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目前我国土地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好的系统工程,得到广泛的认同,项目资金投入量日益增加。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判断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现阶段土地整理的实践内容看,主要通过投入资金,调整土地结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调整土地权属和道路、沟渠综合建设等方式,达到以下几项目标[2]:①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增加有效耕地面积;②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通过加深农田土壤耕层,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提高农业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③通过道路、沟渠等综合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④归并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将项目结合农村村容村貌建设,合理规划废弃建设用地复垦,在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的同时,通过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⑤复垦废弃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⑥划定地界,确定权属;⑦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区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更加畅通。

从以上7个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目标强调经济效益,弱化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且在土地整理项目设计中,很少进行景观设计方面的考虑。而土地整理的成动与否,需要考虑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和可控制,若其中一项或几项单项效益水平不高,需要在土地

整理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通过复垦荒草地和坑塘水面增加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为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农田水利配套建设,道路、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产出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和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能够改变以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低水平利用土地的不良状况,有效地开发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改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土地的整理,形成大面积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土地,有利于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形成一个新型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当地人民走科技化的致富道路,同时新兴的种植方式对提高区外耕地的产出水平也有指导和带头作用;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通过增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促进农村的稳定和保障农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普及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等法规,使群众学习到更多土地方面的知识,真正让农民了解土地,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土地。也便于政府部门在以后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提高行政效率[3]。

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重要性

从综合效益评价角度分析,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项目前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综合考虑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评估,明确影响土地整理项目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高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有利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土地整理前效益的预测和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和讨论,有利于我们探讨一种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的更为有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方法,为今后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供科学的借鉴。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土地整理概况

1.土地整理制度技术沿革

土地整理作为人类利用土地的一项基本活动,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历史,随着土地整理的多目标性和多动能性的发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法、德等国家在欧洲属于较早进行土地整理的国家。“土地整理”一词最早问世于德国,该概念首次出现在1886年巴伐利亚王国的法律中[4]。在英文中,与土地整理相似的称谓很多:目本和韩国等称之为Land Rejustment[5],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以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称之Land Consolidation[6],加拿大等称之为Land Replotting,澳大利亚和尼泊尔等称之为Land Pooling。尽管称谓不同,但至少表明它是土地利用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一。对土地整理的性质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认为,土地整理是一项技术,在葡萄牙,土地整理被解释为:通过归并地块,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土地细碎化,解决土地空间结构问题的技术;也有学者认为:“土地整理是一种城市发展安排的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对地处城市发展边缘的区域,通过统一规划设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划分街区、开放空间和建筑用地。出售一些地块提供资金支持,一些地块返还土地所有者。还有观点把土地整理项目解释为一种乡村发展活动,认为综合的土地整理项目在地域上被界定为乡村土地开发活动。此外,还有认为土地整理是一项土地改革措施。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土地整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在19世纪及其以前,德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农地的分散、畸零,实施集中连片的措施,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又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开展乡村土地整理。近年来俄罗斯在土地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土地整理的丰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企业或组织的土地利用方向。(2)编制企业内部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保护的规划方案。(3)编制为消除土地配置不当需要调整并采取具体措施的规划设计方案。(4)依法调整和划拨地块、确认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5)划定特殊自然保护区、休养区和禁区等。

2.土地整理的发展

随着土地整理理论的完善和土地整理技术的规范,各国的土地整理又出现了新的趋势。一般都将土地整理与生态变化和农村发展相紧密结合。将景观生态学原理纳入土地整理理论体系,此外还重视生态多样性在土地整理中的保护,充分意识到了农田生态价值,并且通过法律来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联邦德国颁布了《环境相容性评估法》。据此,凡是依据《土地整理法》第41条规定需要进行土地整理计划方案确认的,无论是建设公用或公共设施,还是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拆除或合并,都要进行环境相容性评估。在比利时,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目是其三种土地整理项目之一。通过土地整理能够改善土地细碎化、生产效率低下状况,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现在各国普遍将土地整理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重视土地整理的对乡村发展的持续推动,如德国的村庄更新特别强调与整个农村的建设及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强调道路及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强调通过村庄更新使农村具有与城市同等的吸引力。

二、国内土地整理概况

1.土地整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土地整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66年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但系统的研究的开展比较晚,土地整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正式提出和运作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土地整理概念[7]:即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并明确“国家鼓励土地整理”以来,土地整理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部相继批准了贵州遵义、河南巩义和四川遂宁等20个国家级土地整理示范区,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土地整理在集约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五”期间是中国土地整理由起步到较快发展的阶段,土地整理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土地整理基本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比较稳定投入的转变。自2001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共计2259个,总投资近290亿元,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通过项目对约158万h㎡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整理,预计新增耕地37万h㎡,基本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7]。

2.我国的土地整理的现状

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故我国的土地整理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化程度高,人口稠密。土地整理策略主要表现为加强农地整理,增加和保护现有耕地。推进城镇土地整理,高效集约利用土地。针对中部地区的光热资源较好,降水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等特点提出该区的土地整理重点为土地整理与治理盐渍、洪涝灾害相结合,提高耕地质量;土地整理与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改善土地生态条件。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广布,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土壤侵蚀面积大,水土流失仍然严重,部分地区沙漠化、盐渍化及草地退化问题突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决定了该区土地整理重点应为生态和资源的保护用[8]。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土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土地整理将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存在诸多的制约,土地整理对中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处于初创时期,法制、体制、机制均不完善。土地产权不清晰,资金运行模式单一,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缺乏生态观念。这些都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土地整理事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分析

土地整理的包括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因而长春市2006年土地整理项目以农用地整理项目为主。农用地整理主要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等,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的迁并等。土地整理实施后将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效益。因此,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来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

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就是要使有限的投入尽可能的生产较多的产品和服务,表现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收入增多。

表2.1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为客观地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具体应包括增加农地面积(公顷)和农地增加率、增加耕地面积(公顷)和耕地增加率、增加耕地带来的收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公顷)和有效耕地增加率、整理耕地面积、整理耕地带来的收益、农地单产增加值、农民年纯收入增加值、项目区总产值增加量、土地利用率增加值、机械化作业率增加值、静态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等14项评价指标。

长春市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量为主,因此,仅选取如下10种指标作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见表2.1。

第二节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产生的宏观或微观的社会效应。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生态评价是相辅相承的,开发地区对其自然和经济优势开发得越充分,社会机制就越好;社会机制发挥越好,经济与生态效益也就越明显。基于此,在土地整理经济与生态评价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效益评价,要全面分析开发地区的综合效益状况,做到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决策。

为客观地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益,在社会效益评价中,具体应包括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增加量、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农业劳动力产率增量、人均农地面积增加量、人均耕地面积增加量、道路密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量、居民支持率等8项评价指标。

目前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评价主要还是采用定性描述进行。确实,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很难像其他的效益一样用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在社会效益的定量化并建立度量标准方面,国内外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许多尚未克服的困难。这种困难也影响了对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做出精确的评价。不过,从研究的角度看,还是可以选择一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尝试选择一些能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见下表:

表2.2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理过程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景观格局的变化、原有水系的改变、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转换等。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要素为基础,着重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和动能评估并提出整理的方向和措施。为客观地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后,在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效益,在生态效益评价中,具体应包括小气候变化、土地质量变化、田块规整率增加值、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值、灌排保证率增加值等5项评价指标。

土地整理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之中,因此,评价因子的选取需要结合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过程影响的分析,选取最能反映土地质量差异和生态动能强弱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如下表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表2.3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

第一节研究方法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于更深刻地认识土地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更科学地评判土地整理工作的成效和得失,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静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各地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手段,考察土地整理项目在微观上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在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从而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益,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当地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各地应因地制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社会效益分析。在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的社会环境资料的基础上,评价影响人类生活和行为的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

三、生态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分析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各地在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定量与定性分析。定量评价主要计算田块规整程度的改善、人均绿地面积的增加、灌排保证程度等;定性分析是根据上述指标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可能产生的其他后果,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1)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进行研究区的实地调查,广泛收集相关图像数据、统计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等,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为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应用极值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去除量纲,便于数据的比较、分析。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及评价标准,使评价定量化和科学化。

(4)运用多因素求和法对各个项目区实施后的效益进行比较和评判。

第二节技术路线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产为主。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中,采纳专家的意见选取了10项经济指标,5项社会指标,3项生态指标作为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方法各有优缺点,主观赋权法主观性太强,而客观赋权法对数据齐全行要求较高。由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方法,指标并不统一,故本文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三、指标标准化

在这次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收集到的资料数据量纲差距大,对评价的结果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用极值标准化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指标标准化。四、多因素求和法确定评价结果

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在指标标准化和各因素权重的基础上,应用多因素求和法求取每个项目区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分值

第三节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t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用来解决复杂的多准则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用[9]。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以及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层次分析法要求决策人对每个标准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并运用标准参数识别出决策人对每种决策选项的偏爱程度。AHP 的结果就是一个以优先级排列的决策选项列表,它是在决策人的总体评价为基础上形成的。其优点是:当决策人独特的主观判断构成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评价结果依然有效用[10]。由于层次分析法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目前,层次分析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它的理论特点决定了它在确定土地整理效益指标权重上的可行性。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其中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是目标层(A),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准则层(B),土地质量提高等是对象层(P)。通过分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逻辑归属和重要性的级别等,对它们进行分层排列,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递阶层次结构。

二、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分析每2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重而得出比较矩阵,若两两判断矩阵设为

()

?=ij n n

A A ,其中()1/,,1,2,...=≠=ij

ji A A i j i j n ;()1==ij A i j 。判断矩阵中的标度

值依据T. L. Saaty 提出的1~9比较标度法得到,i, j 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比较时:2个指标同样重要,标度值为1,稍重要为3,明显重要为5,很重要为7,绝对重要为9,相邻判断的中间值为2,4,6,8。根据专家综合意见,通过每2个指标比较评分得出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用[11]:

11

1212122212

.....................??

????=?

??????

?

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三、单层次权重计算

利用方根法求解A 的特征向量,并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判断矩阵的满意程度,满足一致性检验时,所求特征向量就是各指标的权重。首先计算方根向量

=

i w (3-1)

其中

(1,2,

,)1

∏===n m a i n i ij j (3-2)

W 为m 的n 次方根,对方根向量正规化处理,即得权重向量

()1

1,2,3...

...,==

=∑i

i n

j

j w w i n w

(3-3)

四、一致性检验

然后计算两两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3-4)

其随机一致性比率为:CR = CI/RI ,若CR < 0.1,则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说明权重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式中CI 两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max λ-n )/(n-1);RI 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n 查取:

按上述方法,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然后对其进行正规化处理,即可得出该层的指标因素权重,并可知权重分配是合理的用[12]。

)(1

max 1

,1,2,3,..........λ====∑

∑n

ij j n

j i i

a w i j n nw

第四章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土地整理的效益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方面多种因素,还表现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因此,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不固定,需要依照各地实际的情况对指标进行取舍,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当地土地整理项目特点的指标体系。

长春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产地,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故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量为目的,在侧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因而,在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过程中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其中的指标也较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多。

第一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选取评价指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中选取了经济效益10项、社会效益5项、生态效益3项。见下表

表4.1 长春市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中,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是目标层(Z),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准则层(X),耕地面积增加等是对象层(X i)。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逻辑归属和重要性的级别等,对它们进行分层排列,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上述土地整理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如下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见下图。

-------------------------------------------------------------------------------

-------------------------------------------------------------------------------

图4.1 土地整理效益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

第二节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已经建立好的层次结构,依据目标层与准则层、准则层与对象层之间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即以上一层某元素为准则,它对下一层诸因素有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比较下一层诸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本文应用专家调查法对所涉及的土地整理效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的进行划分及确定分值,即由专家采用9级标度法(标度含义见图3-1)通过打分赋值,并经过数据统计处理而来的,以确保数据及最终结果的科学性。

土地整理项目

综合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增加耕地面积 增加耕地带来

的收益 整理耕地面积

整理耕地带来

的收益

土地利用率增加值 项目区总产值

增加量

每单位农地收益增加 单产提高

静态投资回收

静态投资收益

小气候变化

土地质量变化

田块规整率增

加值

新增耕地供养

人数

人均耕地面积

增加量

新建道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量

居民支持率

目标层

准则层

对象层

下面建立准则层与目标层以及次准则层与准则层之间的判断矩阵(见表4.2、表4.3、表4.4、表4.5,其中W 、λmax

、CI 、RI 、CR 含义与前同):

1、 判断矩阵Z ─X

表4.2 判断矩阵Z-X 各评价指标之间成对比较

2、判断矩阵A —A i

表4.3 判断矩阵A —A i

3、判断矩阵B-B i

表4.4 判断矩阵B—B i

4、 判断矩阵C—C i

表4.5 判断矩阵C —C i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二、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

以上矩阵计算中均采用近似算法中的几何平均法(又称方根法)测算土地整理效益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1.用公式3-3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 i ;

2.用公式3-4计算M i 的n 次方根W i ;

3.用公式3-5对进行归一化,得向量W i =[ W 1, W 2, ….W n ]为所求特征向量,即权重向量;

4.用公式3-6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

四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已在表4-2、表4-3、表4-4、表4-5的W 列中给出。 三、计算一致性指标

虽然已经构造了判断矩阵,但所构造的矩阵的合理性如何却不易看出。因此就要进一步应用公式3-1和公式3-2分别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和相对一致性指标(CR),据此判断所构造判断矩阵的逻辑合理性即一致性。计算结果见表3-1、表3-2、表3-3、表3-4中的“指标”列。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四个判断矩阵的相对一致性指标都是小于0.1的,即这四个判断矩阵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亦即逻辑合理性较好,不需重新构造判断矩阵。

即使这四个判断矩阵都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也不能断定这四个判断矩阵所构成的总体也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必须通过计算总体相对一致性指标来判断总体的一致性情况。所以,仅仅计算这四个判断矩阵的相对一致性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计算总体的相对一致性指标。

其计算公式是:

1

1m

j

j

j m

j

j

j a CI

CR a RI

===

∑∑ (4-1)

即: CR=(0.549×0.097+0.236×0.014+0.206×0)/(0.549×1.49+0.236×1.12+0.206×0.58)=0.047≮0.1

所以,总体也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以,第三步计算所得的权重即为各因素对其上一层因素的影响权重。

四、综合权重计算

通过判断矩阵获得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值X,其列向量为X=(A,B,C),同时记对象层各因素对应于准则层因素的权重向量为Xi =[ Ai, Bi, Ci]。

则合成权重即次准则层各因素对目标Z的影响程度的权重向量为:I=XXi得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4.6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综合权重

第三节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

一、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以长春市2006年土地整理项目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长春市土地整理工作的现状,通过对各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以九台项目区、农安项目区、双阳项目区、榆树项目区作为研究对象。以收集到的这四个项目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文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地形图、权属图等一系列文字和图形资料为基础。将收集到的图形资料用扫描仪扫描成计算机图形文件,用MAPGIS进行矢量化处理和空间分析。通过对各土地整理项目区资料的分析处理和实地调查研究,得出一系列指标的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长春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表4.7 各项目区土地整理数据[13-17]

五、处理数据获得项目各项指标得分

对收集到的项目区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各项指标的数值差异不等,尤其在量纲上差异很大,这将会使部分指标的作用被屏蔽,进而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因此,采用极值标准化对数据进行处理,求取项目各项指标得分,同时去除量纲的影响。

极值标准化公式为:

%min

max min 100X X X X Y ij ij ?--=

(ij X 为评价指标的变化值,max X 为同一指标中的最大值,

min X 为同一指标中最小值,ij Y 为评价指标的得分。若ij X 相等,则ij Y 为100%)

表4.8 项目区各项指标极值标准化得分表

六、多因素加权求和评价项目区效益

得到项目各项指标得分后,应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法求取各个项目区的综合评价分值。分别得到各个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评分,比较各个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效益。

将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与该指标的权重相乘,作为在该项目中这项指标的最终评价得分。将同一项目区的所有指标得分相加,其和为该项目区的综合得分,

公式:∑=j

ij ij

W Y E ,(ij E 为最终效益评价分值,ij Y 为评价指标的得分,

j W 为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 *****土地整理中心 **年**月*日告 目录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1.2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 3、经济效益分析 4、社会效益分析 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 5、生态效益分析 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 7、附表: 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 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一、“新基建”的概念内涵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 “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 “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

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新基建”实施的意义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5G 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产业数字化。 “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三)加速构建智慧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对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意义重大。 四、“新基建”建设内容

土地开发验收报告

我国西部某场二连等6个连队土地整治(节水灌溉)项目 初步验收报告 西部某场土地整治项目初步验收组 2012年 9 月 28 日 一、初步验收工作情况 1、参加验收有关单位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由我国项目实施管理领导小组主持,项目办公室(西部某场)具体承办。参加验收的单位有师、团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监理单位、质量监 督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实施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 2、验收组成员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组组长由师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担任。验收工作组分 综合资料组、工程质量组、财务组、组成成员名单为国土局、水利 局、审计局、农业局、监察局、财务 局、发改委、设计院、质量安全监督站、 国土局。 3、验收依据、时间、方法初步验收依据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竣工验收规程》。

3.《某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试行)》。 4.《某省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自查工作》等。工程质量两组、财务组、综合资料组。 1.工程质量组:按照工程批准设计内容,对工程规模、建设标准、工程量及 工程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施工记录,监理报告及质量评定,档案 资料进行了抽验,并对首部泵房、机电井、过滤器、地埋干管、地面支管等材料进行了外观检查和实际布设计情况抽验。 2.财务组:通过对会计凭证、原始票据及项目工程财务决算报表的检查, 对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财务核算及 科目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 3.综合资料组:通过翻阅项目竣工报告、可研报告、项目立项申请、批准文 件及变更设计批准文件、规划设计和预算书、有关项目的合同书、协议书 和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标有关文件及资料、项目工程监理单位 提交的监理资料、项目工程施工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项目材料预算与审 计报告、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项目实施单位 总结报告及与工程有关的影像资料等有关档案资料,检查项目档案资料是 否齐全。 二、制度执行情况 1. 公告制

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总结报告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双坪村土地整理项目 施 工 总 结 报 告 编制单位:重庆昌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年11月1日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北部,涉及三教镇的双坪村狮子山社、石碾沟社、瓦店子社、雷打石社、王家桥社、张家坡社和高牌社。项目区东西长约3.2km,南北宽约 3.6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0′25″~105°52′20″,北纬29°29′53″~29°31′51″之间。项目区东以永铜公路为界,西以坪村石碾沟社的溪沟为界,北以双坪村与永坡村交界处的苗圃为界,南以双坪村与利民村的村界为界。项目区范围线主要是以权属界和地类界为界线。 本项目于2009年由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申报,同年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于2010年批复为市级土地整理项目,批准该项目建设规模为433.61hm2,新增耕地为37.83hm2,总投资1223.82万元。该项目由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重庆瑞升资产土地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该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入库备案后于2012年2月进行公开招投标,由重庆昌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并由重庆渝兴监理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监理。 由于“西三环”(永川-铜梁)高速公路在该项目入库备案后规划南-北方向贯穿整个项目区,在项目区内征地面积为15.65hm2,造成项目建设规模减少,部分原规划的道路、沟渠等工程因西三环建设需要调整线路或取消修建。 由于项目区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耕地进行了流转,采用集中经营方式,导致原设计的土地平整工程实施方式不适宜现在的经营方式,需对土地平整工程位置及设计方式进行调整。 经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请示,并征得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意见后,同意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变更,因此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重庆瑞升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双坪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变更。 本项目原规划设计总投资为1223.82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1069.46万元,占总投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东云浮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 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

智慧教育的含义和内涵

智慧教育的内涵 欢迎关注教育技术读研笔记的博客,期待和您交流!概述 (1)智慧的含义具有以下几个观点: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文语境中,智慧是用Wisdom一词表示,剑桥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学者祝智庭认为,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精神内核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智慧强调文化、认知、体验、行为的圆融统整。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提及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2)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 (3)Smart Education 如IBM智慧地球(2009)对智慧教育的描述:灵活交互的学习环境(SMART IS 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通过教育网站访问世界一流的数字资源的课堂(SMART IS Accessing world class digital content via online education sites);使教师管理者能够、发展高价值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SMART IS Shar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从目前国际上用词习惯来看,Smart Education主要是指技术支持的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with Technology) ,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虑及国际用词习惯,用Smart来代替Wise/Wisdom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摘要:土地整理是一个涉及面广、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 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对此,本文将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业内人士提 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影响 我们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为了使耕地总量的动态能够平衡,对土 地进行可持续的运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土地整理。在施行土地整理这个项目的 过程中要对自然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与我们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符合。 那么在实施项目的进程中怎样才能使生态、社会、经济的效益协调发展就成了人 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或 国家,对土地的需求及利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 际情况,1998 年原国家土地局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 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 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郑拥军认为,科学的土地整理概念应该是,在一定的 区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 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理顺、综合整治的过程,以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工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为 了全面整合实际工作,就要从多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和分析。从生态学的 角度出发,土地整理过程是突破传统结构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就必然会对周围 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都会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充分认知相关影响因素,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构更加 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整理标准体系。 第一,土地整理对水源的影响。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 物措施,都会对水文结构形成影响,尤其是区域内水源的分配效果以及水环境的 基本质量,这也是造成安全隐患和威胁的关键点。 第二,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数量结 构和空间布局产生制约,植被的砍伐以及迁移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第三,土地整理对土壤产生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最直观的影响因素就是土壤,不仅会改变其原有的结构,也会对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等产生不可逆的破坏,甚至会造成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土壤推广加剧问题等,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严格 约束,否则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生态过程。 第四,土地整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大气污染以及小气候过程,会造 成区域内大气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标准[详]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依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规程,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郑凌志、刘仁芙、佟绍伟、余曙、朱德举、江峰、王磊、高永、陈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目录 1 范围 2 验收条件 3 验收组织 4 验收依据与内容 5 验收程序和方法 6 技术档案 附录 A 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内容 附录 B 主要成果内容、格式 附录 C 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管理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条件 2.1 项目实施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土地 开发整理任务,经自验合格后方可申请验收。 2.2 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文字部分、附表、附图和附件。 2.2.1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2.2.2 附表,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见附录B。 2.2.3 附图,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或地籍图。 2.2.4 附件,包括: a)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及批准文件; b) 项目合同;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这里给大家。篇一:土地整治项目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 ××市××区四联村、新晓村土地整治项目 地形测绘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 编写者:××× 审核者:××× 审定者:××× 编制日期:20XX年5月8日 目录 1 测区概况....................................................... . (1) 2 作业依据....................................................... . (2) 3 基本要求....................................................... . (3)

4 已有资料....................................................... . (3) 5 作业流程....................................................... . (4) 6 基本控制测量....................................................... . (4) 7 图根控制测量....................................................... . (8) 8 地形测量....................................................... . (8) 9工程测量....................................................... .. (10) 10 成图规格....................................................... .. (11)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 研报告正式版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农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xx大和xx 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时,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大力开

展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滇中高原东南部, 位于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辖4乡10镇163个村委会(社区),人口44万,土地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据XX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这种矛盾越来越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及效益分析问题 摘要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和农业改革。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 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 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关键词: 土地整理;模式;效益; 分析

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作为一门学科, 土地整理目前尚不存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关理论与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外的土地整理在目标、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 但实践证明, 土地整理不仅可以使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景观, 同时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提供优良环境。所以, 我们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定义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四者的综合。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重点为农村地区的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 其余如建设用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等开展并不广泛, 故本文所指土地整理效益仅指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效益。 1.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现行模式 现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实施→验收→移交→归档”这几个过程。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机构、项目五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告制)、项目施工、项目设计变更、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审计、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移交、项目档案管理等。 (一)前期工作 主要是项目申报、项目区测绘、设计、论证、立项等工作,项目的前期工作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实施,因此在前期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管理中各环节的有关工作,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镇申请→整理中心现场踏勘、论证→符合条件的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备选库→拟选上报项目→在征求乡镇、村委、群众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方案→测绘、设计→方案公布→方案公布后无疑义→上报审查→论证、立项。 (二)实施管理工作 项目实施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一个原则,落实四个控制,抓好

土地整理项目监理阶段性工作总结

高压线路2 2400(米) 地整理项目监理阶段性工作总结 克什克腾旗宇宙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该镇的刘营子村,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 50 ‘ 08〃一 117° 56’ 39〃,北纬 43° 30 ‘ 41 〃一 43 ° 33 ‘ 29 〃。四至为:东至林西县边界, 南至杨家大院和杨树林自然村,西到热水开发区,北至集通 铁路边。建设期限约15个月左右。土地整理面积为199 25亩, 新增耕地面积2770亩, 新增耕地率达到13%。 项目总投资2 18 8万元,平均亩投资为110 0元。 、工程概况 1、土地平整工程 : 土地平整1 7 3 . 5 8万m3 土地翻耕1 8 4 . 6 8 hm 2、农田水利工程 新打机电井86 井房89 座) 农沟35 排水井8管道13 424 9 .2(米) 给水栓1 56 斗沟18 46 .3(米) 米)

低压线路18800 米) 3、田间道路工程。 新建田间道路132 7 5(米) 改建田间道路354 5(米) 新建生产路2619 0(米) 改建生产路1950 米) 4、农田防护林工程 乔木栽植7 . 46(万株) 5、设备购置 水泵89(台套)变压器45(台)高压线22400 (米)低压线18800 (米) 、监理组织机构 1、公司派驻项目区监理部承担该项目的监理工作。 、监理人员配备情况: 由两名常住监理工程师组成, 位是从事多年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监督的水利高级工程师王维全同志,另一位是从事多年林业、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和监督的林业高级工程师王立业同志。并且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又增加了两位监理人员,一位是从事多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并有一定管道施工经验的监理赵云甫同志。另一位是从事多年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表1 “新基建”概念发展时间脉络 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 “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 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 “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 不仅促进中心城 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5G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 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 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 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三)加速构建智慧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 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 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意义重大。 四、“新基建”建设内容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 加速产业数字化。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精确定 位、有效管控 促进对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 领域5G 建设内容 1、机房、供电、铁塔、管线等的升级、 改造和储备。 2、5G基站、核心网、传输等的基础网 络设备研发与部署。 3、5G新型云化业务应用平台的部署, 务以及各种垂直行业应用 的协同。 4、围绕5G的工业互联网新型先进制造 网络环境。如物联网云、网、端等新型基 础设施,围绕车联网的车、路、网协同的 基础设施等。 与新业 目标 三大运营商预计年内建设超过 55万个5G 基站1o 2020至2022 年,投 资将逐步上升,到 建成基本覆盖全国的计需要5G基站 个,以每个基站平均直接拉动基站投资约 2025 年, 5G网络,预 500 万-550 万 50万元计, 2.5万亿元。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doc

叶县2010年度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施工档案工程竣工资料 工程名称: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第八标段案卷题名:工程质量评定资料——农田水利工程 编制人: (共一册第一册) 河南华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月日

目录 一、项目质量评定资料 1、完成工程量清单 2、施工总结 3、单位工程验收签证 4、分部工程验收签证 二、工程管理资料 1、工程开工报审表 2、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进度报审表 4、原材料进场报审表 5、机械进场报审表 6、竣工图 7、施工月报 8、影像资料

叶县2010年度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施工八标段 完成工程量清单

子长县史家畔乡沟道土地整治项目Ⅰ标段 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子长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 陕西九鼎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我公司承建的子长县史家畔乡沟道土地整治项目Ⅰ标段工程,自二0一四年三月份开工以来,在整理中心的领导下,陕西九鼎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驻子长县项目部的正确指导下,当地村民委员会的密切配合下,经我公司参加本项目全体员工紧张有序的施工,该项目主题工程已完工,现将本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合同工程概况: 此项目位于子长县史家畔乡丹头及史家畔村,项目区位于秀延河的一级子沟丹头沟川道,以洪级地貌为主,海拔高程在900m~1100m左右,地面坡度6°~15°,属微坡地,土壤类型以黄棉土、淤土为主。距子长县城约50公里,隶属史家畔乡所辖。项目区所属的丹斗村和史家畔村两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丘陵地带,施工前交通十分不便,施工后交通便利、将大大改善当地村民出行耕作,边界清楚,土地权属明确。主要项目包括: 1、合同工程量: 土地平整工程:平整土地166048.41m3、客土回填197421.20m3、天面翻耕37.81hm2、田坎修筑61944.72m3. 农田水利工程:新修4.5m×2.6m排水干沟(一条)2375.90米、1.0m×1.5m 排水支沟(5条)693.90m 、新修排水暗涵92.00m及80m×80m闸门一座、坝体加固一座、溢洪道加固一座、排水干沟跌水及排水支沟汇水口、竖井及以上护栏修复。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可以使农业增收增效,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并重转变[1],由最初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2]。在国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观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内容,这对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3]。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分析是可研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定一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一个基本标准;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景观效益是评价整治建设给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的重要元素。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综合效益分析

1.1社会效益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区域,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需结合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中低产田面积减少率、复种指数、新增耕地面积、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粮食单产增加量、土地垦殖率、机械化作业率和群众支持率等8个评价指标[4](表1)。 1.2经济效益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5]。土地整治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现有耕地的地均产出水平和新增耕地的新增土地产出能力所带来的收益增加。经济效益可从现有耕地增产产值、新增耕地产值、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分析[4](表2)。1.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6]。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可从灌排保证率增加值、旱涝灾害控制率等方面加以分析[4](表3)。1.4景观效益景观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后带来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的舒适景观,给当地居民带来舒适感,生存环境改善。景观效益具体是指能使农村各要素和组成部分种类大小、形态、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