,虽然含有两个未知数x、y且次数都是1,但未知项xy的次数为2,所以也不是二元一次方程,所以二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以上四点.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方程组中每一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二是整个方程组中含有两个且只含有两个未知数,如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符合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例如x+y=2中,由于x、y只是受这个方程的约束,并没有被取某一个特定值而制约,因此,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定义中的公共解是指同时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而不是使其中一个或部分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由于未知数的值必须同时满足每一个方程,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情况下只有惟一的一组解,即构成方程组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例4】某化妆晚会上,男生脸上涂蓝色油彩,女生脸上涂红色油彩.游戏时,每个男生都看见涂红色油彩的人数比涂蓝色油彩的人数的2倍少1人;而每个女生都看见涂蓝色油彩的人数是涂红色油彩的人数的,问晚会上男、女生各有几人?错解: 设晚会上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根据题意,得把①代入②,得x=(2x-1),解得x=3.把x=3代入②,得y=5.所以答:晚会上男生3人,女生5人.【分析】本题错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弄清.每个男生都看见涂红色油彩的人数比涂蓝色油彩的人数的2倍少1人,这里涂蓝色油彩的人数不是题中所有的男生人数,而是除自己之外的男生人数,同理,女生看到的人数也应是除自己以外的女生人数.正解: 设晚会上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根据题意,得把③代入④,得x=[2(x-1)-1-1],解得x=12.把x=12代入④,得y=21.所以答:晚会上男生12人,女生21人.第四节、思维点拨【例1】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 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思考与解】要解此题,第一步要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寄信需邮资3元8角,由此可知所需邮票的总票额要等于所需邮资3.8元. 再接着往下找数量关系,所需邮票的总票额等于所需6角邮票的总票额加上所需8角邮票的总票额. 所需6角邮票的总票额等于单位票额6角与所需6角邮票数目的乘积. 同样的,所需8角邮票的总票额等于单位票额8角与所需8角邮票数目的乘积. 这就是题中蕴含的所有数量关系.第二步要抓住题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构建等式.由图可知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是:所需邮资=所需邮票的总票额.第三步要在构建等式的基础上找出这个数量关系中牵涉到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已知量是所需邮资3.8元,两种邮票的单位票额0.6元和0.8元,未知量是两种邮票的数目.第四步是设元(即设未知量),并用数学符号语言将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 设0.6元的邮票需x张,0.8元的邮票需y张,用字母和运算符号将其转化为方程:0.6x+0.8y=3.8.第五步是解方程,求得未知量. 由于两种邮票的数目都必须是自然数,此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是第六步是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方程的两个解中两种邮票的数目均为正整数,将两解代入方程后均成立,所以结果是正确合理的.第七步是答,需要1张6角的邮票和4张8角的的邮票,或需要5张6角的邮票和1张8角的的邮票.【例2】小聪全家外出旅游,估计需要胶卷底片120张. 商店里有两种型号的胶卷:A型每卷36张底片,B型每卷12张底片. 小聪一共买了4卷胶卷,刚好有120张底片. 求两种胶卷的数量.【思考与解】第一步:找数量关系. A型胶卷数+B型胶卷数=胶卷总数,A型胶卷的底片总数+B型胶卷的底片总数=底片总数. A型胶卷的底片总数=每卷A型胶卷所含底片数×A型胶卷数,B型胶卷的底片总数=每卷B型胶卷所含底片数×B型胶卷数.第二步:找出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构建等式. A型胶卷数+B型胶卷数=胶卷总数,A型胶卷的底片总数+B型胶卷的底片总数=底片总数.第三步: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 已知量是:胶卷总数,度片总数,每卷A型胶卷所含底片数,每卷B型胶卷所含底片数;未知量是:A型胶卷数,B型胶卷数.第四步:设元,列方程组. 设A型胶卷数为x,B型胶卷数为y,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可列出方程组:第五步:答:A型胶卷数为3,B型胶卷数为1.【小结】我们在解这类题时,一般就写出设元、列方程组并解出未知量和答这几步,如有必要可以加上验证这一步.其他步骤可以省略.【例8】甲、乙两厂,上月原计划共生产机床90台,结果甲厂完成了计划的112%,乙厂完成了计划的110%,两厂共生产机床100台,求上月两厂各超额生产了多少台机床?【思考与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设未知数,即直接设法和间接设法.直接设法就是题目要求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本题中就是设上月甲厂超额生产x台,乙厂超额生产y 台;而间接设法就是问什么并不设什么,而是采用先设出一个中间未知数,求出这个中间未知数,再利用它同题中要求未知数的联系,解出所要求的未知数,题中我们可设上月甲厂原计划生产x台,乙厂原计划生产y台.解法一:直接设法.设上月甲厂超额生产x台,乙厂超额生产y台,则共超额了100-90=10(台),而甲厂计划生产的台数是台,乙厂计划生产的台数是台.根据题意,得答:上月甲厂超额生产6台,乙厂超额生产4台.解法二:间接设法.设上月甲厂原计划生产x台,乙厂原计划生产y台.根据题意,得所以x×(112%-1)=50×12%=6,y×(110%-1)=40×10%=4.答:上月甲厂超额生产6台,乙厂超额生产4台.【例9】某学校组织学生到100千米以外的夏令营去,汽车只能坐一半人,另一半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在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则立即回去接先步行的一半人.已知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汽车每小时走20千米(不计上下车的时间),要使大家下午5点同时到达,问需何时出发.【思考与分析】我们从行程问题的3个基本量去寻找,可以发现,速度已明确给出,只能从路程和时间两个量中找出等量关系,有题意知,先坐车的一半人,后坐车的一半的人,车三者所用时间相同,所以根据时间来列方程组.如图所示是路程示意图,正确使用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解:设先坐车的一半人下车点距起点x千米,这个下车点与后坐车的一半人的上车点相距y千米,根据题意得化简得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所以出发时间为:17-10=7.即早晨7点出发.答:要使学生下午5点到达,必须早晨7点出发.【例10】小明的妈妈为了准备小明一年后上高中的费用,现在以两种方式在银行共存了2000元钱,一种是年利率为2.25%的教育储蓄,另一种是年利率为2.25%的一年定期存款,一年后可取出2042.75元,问这两种储蓄各存了多少钱?(利息所得税=利息金额×20%,教育储蓄没有利息所得税)【思考与分析】设教育储蓄存了x元,一年定期存了y元,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可列出表格:解:设存一年教育储蓄的钱为x元,存一年定期存款的钱为y元,则答:存教育储蓄的钱为1500元,存一年定期的钱为500元.【反思】我们在解一些涉及到行程、收入、支出、增长率等的实际问题时,有时候不容易找出其等量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图表法分析具体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题目中的相等关系随之浮现出来.第五节、竞赛数学【例1】已知方程组的解x,y满足方程5x-y=3,求k的值.【思考与分析】本题有三种解法,前两种为一般解法,后一种为巧解法.(1)由已知方程组消去k,得x与y的关系式,再与5x-y=3联立组成方程组求出x,y的值,最后将x,y的值代入方程组中任一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2)把k当做已知数,解方程组,再根据5x-y=3建立关于k的方程,便可求出k的值.(3)将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相加,得5x-y=2k+11,又知5x-y=3,所以整体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把代入①,得,解得k=-4.解法二:①×3-②×2,得17y=k-22,解法三:①+②,得5x-y=2k+11.又由5x-y=3,得2k+11=3,解得k=-4.【小结】解题时我们要以一般解法为主,特殊方法虽然巧妙,但是不容易想到,有思考巧妙解法的时间,可能这道题我们已经用一般解法解了一半了,当然,巧妙解法很容易想到的话,那就应该用巧妙解法了.【例2】某种商品价格为每件33元,某人身边只带有2元和5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若干张,买了一件这种商品. 若无需找零钱,则付款方式有哪几种(指付出2元和5元钱的张数)?哪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思考与分析】本题我们可以运用方程思想将此问题转化为方程来求解. 我们先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找出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构建等式. 然后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设元,列方程组求解.最后,比较各个解对应的x+y的值,即可知道哪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解:设付出2元钱的张数为x,付出5元钱的张数为y,则x,y的取值均为自然数. 依题意可得方程:2x+5y=33.因为5y个位上的数只可能是0或5,所以2x个位上数应为3或8.又因为2x是偶数,所以2x个位上的数是8,从而此方程的解为:由得x+y=12;由得x+y=15. 所以第一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答:付款方式有3种,分别是:付出4张2元钱和5张5元钱;付出9张2元钱和3张5元钱;付出14张2元钱和1张5元钱.其中第一种付款方式付出的张数最少.【例4】某中学新建了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了训练: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可以通过800名学生.(1)求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2)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教学大楼每间教室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请说明理由.【思考与解】(1)设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可通过x名学生,一道侧门可以通过y名学生.根据题意,得所以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可以通过学生120人,一道侧门可以通过学生80人.(2)这栋楼最多有学生4×8×45=1440(人).拥挤时5分钟4道门能通过5×2×(120+80)×(1-20%)=1600(人).因为1600>1440,所以建造的4道门符合安全规定.答: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120名学生、80名学生;建造的这4道门符合安全规定.【例5】某水果批发市场香蕉的价格如下表:张强两次共购买香蕉50千克(第二次多于第一次),共付款264元,请问张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香蕉多少千克?【思考与分析】要想知道张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香蕉多少千克,我们可以从香蕉的价格和张强买的香蕉的千克数以及付的钱数来入手.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知香蕉的价格分三段,分别是6元、5元、4元.相对应的香蕉的千克数也分为三段,我们可以假设张强两次买的香蕉的千克数分别在某段范围内,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求得张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香蕉的千克数.解:设张强第一次购买香蕉x千克,第二次购买香蕉y千克.由题意,得0<x<25.①当0<x≤20,y≤40时,由题意,得②当0<x≤20,y>40时,由题意,得(与0<x≤20,y≤40相矛盾,不合题意,舍去).③当20<x<25时,25<y<30.此时张强用去的款项为5x+5y=5(x+y)=5×50=250<264(不合题意,舍去).综合①②③可知,张强第一次购买香蕉14千克,第二次购买香蕉36千克.答:张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香蕉14千克、36千克.。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7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节P96页教学目标(1)根底学问与技能目标: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洁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受探究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根本思想所表达的化归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供应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争论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育良好的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类比、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探究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消元”思想。
教学关键:把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变形,而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年级学生,根底学问薄弱,特殊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把握的不够透彻,再加上厌学现象严峻,团结协作的力量差,本节课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篮球竞赛和常用的消毒液作为题材来讨论二元一次方程组,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已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的根底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
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根本思想“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学问的一个回忆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的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根底。
通过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阶段要把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后应用的挨次安排,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法,又可在后一小节的应用中稳固前面的学问,但教材相对应的练习安排较少,不过这样也给了学生一较大的发挥空间。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孔昭绶: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来读师范?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
今后还要致力于民国之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为何读书这个问题,势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
到头来呀,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和一番苦功,都不知下到什么地方去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师素称千年学府。
自南宋理学大儒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至今八百余年。
虽经天灾,虽历战祸,虽经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
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我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
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
那么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我们湖南人历来读书,只为了两个字:做事。
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那校长,什么样的事?才是于国于民有用的事?孔: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
以今时今日论,我认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
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
扫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后。
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
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
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
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
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能比教育还强?所以,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昌济老师家里,由杨老师给他开“小灶”。
毛:修学储能?杨:对!修学储能就是你今天的第一课。
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
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会检验所给的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3)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探究与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的解的含义,以及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三、巩固训练、熟
练技能
出示练习:
1、若方程
6kx 2y8的一个解是
x3,y 2,贝V k的
值为()
1r 1
A、B、丄
66
C、2
D、-
33
2、一兀次方程组1题巩固对一兀
匸y3
小的解是()次方程解的理解。
-2x y U2题要求能根据二
x r 1
J
x 1
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
A “Ly2呎曲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义判断一对数据是否是x1x 2成题目。
然后相互交流,方程组的解。
C o
D -教师参与活动。
得出题3题加深对一兀
-y2“ 1目答案。
次方程的意义的认识。
3、若2m 1 l 3n 2 「
x 5y 74题要求通过对具
体问题的分析能建立一是—丿元次方程,则
兀次方程的模型扌田述m=,n二数量关系。
4、文具盒中有红黄
彩笔共10支,红色比黄
色的多2支,红色与黄
色各多少支?(列方程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