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目的: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4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 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
25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 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1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汉化)
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
32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 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 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34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35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6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 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进程。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诗歌中的北魏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字经》中的北魏
• 魏吴蜀,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木兰辞》中的北魏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 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 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 词:“柔然未灭,何以为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 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融合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 4、经济:

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1张)(共21张PPT)

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1张)(共21张PPT)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结合材料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四: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 罢风。
城》
——王肃《悲平
材料五:材料四: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 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 之主,不免面墙耳。
——《魏书 广陵王传》
迁都洛阳的原因: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 控制中原地区;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京城的需求;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威 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落后。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长制
• 材料二:“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 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宜准古
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
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宜及调课之月,
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
之差易。”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俸禄制
前期:平城时代,冯太后主持。
后期:洛阳时代,孝文帝主持 。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北魏 孝文帝
平城时代:创建新制,大刀阔斧。
均田制
• 材料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 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
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桑田
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高中历史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以后少数民族连年混战。各族在长期杂居相 处中,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经过一系列战争,鲜卑族拓 跋部统一北方。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 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1)孝文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他的改革顺应了什么时代潮流?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迁都洛阳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________的 控制。 ②过程: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___。 ③意义: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________的 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________。
(2)①黄河流域 ②洛阳 ③胡汉民族文化(3)②汉制
针对训练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 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 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从孝文 帝迁都洛阳的过程,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态度坚决和鲜 卑贵族对改革的强烈反对。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适 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广大北方人民反对少数
2.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 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________,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 官吏的任期按照________的好坏来决定。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________的恢 复和发展。
2.(1)②俸禄制度 政绩 ③北方农业生产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26 岳麓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26 岳麓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 展 2、概况: 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一)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
1、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实施:485年,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
书•李安世传》
材料四:自471到481年,仅十年间,就爆发了18次人民
反抗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
据上述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 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 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 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 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 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 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 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 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 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再 盛
东物。,身领后
可尽这长感曾,
比在次江受这一
的中到以:样位

7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 、没有错误的行为,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如果你不能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2 、因为我不能,所以一定要;因为一定要,所以一定能。 14 、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有梦想,就要坚持扞卫它。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离开,熟悉的陌生的,曾走近又走远的。当你真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时候,一切就会真的好了。你的目光所及,就是 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 19 、拥有的时候,多加珍惜,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平安就是福。且行且惜,且走且悟,人生之中唯有自强不息,勇敢向前,方可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 、如果我们消极地生活,那么迟早会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 9 、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处处都有成功力量的源泉。其实成功的本质是蕴藏在人的内心的,总想着成功的人,在什么地方都能受到启迪。 10 、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7 、勤奋的态度和主动积极的精神,再加上有眼力,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生活的习惯,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我们为自己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 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 、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4 、成功离你很近,只要再多一点点坚持,你就会尝到胜利的果实。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6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 有价值! 2 、人生就是一个历程,我们既要追求结果的成功,更要注重过程的精彩。 7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6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定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这样才能在逆境中奋勇前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耳熟能详的名著 《三国演义》、电影《赤 壁》、常见典故(如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 把学生带回到动荡的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向学生介绍 时代背景,特别是北魏这一 历史概念。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地方宗主与中央 政权矛盾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加强了中央 政权
3、整顿吏治 、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同时可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诸城一中 周利梅
祝各位领导、 祝各位领导、老师龙 年健康、快乐、吉祥! 年健康、快乐、吉祥!
教材分析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东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孝文帝改革抛弃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 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 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孝文帝开拓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 进取的精神。同时, 进取的精神。同时,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与中央矛盾
(3)赋税制度混乱
——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民族矛盾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所以要实行均田制 (2)宗主督护制 ——所以要实行三长制 (3)赋税制度混乱 ——所以要实行整顿吏治 (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所以要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 (1)迁都洛阳的原因: (2)迁都洛阳的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的控制。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 (3)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各自 的利益,连年混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杂 与民族融合 居相处中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崛起于北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导 言
匈 奴


鲜 卑 氐
东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定姓族” 3)提倡与汉族通婚
鲜卑姓 拓跋
汉姓 元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陆 贺
独孤 刘 4)改说汉语 5)政治机构的设置、 管理名称、礼仪、典章等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君主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经济
(1)主观目的: (2)前提: (3)内容: (4)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北方经济 抑制了土地兼并, 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 合.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一、北魏统一北方——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
(3)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 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整顿吏治——政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 制、移风易俗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经济 1)背景: 东晋以来,连年战乱, 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2)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前提: 4)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 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 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 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 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 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上。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 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 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嘎仙洞遗址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军事 文化
易受强敌“柔然”南利于控制中原,并 齐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威胁,不利于控 的“南齐”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4、迁都洛阳——政治

(1)迁都洛阳的原因: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 不能满足京城的需求。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 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 威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 落后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 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 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永固陵石券门。
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 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 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正 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 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 十分敬佩和仰慕.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深刻的。
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北魏政权 北 魏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的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宗主 行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政 体 农民 制
2、三长制——政治
(1)原因:
统一北方:439年拓跋焘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汉族经济文化相对先进, 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2)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权 北 宗主督护制 魏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 的 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宗主 权力很大。 行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政 体 农民 制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北 魏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 两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夏(匈奴) 前赵、后赵 刘 宋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