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评估

合集下载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试卷5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试卷5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试卷5(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8,分数:16.00)1.用药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时应慎用下列哪种药物(分数:2.00)A.利尿剂B.扩血管药物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D.β受体阻滞剂E.钙拮抗剂√解析:2.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电图诊断标准是(分数:2.00)A.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收缩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B.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 √C.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收缩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室前壁之比≥1.3D.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室前壁之比≥1.3E.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均≥1.3解析:3.下述哪项不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病因(分数:2.00)A.常有家族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B.肌节收缩蛋白基因异常,如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C.儿茶酚胺代谢异常D.细胞内钙调节异常E.病毒感染√解析:4.下述哪项不是克山病的发病因素(分数:2.00)A.肠道病毒感染B.缺硒C.食物真菌毒素中毒D.克山病高发地区E.气候寒冷√解析:5.扩张型心肌病的最主要特征是(分数:2.00)A.心肌收缩期泵衰竭√B.心肌舒张期泵衰竭C.呼吸困难D.附壁血栓E.心房纤颤解析:6.下述哪项是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病理特征(分数:2.00)A.右室壁肥厚B.右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置换√C.右室扩张,室壁变薄,且常累及室间隔D.右室扩张及室壁肥厚E.左室从不受累解析:7.体循环或肺循环出现栓塞频率较高的是(分数:2.00)A.酒精性心肌病B.肥厚型心肌病C.扩张型心肌病D.围生期心肌病√E.病毒性心肌炎解析:8.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下列哪项不是选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分数:2.00)A.房室阻滞B.难治性心力衰竭C.心源性休克D.存在自身免疫病E.窦性心动过速√解析:二、 A2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9.患者38岁,因经常胸闷心悸2年,近半年来活动后时有胸痛,含硝酸甘油时而有效时而无效。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治与反思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治与反思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治与反思
马建新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11(32)3
【摘要】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in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including etiopathogeni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随着近年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324-328)
【作者】马建新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5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 [J], 李进;戴小丫;黄晓芳;陈小锋;殷日鹏;林加锋
2.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 [J], 李进;戴小丫;黄晓芳;陈小锋;殷日鹏;林加锋;
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并右心室造影1例 [J], 孟锦;张薇薇;张明
4.右心室壁传导阻滞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中的地位 [J], 王培宁;吴书林;杨平珍;詹贤章;方咸宏;薛玉梅;廖洪涛
5.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 [J], 陈少敏;孙超;王新宇;张媛;刘书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37)_真题-无答案64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37)_真题-无答案64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37)(总分96.67,考试时间120分钟)多项选择题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药物治疗不宜用A. β受体阻滞剂B. 钙拮抗剂C. 硝酸甘油D. 胺碘酮E. 洋地黄类2. 下列哪些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A. 栓塞B. 心脏压塞C. 心衰D. 心律失常E. 猝死3. 从基因和病因学出发,我国将心肌病分类为A. 家族/遗传性B. 混合性C. 病毒/免疫性D. 非家族性/获得性E. 特发性4. 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型心肌病,其临床表现相同点A. 心绞痛B. 心脏扩大C. 心律失常D. 心功能不全E. 心肌梗死病史5. 下列引起心肌炎非感染性因素有A. 变态反应B. 化学因素C. 药物因素D. 病毒E. 真菌6. 原发性心肌病分为A. 扩张型心肌病B. 肥厚型心肌病C. 限制型心肌病D. 未定型心肌病E. 混合性心肌病7.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的特征为A. 心室腔扩大B. 心室壁运动节段性减弱C. 心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D. 心室壁变薄E. 心肌收缩力下降8. 肥厚性心肌病(梗阻型),能增强其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的因素是A.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口含硝酸甘油B. 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大压力阶差,如服用洋地黄C. 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如站立位、呼气动作D. β受体阻滞剂E. 合心爽9. 下列哪项支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A. 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B.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C. 血清肌钙蛋白和CK-MB升高D. 超声心动图显示二、三尖瓣反流E. 感冒后伴胸闷、乏力10. 下述哪些疾病属于原发性心肌病A. 克山病B. 扩张型心肌病C. 孤立性心肌炎D. 病毒性心肌炎E. 限制型心肌病11. 关于急性风湿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环形红斑多分布于肢体内侧,消退快B. 心脏可闻及变化性杂音,应考虑到有心肌炎的可能C. 风湿性脑病患者常伴有心肌炎D. 皮质激素是急性风湿热治疗的首选药物12. 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相同点A. 心绞痛发作B. 心脏扩大C. 心律失常D. 心功能不全E. 都可发生心梗13. 原发性心肌病中,可以介导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损伤的细胞因子有()A. 肿瘤坏死因子-αB. 白介素-1C. 白介素-2D. 白介素-6E. 血清白介素-2受体14.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胸痛的原因为A. 心肌肥厚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增加心肌氧耗B. 心脏舒张功能下降使心肌耗氧增加C. 异常的冠状动脉血管反应D. 心脏小血管病变E. 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致心肌灌注不足15. 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可出现A. 心尖部收缩期和(或)舒张期杂音B.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C. 血清CPK-MB增高D. 心脏扩大16. 肥厚型心肌病(梗阻型),能减弱其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的因素是A.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口含硝酸甘油B. 下蹲C. 乏力D. β受体阻滞剂E. 举腿17.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A. 起病隐匿而缓慢B. 发病年龄大多数为老年人C. 可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D. 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表现E. 心脏普遍增大,以左心室最为显著18. 围生期心肌病发病时间A. 产前1个月内B. 产前2个月内C. 产前3个月内D. 产后3个月内E. 产后5个月内19.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可有A. 心电图病理性Q波B. 猝死C. 栓塞D. 肺毛细血管楔压上升20.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可有A. 猝死B. 动脉栓塞C. 可以出现第四心音D. 心脏破裂E. 心绞痛21.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叙述正确的有()A. 胸痛B. 休息时,多数患者无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C.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症状D. 可发生心房颤动E. 常伴有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22. 乙醇对心肌的损害途径有A. 引起缺氧B. 直接毒害作用C. 导致硫胺缺乏D. 导致缺铁E. 乙醇添加剂的毒害作用23. 下列哪些临床表现可在扩张性心肌病出现A. 猝死B. 动脉栓塞C. 第四心音奔马律D. 心脏破裂24.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措施有A. 手术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B. 植入双腔起搏器(DDD)C. 酒精(化学)消融肥厚的室间隔心肌D. β受体阻滞剂E. 地高辛25. 关于酒精性心肌病,叙述正确的有()A. 有长期饮酒史,纯乙醇量100ml/d,即啤酒4瓶/d或白酒125g/d,持续10年以上B. 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考虑与乙醇的毒性作用有关C. 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表现为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细胞肥大,伴有糖蛋白浸润D. 乙醇过量所致的硫胺素缺乏,引起的心肌病变表现出高排血量性心力衰竭,由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心脏电生理紊乱E. 戒酒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是酒精性心肌病重要特征26.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所见哪几项是正确的( )A.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B. 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之比≥1.3:1C. 梗阻性可见室间隔流出道向右室突出D.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方运动E. 收缩期主动脉瓣呈半闭锁状态27. 关于扩张型心肌病正确的是A. 易发生猝死B. 预后较好C. 发病女性多于男性D. 以心脏扩大为主E. 病死率较高28.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措施包括A. 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B. PCIC. 左室成形术D. ACEIE. β受体阻滞剂29. 尽管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心肌细胞作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的病理改变特征,但磁共振(MRI)中发现心肌脂肪浸润却不能作为诊断ARVC/D的依据,因为心肌脂肪浸润还可以出现于()A. 正常成人的心肌B. 脂肪性房间隔肥大C. 陈旧性心肌梗死D. 心肌脂肪瘤E. 扩张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心急、气促、浮肿1年,加重2月入院,1年前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当时在外院住院治疗,此后规律服用螺内酯、曲美他嗪等口服药物。

入院前2月开始出现气短、阵发性心悸伴头晕。

持续20-30分钟。

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痰。

在门诊行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宽QRS波心动过速。

考虑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并收住院。

入院查体:T:36.5°C P:88次/分,R:20次/分,BP:105/80mmHg。

口唇无发绀。

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心律不齐,心音低钝。

双下肢无浮肿。

既往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频发室早、室速。

(图2)X线胸片提示:心影增大。

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心肌病可能性大右心扩大右心功能减低三尖瓣大量反流。

2D测量:室间隔7mm,左室后壁8mm,右室流出道39mm,主动脉内径26mm,左房内径31mm,左室舒张末径39mm,左室收缩末径23mm,右室内径38mm,射血分数71%,右房内径79*70mm。

描述:右心房室重度扩大,右房内径约79*70mm,右室腔内肌小梁增多杂乱。

左房室内径大小正常,室间隔、左室壁不厚,室壁运动协调,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室明显变薄,收缩功能减低。

三尖瓣环扩张左右径约59mm,瓣叶明显闭合不拢,余瓣膜形态、结构收缩功能正常;下腔静脉扩张约31mm。

2 讨论图片1(V1-V4导联T波倒置),?波(箭头表示),胸前导联S波升支延长。

图片2(患者发作心动过速时心电图)患者此次以心悸、胸闷为主要症状就诊,住院期间普通心电图提示:V1-V6广泛的T波倒置、(图1)。

先后2次行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宽QRS波心动过速。

(图2)因患者心动过速时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

故QRS波心动过速考虑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

如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更有帮助。

众所周知,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于严重心脏疾患发作时。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知识)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知识)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内科主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知识)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4型题 2. B1型题 3. 案例分析题 4. A1型题 5. A2型题患者,男性,54岁,胸闷,劳累后胸痛4年,疑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就诊1.下列哪项有助于区别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A.劳力后心绞痛B.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C.左室肥厚D.心前区杂音可受药物和动作影响E.晚电位检查阳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2.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时在心脏听诊上不需和下列哪种疾病相鉴别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室间隔缺损C.先天性主动脉瓣口狭窄D.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E.陈旧性心肌梗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3.影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流出道狭窄的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间压差加大时梗阻加重B.心肌收缩力加强时梗阻加重C.周围循环阻力下降时梗阻减轻D.二尖瓣前叶前移明显时梗阻加重E.收缩期容量增多时梗阻减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男性,56岁,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明显扩大,EF 0.22。

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血钾4.5 mmol/L,血地高辛浓度1.1 ng/ml。

4.该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A.普罗帕酮B.氟卡尼C.胺碘酮D.利多卡因E.美西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5.针对该例,最不应该选用的药物为A.氟卡尼B.β受体阻滞剂C.利多卡因D.胺碘酮E.美西律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6.该例经积极处理后,心功能明显改善,能离床活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发作5次,最长1次发作由7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所组成,频率180次/min。

针对这种情况,能改善预后的治疗措施为A.射频消融B.外科切除疤痕组织C.安置心脏起搏器D.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E.长期住院,严密监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血管内科学A.右室心肌病B.限制型心肌病C.心尖肥厚型心肌病D.扩张型心肌病E.缺血型心肌病下列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7.患者38岁,因经常胸闷心悸2年,近半年来活动后时有胸痛,含硝酸甘油时有效时而无效。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对心肌病分类进行了修订,首次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表型。

NDLVC是指正常心肌出现非缺血性瘢痕或者脂肪组织替代(伴或不伴整体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者原发性孤立性左心室运动减弱而不伴有瘢痕形成。

本文就NDLVC的定义、分类、诊断流程、治疗进行综述并对这一疾病提出作者的观点。

心肌病是指在排除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后,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大类心肌疾病,据估计我国心肌病患者超过700万。

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发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从2017年~2021年,我国心肌病患者疾病负担显著增加,门诊及住院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同医院诊治能力及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对于心肌病的管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1]。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病管理工作组发布了《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2](以下简称2023 ESC指南),其为国际上第一部针对所有心肌病的诊治指南,对心肌病的表型分类、临床诊治路径、遗传学检测及筛查、全生命周期管理、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及多学科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证据分类及指导意见。

2023 ESC指南根据心脏结构、功能和心肌组织学特征对心肌病做出了全新的表型分类和定义,首次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这一心脏表型,弥补了扩张型心肌病定义的局限,并且研究发现NDLVC患者预后与传统扩张型心肌病比较差异并未有统计学意义[3],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心肌病分类发展概要及NDLVC的定义1957年,英国心脏病学家Wallace Brigden首次提出了心肌病(cardiomyopathy)的概念,他提出将一大类描述心肌异常的术语,如原发性、特异性、非特异性,或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嗜酸性、过敏性、肉芽肿性等,统一称为心肌病,定义为“非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心肌疾病”[4]。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成人右心功能评价指南的解读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成人右心功能评价指南的解读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成人右心功能评价指南的解读精确评价右心功能,对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室容量和压力负荷过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由于右心室是一个形态既不对称又极不规则的结构,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出道,不能以简单的几何模型来描述,且难以获得标准的超声切面,因此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功能,被认为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随着临床对评价右心功能的日益关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欧洲心脏病协会和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又针对右心功能这个专题,颁布了新的指南,涵盖了近年来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的最新发展,对指导我们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

指南推荐的右心功能指标(一)右室腔结构特点的判断[2,3]1、右心室的评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如果右室心底部舒张末期横径>42mm,右室中部水平横径>35mm,右室心底至心尖纵径>86mm视为右心室扩大(图1)。

右室扩张源于慢性的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与右心衰竭有关。

右室舒张末内径被认为是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率的指标[4]。

心尖四腔心切面上右室与左室舒张末内径的比值是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及/或住院生存率的预测因子[5]。

2、D形左室无论右室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都可使原本短轴中左室的圆周形态发生改变,因右心室的中心向左侧偏移,使室间隔自右向左心室的中心移动,室间隔变平,从而使左心室的短轴切面在收缩期呈现D形。

在这种情况下,左室和右室的形态关系,可用左室侧壁与室间隔内径/前后径的比值来定量。

该指标被称为“偏心指数”,当偏心指数>1.0时,提示右室负荷过重。

室间隔的形态变化取决于在心动周期各阶段右心室与左心室间的压差。

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右室压力负荷过重是继发于左室充盈压升高,对这些患者而言,室间隔形态的影响更加复杂。

在单纯右室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舒张期末室间隔偏移最为显著(在收缩末期室间隔形态基本正常),而单纯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患者,室间隔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均向左室偏移,而收缩末期偏移最为显著。

内科学名词解释2

内科学名词解释2

心律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的激动次序方面异常,即心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发生障碍,致使整个心脏或部分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舒张性心力衰竭:指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下降以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由于冠状动脉所致,几乎完全都在静息状态下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常伴随ST段抬高表现。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猝死。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冠状动脉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结缔组织中,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行走在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
风湿性心瓣膜病:系由于反复风湿性心脏炎发作,发生心瓣膜及其附属结构(腱索、乳头肌)病变,导致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瓣膜功能异常,产生血液动力学障碍,即为-
DCM:即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单侧或者双侧的心腔扩大,心肌的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伴有或者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心律失常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
HCM:即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者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且累及室间隔,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以一侧或双侧心室充盈首先和舒张期容量降低为特征,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间质纤维化的心肌病
房性期前收缩: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心电图检查发现P没提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评估发表时间:2014-12-26T14:51:47.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薛社亮1 姚静2 雍永宏2 尹红丽3 邹建刚2 [导读] 心肌应变显像是评价室壁运动的新方法,能够判断局部心肌的变形能力,而且不受周围组织的影响。

薛社亮1 姚静2 雍永宏2 尹红丽3 邹建刚2(1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脏科江苏常州 213002)(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江苏南京 210029)(3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心脏科江苏南京 210024) 【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

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26例ARVC患者、24例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速度及位移,分别记录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 、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比较不同实验组间及不同室壁节段间的差异。

结果正常人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IRVT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

IR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右室游离壁各节段St、SrS、Vs、D均无统计学差异。

ARVC组各节段St、S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ARVC组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及心尖段St低于IRVT组。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曲线表明,运用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诊断ARVC,当取-23.01%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7.5%,若以中间段应变率-1.27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3.8%。

若以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鉴别ARVC与IRVT,当取-21.39%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

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法应变率检查发现ARVC患者右室游离壁各节段运动减弱,选择合适的截断值,可以为AR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斑点追踪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特发性右室室性心动过速右室【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071-02 Assessment of 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 move function using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Xue sheliang1 , Yao jing2 , Yong yonghong2 , Yin hongli 3, ZOU jian-gang21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hangzhou Wujin people’s Hospital, Changzhou 210003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3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Jiangsu Province Official Hospital, Nanjing 21002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 mo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by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Methods: Peak myocardial systolic strain (St) , strain rate (SrS) , Peak systolic velocity(Vs) and displacement(D)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in 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 basal , mid and apical segment in 26 patients with ARVC, 24 patients with IRVT and 28 healthy volunteers by STI.Results: The values of St and SrS in all segments were lower in ARVC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values of St in mid and apical segment were lower in ARVC group than those in IRVT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RVT and control group in all segments(P>0.05).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 curves for St value of mid segment showed that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predicting ARVC was 83.3% and 87.5% , respectively, when the -23.01% was chosen as cut point of St. Meanwhil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istinguish ARVC from IRVT was 83.3% and 100% respectively when the -21.39% was chosen as cut point of St.Conclusions: It shows a decreased move function of 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 in patients with ARVC by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An appropriate cut point value would make us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RVC. 【Key words】speckle tracking;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idiopathic 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ight ventricular;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是一种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为主要表现的非炎性非冠状动脉心肌疾病[1]。

如何早期发现心律失常患者右室功能的异常,及时甄别出ARVC患者并给予干预治疗,是减少临床病死率的重要举措。

心肌应变显像是评价室壁运动的新方法,能够判断局部心肌的变形能力,而且不受周围组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特别是基于斑点追踪原理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的二维应变技术(2D-Strain),克服了角度依赖性,可以更接近真实地反映心肌运动情况及评价心肌功能[2]。

本研究运用2D-Strain研究ARVC患者的右室运动功能,期望能给ARVC的正确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入选ARVC病患者26例,均于2005 年至2012 年间入住我院并确诊,诊断符合ARVC专家组2006年修订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平均(44.3±13.2)岁;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患者2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例,平均(37.4±9.2)岁。

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42.3 ±11.3)岁。

ARVC组及IRVT组均在住院期间或门诊随访时安排检查。

三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Dimension超声诊断仪,M3S探头,频率为2~3.5 MHz,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

连续采集3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心尖四腔二维灰阶动态图像,清晰显示右心室游离壁。

应用Echopac 软件分析,在动态二维图像于收缩末期心内膜面显示最清晰时手动勾画右室游离壁心内膜面,软件自动生成感兴趣区,调整感兴趣区宽度使之与室壁厚度相符合,运行程序后软件自动逐帧追踪感兴趣区内的心肌运动,并得出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三个节段的应变和应变率曲线。

测量并记录右室游离壁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 、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

1.3 统计方法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运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资料特征ARVC组中所有患者均以室性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无心力衰竭表现,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游离壁不同程度的运动减弱,大多数病人可见右室流出道内径扩张(表1)。

IRVT组患者均有R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未发现心脏结构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其常规心超参数无明显差别。

2.2 右室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和应变率测量右心室游离壁肌各节段测量结果见表1。

2.2.1 正常人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

在室速病人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P<0.05),但St、SrS的各节段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