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优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的拆旧整理,复垦对迁建安置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提高,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净增耕地面积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7.45%;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增加水利设施、培肥地力、选育良种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改善耕地的质量,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76.31公顷。

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用地结构。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了13.5公顷,全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进一步得到高质量优化。

修建项目区农村道路,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度,有利于推广新的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减少了农村违法用地现象。

本规划的实施,利于解决项目区内的一户多宅、圈占宅基地、非法买卖宅基地和转让宅基地的不法行为,减少了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各类纠纷,有效的控制了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现象,以及农村居民无序扩张和不规范用地的现象。

4、增加农用地面积,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劳动力有地经营,收入增加,稳定了当地农业基础地位,农村不稳定因素减少,保证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5、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

土地综合整治本身就是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乏力,尤其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拉动农村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自2009年以来,全国土地整治工作形势不断变化,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农村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以广东省清新区土地整治为例,对土地整治的投资估算的方式及效益进行分析,希望为土地整治该部分的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土地整治投资估算效益分析1投资估算的目的和意义1.1目的土地整治规划投资估算是为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而提供资金需求和供给平衡方面的技术支持。

1.2意义(1)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相比以往土地整理开发,在工作实施过程中,社会经济条件、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有所变化。

据此,开展土地整治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的研究,进而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有效地实施规划,切实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2)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土地整治规划必须有科学基础做支撑,通过对影响土地整治投资与筹资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从资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

(3)有利于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根据全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和方案,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测算土地整治规划投资,在时空上均衡分配土地整治投资,提高投资有效性,有利于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

(4)有利于发挥土地整治投资的乘数效应根据土地整治资金来源的研究,全方位分析政府统筹、带动的其他涉农资金、社会投资等渠道,有利于打造以上土地整治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土地整治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电力、交通、能源等其他部门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最终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合投资,造地增粮,农民受益”的局面。

2投资估算标准2.1资金预测分析内容土地整治资金需求主要按三种类型计算:农用地整理项目、城乡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

其中,农用地整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两项,城乡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包括“三旧”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摘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

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农村和农业改革,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效益;分析一、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土地整理需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会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

当然,这种效应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所谓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

诸如土地整理后水土资源结构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林草比例的变化等。

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稳定地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改变。

诸如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率的变化、农田作物光温利用率的变化等。

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诸如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地侵蚀面积与程度的变化、村庄内部环境的变化等。

从土地整理的产生发展来看,各国初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土地分散、畸零实施集中,并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土地整理虽然改善了农林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大规模发展,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土地整理是指将农村分散的零散用地按照建设规划进行重新整理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村集约经营水平,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分析土地整理的效益。

首先,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农村地区,土地零散、杂乱无章,往往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而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对农村的地块进行规划和整合,使得地块面积达到最佳大小,减少了不必要的边角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增加农田面积,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地质量。

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对土地进行整治、改造和培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产出能力。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整理土地还可以减少水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再次,土地整理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能力提升。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划定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用途的土地,促进不同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整理后的土地可以更好地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和乡村经济、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土地整理也会释放出大量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外流,促进农民就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土地整理也可以提高农村土地的交易和使用效率。

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交易。

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可以明确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降低农村土地使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整理后的土地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提高土地交易和使用效率等方面的效益,可以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优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的拆旧整理,复垦对迁建安置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提高,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净增耕地面积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7.45%;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增加水利设施、培肥地力、选育良种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改善耕地的质量,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76.31公顷。

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用地结构。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了13.5公顷,全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进一步得到高质量优化。

修建项目区农村道路,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度,有利于推广新的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减少了农村违法用地现象。

本规划的实施,利于解决项目区内的一户多宅、圈占宅基地、非法买卖宅基地和转让宅基地的不法行为,减少了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各类纠纷,有效的控制了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现象,以及农村居民无序扩张和不规范用地的现象。

4、增加农用地面积,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劳动力有地经营,收入增加,稳定了当地农业基础地位,农村不稳定因素减少,保证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5、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

土地综合整治本身就是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乏力,尤其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拉动农村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XX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XX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XX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1 社会效益(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项目实施以后,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田块规整成方,土地得到平整,水利灌排设施配套完善,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现状未利用地较多,土地利用率低。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经测算,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09.55公顷,新增耕地率11.90%。

(3)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项目区现有耕地限制因素明显,通过项目实施,通过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可以大大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4)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有利于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收入。

同时,还可降低灌溉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使当地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生态效益(1)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整理,在项目区内构建完善的灌溉、排水体系,可保障排水通畅,有效降低项目区地下水位,洗盐压碱,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

(2)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风沙影响沿项目区田间道双侧和生产路单侧布置农田防护林,可使项目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有效降低风沙影响,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

(3)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路林沟相间成网的美丽格局,为项目区居民营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总之,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及田间道路、防护林工程配套,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3 经济效益该项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该项目的经济分析宜采用静态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两种指标进行评价。

绥滨农场土地整理效益浅析

绥滨农场土地整理效益浅析

落实“ 十分珍惜 , 合理利用 土地 和切实保 护耕地 的基本 国
策”坚 持占补平衡 , 保耕 地数 量不减 少 , 量 不降 低 , , 确 质 实 现 区域 性耕 地 总量 动 态 平 衡 和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起 到 保
M a ., 01 r 2 1
绥 滨 农 场 土 地 整 理 效 益 浅 析
李 宗良
( 龙 江 省 绥 滨 农 场 水 务 局 , 龙江 绥 滨 黑 黑 16 0 ) 52 3
[ 要】 绥 滨农 场土地 整理 项 目作 为黑龙 江省 三 江 平原 东部 重 点 灌 区 土地 整理 工程 。通 过 摘 近 2年 的 实施 , 社会 、 态、 济等方 面产 生 了较 好 收益 , 对 实施后 几 个 方 面进 行 了效益 分 在 生 经 并 析, 供参 考 。
Ke r y wo ds: ln o s l a in;b n fta ay i ;S i i r a d c n oi t d o e e n lss u b n f m i a
1 社 会 效 益 分析
1 1 土地 整理 项 目建设期 的社 会影 响 .
土 地 整 理 项 目在 绥 滨 农 场 已实 施 2a 在 实 施 的 过 程 , 中产 生 了较 好 的社 会 效 益 , 项 目建 设 工 程 中调 整 土 地 在 利 用 和农 村 经 济 结 构 及 产 品 结 构 , 项 目建 设 资 金 注 入 在 和 优 惠 政 策 的 实 施 过 程 中 , 动 项 目区 的 经 济 发 展 和 提 拉
提高了 1 等级 , 个 由原 来 的 6等 地 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 7等 地 , 贯 彻 对
高人民生 活质 量。土 地整 理 工作 需 要 使用 大 量 的 物资 ( 包括使用的机械 、 建材 、 材及其 他一 些材料 ) 这 些物 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土地整理中心**年**月*日告目录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1自然条件1.2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3、经济效益分析4、社会效益分析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5、生态效益分析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7、附表: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1自然条件**************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

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

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

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

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

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

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

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目区农业总产值***万元,人均年农业纯收入***元。

项目区内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和棉花为主。

项目实施前该地区复种指数为**%。

总之,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人均收入较低,属典型农业欠发达地区。

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本项目效益分析对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项目经济评价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遵循费用与效益计算对应一致的原则,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以静态分析为主。

3、经济效益分析3.1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耕地面积由***公顷增加到***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原有耕地整理后增产效益、新增耕地效益和省工效益,因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和棉花,从种植这三种农作物增加的经济效益作经济效益分析如下:(1)原有耕地增产效益项目区原有耕地面积为***公顷,复种指数为**%,年平均种植水稻***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年平均种植油菜**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年平均种植棉花**公顷,开发整理前平均每公顷产量**千克。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得到稳产和增产,水稻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油菜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棉花每公顷产量提升到**千克。

原有耕地增产效益见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2)新增耕地效益新增耕地增产效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增耕地产出的效益,二是由于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原有耕地扩大复种指数后增加的效益。

新增耕地增产效益见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原有耕地复种指数由**%提高到**%后增加的效益见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3)省工效益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内田间水利、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耕作程度大大提高,每亩耕地每季至少可节省*个工日,扣除机械费用后,每个工日按**元计算,年可增加省工效益:*×*×*×*×*=*******元=**万元。

项目区农产品年生产总值为**万元,净产值为**万元,具体分析计算见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项目区农产品年增加净产值:*+*+*=**万元,年新增经济效益:**+**=**万元。

(4)工程费用项目运行成本=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管理费+增缴税金,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工程年维修费+工程管理费+工程年运行费工程年维修费按工程施工费的**%计算,工程管理费按工程施工费的*%计算,工程年运行费按原有耕地**元/亩,新增耕地**元/亩计算。

管理费按新增经济效益的*%计算,增缴税金按新增经济效益的*%计算。

工程年xx=**×*%=**万元工程管理费=****×1%=**万元工程年运行费=(*×*×*+*×*×*)÷*=*万元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万元管理费=**×*%=*万元增缴税金=*×*%=*万元工程施工年运行费用=*+**+**=*万元。

(5)年新增净产值=年新增经济效益-项目年运行成本=*-*=**万元(6)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年新增经济效益为**万元,项目年运行成本为**万元,年新增净产值为**万元。

(7)静态投资回收期:**÷**=*年(8)静态投资收益率:*/**=*%。

3.2开发整理前后居民的经济收入、纯收入的年增长情况(1)开发整理前:居民的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年农业经济纯收入:***1万元居民的人均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元(2)开发整理后:居民的年农业经济收入**万元居民的年农业经济纯收入:*万元居民的年人均农业经济收入:*÷*×*=*万元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区内农民年农业经济收入增加**万元,增长**%,年农业经济纯收入增加**万元,增长**%,人均年农业经济收入增加**元,增长**%。

4、社会效益分析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公顷,开发整理前有效耕地面积为**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后,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为**公顷,其中水田**公顷,旱地**公顷,菜地**公顷,新增有效耕地面积**公顷,新增有效耕地率为**%。

具体见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区新增有效耕地面积**公顷,项目区内水稻等农产品年总产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大幅提升,各类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见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附表7《桐城市尖刀嘴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预期效益分析表》。

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4.3.1排水灌溉改善情况项目区原排灌沟渠全是土质结构,年久失修,淤塞、弯曲、梗阻现象严重,涵闸、斗门未配套,渠道渗漏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低,沟与沟之间脱节,排水不畅,农田地下水位高,原利用大沙河内圩渗水作为灌溉水源,由于大沙河河床逐年降低,导渗沟内已基本无渗水,灌溉水源紧缺,旱涝渍害时有发生。

现在在**河**河左岸尖**下游**米处建设灌溉站和穿堤涵箱各**座,正常情况下自流引**河水入圩灌溉,干旱年成提水灌溉。

**河水进入**涵厢后进入排水斗沟南侧和北导渗沟南侧的东西向斗渠然后输向南北向农渠最后入毛渠浇灌农田,自上而下统一配水,分片灌溉,沿途配套建设了渡槽、分水闸、放水口等农田配套建筑物。

项目区西北高东南低,布设斗、农、毛三级排水沟,雨季田间涝水及时排入毛沟汇入农沟最后通过排水斗沟排出项目区。

项目区排涝标准可达到**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灌溉保证率达**%。

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全面改善了项目区的排水灌溉条件。

4.3.2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通过房屋拆迁,拆迁了分布在田块中间的零星村庄,建设了中心村庄,总拆迁面**平方米,(其中楼房**平方米)。

设臵**个居民点和**个小学用地。

建设了村庄道路,配套建设了居民用水、供电、排水设施。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庄、渠等综合治理,项目区随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优美田园景观,全面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4.4.1项目区土地整理复垦后,耕地总面积增加到**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住宅用地**公顷,占**%;其他农用地**公顷,占**%。

具体见下表项目区复垦整理后xx结构调整表住宅地类面积比例(%)耕地**用地**其它农用地**(单位:公顷)4.1.2、土地权属调整原则(1)公正、公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2)坚持各村位臵和土地总面积整理前后基本不变;(3)尊重传统,集中连片,界线清晰;(4)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经营。

4.1.3、土地权属调整具体措施土地整理前,**土地整理中心和**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进行调查登记,核实土地的地类、面积、界线和权属。

项目区内土地均属区内各村集体所有,区内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由各农户经营,各农户与村集体签定了承包责任书。

各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坐落、四至、面积、期限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承包协议书中均有记载。

项目区内土地地类、面积准确,各村、各农户之间的土地权属关系清晰、界限分明。

项目工程完成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整理后土地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并公告。

土地整理后,村与村之间少量不规则的村界、相邻两村的插花地可采用在村界两侧等面积、等质量原则调整,不相邻村的插花地可采用等面积、等质量原则通过各自相邻的村依次调整;农地权属在稳定经营承包权的基础上,按整理前后土地数量质量相当原则进行调整;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使用,或承包给土地经营大户,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