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_陈春岚

合集下载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纤维素是由纤维素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是一种专门分解纤维素的酶,在纤维素利用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和鉴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产纤维素酶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等。

1.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从不同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细菌,并对其进行酶活性测定。

通过该方法已经成功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微生物,例如Clostridium sp.、Bacillus sp.、Cellulomonas sp.、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等。

2.高通量筛选系统高通量筛选系统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筛选方法,常用于从大量的微生物中沉淀出目标细菌。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流控装置、免疫分离、荧光筛选和高通量发酵等。

3.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是一种新的筛选方法,它能够根据基因组数据精确地预测目标细菌的性能和代谢特性。

通过依据基因组组态图,可以预测细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氮素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并通过基因搜索和蛋白质分析,可以确定特定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驯化研究。

二、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针对传统纤维素酶菌的低效率和耐受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改良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和驯化适应性强的菌株、应用生物物理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结构稳定性等。

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改良方法,它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来优化目标细菌的代谢功能。

例如,利用多肽链替换可以改变纤维素酶的空间结构,提高酶的催化能力。

基因重组还可以将来自不同细菌的多个酶基因组合,形成多功能细菌产生多种酶的机构,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报告进展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报告进展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聚物,具有生物活性、生物适应性,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精细纳米纤维网络、高抗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热点。

概括细菌纤维素的性质,发酵过程,改性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改性;生物医学材料;应用0 前言细菌合成纤维素是在1886年由Brown首次报道的,是胶膜醋酸菌A.xylium在静置培养时于培养基外表形成的一层白色纤维状物质。

后来在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土壤杆菌、致瘤农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八叠球菌中也发现了细菌纤维素的产生。

细菌纤维素与天然纤维素构造非常相似,都是由葡萄糖以β一1,4一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此外,细菌纤维素相对于传统的纤维素资源又有其优势,如加工时不用去木质素,可合成高质量的纸或者加工成任何形状的无纺织物,还可通过发酵条件的改变控制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从而可根据需要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

从纤维素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无适宜的实验手段以及纤维素的产量较低,因此多年来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开展和体外无细胞体系的应用,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已有了很深人的研究,同时在细菌纤维素的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1.细菌纤维素的构造特点和理化特性1.1化学特性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BC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构造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均可以视为是由很多D-吡喃葡萄糖苷彼此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6个碳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式立体构造。

日本的Masuda等采用13C和1H旋转扩散核磁共振分析了BC的纤维素构造,试验结果说明:在CP/MAS13C NMR图谱上出现共振线很分裂为低场线和高场线,其原因可能是高场线处的C4与微纤维中CH2OH的混乱的氢键结合在一起的构象不规那么所引起的构造缺陷。

近年来纤维素酶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纤维素酶研究的进展

写一篇近年来纤维素酶研究的进展的报告,600字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纤维素酶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2014年开始,研究者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已经经
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他们找到了更多由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分泌出的纤维素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相关基因编码的纤维素酶。

首先,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发现了大量的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并建立了一套分类体系,包括不同的组成单位、细螺旋结构、催化水解机制,以及不同的应用。

其次,研究者研究出了一些新的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这些纤维素酶可以更好地解决人类工业和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果蔬纤维溶解酶、碳源利用酶等。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纤维素酶,例如哺乳动物纤维素酶,这些酶具有更高的水解效率,可以更好地利用纤维素消化产物,从而提高动物营养价值。

最后,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发展更先进的纤维素酶技术,例如表观遗传学技术和重组DNA技术,以指导酶催化剂的设计和
应用。

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纤维素酶结构,提高酶水解效率,拓展纤维素酶的应用前景。

总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纤维素酶研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新的纤维素酶和技术已经被发现并应用,这些都为我们理解纤维素酶的结构和功能,改善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和拓展纤维素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解释了纤维素酶的作用与应用,然后介绍了不同种类产纤维素酶菌的特点以及筛选方法。

接着讨论了如何改良产纤维素酶菌的培养条件和优化生产工艺。

最后分析了研究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产纤维素酶菌及其改良方法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在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产纤维素酶菌、筛选、改良、纤维素酶、菌种、特点、培养条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重要性、未来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产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糖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是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不同种类的产纤维素酶菌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生长速度、纤维素酶产量和适应环境等。

筛选出高效的产纤维素酶菌对于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至关重要。

在筛选产纤维素酶菌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筛选培养基、色谱技术、PCR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筛选出具有高产酶能力的菌株,为纤维素降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改良产纤维素酶菌的培养条件也是提高纤维素酶产量的重要途径。

调节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等因素,可以显著提高产酶菌株的酶活力和产酶量。

在优化产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方面,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精细调控,可以大幅提升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纤维素降解过程。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对于开发和利用纤维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围绕提高产纤维素酶菌的酶活力、稳定性和产酶量展开,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纤维素降解需求。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相信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摘要: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

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

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

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应用与发展趋势,来源及生产技术,分离纯化方法,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

关键词: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固定化引言: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生物质,也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它们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

近年来有关纤维素酶的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

到目前为止,登记在Swiss-Protein数据库的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有649条,基因序列有433条。

我国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纤维素酶的菌种开发、发酵培养、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纤维素酶的固定化,以及纤维素酶在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较大进展。

1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分子的大小因来源不同而不尽相同,三大类酶分子量一般在23Kda~146Kda之间。

多数真菌和少数细菌的纤维素酶都受糖基化,糖基与蛋白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或呈可解离的络合状态。

糖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而纤维素酶正是由于糖基化,使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率在不同酶之间发生差异,导致酶的多形式和分子量的差别。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纤维素酶间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且纤维素酶分子普遍具有类似的结构。

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

第16卷第6期2009年6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de rn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V o.l 16N o .6Jun .2009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张华锋(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利用纤维素酶实现纤维素的转化与利用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20a 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均在尝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和构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而且对极端环境中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笔者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学;纤维素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 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50(2009)06-0025-03收稿日期:2009-05-16作者简介:张华锋(196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微生物等在资源逐步枯竭和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资源。

其中利用各类植物纤维素制取燃料酒精等能源物质是解决原料来源和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占植物干重的35%~50%,由 -1,4葡萄糖苷链连接葡萄糖苷形成的线形聚合体,不溶于水,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

纤维素酶是糖苷水解酶的一种,是一组能降解纤维素的酶的总称。

纤维素酶应用广泛,在微生物中广泛存在,但产酶效率低,热稳定性差,货价寿命短,从而一直限制着纤维素酶的推广应用。

因此对高效、高热稳定性的纤维素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纤维素酶的结构及降解机制1.1 纤维素酶的结构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系是一个多组分酶系,通常将纤维素分为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 -葡萄糖苷酶。

一般来说,内切葡聚糖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或羧甲基纤维素,随机水解 -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分子截断,产生大量小分子纤维素。

纤维素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

纤维素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

酶工程课程论文纤维素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学院:创新实验学院班级:生物技术基地132班姓名:黎春江学号:2013015452纤维素酶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摘要]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而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

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

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

本文总结了纤维素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与研究趋势,包括酶的作用机理、生产方法、分离纯化方法、固定化方法等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展和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生产工艺分离纯化固定化畜牧生产酿酒工业1引言: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极为丰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

它占植物干重的35%~50%,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

纤维素酶(β-1,4-葡聚糖-4-葡聚糖水解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体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

它们协同作用,作用于纤维素以及从纤维素衍生出来的产物,将其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

细菌、真菌、动物体内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

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

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根据其催化反应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内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glucanohydrolase或endo-1,4-β-D-glucanase,EC3.2.1.4),外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cellobilhydrolase或exo-1,4-β-D-glucannase,EC.3.2.1.91),和β-葡聚糖苷酶(β-1,4-glucosidase,EC.3.2.1.21)。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曾青兰
【期刊名称】《湖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笔者概述了纤维素酶的类型、作用机理;综述了产纤维素酶的菌种选育,包括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天然类群,诱交育种、工程菌的构建、发酵工艺等;并对纤维素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4页(P42-44,51)
【作者】曾青兰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4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学研究进展 [J], 刘萌;战利;马红霞;高云航
2.纤维素酶与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J], 张颖
3.纤维素酶降解机制及纤维素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J], 高培基
4.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多酶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J], 杨明明;陈玉林
5.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产生菌选育的研究进展 [J], 张喜宏;刘义波;高云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亲和性结合位点[6]。然而, 有的 CBD 的作用似乎不在于跟底 物结合, 而是破坏晶体纤维素链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或者不 仅结合底物, 还提供结合不同底物结构的优先权。杨永彬[7]等通 过 实 验 证 实 家 族Ⅱ的 CBD 能 够 促 使 纤 维 素 中 氢 键 的 断 裂,从 而释放单根纤维素分子链。C.fimi 的 CenA 或 Cex 单独的 CBD 不具备对纤维素的水解活力, 但能破坏棉纤维, 形成短纤维, 具 有疏解结晶纤维素的能力。实验证明, 细菌纤维素酶中的 CBD 对酶的催化活力是非必需的, 但它们具有调节酶对可溶性和非 可溶性底物专一性活力的作用。 6.3 连接桥( 1 in ke r)
【作者简介】陈春岚( 1971- ) , 女, 广西昭平人, 广西贺州学院讲师,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细菌端水解切下纤维二糖单 位, BG 则将纤维二糖水解成葡 萄 糖 , 但 对 于 Cen 和 Cex 的 作 用顺序尚未定论。
在已知结构的细菌纤维素酶分子中, 通过在异头碳原子位 通过构型的保留或构型的转化完成催化反应, 其中两个保守的 羧基氨基酸分别作为质子供体和亲核试剂, 如 C . thernmocel- lum 的 内 切 酶 CelC 催 化 域 中 Glu- 280 和 Glu- 140 分 别 作 亲 核 试 剂 和 质 子 供 体 , C .fimi 的 外 切 酶 Cex 的 Glu- 574 和 Glu- 645 分别作亲核试剂和质子供体, 证明了细菌纤维素酶降 解 纤 维 素 的 水 解 双 置 换 机 制 。由 于 纤 维 素 底 物 的 高 度 复 杂 性 以 及底物的多样性, 纤维素水解过程的并没有完全清楚。因此, 纤 维素酶系的降解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 细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细菌中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在基因组的分布为随机的或 形成基因簇。在基因簇中, 有转录终止子, 没发现有启动子。人 们已从 40 多种细菌中克隆到了纤维素酶基因, 其中一些酶基 因 已 经 在 大 肠 杆 菌 和 酵 母 中 得 到 表 达 。 如 从 Stropyomyces、 Clostridium、Thermoanaer obacter、Themomonspora、Erwinia、 Pseudomonas、Cellvibrio、Ruminococcus、Cellulomonas、Fi- brobacter 和 Bacillus 中成功分离出葡 聚 糖 基 因 , 并 先 后 克 隆 了 瘤 胃 的 Bacteroides、succi nogenes 、Butyrivibrio sp Ru- minococcus albus 等细菌的纤维素酶基因, 同时热梭菌中的 11 种 内 切 纤 维 素 酶( CelA、CelB、CelD、CelE、CelF、CelG、CelH、
1 引言
目前, 纤维素是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资源, 其生物降解主 要 由 微 生 物 — — — 细 菌 和 真 菌 完 成 。细 菌 主 要 产 中 性 纤 维 素 酶 和 碱性纤维素酶, 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 长 期 以 来 没 有 得 到 足 够 的 重 视 。但 原 核 生 物 的 基 因 一 般 不 含 内 含 子, 可直接从基因组 DNA 中克隆到目的基因用于工程菌的构 建。因此细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既利于研究纤维素酶基因 的多样性, 也利于高效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随着中性 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 业中的成功应用, 以及耐热性纤维素酶在燃料酒精生产中应 用, 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 价值。
5 细菌纤维素酶水解机制
好氧细菌的三种纤维素酶是以各自独立的形式分泌到细 胞外水解纤维素的; 厌氧细菌的三种纤维素酶以多酶复合体形 式 结 合 在 细 胞 壁 上 对 纤 维 素 进 行 水 解 。细 菌 纤 维 素 酶 通 过 多 酶 复合体系各组分协同作用彻底有效降解天然纤维素。Cen 负责 进攻纤维素的非结晶区, 随机水解 β- 1, 4 - 糖苷键, 将长键纤 维素分子截短, 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 Cex
纤维素酶分子的催化结构域主要体现酶的催化活性及对 特定水溶性底物的特异性。不同来源纤维素酶分子量差别很 大, 但其催化区的大小却基本一致, 活性位点的三级结构都是 保守区域。Juy M et 等采用 x 光 衍 射 的 方 法 对 热 纤 梭 菌 的 Cel D 的催化域进行了结晶和解析[4]。结果表明, 内切酶的活性位点 位于一个开放的“裂缝”( Cleft) 中, 可与纤维素链的任何部位结 合并切断纤维素链; 外切酶的活性位点位于一个长“环”( 1oop) 所形成的“内部通 道 ”( tunnel) 里 , 它 只 能 从 纤 维 素 链 的 非 还 原 性末端切下纤维二糖。细菌的外切酶有两个酶切位点, 有限酶 切时, 可将 CBD 和连接桥分别 切 去 。Meinke A 等 利 用 蛋 白 质 工 程 的 方 法 将 粪 碱 纤 维 单 胞 菌 的 外 切 酶 Cbh A 分 子 的 Loop 删除后, 发现该酶的内切酶活性提高[5]。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相 似性已知的纤维素酶的 CD 可分为 70 多个家族, 在同 一 家 族 内具有相似的分子折叠模式和保守的活性位点, 因此在同一家 族内, 其反应机制和对底物的特异性都可能相同, 这已通过实 验得到证实。 6.2 纤维素结合结构域( CBD)
许 多 纤 维 素 酶 主 要 依 靠 在 肽 链 N 端 或 C 端 的 CBD 结 合 底物, 该结构又称纤维素结合模块, 其功能是将相邻的催化结 构 域 传 递 到 晶 体 纤 维 素 底 物 上 。 细 菌 纤 维 素 酶 的 CBD 由 100- 110 个氨基酸组成, 同源性较低。细菌 CBD 平坦的表面只 露出 2 个或 3 个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和一些形成氢键的残基,多 项研究证实, 这些残基与 CBD 对结晶纤维素的结合有关。一些 细菌的 CBD 结构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带电荷氨基酸含量很低; 羟基氨基酸含量很高; 都含有 Trp、Asn 和 Gly, 而且两个 Cys 在 N、C 末端 的 位 置 完 全 相 同 。 汪 天 虹 等 用 多 维 核 磁 共 振 和 X 射 线 衍 射 技 术 , 证 实 了 族 Ⅱ C. Fimi Cex、Cen 以 及 族 Ⅲ C. thermocelhun Cip 的 CBD 有相似的结 构 : 由 2 个 β 片 层 面 对 面折 叠 在 一 起 , 形 成 一 个 β 三 明 治 结 构 , CBDcex 含 有 一 个 单 一 的 二 硫 桥 连 接 N- 末 端 和 C- 末 端 , CBDcip 有 一 个 Ca2+ 的
4 细菌纤维素酶分类
细菌纤维素酶是多酶复合体系, 根据各酶的功能可分为三 大 类 :( 1) 内 切 葡 聚 糖 酶 ( 1,4- D- glueanohydrolase 或 en- do- 1,4- β- D- glucanase, EC 3.2.1.4) , 简称 Cen。作 用 于 纤 维 素 内 部 的 非 结 晶 区 , 随 机 水 解 β- 1,4- 糖 苷 键 , 将 长 链 纤 维 素 分子截短, 产生大量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 其分子量 大 小 约 为 23- 146KD。( 2) 外 切 葡 聚 糖 纤 维 二 糖 水 解 酶 (1,4- β- D- glucan cellobio- hydrolase 或 exo- 1,4- β- D- glucanase,EC3. 2.1.91), 简称 Cex。作用于纤维素线 状 分 子 末 端 , 水 解 β- 1, 4- D- 14 糖 苷 键 , 依 次 切 下 一 个 纤 维 二 糖 分 子 , 故 又 称 为 纤 维 二 糖 水 解 酶 (cellobiohydrolase), 分 子 量 约 38- 118 KD。( 3) β- 葡 萄 糖 苷 酶( β- 1,4- glucosidase, EC3.2.1.21) 简称 BG 或称纤维二糖酶。这类酶一般将纤维二糖 或可溶性的纤维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分子, 其分子量约为 76KD。
【摘 要】 概述了细菌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结了近年来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望细菌纤维素酶领域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细菌; 纤维素酶; 基因克隆; 结构与功能
【中图分类号】 Q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673(2007)01- 0018- 03
CelI、CelJ、CelK、CelS) 的 基 因 已 经 被 克 隆 , 嗜 纤 维 梭 菌 的 5 种 内切纤维素酶( EngA、EngB、EngC、EngD、EngE) 已经测序并在 大 肠 杆 菌 中 得 到 表 达 。杨 智 源 、刘 永 生 、游 银 伟 等 从 不 同 的 细 菌 中克隆了内切葡聚糖酶基因[1,3]。Kim 等 克 隆 了 Aquifex aeoli- cus VF5 编码 EG 的 ce18Y 基因, 在 E.coli XL1 - Blue 中成功 表 达 , Hakamada 等 运 用 盒 式 连 接 介 导 PCR 和 反 向 PCR 克 隆 到了基因 egl- 257。 人 们 将 纤 维 素 酶 、纤 维 二 糖 等 外 源 基 因 转 入运动发酵单胞菌( Zymomonas mobilis) 中并得 到 不 同 程 度 的 表达, 有望将它改造为能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的重组菌株并在 工业中广泛应用。细菌葡聚糖酶基因在 S.cerevisiae 的启动子 和信号肽的控制下构建在同一质粒载体上, 然 后 转 入 S.cere- visiae, 重组菌可向培养基分泌保留 70%活 性 的 葡 聚 糖 内 切 酶 和外切酶, 这种酶能够分解滤纸和木浆中的纤维素。
2007 年 1 月 第1期
广西轻工业 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