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简介.doc

合集下载

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3篇)

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它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并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本文将探讨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1. 吠陀时期种姓制度起源于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

当时,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婆罗门:负责宗教、教育和祭司工作,是社会中的最高阶层。

(2)刹帝利:负责政治和军事事务,是社会中的第二阶层。

(3)吠舍:负责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是社会中的第三阶层。

(4)首陀罗:社会地位最低,主要从事低贱职业。

2. 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各种姓内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种姓,形成了千头万绪的种姓网络。

此外,一些非印度教徒也被纳入种姓体系,如达利特(贱民)。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1. 种姓歧视现象普遍尽管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就业、教育、婚姻、住房等方面,种姓歧视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2. 达利特问题突出达利特是印度社会地位最低的群体,他们长期遭受歧视和压迫。

据统计,印度约有2亿达利特,他们主要从事清洁、拾荒、屠宰等被认为是“不洁”的工作。

3. 种姓暴力事件频发近年来,印度各地频发种姓暴力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由土地、水源等经济利益纠纷引发,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印度法律规定种姓制度1. 宪法规定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

第15条规定:“国家应努力消除所有形式的种姓歧视。

”第16条规定:“国家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所有公民不受种姓歧视。

”2. 种姓歧视法案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旨在打击种姓歧视。

如《种姓歧视法案》(The Scheduled Castes and Scheduled Tribes (Prevention of Atrocities) Act)和《达利特保护法案》(The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Act)等。

印度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存在与挑战

印度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存在与挑战

印度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存在与挑战印度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存在与挑战在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制度。

它将印度人妥善分为几个等级,被称为“种姓”。

这种社会制度不仅统治了这个国家数千年,还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变革,这种社会制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种姓制度中,最上层的是“婆罗门”(Brahman),这些人被看成是印度社会最高层的神职人员。

在印度文化中,他们又被称为“知识分子”或“智慧之光”。

其次是“刹帝利”(Kshatriya),他们是战士和行政管理者。

第三层是“峨神罗”(Vaishya),这些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艺。

最底层的则是“贱民”(Sudra),他们是印度社会里面最底层的人,往往被视为劣等人。

虽然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社会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对这个制度产生了质疑并试图改变它。

许多人认为,种姓制度是违反人道主义的,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其中一些影响包括对印度贵族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压迫以及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尽管如此,种姓制度在现今的印度社会中仍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

在现代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已经逐步被废除。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种姓歧视的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印度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然而,种姓歧视的问题仍然是印度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很多人仍然受着种姓制度的歧视和压迫。

贫困和社会不公平分配是种姓制度带来的重要负面影响。

许多人认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是印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种姓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团体和民间组织致力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变。

人们希望建设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为全体印度人创造公正和平等的机会。

总的来说,种姓制度虽然已经逐步被废除,但是其仍然是现代印度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印度人能够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机会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范文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也被称为“印度社会的分工体系”。

这一制度根据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和血统将人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特权和权力。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吠舍国王时代。

在这个制度中,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最高种姓,负责宗教事务),刹帝利(武士和统治者),夏特里亚(商人和农民)和苏达拉(服务阶层和非劳动阶层)。

此外,存在大量的次要种姓和无种姓的群体,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达利特”。

种姓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社会地位的不可移动性和种姓之间的严重的社会隔离。

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由他们的出生决定,他们的职业和婚姻选择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婆罗门的人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拥有特权和权力,而苏达拉人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面临着歧视和压迫。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阻碍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种姓制度也增加了社会紧张和冲突的可能性,造成了社会的撕裂和不稳定。

此外,不可接触者在这个制度中被迫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边缘化的环境中,他们经常遭受虐待和剥削。

近年来,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种姓制度的影响和不公平待遇。

宪法废除了针对达利特的歧视性法律,并保护他们的权利。

政府还实施了各种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政策,以提高达利特和其他边缘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福利。

此外,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展了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的活动。

然而,要完全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种姓观念深植于印度社会的根基,并得到了宗教和文化习俗的支持。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修复过去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总而言之,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不平等。

尽管政府和社会团体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种姓制度的影响,但要完全消除这一制度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印度现在还有种姓制度吗

印度现在还有种姓制度吗

印度现在还有种姓制度吗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称为“吠陀种姓制度”,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体系。

这个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贵族、知识分子)、刹帝利(战士阶层)、巴舍亚(商人、农民)和苏达拉(贱民、奴隶阶层)。

这个制度不仅仅是社会等级的划分,还涉及到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和婚姻等方面的限制。

然而,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种姓制度的权威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在现代印度,法律明确规定禁止种姓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印度宪法规定,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种姓、种族、宗教或性别。

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争取弱势群体权益的政策,如预留席位、以及向贫困家庭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等。

然而,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平等,但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种姓仍然在某些地区和社区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在一些地区,较低种姓的人们仍然遭受歧视和排斥,面临着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

此外,种姓制度也在婚姻方面产生影响。

传统上,印度社会要求相互之间的婚姻应该在相同的种姓中进行。

因为这种婚姻限制,异种姓的婚姻在过去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随着年轻一代的现代化观念和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开放地选择配偶,超越种姓的界限。

总的来说,尽管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权威和影响力有所减弱,但
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政府的努力促进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是积极的,但需要继续努力消除种姓歧视和不平等。

只有当所有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时,印度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和谐。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在南亚特别是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教与文化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依然弥漫在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形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瓦尔纳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

这四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种姓属“再生族”,除了经历过一次肉体的出生外,还经历过一次精神上的出生,他们是“洁净的”,地位较高,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外种姓”或“贱民”,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经过长期演变,印度种姓制度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

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

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印度虽然从1948年就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宪法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并且立法保障社会底层的各级“贱民”,包括“表列种姓”(即一般传统贱民,如贩夫走卒)、“表列部落”(指居住偏远地区且不属原种姓制度内的土著部落),以及其他所有“贱民”,被通称为“其他落后阶级”(包括背弃印度教而皈依其他宗教的“贱民”、游牧民族和地方少数民族等)。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对于这个多元文化国家来说,种姓体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也在进行着改革,试图解决种姓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平和歧视问题。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改革的现状,并探索在未来可能实施的措施。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古代社会。

根据印度教的信仰,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学者和祭司)、刹帝利(统治者和战士)、吠陀(商人和农民)和苏达拉(低下阶层和贱民)。

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义务,并被认为是由上帝赋予的。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变得更加僵化和不公平。

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先天决定,并很难通过努力和才能来改变。

这导致了对那些生活在低种姓的人们的压迫和剥夺。

二、种姓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们的社会地位被严格划分,难以超越自身所属的种姓。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歧视,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种姓制度导致了经济不平等。

那些出生在低种姓的人们往往面临着贫困和剥夺。

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另外,种姓制度也对社会的团结和和谐造成威胁。

种姓之间的隔离和敌意常常导致冲突和社会分裂,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社会改革的努力和成果尽管种姓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但印度社会也积极努力进行改革,以消除不公和歧视。

以下是一些社会改革的努力和成果:1. 废除不平等法律:印度政府废除了种姓制度所支持的不平等法律,例如阻止低种姓人民进入寺庙和饮用公共水源等规定。

2. 积极歧视政策: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歧视政策,以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给低种姓的人们。

这些政策旨在扭转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并为那些受到排斥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3. 教育改革:政府致力于改善教育体系,并促进所有人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印度种姓制度废而不止

印度种姓制度废而不止

印度种姓制度废而不止
印度教将人分为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
除了这4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女性地位低下.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制订了有关禁止歧视的法律,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依然有着重要
地位.
据长期在印度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介绍,印度人之间十分清楚彼此种姓的区分.一般而言,从名字上就可以辨别不同种姓.种姓等级越高,姓氏往往越简单.如果从名字无法识别,那么通过几句简单的交谈,就能立即辨别清楚.印度朋友说,种姓的身份无法伪装,不知道是否是常年累月的气质打磨使然.
依据印度教的教义,不同的种姓有不同的职业划分,各个种姓的人生来就有应该从事的职业,比如工程师、教师、医生、商人,每个人
安守本分就好.最受歧视的“贱民”只能在农村当佃农,或在城市从
事清扫、屠宰等被认为“不洁”的工作,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青参。

【最新推荐】印度种姓制度-范文word版 (18页)

【最新推荐】印度种姓制度-范文word版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印度种姓制度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第二篇:印度种姓制度漫谈∙第三篇:印度种姓制度∙第四篇:印度种姓制度的评述∙第五篇: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转)今年4月,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阿琼·辛格宣布,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

政府的决定宣布不久,立即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引发了针对这一决定的示威游行活动,尤其是大学、医院等受影响最大的部门,更是引起强烈反弹。

5月份,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各大医院相继罢工,使病人苦不堪言。

这一波及全国的示威抗议暴露出一个社会问题,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是历史的产物。

根据吠陀经,印度的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大腿创造了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

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

通常来说,前两个种姓属于高种姓,后两个属于低种姓。

其实,印度的每个种姓中还生出许多的分支,叫亚种姓。

每个种姓都像一棵有许多枝桠的大树一样,细究起来十分复杂。

印度还有一些人没有种姓,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者叫贱民。

印度人口中只有信奉印度教的人才有种姓之分,而信奉其他宗教的印度人则没有这个问题。

1947年印度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时,宣布废除有数千年历史的种姓制度,赢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考虑到低种姓和贱民的现状,印度政府从建国之初就制定了照顾低种姓和贱民的政策。

此外,为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印度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对这些非印度教的人也给予一定的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简介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简介事实上,印度历史上种姓间的冲突和斗争,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想想看,刹帝利手握兵权,吠舍财大气粗,怎么就会永远甘居人下呢?至于首陀罗和贱民,那就更不用说了,至少得保证有口饭吃吧,至少得让人活命吧?自己的生存权利都不能保障,能没有造反的吗?大家知道,佛教产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倡导四姓平等,事实上,这个四姓平等,就是反映当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到了近代,这种种姓反抗就更加激烈。

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南部有一个地区的上千贱民,曾揭竿而起,宣布脱离印度教,改信伊斯兰教。

这个举动震动了全印度,报纸惊呼:印度教面临从未有过的致命危险!印度教社会受到包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就是解放贱民的积极而勇敢的倡导者。

他把贱民称为哈里真,意思就是神之子,这在印度这样一个种姓制度的社会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甘地甚至十分动情地说: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舍弃我那被压迫的兄弟。

倘若我注定要再生于世,我愿做一个不可接触的帕利亚人(贱民的一种),以分担强加于他们的悲愤、凌辱和危难,这些使我竭力奋斗,努力使他们脱离不幸的苦海。

因此,1950年,印度新宪法颁布后,明文规定不分种姓,人人平等,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和贱民阶级。

然而,直至今天,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使得种姓制度仍然顽强地起着作用,使首陀罗和贱民阶级难以翻身。

对于我所提的第二个问题,阿K先生和其他印度朋友也作了肯定的回答。

他们说:在印度历史上,贱民中确曾产生过不少杰出人物,也有一些很富有者,但数量很少。

种姓制度规定,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都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和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就名为旃陀罗。

他们的地位最低贱,毋庸置疑要进入不可接触的贱民之列了。

这些人只能世世代代从事被认为是最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

然而,统一全印度的历史上极有名的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阿育王,他的身上就流着旃陀罗的血。

就是现代,印度也曾有过一位总理出身贱民。

但有一点却是无疑的,这就是千百年来,种姓观念和传统势力,像无形的锁链,处处制约、束缚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即使是首陀罗和贱民中的人杰,也在劫难逃。

这就是他们或是难以执政长久,或是上台以后也得基本上按种姓制度行事。

极个别者,可能在上层社会也需要一些贱民代表人物的前提下,到达社会较高地位,但他们却难以触动、威胁高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利益和特权,否则就会在他们未有作为前即被处理掉。

极少数首陀罗或贱民也可能比较富有,但却难被人们尊重,在社会上难有地位。

因为贱民和首陀罗占到印度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有不太准确的统计介绍,印度只有10-15%的人能达到中产阶级,其他80-90%者,都处于贫困和较贫困的境遇之中。

这就是印度的种姓现状,这也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因此,可以说,只要印度的种姓问题不解决,印度的两极分化就难以解决。

一次,当我把我的这一想法说给印度的一位女记者听时,想不到这位女记者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现在这不就挺好吗? 我想,这位女记者一定是婆罗门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起源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是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的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级别的不能通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

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

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

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

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

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

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

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

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

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

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

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

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

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

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

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

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

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

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影响: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

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

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

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

现在已逐渐废除。

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语义:“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一词源自拉丁语的castus,原为“纯洁”之意,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则作castas,即“种族”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则见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语将cast当作相同的意思。

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后,首先将此字用于该制度之上,“常常用来称呼印度最低贱的各个阶级,以与高阶级的主人们有所区别”。

随着西方社会对该制度的兴趣,该词逐渐被普遍采用,意义上也出现改变。

在英国与法国,种姓称为caste,其直到18世纪以后才被采用,并且于19世纪初演变成普遍性的词汇。

然而在19世纪前,英国人常将“种姓”与“部落”两者混为一谈,并且将制度与瓦尔那混淆,这项认知随着英国殖民印度而广布流传。

在印度,与之相应的词汇是Jāti,其带有“社群”与“次社群”的意思,也略带有“物种”的意思,即反应该体系中聚落、定居群体与彼此分工(如同自然界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意涵,这与castas或caste原来所指的“部落”或“种族”之意不大相同。

从上述内容可知,“种姓”(在此指caste)的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非印度,因此该词汇的意含往往反应西方文化对印度的主要看法。

今天,“caste”不只单指印度的种姓制度,而是指“一种在社群内有严格的社会区分之体系”。

换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强调该制度的“隔离”与“不平等”的面向,并由此延伸出各种负面的看法。

人类学家路易·杜蒙认为,这种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主要源于近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自由平等精神,与欧洲传统的贵族与教会这两个阶层彼此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种姓”在汉语中的语义“种姓”一词原为“宗族”之意,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有时被转用来称呼瓦尔那。

然而到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种姓”又成为“caste”的中文翻译。

于是,在中文世界出现用词混淆的情况:“种姓”既可以是指印度教经典所叙述的“verna”(即瓦尔那),也被用来指涉实际生活中运作的“Jāti”(即种姓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