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8.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重点】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的自然特征【学习难点】干旱的成因以农牧业特色。
【导学指导】三、合作探究:干旱的成因(可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降水、河流等方面探究P72-73)1、位置和范围:2、地形:3、河流:4、降水及气候:四、角色扮演:西行记(假如我们是吉林省的小记者,要去西北采访,请看我们的路线图,我们要经过哪些省区?)1、路线:2、准备的行礼:3、看(听)到了什么?东部:中部西部:4、带回哪些特产?农业类型、灌溉水源及主要分布区:五、合作探究: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坎儿井的开凿为什么不修明渠而修暗渠?2、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条件?3、坎儿井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堂大练兵】1.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2. “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描述的地方应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3.下列几组地形区是西北地区的是()A.天山、秦岭、阴山、四川盆地B.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秦岭、大兴安岭C.内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D.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塔里木盆地4. 请用直线将我国主要牧场(地区)与其特有的畜种连接起来:A.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a.细毛羊B.新疆山地牧场b.滩羊C.宁夏平原c.三河牛、三河马5.西北地区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因是()A.当地以肉食为主的生活习俗B.降水较少,草场广布C.发展畜牧业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D.当地拥有许多优良的畜牧品种【要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8.1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理解。
-作业应包括分析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业应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和课堂所学,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分布和影响因素。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体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互相交流观点和见解。
-项目制作:鼓励学生创作与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如海报、视频、演示文稿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后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幅西北地区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并简要描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业应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业应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和特点,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2.作业反馈: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在反馈中,强调学生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理解,指出学生需要加强的部分。
-地图阅读和解读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图信息,理解地图背后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发展和地图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西北地区农业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北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其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
2.难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农业实例,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有什么特点?”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如:“为什么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会遇到困难?”、“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 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人教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课程推进课前播放视频资料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一带一路”吧?那你知道具体的意思吗?生: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
师:政治素养很不错。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途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中的哪一区域,向西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生:西北地区师:这条路线,它不仅记录了千年之前,驼铃阵阵的传奇;它更见证了今日蓬勃发展的辉煌。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所在的地区,神奇美丽的西北地区。
导入2:两千多年前,张骞首次开拓了驼铃阵阵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繁荣、衰落,仿佛诉说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如今,一带一路再次将这里点亮,又会焕发出怎样的生机与活力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地区,了解他的传奇与魅力。
推入新课(一)探路西北西北在哪里?它又是什么样的?首先通过活动探路西北,自主学习西北地区的概况。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38页第一题,完成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以及地形特点,时间三分钟。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西北地区适宜种棉花的原因
知识点4: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不修明渠而修暗渠?围绕坎儿井这一人类利用自然的壮举,说说你的感想。
练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以下区域最合适的( )
A南方地区 B比方地区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地理思想。
学习重点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组成、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学习难点
西北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时间
学习过程
导入:
A草原、荒漠、森林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课堂测试
填充图册
板书板图设计
8.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最显著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海陆位置+西部高大地形 阻挡海洋水气深入西部
二.农后
反
思
本课主要是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学生带学生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当年,莫理循的西北之行为我们留下近千张照片,使我们有幸目睹丝绸古道的广袤、苍凉。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大西北会是什么模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追随莫理循的脚步走进西北,感受西北吧!
知识点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学生活动1:利用《地理填充图册》,结合教材,自主学习:西北的地理位置、范围、与其它地理分区的界限
人教版8下地理 8.1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的影响及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体会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顾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二、讲授新课展示印象西北幻灯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草原和荒漠1.指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看图说出本区包括的省份。
3.找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概括地形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等;本区的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转承:从地形看,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那本区的气候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学生阅读P73课文第二段,完成P73相关活动的问题:1.读本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本区的降水分布状况。
2.总结本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8.1.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下学期地理(人教版)

8.1.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案八年级下学期地理(人教版)教材分析:本节在已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西北地区。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部分,本章主要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典型自然特征,并观察其表现、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已学习了北方和南方地区,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西北地区的具体自然地理特征还不熟悉。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教材,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气候、河流与地表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2.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干旱,了解干旱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3.通过观看视频对西北地区有整体感知。
4.通过分析《中国地形图》、《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西北地区地形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5.通过学习,感受地形、气候、河流都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体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6.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与地表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北地区给人留下的印象,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也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大漠,还有色彩斑斓的湖泊”。
观看视频,整体感知西北。
二、新课(一)、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读图,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北地区主要是我国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2)观察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西北地区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阿尔金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与技能目标: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和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环境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教师讲授:在西北地区我们不仅能看到雄浑的沙漠,还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时你是否又想起了一首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到西北地区一游!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找学生起来读一下。
教师:出发前我们先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师问:学习一个新的区域的第一步是要学习什么?学生:可以从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教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
1.位置范围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学生指图回答: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
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师生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以都有哪些地形,这个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
学生指图回答:本区的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教师转承: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那本区的气候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3、气候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呢?学生回答:温带大陆性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自然环境特点还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西北地区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以及干旱的环境下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一、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
阅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略)
师生小结:
位置:
(1)经纬度位置: 73°E-123°E,32°N-50°N
(2)地形上: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3)邻国: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范围:
(1)地形: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2)政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提问:结合教材图,判断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哪一级阶梯?西北地区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并发言,教师给予指导。
2.地形
提问: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单元有哪些?从东到西,找到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师生小结:从东往西,主要是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阿尔金山。
西北地区山脉纵横,从东向西逐渐深入内陆,水汽很难到达,降水比较少,因此西北地区比较干旱。
补充知识:
(1)内蒙古高原地貌特点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高原上开阔坦荡,起伏和缓,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荒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是较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天山南北两侧,属于南疆和北疆。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居于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沙漠。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
所以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进行比较,如下表所示:
(3)吐鲁番盆地
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上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提问:西北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呢?
3.气候
师生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本区的显著特征。
活动:请根据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何会如此干旱呢?
教师:总结如下。
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特征,具体的表现都有哪些呢?
学生:(略)
教师: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规律,说明并解释西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干旱程度不同。
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向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过渡提问:既然西北地区这么干旱,这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不同呢?(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降水较多的地区也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
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畜牧业与灌溉农业(板书)。
板书: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都分布在哪里?
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牧区的位置。
教师讲述:(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
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①主要畜产品:
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
西北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加工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其他地区或出口到国外。
②内蒙古的牧区:
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这里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草场质量较好,优良的畜种有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等。
贺兰山以西气候渐趋干旱,草原产草量减少,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③新疆山地牧场:
新疆主要为山地牧场,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山麓地带。
优良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等。
转折提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不是除了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通过图片来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选代表发表小组意见,教师给予指导。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面积较小,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区(黄河流域的宁夏、河套平原)、山麓地带(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板书)
过渡: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的发展还依赖着西北特色水利工程──坎儿井。
教师小结:展示坎儿井示意图并讲解──人们在干旱的环境下,为了因地制宜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开凿了坎儿井,修建水渠时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
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
过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灌溉农业,了解了坎儿井的作用,那么西北地区都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呢?
学生:列举葡萄、哈密瓜、棉花等。
教师小结:大家知道吗?由于西北地区比较干旱,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地区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也是由于干旱、光照强,利于部分蔬果着色,所以番茄的颜色特别鲜艳,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
教师总结: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特殊的农业,气候对农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活动:理解、反思、巩固和升华。
八、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内容主要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从西北地区的位置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生产特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多媒体资料展示、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探讨、合作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进而提高各种能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当然,在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独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瓜果品质优、成色好的原因”这个探究性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