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研究

,
的模拟 和预 测提 供一种 新 的可靠方 法 。 2土地 生态效 益评 价研 究 . 土 地 利用 程 度 是 土地 利 用 变 化研 究 的重 要 内容 之 主要 研 究 土 地利 用 质量 变 化 过程 , 映土 地 利用 的 反 关 于 土 地利 用 生 态效 益评 价 的研 究 是 近年 来 国 内
用 规 划 , 导 土地 利 用 规划 的编 制 , 择那 些 兼具 全 球 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指 选 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 意 义 和 区域 特色 的 区域 , 结合 自身特点 的区域 环境 变化 目前 , 国对 生态 系统 服务 功 能价值 的研 究 处 于起 我 开 展集 成研 究 , 并通过 实施 地球 系统 区域 观测等 途 径获 步 阶段 , 研究 对象 包括 森林 生态 系统 、 地生 态 系统 、 草 湿
化 模式 、 重力 模式 , 重土地 利程 度 的定性评 价 。 二种 期 土地 利用 数据 , 侧 第 估算 了土 地利 用变 化 引起 的生 态 系统 方 法 是通过 数量 指标 模 型来定 量地 表达 , 又分 为 土地 服务价 值 的变化 , 出实施 退耕 还林 、 草 、 制 景观 破 其 提 还 遏 利 用动 态模 型 和区域 分异模 型 。在 动态 模 型建 立方 面 , 碎化过程 , 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 的扩展 , 是提高 区域
工 作 研 究
绍础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研究
口 张 宝娟 吴 国栋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地利用 程度 的 区域分异 规 律 , 出中 国土地 利用 程度 的 提
面对 当前 日益加 剧 的人 口一 资源一 环 境 问题 , 全球 “ 地 ” 型 , 建 立 了 中 国土 地利 用 程度 的经 度 、 程 极 模 并 高 变 化 研 究 尤其 是 土地 利 用 / 被 变 化研 究 成 我 近 年 来 模 型 ; 覆 王秀 红 、 书金等 人利 用 因子 分析 法 , 出 了中国 何 提 国际上 最活 跃 的研究 领域 之一 。 着学科 的不 断交 叉和 西部 的土地 利用 程度分 区 ; 承祯等 在刘 纪远 等 提 出的 随 吴 融 合 , 态 系统 经济 效 益 的定 量估 算 得 以实现 , 研 究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基础上 , 生 其 模拟了我国土地利 成 果也 开始 在 土地利 用 中加 以应 用 , 且逐 步 成为 评价 用程度 区域分异规律 , 并 其为我国土地利用程度时空分布 土 地利 用合 理 与否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是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
一、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旨在衡量和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值、土地利用产值比、利用效益指数等。
其中,土地产出值是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单位土地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对社会生活和公共利益的影响。
常用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就业机会增加量、居民收入提高比例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贡献。
3.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包括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算和评估,可以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效果。
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是对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的过程,旨在揭示土地利用活动的效益特点和规律。
常用的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通过对土地利用活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效益产生的影响。
通过准确把握土地利用活动的SWOT特征,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依据。
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将灰色关联度理论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浅析庆阳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表3 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据此可以写出 4 个公因子 的
表 达式 :
= 一
子在个变量上的载荷 , 即影响程度 。 可以看出, 初始的因子载
荷矩 阵系 数不 是太 明显 , 了使 每个 因子 都有 一个 比较 合 理 为
00 6  ̄ 9  ̄+O2 7x +O0 9x 十O2 8 s : 8x ,7 x +01 4x .5  ̄ .1 4 .0 x 一00 4 n一0.5 , 1 9x
0 O 一 册 O 蛳 m 腑 枷 懈 O
2 评价 因子分 析过程
根 据 庆 阳市统 计 年 鉴 的相 关 数 据 ,利 用 统计 分析 软 件
SS P S对原 始数 据进 行数 据处 理 。 因为变量 较多 , 分别 以 x 表
一 m O O 0 0 O 一
n
积 、 x 表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 x 表示建成区绿地率,通过
因子 分 析对 变量 化 简 ,最 后得 出特 征 根及 方 差 累 积贡 献 率
( 表 1。 见 )
从 特征 根 、 差 贡献率 和 累积 贡献 率 可 以看 出前 4 因 方 个 子 的 累积 贡献率 达 到 了 9. 3 信 息 的提取 比较 充分 , 0 5%, 7 因此 在 这里选 取 4 主 因子来 描述土 地利 用 的效益情 况 。 个 表 2为因子 载荷 矩 阵 , 根据 因子载 荷矩 阵 可 以说 明各 因
的解 释 , 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法对因子轴做适 当旋转 , 使每个
+O. 3 a . 5 x +0.2l o 21 x +O 0 5 9 1 +-0 0 9x l . 7 t +0.4 x 2 . 2 x 3 . 4 4 1 8 t —0 0 5  ̄ —0 0 l +0.0 x  ̄ 19 a
基于TOPSIS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c o n o mi c ,s o c i a l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b e n e i f t s i n 1 5 s e l e c t e d t h r e e e v a l u a t i o n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s e t o f e v l a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l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L i u z h i p i n g Gu o c h u n r o n g
i
S u mma r y: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o n t e mp o r a r y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l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b e n e i f t e v a l u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me a n i n g ,t h e
பைடு நூலகம்
; 分, 塔布 赛乡 土地整理项目 达到优秀等级, 伍什家镇土地整理整理项目、 双河镇土地整理项目 效 益良 好。
{
关键词 : T O P S I S模型
土地整理
效益评价
TOPS I S mo de l b a s e d o n e v lu a a t i o n o f l a n d c o n s o l i da t i o n be ne i f t s
b e n e i f t s. U s i n g A H P t o d e t e r mi n e i t s w e i g h t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o u s R e g i o n T O P S I S m o d e l u s i n g t h r e e e x a mp l e s f o w e l l i r r i g a t i o n o f l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 . e x a mp l e s h o w s h t a t :3 t h e i m 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b e n e i f t s o f l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r e s u l t s T a b b C o mp e t i t i o n : z o mp r e h e n s i v e b e n e i f t r u r a l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O . 8 . Wu e v e n h o m e t o w n f o t h e i m 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b e n e i f t s f o r he t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 p r o j e c t 0 . 6 4 .S h u a n g h e z h e n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i e e t t o i m p l e me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b e n e i f t 0 . 5 6 ,b e n e i f t f r o m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o n t h e d i v i s i o n l e v e l , T a b u r a c e t o t h e e x c e l l e n t l e v e l r u r a l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 Wu e v e n h o m e t o w n f o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
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作者:董华斌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6期董华斌(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村等三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综合判断模型,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对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层次分析法综合效益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43-02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活动以农地整理为主,农地整理是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一个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应该能够最大的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社会效益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生态效益是指通过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
土地整理中的此三项效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分析评价。
比如,排灌设施的建设在经济上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社会效益上可以方便农民生活,而在生态方面也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目标仍停留在扩大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层面上,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目标的阶段。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量化实证研究

量化 了土地整理效益 的货 币价值 , 结论 : ①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 综合 效益的决定 因素 ; ② 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 综合 效
益 的 重 要 因素 ; ( 生 态 效 益是 影 响 土 地 整 理 综 合 效 益 的 一 个 不 可 忽 略 的 方 面 。
[ 关键 词 ] 土地整理 ; 综合 效 益 ; 货 币化 量 算 ; 价值
效益评价是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 、 生 态 环 境 效 益 与 社 会 效 益 三 者
险产 品的缴费方 式 , 参照其 费率 , 计 算 土 地 整 理 的 医 疗 保 障 价 值 。具 体 计 算 公 式 为 :
综 合 的评 价 。 本 文 运 用 收 益 还 原 法 、 综 合 效 益 法 及 生 态 服 务 价 值 系 数 法 分别 构 建 了经 济 效 益 、 社 会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模 型 , 量 化 了 土 地 整 理 效 益 的货 币 价 值 . 对 土 地 整 理 单 项 效 益 和 综 合 效
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货币化研究相 当少 。通过查阅相关文 献 ,
对 土 地 整 理 的经 济 效 益 多 采 用 收 益 法 进 行 货 币 化 计 算 : 而 对 于 社 会 效 益 和生 态 效 益 , 通 常 的 做 法 是 进 行 非 市 场 计 算 。非 市 场 价 值 计 算 方 法 主要 有 土 地 生 态 功 能价 值 计 算 法 、 综 合 效 益 法 和 能值 分 析 法 。 2 。 1 收 益 还 原 法 土 地 整 理 经 济 效 益 货 币 化 计 算 通 常 采 用 收 益 还 原 法 根
医保
MA N A + Ms x N B ) × R I + ( M c x N c + M D X N D ) X R l 1 1 , M ( X ( 式 中: : M 、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关 键词 : 土地 资 源 ; 益 ; 调度 ; 效 协 实证 分 析
中图分 类号 :2 3 2 F 9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9 5 (0 9 0 0 1 0 10 7 3 2 0 ) 5— 0 5— 6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根
与评价是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命题 ,
虽 然 国 内学者 已经取 得 了一 些 研 究 成 果 , 相 应 但
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的理论 , 完善其评
价指标体系和方 法 以及运用 于城市土 地资源管 理的具 体 实 践 ,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具
意义 。 二 、 市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效 益 的 综 合 评 价 与 城
本途径。根据美国学者诺瑟姆 s 曲线 的变动规律 , 形 中国己经进入 国际上公认的城市化率从 3 %向 7 % 0 0
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 , 今后 2 0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还会更快 。从 国内外一些大城市 的发展经验来
看 , 市迅 速扩 张后 现 了诸 多 问题 , 在 土地 利 用 上 存 在着 城 市 规 模 扩展 过 快 , 地 面 积 锐 减 、 市 内 城 如 耕 城
程如下 :
准确定 了指标值 。其次 , 运用德 尔菲法 ( e h) Dl i p
与层次 分 析 法 ( H 对评 价 指 标 进 行 了分 层 量 A P) 化 并确 定 了指 标 权 重 。再 次 , 城 市 土地 资 源 利 对
用效益 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 , 并具 体分析了影 响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 障碍 因素 。最后 ,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利 用中存在 的问题 , 提 了实
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

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北省太行山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形复杂、环境脆弱等特点,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评价,探讨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效益,并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模型分析等,并结合相关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了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三个方面。
而由于地形复杂,农业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林业和旅游业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利用的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对农业产出价值、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水平。
研究发现,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效益整体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业产出受制于地形和气候等因素,而林业和旅游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最后,针对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挑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并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其次,应加大对林业和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发展,并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发现了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太行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
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0.2157增加到0.7652,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9年黎平县土地总面积为442190.62公顷,其中农用地400820.3公顷;建设用地7811.71公顷;其他土地33558.61公顷[1]。
黎平县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2005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率为98.35%,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率较低。
2005年全县土地垦殖率为7.05%。
同时,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耕地开发潜力不大。
3、森林覆盖率高。
2005年全县林地面积为34460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22%,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69%,黎平县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4、建设用地比例低。
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48.47公顷,仅为土地总面积的1.36%,而当年全省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4%,黎平县建设用地比例远远低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比例不足。
2、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挖潜不足。
黎平县与先进地区及省内部分县市相比,黎平县在增加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3、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
4、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尚需不断的完善。
三、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鉴于土地利用效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本文根据黎平县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建立黎平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
目标层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准则层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指标层反映因子层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对全县2003—2012年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时共选取16个指标(见表1)。
2、指标标准化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是在不同指标之间进行综合比较,评价指标因性质不同,取值的范围可能相差很大,单位和量纲也不同,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因此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所有的指标都转换成可以统一比较的数值。
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2]。
3、权重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因为每个指标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对各个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来反映它们对总目标的实现的影响程度。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根据原始数据的来源和确定权重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本文采用AHP 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4]。
AHP法和变异系数法的计算过程本文不再详述[5]。
4、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但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是协调度函数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两种,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进行测算。
处理结果见表2。
5、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由表4 和图1可知,2003 -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增长趋势,综合效益指数由2003年的0.2157单位增加到0.7652单位,增加了0.5495单位,平均每年增长0.05495,这表明黎平县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在逐渐优化。
同时,黎平县土地利用各分效益也都呈增长趋势。
经济效益增加幅度最大,经济效益指数由0.0126单位增加到0.2287单位,增加了0.2161单位,平均每年增长0.02161。
社会效益增幅居中,由0.0571单位增加到0.2242单位,增加了0.1671单位,以每年约0.01671的幅度增长。
生态效益增幅最小,由0.1460单位增加到0.3123单位,增加了0.1663单位,以每年约0.01663的幅度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黎平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稳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在保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力度,注重对各类生态用地的保护;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优化施肥结构;三是减少工业“ 三废” 排放,并提高其污水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得出的结论,对黎平县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数据可获取性的限制,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时序过短,也未对黎平县土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作更深入分析,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黎平县人民政府.黎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1.
[2]顾朝林,甄峰,黄朝永等.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281~287.
[3]王希夷.成都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黄裕新,吕波,施品贵.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的权重确定方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3):72-75.
[5]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