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古代园林(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她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意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

中西方的园林艺术比较:自由与规整。

西方: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

中西方园林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和园林美,其原因有三:(1)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天人合一、人本主义;(2)从园林创作者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诗情画意、几何审美;(3)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内聚性、外拓性。

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狩猎、采集获取生活资料;•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不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此阶段园林的三大特点:1、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

2、封闭的、内向型的。

3、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为主要目的,并非自觉体现社会环境效益。

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成功,世界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

Olmsted•1857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187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此阶段园林与上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四点:•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政府所有的、向群众开放的公园,园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原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城市人群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的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注:以下是老师说的大概的内容,可能有些内容漏掉)
1.简答题
①园林4个阶段及基本特点
②中国古典园林类型(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
③皇家园林的分类并举3个例子
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简答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和自然
美能达到融合)
⑤各个时期园林的特点(主要前四个阶段)
⑥3个重要的思想(天人合一、神仙思想、君子比德)
⑦文人园林的特点转折期宋代并展开说明)
⑧园冶作者是讲什么
⑨长物志作者是讲什么
⑩三山五园是什么
2.皇家园林分析
颐和园P545,p560 中央建筑平面图
填空,介绍几个景点并作延伸
圆明园图
主要体现景点的命名,举出以植物命名的3个、以诗画命名的3个等中央组图,几何情况,每个景点的详细现状,及周边关系)
3.私家园林分析
江南园林当中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
考试形式:在平面图当中填出景点名,选5个对其说出具体位置
并对其介绍分析
4.现代人做的古典园林(20~30分)
①东吴小筑
②齐鲁园
③广东粤辉园
注意:考试内容可能是其中当中任何一个;
画出它的平面图包括建筑、边界、水体、植物、道路等;
注意比例大小关系;
画完后,对景点,景点含义进行文字介绍。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 园林艺术原理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 园林艺术原理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一、园林的概念及四要素。

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由人们观赏、游览、居住的环境。

二、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2、按园林的权属关系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

1、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殷是商朝的后期)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60多年)3、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4、成熟时期:两宋(770多年)5、成熟后期:元、明、清。

(170多年)五、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七、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商朝八、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模式的园林是?建章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上林苑九、生成期的园林特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园林总体规划粗放。

3、三种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支配着人们对于大自然尚保持浓重的神秘性。

对大自然山水风景,尚未构建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

十、寺观园林的特点。

1、绝非私园,除宗教活动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2、在园林寿命上,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而言私庙园林较稳定,如少林寺;3、寺观选址地域广阔,可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道、佛史上规律的现象;4、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靠自然景观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1>善于把建筑人工美和自然山水美天趣的融合——顺应地形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建筑营造;2>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 3>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净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 4>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境等等。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一园。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仅引进全国的美景,还
在园中仿造西洋美景,如著名的“大水法”。颐和园中的
“谐趣园”仿自无锡“寄畅园”,而西堤六桥则是西湖苏
堤六桥的翻版。

2.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 (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江南私家园林是官绅商贾们府邸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造园因地而异,风格因人而异。
• (2)小巧别致,色彩淡雅。
木,以供统治者享受。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逐渐
丰富起来,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转折时期.

隋唐以后,我国古代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

明代中叶以后,私人造园高潮迭起,涌现出计成等一
批卓有成就的园林建筑专家。

清代时,我国园林建筑形成了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
• (6)亭。是一种没有门窗、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造景功能极强,正所谓 “有亭即成景”。
• (7)廊。廊是有顶无墙的带形建筑。它不仅是联系建 筑和景物的通道,而且因其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生动活 泼,是颇具观赏性的民族建筑。

4.植物

花草树木犹如园林的毛发。

首先,它具有构景作用,其色彩、姿态无不给人以柔情万千,绚丽多姿的美感。
依山而建。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颐和园的
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开阔的湖面、远处的西山尽收眼
底。排云殿极具皇宫的豪华气派。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有著名的长廊。它长达728米,共分
273间,上有精美绘画14000余幅。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
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连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史部分一、绪论部分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古兰经》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P7)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P8)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典园林源头(要素、类型、物质源头、思想源头)曹江宁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叠山:类型——土山、土石结合型、纯石假山、庭石形态——崖壁、峰峦、涧壑、洞穴、坂坡理水:形态——湖泊、溪流、瀑布、涌泉建筑:厅堂、楼阁、馆、榭、舫、亭、轩、廊、桥、门、墙花木:乔木、灌木、藤本花木、草本花木、竹类、水生植物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气派豪华)私家园林(精巧别致,典雅秀丽,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想象,更富艺术情趣,也更能激发游人的雅兴。

)寺庙园林(清溪环绕,青山掩映,苍松古柏相伴,藏而不露,清幽神秘)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物质源头(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台、园圃这三者的结合(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2)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囿(起源于狩猎)殷朝帝王、贵族奴隶主的大规模狩猎——田猎——集中圈养——“囿”还具有游观功能,虽然并非主要功能,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台(起源于祭祀)是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在台上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统治阶级就近修筑高台,模拟圣山进行祭祀之礼,因此台成了山的象征周朝,台的游观功能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又逐渐向着园林雏形的方向上发展了园圃(起源于农耕)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人中栽植蔬菜的场地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做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形的性质思想源头天人合一思想:保护山林川泽的生态环境,天人感应、天人和谐君子比德思想:将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和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神仙思想: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中极天柱——昆仑1、中国历代皇家园林典型代表(西周、汉、唐、宋)(苟潇宇)西周: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1.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2.文明人类早期对园林的理解: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 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小(0.5公顷以下)、中(0.5公顷—3公顷)、大型(3公顷以上);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水景园。

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5.园林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慈宁宫花园和大明宫;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和南苑;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私家园林:宅院和别墅园的游憩园。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皇家公苑,园林规模宏大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突起,寺庙园林兴盛三、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四、成熟期(两宋元明清初)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处于兴盛时期。

五、成熟后期(清中末期):清末结束了中国古典园林史。

7.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园林史: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含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

园林: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德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2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狩猎社会园林,自然从属型;人对自然处于感性适应阶段。

人与自然呈现亲和关系。

为园林萌芽状态。

所先出的园林雏形处于生产目的。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园林,顺应型;人对自然变为理性适应阶段。

仍保持亲和关系。

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趋于兴旺的过程。

园林特点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人所私有;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没有自觉地体现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园林征服;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

两者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

园林特点:除了私人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

向公众开放的公众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即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即社会效益;由现代型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园林;又回归到亲和关系。

园林:私人所有的园林、城市公共园林。

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称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

3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国古代园林
一、中国古代造园的基本观念
1.世界园林体系:
1)自然式——中国古代园林
2)几何规则式——西方
2.中国古代造园的基本观念: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2)布局自然,所造假山池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表现名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功能由娱神发展成娱人
最典型的是“上林苑”(建于西汉)
士人园林的勃兴,士人园林的特点(了解)
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景观体系格局趋于成熟,唐代宫
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纪念碑,规模建制宏大,是明清园
林无法比拟的
追求“咫尺重深”、“以小见大”、“巡回数尺间,如见小
蓬瀛”
典型:苏州园林、上海豫园;
明代出现园林专著——《园冶》(计成)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
筑山
理池
植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动物
建筑
匾额、楹联、刻石
铺地
(一)筑山
1.发展:
2.《园冶》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计成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

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
体现。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2)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

3)例:
a)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b)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

(二)理池
1.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2.理池的方法:“掩”、“隔”、“破”(要会区分)
(三)植物
➢中国古代园林对植物的处理:
1)讲究姿色美
2)讲究颜色美
3)讲究香味
4)讲究象征意义
A.松柏象征坚强、长寿
B.莲花象征洁净无瑕
C.兰花象征幽居清高
D.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E.石榴象征多子多孙
F.紫薇象征高官厚禄
G.岁寒三友:松、竹、梅
H.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动物
➢功能:
1)观赏娱乐
2)隐喻长寿
3)借以扩大和净化自然境界
(五)建筑
1.功能:
1)可行、可观、可居、可游
2)点景、隔景作用
3)移步换景、以小见大、渐入佳境
2.建筑形式:
1)厅堂:园林中的主体建筑,通常坐北朝南。

2)楼阁:较高层建筑,注意体量处理
3)书房馆斋:尽可能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
4)榭:常建于水畔或花丛边,借以成景;三面临水,供认游憩、眺望
5)轩:区别于榭
6)舫:仿造舟船的小型建筑,在江南和岭南园林中常见到
7)亭:开敞的小型建筑物
8)路与廊:
A.是古代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
B.不仅有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观赏作用;
C.有单廊和复廊之分,复廊有扩大园林空间,移步换形增添景色(拓展:典型的复廊及复
廊上常用到的构景手段,结合现岛知识)
9)桥
10)园墙:(龙墙隔景)
上海豫园五条龙墙:伏卧龙、穿云龙、双龙戏珠、睡眠龙
(六)匾额、楹联、石刻:(掌握书上的例子)
(七)铺地
1.圆形:象征主人的八面玲珑
2.多角形:寄托主人处事有节气讲原则
3.蝙蝠形图案铺地:希望时时事事处处是福
中国古代园林分类
常用的构景手段:
(一)对景: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游人观赏到对方景色。

这是平面构景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应用较多的造园手法,几乎每园中都能看到。

因为中国山水园林习惯于将水面布局在全园的中部,这样平坦的水面就构成一个很好的对视空间。

水面倒影与岸上景色虚实结合所构成的美景,只有在对岸才是最佳观景位置,于是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运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构成规律,环水布景,形成丰富而不显拥挤的景致环境。

(二)借景:借景多是立面景观的构景方法。

就是将园外甚至远方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以围墙环绕,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然而不管多大规模的园林也只是地表环境中的一个局部,都是处于外界环境的包围之中。

这种自我的封闭如果不在构景中给以掩饰和突破,就会使人产生狭小的感觉,而降低景观的美感强度;外围的景观若与园内景观在立面上不协调,也会因其结构的混乱而造成美感强度的降低。

因此如何将园内外的景观组合好,影响着全园景致的整体效果,“巧于因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借得恰到好处就是对生境、画境、意境的最好统一。

(三)添景:添景是又一种立面景凤的构景手法。

在空间比较空旷、景观比较单调而无景深层次感的地方,由于某种景观的添置而改变上述状况。

这种构景手法称添景。

(四)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多采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栏构成的方框构景。

框景的艺术效果不局限于对某一局部景观的突出,还能观赏者角度的变换造成景致的变换,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五)抑景;“揄扬先抑”是抑景手法的指导思想。

即通过某景物对游人视线暂时的阻挡作用,产生其绕过此物眼前景致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这种构景手法称抑景。

在中国古殿园林中,多选用假山做抑景的景物。

(六)漏景:漏景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扩大视野,丰富有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

(七)障景:障景即在园林中起到屏障作用的景观。

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各方面的行为需求,园中难免有不雅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这一景观的设计与建造称为障景手法。

(八)夹景: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当风景点的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他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的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就是夹景。

比如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是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

(九)透镜:透过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空隙从A远望B
第四节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园林
第五节中国古代园林欣赏和中西园林比较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了解两条方法)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欣赏
(一)要领会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二)要领会诗情画意的境界
(三)要领会古代园林的地方特色
(四)要领会古代园林景观的不同美
➢太湖石特点:瘦、透、漏、皱
➢江南三大名石:苏州留园瑞云峰、杭州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
➢留园三峰:冠云峰(江南最大的太湖石)、瑞云峰、岫云峰
➢花石纲:北宋时宋徽宗在开封府东北构建“艮岳”,把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石运到京师,水运花石,10船为一“纲”,谓之“花石纲”。

(五)同时掌握不同审美方法与技巧
中西园林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