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
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

浅析三峡库区经济格局与发展浅析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学生姓名:谭喆学号: 2011812031专业:经济学班级: 2011级经济学一班2012年11月24日目录摘要 0第1章绪论 (1)1.1 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论文研究的目的 (1)1.1.2论文研究的意义 (1)1.2 论文的理论基础............................................................................... .. (3)第2章三峡库区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 (4)2.1 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4)2.1.1地理环境 (4)2.1.2经济状况.............................................................. (4)第3章三峡库区经济规划和产业结构 (5)3.1 三峡库区的城镇化 (5)3.2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 (6)第4章三峡库区的发展建议 (7)第5章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库区经济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因此也就具备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有着与一般区域经济相似的发展特征。
以三峡库区为例,依据比较详实的资料,从其经济规划、城镇化、产业结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征和问题,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的经济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成绩斐然。
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贸投资环境差的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威胁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进行客观评估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第1章绪论1.1引言1.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自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重大决策以来,三峡库区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12年,三峡库区地区生产总值4986亿元,人均2958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15.9倍和14.7倍。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08—2012年,为三峡库区引进资金总额1049亿元(其中: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23亿元,经济建设类项目资金1026亿元)。
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百万移民已从搬迁安置转入安稳致富的新阶段。
目前,三峡库区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随着三峡后续工作开展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政策的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峡库区的支持力度,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全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关键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为库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全国人力资源供需的变化,为库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深化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三峡库区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与国家对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还有差距,库区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压力大的基础性矛盾没有改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贫困面广、城乡居民收入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低的现状亟待改善。
库区的稳定和发展,既需要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和艰苦奋斗,也需要国家部委及有关地方、单位的继续支持和帮助,要继续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思路,做好对口支援合作工作。
研究三峡教案:三峡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及其启示

前言自从三峡工程建成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其对中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前的各种争议,还是工程建设后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有必要对研究三峡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及其启示进行探讨。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及结论都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及调研得出的,如果有误,还请指正。
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及争议三峡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起点为湖北宜昌市,止于重庆市秀山县。
它是由多项工程组成的复合型水利工程,包括大坝、水电站、船闸、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解决长江上游三峡险滩的航运、通航、发电及防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对于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存在过多的争议。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建设费用过高。
三峡工程建设耗资1600多亿元,其中,多项工程如移民安置所需资金并未计算在内。
这比任何一项水利工程的投资都高。
这也使得许多人对于三峡工程建设费用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
2. 生态破坏。
大坝建设后,三峡水库的蓄水量庞大,水位变化范围广,这对原本生长在江边的植物和陆地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三峡水库蓄水后还会导致鱼类栖息地的丧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3. 社会问题。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后,大量居民被迫搬离,这对其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工程建设后的变化还涉及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这使得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各地的利益。
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经济效益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面临了多方面的批评,但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不可忽略的。
以下是主要的经济效益:1. 水电发电能力大幅提高。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国电力总量的11%至12%。
这对于中国的电力产业以及国家能源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2. 航运能力得到提升。
建成三峡水利工程后,长江上游船舶可从原来的600吨提高为万吨级。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库区的经济发展放在全省的重要位置。
能否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三峡库区建成一个初步繁荣的新型库区,既关系到库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考验着各级政府在这一特殊区域进行社会重建和再造能力,关系到湖北的对外形象。
一是要确保库区年均发展速度16%以上,高于全省发展速度,到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宜昌县、兴山县向“富裕型”过渡,秭归、巴东实现小康;这既是库区移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二是把移民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加强省对库区移民及经济开发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实现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库区作为全省的特殊区域,进一步加大其政策扶持力度。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并逐步使之产业化,是库区二期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的基础,应尽快起步。
我省二期移民主要是农村移民,为解决移民的后靠安置,扩大安置容量,必须在调整土地承包、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各县高效生态农业试点已取得成功经验。
省计委、三峡办、农业厅编制的《湖北省三峡地区高效生态农业规划纲要》,对库区1998年至2010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了5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3.89亿元,其中1998年至2003年规划项目39个,总投资10.64 亿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产值16.7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
这将对今后库区农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大促进,应尽快起步实施。
(1)要突出抓好五大系列八个基地的建设。
一是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系列的开发。
新建和改扩建优质脐橙、甜橙等柑桔基地10万亩,新建板栗基地10万亩,桃、李、杏、梨基地6万亩;二是以“两叶”为主的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茶叶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10万亩;三是以银杏为主的药材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银杏基地10万亩;四是草食牲畜系列的开发,建设山羊基地50万只,肉牛基地2万头;五是蔬菜系列的开发,建设高效蔬菜基地5000亩。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5年(2021-2025 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规划范围
三峡库区涉及的地区包括湖北、 湖南、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0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三峡库区涉及的地区
三峡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地,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 力资源。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 务网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 和可及性。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加大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力度,建立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
02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库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 作办学,培养本土优秀人才。
03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 和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库区工作和发展。
THANKS域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04
社会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
合理布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 确保学龄儿童能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 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教育公平
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减少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 卫生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地方特 色文化。
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三峡工程前后历经几十年的调查论证,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现如今三峡工程都已竣工,即便是它在各个方面都带给了我们巨大的好处,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各种负面影响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1 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提供大量的清洁电力,而且可以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长江流域以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1防洪防洪是政府决策修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峡工程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精华地区。
但地面普遍低于洪水6-17米,全靠总长33,000多公里的堤防保护。
而长江古洪灾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
三峡大坝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
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
1.2发电三峡电站共装有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无论从装机规模还是多年平均发电量比较,三峡水电站均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约占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1/6,多年平均发电量约占中国水电发电总量的1/4,缓解了全国电力供需矛盾。
此外,三峡输电线路形成了以三峡为中心、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联网格局,可以实现水火互补、跨区域电力交换,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航运长江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年运量约占内河总运量的80%,是联系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但宜昌至重庆的660公里河道,在天然状况下急流险滩密布,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以后,水库回水可以到达重庆,使大坝上游600多公里河段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使运输效率提高,运输成本下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此外,蓄水还将改善长江中游枯水季节的航道条件,通过增加水库下泄流量,可增加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的通航水深。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于长江三峡地区,其经济可行性对于评估该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能源生产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约为800亿千瓦时。
这可以为中国电力供应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从长期来看,三峡大坝的电力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电站的发电量是可控的,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调节,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
第二,从航运运输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提高了船舶通行能力,缩短了航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
大坝的通航能力达到了万吨级,能够满足更大型货船的需要,为国内外贸易和物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从洪水防灾角度看,三峡大坝具有很高的防洪能力。
在洪灾来临时,大坝能够通过控制水库蓄水量和调节下泄流量来实现洪峰控制。
从长期来看,减少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节约了重建成本,提高了防洪减灾效益。
第四,从旅游产业角度看,三峡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参观。
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虽然三峡大坝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坝建设项目的成本极高,达到了1800多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
其次,大坝建设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水库蓄水后导致了大量的湿地消失,河道的水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综上所述,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电力生产、航运运输、洪水防灾和旅游产业方面。
它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减少了洪灾损害,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大坝建设的高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需要继续研究和改善三峡大坝的管理和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可行性。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学生姓名:谭喆学号: 2011812031 专业:经济学班级: 2011级经济学一班2012年11月24日目录摘要 (1)第1章绪论 (2)1.1 导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论文研究的目的 (2)1.1.2论文研究的意义 (2)1.2 论文的理论基础 (3)第2章三峡库区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 (4)2.1 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4)2.1.1地理环境 (4)2.1.2经济状况 (4)第3章三峡库区经济规划和产业结构 (5)3.1 三峡库区的城镇化 (5)3.2 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 (6)第4章三峡库区的发展建议 (7)第5章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库区经济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因此也就具备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有着与一般区域经济相似的发展特征。
以三峡库区为例,依据比较详实的资料,从其经济规划、城镇化、产业结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征和问题,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的经济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成绩斐然。
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外贸投资环境差的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带来的生态威胁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进行客观评估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第1章绪论1.1引言1.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库区已经完成二期移民任务。
但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逐步形成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局面,把三峡库区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地区。
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和移民安置,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城镇化水平。
因此,对现状有清晰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成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稳步发展的目标。
论文研究的目的也正是为完成这样的目标做准备。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根据资料和分析,通过具体的区域发展过程培养区域活力,寻求区域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那种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发展,不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必将在社会实践中被淘汰。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同样引人关注。
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库区百万移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因此做好了经济规划,调整好产业结构不仅对于该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促进周围地区更好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11.2论文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1]。
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一班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具体来讲,是指以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发展对象,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既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适当的综合发展方式、测了手段以及区域政策,综合搞笑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最终获得包括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最佳综合效益,走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发展战略模式是际遇对区域的主导优势,区域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区域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际遇、潜力与挑战等问题的分析判断,采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系统集成方法反复仿真模拟、人机互话,概括提炼出来的解决区域特定问题有机结合范式。
因此,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相应地决定了不同地区、资源、市场与区位等主导优势综合开发的先后顺序和开发强度。
[3]1[1]倪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51-55.[2]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1-3[3]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 27第2章2.1 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2.1.1地理环境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0′~111°50′、北纬29°16′~31°25′,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迄重庆江津区。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坝。
库区天然河川径流量多年平均为405.6亿m3,径流系数为0.56。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相对湿度为70%-80%,年雾日达30~40d,日照时数仅1300~1700h,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山地灌木和经济林木等。
三峡库区是长江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个县(区)。
库区城镇主要分布在干流两岸洪水位以上地区,形成高差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山城。
2.12经济状况库区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以食品、轻纺等民用工业为主。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库区交通以水路和公路运输并重,干流终年可行驶1500t的机动船,货运总量约占总运量的一半。
自1993 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 库区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 库区GDP 和人均GDP 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产业结构也出现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良好趋势; 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体而言, 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2000—2008年间,三峡库区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526.7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834.0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程度改观。
库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减少11.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增加约10%,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徘徊态势,出现多次反复,由2000年的33.4%略微升至2008年的35.4%。
22[4]尹锴,朱亮,王强,袁超.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3)20-22总体而言,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第一、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未来库区应将稳定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和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5]3资料显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加快三峡库区4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是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特色农业、旅游、天然气、磷矿、岩盐等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库区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
四是随著国家、各省市对库区发展的扶持和和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第3章3.1三峡库区的城镇化一个或数个城镇的健康发展,将有效带动城镇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而城镇运营模式的选择,又是城镇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对于三峡库区而言,城镇运营模式的正确选择,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本段将在分析三峡库区城镇的现状基础上,根据资本深化收益递减等经济规律,研究可供选择的城镇运营模式,同时就每个模式的特点、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讨论,最后指出库区城镇运营需要解决的若于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已经呈献出不均衡的态势,而一个地区内部也同样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时区域经济部平衡发展的一班特征。
[6]以城镇化为例《中国城镇发展十五规划》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约为37%,中部地区约为30%,西部地区为24%。
库区地理在重庆市不均衡的发展中,三峡库区更是处于落后状态。
而库区的环境相对封闭,农耕条件[5]郭振杰.三峡库区城镇运营模式选择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11(9)27-29[6]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部平衡与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39差,同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此,如何发展库区的经济和社会,是一个严峻课题。
通过合理模式运营库区城镇,加快库区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就是减少地区发展落差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在技术创新上可以利用模仿技术创新优势[7],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城镇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库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应该致力于独特运营模式的构建,在运营中发挥城镇的集聚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在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核心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库区城镇在因地制宜选择具体模式进行运营基础上,形成整体运营的态势,需要探讨形成以库区城镇联动发展为目标的管理协调机制。
这种机制应是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机构,使城镇的发展能够服从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部署。
其次,为最大可能地发挥库区城镇的积极性,应致力形成能够达到求同存异的某种形式的联合体。
这种联合体是以库区城镇为核心的非政府机构,能够充分表达城镇的意愿,协调解决城镇的发展中的摩擦和矛盾,共享资源,整体推进。
53.2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用前面引用的资料看到,三峡库区属于西部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带,而长期以来的政策支持,并未改变三峡库区经济谷地的劣势,经济落后、失业率高、贫困问题成为制约库区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探讨,验证库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对于优化库区产业结构,解决库区移民就业,改善二元经济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当期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就三峡库区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动表[8]来看,对于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表明,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总体而言,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第一、二产业的支撑。
因此我们着重应该将发展目光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