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总体规划实践的综合效益评价

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与总体规划实践的综合效益评价汪露露【摘要】The diversity index, Lorentz space curve, and basic principle of location entrop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Xuzhou in the year 2015.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nd use in this city was evaluat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The overall planning practice of land use in Xuzhou in 2020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value of land use in Xuzhou was about 91.8, and the land use basically reached the planning goal. However,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diversity degree of land use type be-tween Quanshan district and other counties ( districts) . In addition,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village land, and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in Xuzhou had a high concentration degree, while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were relatively scattered. The land use types with obviou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all districts or counties were less and not the same. On this basi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Xuzhou.%利用多样化指数、洛伦茨空间曲线和区位熵基本原理,对徐州市2015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现状分析,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评价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并对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效益值约为91.8,土地利用基本达到规划目标,但仍存在泉山区的土地类型多样性程度与其他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且徐州市除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个类型集中度较高,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比较分散,以及各区县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少,且均不相同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利用效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6页(P134-139)【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分析;徐州市【作者】汪露露【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F301.24土地经过人类长期开发、改造利用,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的成果,由水文、矿藏、岩石、土壤、植被和大气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1. 自然资源利用指标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地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这包括土地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利用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的地形地貌、水资源供给情况、气候适宜度以及土壤肥力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2.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情况、土地利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3.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除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土地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以及土地利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指标。
二、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描述和解释,以及土地利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这种评价方法注重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的影响。
2.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量化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更加客观地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性关乎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对国土空间进行全面整治的成效进行评价的一套指标体系。
全域综合整治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国土空间进行综合性的整治,包括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整治。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绩效,全面评价国土空间整治的成效。
一、土地利用方面的指标1.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评估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性和土地利用强度的适度性。
2.土地资源的保护:评估土地资源是否得到保护,包括农用地的保护、耕地面积的稳定等。
3.土地利用效益:评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等。
二、城乡规划方面的指标1.城乡规划的完备性:评估城乡规划的制定是否全面、合理,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乡村规划等。
2.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规划实施的情况,包括规划的落地情况、规划的实施程度等。
3.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估城乡规划的整体效果,包括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城乡功能的融合等。
三、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1.生态环境保护: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保护地的建设等。
2.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评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包括水资源的利用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3.环境污染治理:评估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水体污染物的处理等。
四、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1.经济增长:评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2.城乡收入差距:评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程度,包括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等。
3.就业率:评估就业率的提高情况,包括城镇就业率的提高、失业率的降低等。
五、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1.社会稳定:评估社会稳定程度,包括治安形势的好转、社会秩序的稳定等。
2.公共服务水平:评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情况,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解读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解读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是用来评价和衡量特定地区土地利用情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它通常通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等因素来进行计算和评估。
具体来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以反映出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计算通常涉及到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例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土地利用强度的大小、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数据、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然后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通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我们可以对比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的优势和不足,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例如,对于农业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以帮助评估农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对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以用来评估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情况,指导城市用地的合理布局和规划。
总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是一个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1. 引言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过程。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对各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的分类、选取方法以及常见的具体指标,并探讨其应用范围和意义。
2.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2.1 生态环境类指标生态环境类指标主要从生态保护、景观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植被类型多样性等都是生态环境类指标。
2.2 农业生产类指标农业生产类指标主要从农作物产量、耕作制度、灌溉条件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粮食产量、农田灌溉率、农作物结构等都是农业生产类指标。
2.3 经济社会类指标经济社会类指标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土地利用效益、就业机会、人口密度等都是经济社会类指标。
2.4 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主要从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地形条件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土壤肥力、坡度、水源条件等都是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
3.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取方法:3.1 目标关联法目标关联法是根据评价目标来选取相应的指标。
首先明确评价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例如,如果评价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则可以选取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生态环境类指标。
3.2 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出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首先收集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主要的评价指标。
例如,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农田灌溉率、粮食产量等农业生产类指标。
3.3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来选取评价指标。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1 评价指标确定与计算1.1 评价指标确定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作,应从⼟地利⽤状况、⽤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开展。
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标、⼦⽬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表⼟地⾯积、累计闲置⼟地⾯积、累计应有偿使⽤⼟地⾯积或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式出让的⼟地⾯积为0时,有关指标现状值直接赋值为100。
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2.1 权重确定原则2.1.1评价指标的权重应依据评价的⽬标、⼦⽬标、指标对开发区⼟地集约利⽤的影响程度确定。
2.1.2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应为1。
2.1.3评价⽬标、⼦⽬标的权重值应符合本规程6.2.3条款的要求。
2.2 权重确定⽅法2.2.1指标权重可以采⽤特尔斐法确定。
指标权重结果应填⼊附录E相应的表中。
2.2.2特尔斐法通过对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进⾏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1Ewni jji n==∑(1)式中:w i——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权重;Eij——专家j对于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打分;n——专家总数。
实施要求:a)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城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利⽤状况,⼈数⼀般为10~40⼈;b)打分应根据评价⼯作背景材料和有关说明,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进⾏;c)从第⼆轮打分起,应参考上⼀轮打分结果进⾏;d)打分⼀般进⾏2~3轮。
2.3 权重区间要求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要求见表2。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3.1 理想值确定原则3.1.1理想值为开发区⼟地集约利⽤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平。
3.1.2理想值应依照节约集约⽤地原则,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制定的技术标准、⼟地利⽤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评价方法最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评价方法最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和实施评价。
下面是一套较为常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评价方法的最佳方案: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评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指标的设置应该合理、科学,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需要。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自然资源条件:地形、水文、气象、土地资源等。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交通等。
(3)城市环境:景观、生态、环保等。
(4)土地利用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
(5)土地利用方式: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2. 制定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对应的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1)定量方法:采用数据量化、归一化处理并赋权的方法,将各个评价指标转化成统一的数值进行计算、分析和对比。
如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主成分分析等。
(2)定性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专家、群众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
3. 实施评价
将评价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收集数据、计算指标值、分析指标结果、制定评价报告等步骤。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方法可行性、数据来源、可操作性等。
总的来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评价需要多种评价指标和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为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整理和开发利用的一种综合性工作,常见于城市化进程中。
为了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项目目标、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指导相关工作。
一、项目目标方面:1. 质量目标: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土地资源的整合水平、规划合理性和整地质量。
2. 完成度目标: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程度,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延期情况。
二、经济效益方面:1. 收入效益: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如增加土地收入、增加税收等。
2. 投资效益: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投资回报率、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表现。
3. 就业效益:衡量项目对当地就业率的提升情况,包括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
三、环境影响方面:1. 生态保护: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情况等。
2. 资源利用效率:考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土地利用强度、能源消耗等。
四、社会效益方面:1. 公共设施: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改善情况,如道路、桥梁、水电站等。
2. 居民福利:衡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提升,如住房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等。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项目目标、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指标。
有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绩效,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更加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⑵.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 ⑶.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 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⑷.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K地总面积 ×100%;
类型相对变化率。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土1地.1利土用地结利构用分现析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区位熵:也称专业化率,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 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 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Q-—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a-—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A-—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该地区土地总面积; B-—全区域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1)
(1)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C1) =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 积); (2)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复种指数); (3)单位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 面积产值(C3)=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老牛地(或 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 (4)单位农用地总产值(C4)=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 积;
1、土1地.1资土源地的利数用量现分状析分析评价的内容
➢绝对量分析:包括已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 ➢相对量分析: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
式中:K-—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a、Vb-—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 用类型的数量,T-—研究时段。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式中:Ka、Kb-—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Ca、 Cb-—全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R-—单一土地利用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4、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
❖ 在逐项计算上述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应对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或对 于不同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平进行评 价排序。
❖ 通过评价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 利用水平,及其在所在地区内的地位,指 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土地 利用有待提高和完善的方向。
➢通过计算某一地区的区位熵,可以找出该地区在整个区 域内具有一定地位的专门部门,并可根据Q值的大小衡量 其专门化,Q值高,地区优势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土地利用综合效果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2)
⑹.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 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⑺.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 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 别计算; ⑻.单位用地产值率(B8)=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此 项指标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1)
(5)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C5)=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 用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城建、交通、水利等产业分别计 算; (6)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C6)=(产品总产 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 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7)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 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 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6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 1.2
目的
评价 内容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目的
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 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 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合理 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 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 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土1地.1利土用地Biblioteka 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2)
⑸.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 积×100%; ⑹.草原载畜量(A6)=各类放牧性畜头数傅原面积; ⑺.水面利用率(A7)=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 ×100%; ⑻.人口密度(AS)=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 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3)
⑼.林地覆盖率(A9)=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 地面积×100%; ⑽.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m地总面积 ×100%; ⑾.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 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A12)=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 口总数。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1)
⑴.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⑵.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⑶.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B3)=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⑷.单位耕地耗电度数(B4)=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 ⑸.单位耕地用工量(B5)=用工总量/耕地面积;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3)
⑼.单位产值占地率(B9)=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此 项指标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⑽.交通密度(B10)=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 ⑾.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
3、土1地.1利土用地现利状用评现价状指分标析体评系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