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的古代典籍
《国学经典导读》第七章

29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二,同中见异地描写战争,能写出 每场战争的独特性。《三国演义》全书描 写的大小战争有几百次之多,但作者每每 都能写出各次战争的不同特性,绝少雷同。
30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四)出色的战争描写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三,善于将战争与人结合起来,通 过战争来展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来表现 战争的瞬息万变、波谲云诡。
13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陈寿所处的西晋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司马光 所处的北宋亦是篡权而来,因此必以曹魏为正统。 而习凿齿和朱熹所在的朝廷均为南渡偏安朝廷, 因此必须拥刘,以说明正统的重要性及君权天授 的合理性,强调自身的“汉家正统”,表明政权 的“天命所归”。
14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2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三国演义》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过程。个中原因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一语道破:
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 黜曹魏之禅位,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 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 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
(一)《三国》中的权变艺术
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变通,即权衡事情的利害,作 趋利避害的应变。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 家孟子所说的“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变”一词的注释是:“随机应变”。 作为领导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权变艺术,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 为,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随机应变。
22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二)全书结构宏伟,章法谨严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
这句话表达了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以 柔软的心态去应对,从而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
这句话表达了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追求简单、自然,不要 过于复杂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事情的本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该书的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 其中,第二章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则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第四章则主要探讨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这些章节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 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内容摘要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文献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的对 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精彩摘录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是一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哲学等多 个领域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摘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该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第五章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发展;第六章则重点介 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和外交关系;第七章章则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上 的思想、文化和艺术。这些章节的内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的中国历史脉络。
该书的第八章到第十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品和作家。其 中,第八章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第九章则 重点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流派、运动和代表作家;第十章则主要探讨了中 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这些章节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 中国文学知识体系。
中国古典典籍列表 (依内容分类)-推荐下载

中国古典典籍列表(依内容分类)儒家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它荀子春秋繁露孔丛子盐铁论新语法言新书新序说苑潜夫论中论申鉴颜氏家训大戴礼记朱子语类帝王略论古文尚书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六艺略白虎通义五经异义周易集解易经原典易童子问春秋经传纂例周官新义七经小传大学衍义补经典释文孟子字义疏证汉学师承记经义述闻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今古学考孔子改制考经学历史经学通论国故论衡四书章句集注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抱朴子文子太平经关尹子通玄真经黄帝四经阴符经法家韩非子商君书燕丹子名家尹文子公孙龙子邓析子人物志冰鉴墨家墨子纵横家鬼谷子杂家吕氏春秋管子晏子春秋慎子淮南子鹖冠子论衡风俗通义小说家列女传搜神记西京杂记兵家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握奇经将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武经总要虎钤经何博士备论十七史百将传史家左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战国)国语国榷史通吴越春秋(东汉·赵晔)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册府元龟大唐创业起居注(隋唐·温大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续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宋朝)战国策十国春秋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新元史(民国·柯劭忞)清史稿(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别史战国纵横家书战国国语战国策列女传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越绝书献帝春秋东汉汉末英雄记魏·王粲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华阳国志人物志三国魏·刘邵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唐国史补唐·李肇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顺宗实录唐·韩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通典唐·杜佑通志文献通考五代史补宋·陶岳唐会要宋·王溥地理和地图山海经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衔之)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北户录(唐·段公路)吴地记(唐·陆广微)岭表录异(唐·刘恂)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蛮书(唐·樊绰)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西游录注(元·耶律楚材大理行记(元·郭松年)安南志略(元·黎崱)岛夷志略(元·汪大渊)异域志(元·周致中)星槎胜览(明·费信)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读史方舆纪要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读史方舆纪要(明末清初·顾祖禹)历代舆地图(清末·杨守敬)康輶纪行(清·姚莹)佛家见中国佛典列表文学搜神记搜神后记抱朴子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诗话总龟文章精义修辞鉴衡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论文偶记楹联丛话初月楼古文绪论闲情偶寄欧陂渔话艺概春觉斋论文论文杂记诗品文镜秘府论唐朝新定诗格评诗格诗格金针诗格文苑诗格二南密旨文笔要诀笔札华梁诗议炙毂子诗格缘情手鉴诗格新定诗格流类手鉴诗髓脑雅道机要风骚要式诗中旨格诗格要律诗格续金针诗格诗话总龟前集诗话总龟后集处囊诀诗评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后山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竹坡诗话紫微诗话彦周诗话唐子西文录珊瑚钩诗话韵语阳秋二老堂诗话白石诗说诗人玉屑诗法家数木天禁语夷白斋诗话历代诗话考索诗辩坻春酒堂诗话抱真堂诗话诗筏载酒园诗话围炉诗话古欢堂杂着诗义固说西圃诗说兰丛诗话茧斋诗谈小澥草堂杂论诗龙性堂诗话剑谿说诗瓯北诗话诗学源流考雨村诗话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葚原诗说静居绪言国朝诗话石园诗话老生常谈小清华园诗谈三家诗话辍锻录退庵随笔养一斋诗话养一斋李杜诗话竹林答问白华山人诗说筱园诗话诗概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民国五年无锡丁氏排印历代诗话续编本白石道人诗说沧浪诗话滹南诗话艺苑卮言诗薮姜斋诗话原诗渔洋诗话说诗晬语随园诗话石洲诗话饮冰室诗话风骚旨格诗式本事诗乐府古题要解诗人主客图杜工部草堂诗话优古堂诗话艇斋诗话藏海诗话巩石溪诗话对床夜语江西诗派小序娱书堂诗话时贤本事曲子集古今词话复雅歌词碧鸡漫志能改斋词话苕溪渔隐词话拙轩词话魏庆之词话浩然斋词话吴礼部词话梅磵诗话吴礼部诗话诗谱升庵诗话国雅品四溟诗话归田诗话逸老堂诗话南濠诗话麓堂诗话诗镜总论续诗品答万季野诗问钝吟杂录乐府指迷词源词旨渚山堂词话词品爰园词话窥词管见古今词论七颂堂词绎远志斋词衷花草蒙拾皱水轩词筌金粟词话古今词话介存斋论词杂着赌棋山庄词话蒿庵论词芬陀利室词话白雨斋词话复堂词话论词随笔词征人间词话蕙风词话词洁辑评雨村词话西圃词说铜鼓书堂词话雕菰楼词话灵芬馆词话词综偶评戏鸥居词话张惠言论词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片玉山房词话词苑萃编本事词莲子居词话乐府余论填词浅说双砚斋词话问花楼词话词迳听秋声馆词话憩园词话语华盦词话蓼园词评左庵词话南亭词话词学集成菌阁琐谈词概词坛丛话岁寒居词话褒碧斋词话词论近词丛话湘绮楼评词饮冰室评词大鹤山人词话近代词人佚事强村老人评词玉栖述稚词说卧庐词话小三吾亭词话忍古楼词话海绡翁说词稿粤词雅柯亭词论声执教坊记拓鸡漫志唱论南词叙录魏良辅曲律曲律曲品度曲须知谭曲杂札乐府传声雨村曲话雨村剧话花部农谭藤花亭曲话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宋元戏曲考姓氏百家姓元和姓纂(唐·林宝)艺术和风俗风俗通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剑经茶经棋经推背图医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经金匮脉经肘后救卒方和肘后百一方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科学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业综合类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忘怀录四民月令四时纂要耕织图琐碎录农艺门陈剪农书种艺必用种艺必用补遗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种树书臞仙神隐书便民图纂树畜部多能鄙事农说陶朱公致富奇书农圃六书劝农书天工开物“乃粒”等篇农政全书国脉民天补农书梭山农谱农桑经授时通考知本提纲农则农圃便览三农纪修齐直指宝训郡县农政浦泖农咨马首农言多稼集农言著实植物、农业气象类南方草木状全芳备祖救荒本草群芳谱广群芳谱植物名实图考国家五行农具类来侣经农器谱诸器图说代耕架图说水利、营田类吴中水利书浙西水利书五省沟洫图说筑圩图说几辅河道水利丛书井利图说营田辑要荒政、害虫防治类救荒活民书捕蝗考治蝗全法农作物类禾谱稻品泽农要录江南催耕课稻编释谷甘薯录御题棉花图木棉谱糖霜谱茶经园艺类灌园史汝南圃史花镜笋谱菌谱水蜜桃谱携李谱打枣谱橘录荔枝谱闽中荔枝通谱岭南荔枝谱龙眼谱洛阳花木记花史左编百菊集谱洛阳牡丹记芍药谱金漳兰谱竹谱园冶畜牧兽医类相马经司牧安骥集马经通玄方论马书元亨疗马集牛经大全养耕集相牛心镜要览猪经大全鸡谱鸽经蚕桑、养蜂类蚕书豳风广义养蚕成法广蚕桑说湖蚕述野蚕录蜂衙小记水产类陶朱公养鱼经范蠡养鱼经种鱼经闽中海错疏数学和天文学甘石星经周髀算经五星占灵宪九章算术四元玉鉴太玄经政治贞观政要教育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篇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龙文鞭影蒙求(唐·王翰)鉴略妥注(明·李廷机)幼学琼林(明·程登吉)菜根谭(明·洪应明)声律启蒙(清·车万育)笠翁韵对弟子职程子四箴神童诗童蒙训小学敬斋箴训蒙诗百首童蒙须知训理字训朱子论定程董学则经学启蒙小学诗礼教子斋规名物蒙求范氏心箴历代蒙求算学启蒙总括金璧故事幼学杂箴霍渭涯家训洞学十戒童子礼钱币和泉谱顾烜钱志刘氏钱志碑碣金石集古录(宋·欧阳修)金石录(宋·赵明诚)隶释(宋·洪适)金石萃编(清·王昶)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
民主与教育——精选推荐

第七章民主与教育内容摘要本章包括三节。
第一节民主与人生,从不容维度分析了民主的内涵,概括出民主的三大特征,分析了民主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民主与教育,提出了民主的政治理想只有通过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才能够实现,论证了民主公民应具备的五个素质,分析了民主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第三节教育的民主化,分析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历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如何建设民主的学校。
学习目标1.掌握民主的主要特征2.理解民主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3.理解掌握民主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4.理解民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5.了解教育民主化发展的历程和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节民主与人生研究民主与人生二者关系的原因:1、民主之所以与教育有关联,根源在于民主与人生有关联;教育以人生为本,因此教育要想增加个人的福祉,就必须要认识、分析和反思一切与人生福祉有关系的存在。
2、通过对民主与人生关系的分析,使每一个现代公民意识到:民主,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民主,不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奢侈品,而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一、民主的内涵(一)日常生活中“民主”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民主”是一个高频词,有比较丰富或复杂内涵。
但是也有一些“有限共识”:首先,“民主”是一个褒义词;其次,“民主”是对于“强者权力”的一种限制;再次,“民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二)“民主”的词源西方:democracy, 来自于古西腊文,由demos(地区/人民)和kratos(统治/权力)组成。
我国:古代典籍中,“民主”即人民的“君主” 、“父母官” 或“管理者” 。
《辞海》对”民主”作了如下解释:①原意指人民的权力②庶民之主宰(三)不同政治哲学中“民主”的概念1.对“民主”概念的最早阐述和批评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对于“民主”深恶痛绝,将“民主制”与“寡头制” 、“财阀制” 、“僭主制”等并列加以反对,认为“民主”是“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而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六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 (本章内容分别调整到第二章和第十四章) •第七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教育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 (自学)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与自学) 第十三章 与自学)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 政治结构
•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 结构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尘埃落定》阿来 •《我与地坛》史铁生 •《马桥词典》韩少功 •《棋王》阿城 •《心灵史》张承志 •《人生》路遥 •《小月前本》贾平凹 •《狼图腾》马戎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中国文化概论》有关网站 国学网 佛教导航 维基网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 宝藏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统
• 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 发展 •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四章 中国的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课程说明
2,章节与课时安排 3,目录
4,教学参考书目、文献 5,网站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专题11 《经典常谈》之《四书》第七内容简介+习题+原文

《经典常谈》之《四书》第七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习题演练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④①②⑤③B.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④②①③⑤2.选出填写在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虽然,在中国古代,稍有文化的人都拜读过《论语》,。
,。
在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影响力,《论语》当居榜首。
①《论语》因其言简意赅、句短情长②在民众中口头流传也很广泛③但是通读全书的现代人却不多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3.以下两幅漫画选自蔡志忠编绘的《论语》,请根据要求作答。
(1)小文想对[甲]图中“书呆子”的读书方法做出规劝,最恰当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小锦想用一语来评价[乙]图中的说话人,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仁,不让于师B.德不孤,必有邻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巧言令色,鲜矣仁二、语言表达4.在古人的智慧中体会君子内涵本次活动中,小海和小曙所在小组还从课外搜集了一些古人关于君子的说法,进行组内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典籍介绍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典籍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典籍的影响。
这些经典典籍既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典籍,带您领略其中的博大精深。
《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诸多方面。
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仁爱”、“孝顺”、“忠诚”等。
《论语》对于培养个人品德和塑造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
该书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
通过强调“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观念,倡导了一种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该书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人性的善恶、爱情的曲折等丰富多样的内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真实记录,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文献之一。
该书收录了约300多首诗歌,内容涉及宫廷生活、民间风俗、自然景物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其简练、质朴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古代人民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以英雄豪杰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该书以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争史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
国学经典选读第七章课件

7.4 齐 民 要 术
二、传世价值
书中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选种、浸种 和给水稻催芽等技术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该书在强调因地因时制 宜的同时,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提 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增强土壤肥力,要利用农 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在蔬菜 栽培方面,提出应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 方面,详细介绍了嫁接法;在家畜饲养方面,提出应注意喂料和喂
7.6 梦 溪 笔 谈
二、传世价值
在天文学方面,《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对浑仪、漏刻、 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 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 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的轨迹,计算出月 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的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 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 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 存在等。这些都是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皇皇巨著——科学
内容导读
中国古代科技像一条河流,从发源到汇入世界科学大海,一 直连绵不断,其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中国古代的科 学技术有过惊人的辉煌,只是在近二三百年开始落后于西方。
要了解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著名 科技典籍无疑是值得认真发掘的巨大宝库。据统计,仅中国 古代医药学的著作就有万种以上,数学著作也有上千种,农 学著作近400种。这些科技典籍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在天文、 数学、农学、地理、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各个科学领域 取得的成就,还留下了许多前人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第 一 节
第 二 节
第 三 节
第 四 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代类书《永乐大典》,收录各类著作七 八千种,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 卷,装订ll095册,约37000万字, 是中国 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
? 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分作 6汇典32典6109部,约16000万字,是现存 规模最大的类书。
第七章 中国的古代典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古代典籍最多的国家, 历史上已毁损的不算,仅流传至今的古 籍就约有十万余种,记载和保存了传统 文化的丰硕成果。
第一节 丰富的古代典籍
? 中国的古籍数量庞大,古人很早就已重视 对其分类。古代的图书分类有多种方式, 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经”是指儒家的经典及其注疏, “史”是历史著作,“子”是学术类著作, “集”是诗文词赋类著作。
方志
? 地方志的简称,为记述地方历史、地理、 风土、物产、人文等资料的著作。
? 中国的方志起源很早,《尚书·禹贡》、 《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等是方志的 雏形,东晋《华阳国志》已具备方志的特 质。隋唐时期,开始由官方编修地方志, 至明清修志风气大盛。据朱士嘉《中国地 方志综录》统计,现存方志约有7000多种, 其中清代数量最多,约有5000多种。
类书
? 具有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性质的图书,它辑取群 书资料,按天文、地理、人物、典故、典章、制 度、诗文、辞藻、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各 门类分别汇编,方便检索。
? 中国古代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的《皇览》,现 已散佚。
? 唐代类书《艺文类聚》 100卷,引用唐以前古籍 1400多种。
?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 1000卷,征引书目 l690余 种,分为 55部5426 类,内容十分广博。
史部典籍
?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周直至 清末,历代王朝都设有史官,记述史事, 中国的私家撰史者自孔子以来也络绎不绝, 历代公私史家撰写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 栋。中国的史籍不仅卷帙浩繁,而且体例 多样。《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书籍为l5个 部类,它们是:正史、编年、纪事本末、 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 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 评。
? 加上民国时编撰的《新元史》、《清史 稿》,称作二十六史。
子部典籍
? 子部的名称与诸子有关,诸子在古代典籍中是指 各学术流派的著作。汉代刘歆《七略》和班固 《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分为儒、道、墨、阴阳、 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但后世按四 部分类的子部典籍远远超出诸子范畴。《四库全 书总目》将子部书籍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 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 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 14个部类,其范畴 包括哲学、宗教、科技、类书、杂著等多方面。
经部典籍
? 五经 :最早指《诗经》、《尚书》、《仪礼》、 《周易》、《春秋》,它们相传都经过孔子的整 理,因而被奉为经典。后来,“五经”组成有些 变化,《礼记》代替了《仪礼》,《左传》被并 入《春秋》,但仍称作“五经”。
? 十三经 :《诗经》、《尚书》、《周易》、《周 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孟子》 。
先秦诸子的代表作
? 《老子》、《庄子》、《墨子》、《荀 子》、《晏子》、《管子》、《商君书》、 《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
汉魏六朝诸子的代表作
? 《新语》、《淮南子》、《盐铁论》、 《论衡》、《抱朴子》、《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集部典籍
? 收录诗文词赋等书,《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分为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5个部类。楚辞 是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作品。别集指 个人的诗文集,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及政治家有 编撰个人文集的习好,时代愈往后,个人文集愈 多,明清时代的个人文集多达四五千种。总集汇 集多人的诗文作品,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 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收录先 秦至梁诗文 130余家,700余篇。陈朝徐陵编的 《玉台新咏》收录汉代至梁的诗歌,是继《诗 经》、《楚辞》之后的古诗总集。著名的诗文总 集还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 三国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等。
? 方志的种类很多,有全国性的“一统志”, 省级的“通志”,郡、州、府、县的“郡 志”、“州志”、“府志”、“县志”, 还有“乡志”、“村志”等。有的方志不 以“志”命名,而称图经、记、考等,如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经》、宋代的《太平 寰宇记》、清代的《日下旧闻考》都属方 志类书籍。方志中有许多正史不载的史料, 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史书三大体裁
?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编写 ,被称 为“正史”。
?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编写 。 ? 纪事本末体史书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编写 。
二十四史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晋书》、《宋书》、《南齐 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南史》、《北史》、《旧唐书》、《新 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金史》、《元 史》、《明一处,按其内容 可分成专科性与综合性两种。专科性丛书只收一 个部类的书,如《十三经注疏》为经部丛书, 《古今逸史》为史部丛书。综合性丛书收录多个 部类的书。丛书在保存古籍、方便阅览方面亦起 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丛书是清代的 《四库全书》,它收书 3503种,79330卷,分经、 史、子、集四部,保存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近 代以来出版的大型丛书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 刊》、《丛书集成》,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等。
?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
?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 篇,被抽出单独列名。“四书”最初由朱 熹提出,为儒学的入门读物,明清时成为 科举考试必读之书。
? 经部的典籍除了这些被正式列为经典的儒 家著作外,还包括其他注释和研究经学的 书籍,由于古代经学的地位很高,因此, 历代的经学著述难以胜数。清代乾隆时官 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经部书籍共l773 部,20427卷,分为易、书、诗、礼、春秋、 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个部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