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丹柯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优质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优质导学案

课题:《丹柯》《炼金术士》(小说主题)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主题以及常见的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题与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多角度分析思考。

重点难点1小说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2小说主题的实现手段。

学法指导以教材为范例,多角度分析探讨小说主题,领会创作者意旨的同时生发自我思考。

【课前预习案】一、字词积累祈.祷(qí)荒谬.(miù)不妨.(fáng )深邃.(suì供.应(gōng )弥.天大谎(mí)黏.泥(nián )龌龊..(wò,chuò)着.迷(zháo )羊圈.(juàn )名副.其实(fù)二、文学常识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

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_母题____。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___母题___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_。

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__或是___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思索(或思想)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_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5、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知人论世■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_的奠基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教案(系列二)

《丹柯》教学设计(第1)教学目标1.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3.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1.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2.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教学难点:3.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这是我读小说的一点感受(幻灯):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学是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

二、作者介绍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高尔基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超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三、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丹柯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丹柯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5) 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学和艺术活动,如看电影、参观展览等,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七、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 推荐阅读:提供一份详细的阅读书单,包括本单元涉及的外国小说作品以及其他经典外国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3)实践操作:请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欣赏小说作品的方法,分析一篇未学习的外国小说作品,并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
(4)创意发挥: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篇短篇小说,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5)小组讨论:请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一起,就本节课学习的外国小说作品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当堂检测,这将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外国小说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外国小说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社会。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外国小说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学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外国小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外国小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教案

《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丹柯形象,把握小说基本主题;2、分析族人形象,多元解读小说主题;3、理解小说主题的永恒性。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多元化主题。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丹柯在小说中的多重身份变化;2、研读小说结尾,理解崇高的悲剧英雄形象;3、理解族人在小说中的身份变化;4、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教学过程】【导入】(知识链接)PPT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部作品之所以永恒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独一无二的意义强加于不同的人身上,而是因为它对同一个人提供许多不同的意义。

”(特别关注这段话中的四个关键词:作品、永恒、不同、不朽。

由此切入到本篇课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导入课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丹柯》这篇小说,完成一场小说主题解读的精神之旅。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PP T在正是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位伟大的哲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两位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艺术或者说文学作品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该通过形象传达出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解读不妨从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丹柯着手。

(为小说解读提供理论的基础:“形象大于思想”。

可见人物塑造是主题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解读人物是解读主题的最好手段。

)一、从丹柯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预习反馈)通过课前预习和学案练习,我们看到丹柯具有哪些身份?有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展示你所读到的丹柯身份。

展示内容预设:美男子、族人的朋友、领导者、骄傲的勇士、英雄、悲剧英雄……(通过寻找丹柯多重身份的变化,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设疑激趣,贯穿全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身份呢?为什么他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小说吧。

(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英雄的出现1、丹柯刚出现时,小说是怎样来描写他的?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

人教版2017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 教案

人教版2017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 教案

《丹柯》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丹柯的英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3. 探究和掌握主题实现途径。

4. 学习主人公的宝贵的英雄品质。

作者与背景介绍:1. 作者高尔基高尔基,1868年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在11岁时便外出谋生,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圣像作坊的学徒,在轮船上帮过厨,做过脚夫、锯木工人、园丁面包师等。

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于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开始文学创作。

20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吗,并在创作中将丰富而复杂的下层社会生活经验同俄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

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 创作背景《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塑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第一课时导入: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一部好的小说除了能为我们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更能让我们在放下后与捧起前判若两人!”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小说——高尔基的《丹柯》,创造我们自己的变形记。

正字音扫清阅读障碍虬曲篝火轧轧的相声疙瘩颤抖战栗学生自由诵读文章,复述并梳理小说情节明确:1文章讲述一个领袖带领族人走出困境,走向自由和光明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梳理故事情节:开端:族人陷入困境,彷徨失措之时,丹柯挺身而出,鼓舞族人。

发展:途中,困难越来越多,族人开始抱怨甚至围攻丹柯。

高潮:丹柯不计得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

结局:族人欢呼着走出了困境,忘却了丹柯,其中有一个人因为恐惧把丹柯的心踩碎了。

再读小说,提出疑问让学生再读小说,把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下来。

《丹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教学目标通过掌握本篇小说中所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理解高尔基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在苏联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体味象征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培养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

二、教学重难点:1小说主题的认识以及实现的途径。

2通过改写小小说具体实践如何更好地通过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

三、教学流程1、导入大家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具备“海燕”精神另一位英雄——丹柯。

2、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早年丧父,11岁开始自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

其主要作品有1906年发表的《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期,散文诗《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呼吁“博爱”、“平等”,在他的身上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3、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 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 3).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指名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 4).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像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三单元《丹柯》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三单元《丹柯》

《丹柯》课堂资料【教学目标】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感情;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体会小说主题;3、分析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2、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一、巩固复习:1、作者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笔名的含义是“最大的痛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2、文学知识:《伊则吉尔老婆子》简介: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民族传说的形式出现的,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

腊拉是一个惟我独尊、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杀人不眨眼的暴徒。

只因为一个少女拒绝他的求爱,他便恼羞成怒,将少女推倒在地,用脚踏在她的胸口上,使少女口喷鲜血,立刻丧命。

从此他被人们所唾弃,过着一种生不如死,求死不得的孤独生活,年长日久,终于变成一团在草原上虚无飘渺的黑影子。

故事讲述者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则较为复杂,但她在小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她一身兼有腊拉和丹柯两人的基本素质。

年轻时,她具有坚强的性格,珍惜个人的自由,向往英雄业绩,厌倦庸俗的生活。

高中语文_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国小说欣赏《丹柯》教学设计师:24岁那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报社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吃惊,因为他没有想到,能写出如此出色作品的人,竟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报社编辑说,我们已经决定发表你这个小说了,请你为作品署个名字吧。

高尔基沉思了一会,说,那就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

大家知道,“高尔基”在俄语里是什么意思吗?(师停顿,学生摇头)是“痛苦”的意思;“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

那高尔基为什么痛苦?他又在痛苦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联作家高尔基笔下的一位英雄,他的名字是---------丹柯(学生齐答)。

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1)把握丹柯这个人物形象;2)探究小说的主题;3)学习丹柯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师板书)这一单元的话题是主题。

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5分钟后,我请同学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同位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小声阅读课文,部分同位互相复述故事情节给对方听)师:时间到。

谁给我们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啊?生1: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他们让悲哀压倒了。

在这个时候丹柯出现了,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但他们遇到密林和大雷雨时,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年轻没经验,甚至他们围攻丹柯想杀死他。

丹柯在这种境况下,毅然撕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那颗心也一直在燃烧,给人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丹柯带领族人走出了黑森林,丹柯的心却被一个族人践踏。

师:这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时非常规范,他巧妙地抓住了故事的开端(面临困境挺身而出)、发展(路遇艰险遭受质疑)、高潮(高举红心引领前行)和结局(走出困境被人践踏)。

(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情节)师:这篇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塑造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丹柯。

请问,你从丹柯身上看到了什么呢?生2:我从丹柯身上看到了乐观、自信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丹柯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的同时,小说的主人公——丹柯,这个英雄的形象也因此而显得更加伟大。

丹柯披荆斩棘,率领着疲惫不堪的队伍艰难地行进。

但人群中的怨气和恼恨向他扑来,甚至有不少人想处死他。

丹柯为了表明自己信仰的力量,突然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

这心比太阳还亮,树林在奔跑的人群面前向两边分开。

这个民族终于回到了广阔的草原,而丹柯却倒下了。

他骄傲地笑着,那颗炽热的心散裂开来,变成许多的火星在人间闪亮。

幸福在于梦想,屈原吟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徐志摩叹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漫漫修远的人生之路,需要梦想这一动力,生命之舟需要梦想这一指南针。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难忘的追梦之旅。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为了追寻他的梦,卖掉羊群,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一路奇遇迭起,历尽艰险。

后来,他在一个能把铅变成金子的炼金术士的指引和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见到了金字塔,虽没找到财宝,但却悟出了藏宝的真正的地方。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一篇是以人物为主表现主题的远古传说,一篇可看作是侧重事件表现主题的现代寓言,二者都以很强的故事性传达了哲理思考,但在表现主题时侧重点以及写作手法方向都不同,展示出小说主题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因此,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理解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等。

特别要体会《丹柯》一文中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及对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对悲剧性主题的审美能力,领悟曲折的情节、浪漫的表现手法;体会《炼金术士》主题多棱镜的作用,增强领悟主题不同侧面的能力,以及象征、寓言手法对主题呈现的作用。

第5课丹__柯对应学生用书P2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泥沼.(zh ǎo) 2.桠.枝(y ā) 3.虬.曲(qi ú) 4.黏.泥(ni án) 5.龌龊..(w ò chu ò) 6.喧.响(xu ān) 7.渺.小(mi ǎo) 8.宽恕.(sh ù) 9.怜悯.(m ǐn) 10.合拢.(l ǒn ɡ) (二)多音字 1.压⎩⎪⎨⎪⎧ 压.宝y ā压.板y à 2.轧⎩⎪⎨⎪⎧轧.钢zh á倾轧.y à轧.账ɡá 3.恶⎩⎪⎨⎪⎧ 恶.心ě凶恶.è厌恶.w ù 4.禁⎩⎪⎨⎪⎧ 监禁.j ìn 不禁.j īn 二、写准字形1.⎩⎪⎨⎪⎧ sh āo 稍微树sh āo 梢sh āo 艄公2.⎩⎪⎨⎪⎧ 蜻t ín ɡ蜓t ǐn ɡ挺身朝t ín ɡ廷3.⎩⎪⎨⎪⎧ mi án 绵羊j ǐn 锦绣4.⎩⎪⎨⎪⎧s ī撕碎s ī厮杀 三、用准词语1.宿愿 宿怨 例 句(1)德国足球队十年磨一剑,坚持青训系统三步走,终偿宿愿,捧走大力神杯。

(2)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宿怨,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处于以巴核心冲突之外,而且更加棘手。

辨析宿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也作夙愿。

宿怨:指旧有的怨恨,也作夙怨。

例句(1)面对弱势群体,我们既要有怜悯之心,更要伸出助人双手。

(2)任何一个碰瓷者的特定身份,并不能抹去他们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更不能因此泯灭或降低我们同情弱者、怜惜生命的可贵人性。

辨析怜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如:他的不幸遭遇值得怜悯。

怜惜:怜悯爱惜。

如:怜惜生灵。

例句清华大学在新生报到区外设置了“警戒线”,家长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独自登记入学。

这一举措能否触动家长、警醒更多的人呢?辨析警戒:①告诫人使注意改正错误;②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警醒:①警戒醒悟;②睡眠时易醒、睡不着;③使警戒醒悟。

1.密密层层:比喻布满得没有空隙。

2.筋疲力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3.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对应学生用书P2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简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

11岁时当过学徒,也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7年5月,高尔基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68岁。

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鹰之歌》,散文诗《海燕之歌》,剧本《小市民》《底层》《太阳的孩子》《野蛮人》《敌人》等,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评价:列宁评价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

鼓舞民众,驱散黑暗当时俄罗斯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创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一群族人受到外敌入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是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

在这样的生死险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觉带领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

而在带领族人走出绝境的过程中,族人的忘恩负义与丹柯的自我献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整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却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高尔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与反衬,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舍己救人、一心为公,却没有好下场的悲剧英雄形象。

丹柯⎩⎪⎨⎪⎧⎭⎪⎬⎪⎫族群突然遇难——序幕丹柯挺身而出——开端人们抱怨丹柯——发展丹柯剖胸取心——高潮丹柯力竭而亡——尾声赞颂丹柯的执着和勇气,批判人们的胆怯和无知赏情节小说的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何?[明确] 悲剧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品格常常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因此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比越悬殊,主体的抗争越艰难,我们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与此相应,《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人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终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

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赏人物试分析丹柯这一光辉的人物形象。

[明确]性格特点举例勇于实践,敢于行动,自信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喂!嘿!……对族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甘当领路人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像一群绵羊一样!”对族人失望、鄙夷,虽然愤怒,但仍然坚守信念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

……强烈的火的光芒……舍己为人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

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勇士的称号。

赏环境举例说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 文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第一段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险恶环境,为下文的情节张本。

再如“那些摇摇晃晃的巨人一样的大树发出轧轧的响声,并且哼着愤怒的歌子,闪电在林子的顶上飞舞,用它那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可是马上又隐去了,来去是一样的快,好像它们出现来吓人似的……”这一大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人们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为后文写人们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勇气全无,以致把怨恨发泄到丹柯身上的情节作铺垫。

再如倒数第四段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太阳与黑暗的较量,表现丹柯高尚行为的力量,像太阳一样,把黑暗驱散。

赏语言1.“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请你分析以上这几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 挺起胸膛大声说,说明他说得理直气壮,句句在理,以致族人连歪理都不能讲,使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疯狂,只会说“你该死”。

当然,这里丹柯的话语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激励人们鼓起勇气,若是如此,显然他是失败的,从中可以看出丹柯缺乏说话的策略。

就像古时那位进城时迟到未能进城在城外过夜的师徒一样,老师说得虽然是正理,但听着就是没法让人接受,最终他冻死在城外。

丹柯也一样,道理是对的,但这么讲,谁也无法接受。

所以导致他与族人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试分析上面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这里三个动词“抓、拿、举”非常有味道。

“抓”字,若换成“解”字,则是慢条斯理的,而此“抓”字则体现了迅速、果断;“拿”字,按常规应该是“掏出”,这本来是很难的事情,但作者却有意用“拿”字,把它轻描淡写,“掏心”似乎和到口袋里拿十块钱一样;“举”字与前面的“抓”字呼应,给人一种果断感。

总之,三个字很贴切地传达了丹柯为了大家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

赏技巧1.小说《丹柯》整体上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明确] 1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 象 征人们渴望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愿望2文中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象 征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3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象 征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4)丹柯――→象征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5)其他的人们――→象征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2.小说中的哪些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特征?[明确] (1)运用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