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

合集下载

浅析印度的种姓制度

浅析印度的种姓制度

文_学术探讨326摘要:古印度文明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曾经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几千年来印度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探究其原因,这和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种姓的起源、发展、特征等方面简要论述印度的种姓制度。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起源;特点;发展一、简述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语言中,表示种姓的词语有两个,一个是“瓦尔纳”,另一个是“阇提”。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瓦尔纳最早出自于印度圣典《梨俱吠陀》,本意为“色”。

雅利安人在到达印度之前,是过着一种游牧的生活。

“他们内部原先就存在三种人:一是主持宗教祭祀的僧侣,一种是出征打仗的武士,还有一种是从事放牧的一般牧民”[1]。

但是在当时的雅利安人社会,这三种人的等级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地吸收了当地文化,学习农业生产等,由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

此外他们还开始从事手工业、畜牧业和各种商业活动等。

随着雅利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阶级开始了分化,三个阶级的的差别愈加明显。

在当时的雅利安人部落中盛行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在他们看来宗教祭祀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此外对于巩固部落首领的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主管祭祀和神权的僧侣们,地位逐渐提高,上升为第一等级,成为“婆罗门瓦尔纳”。

部落中原来的武士阶级和军事首领在征服土著民族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战争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随着其势力的增长,武士贵族集团形成,并成为第二等级—“刹帝利瓦尔纳”。

雅利安人中剩余的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一般平民,就变成第三等级,即“吠舍瓦尔纳”。

同时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则沦为奴隶,主要从事各种低贱的、肮脏的服务性劳动,成为第四等级“首陀罗瓦尔纳”。

这样的话早期印度教社会的四大基本种姓就形成了。

二、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血缘的规定。

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生来就被认为属于他父母的那一等级之中。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改革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对于这个多元文化国家来说,种姓体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也在进行着改革,试图解决种姓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平和歧视问题。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改革的现状,并探索在未来可能实施的措施。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古代社会。

根据印度教的信仰,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学者和祭司)、刹帝利(统治者和战士)、吠陀(商人和农民)和苏达拉(低下阶层和贱民)。

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义务,并被认为是由上帝赋予的。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变得更加僵化和不公平。

人们的社会地位被先天决定,并很难通过努力和才能来改变。

这导致了对那些生活在低种姓的人们的压迫和剥夺。

二、种姓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们的社会地位被严格划分,难以超越自身所属的种姓。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歧视,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种姓制度导致了经济不平等。

那些出生在低种姓的人们往往面临着贫困和剥夺。

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另外,种姓制度也对社会的团结和和谐造成威胁。

种姓之间的隔离和敌意常常导致冲突和社会分裂,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社会改革的努力和成果尽管种姓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但印度社会也积极努力进行改革,以消除不公和歧视。

以下是一些社会改革的努力和成果:1. 废除不平等法律:印度政府废除了种姓制度所支持的不平等法律,例如阻止低种姓人民进入寺庙和饮用公共水源等规定。

2. 积极歧视政策: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歧视政策,以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给低种姓的人们。

这些政策旨在扭转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并为那些受到排斥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3. 教育改革:政府致力于改善教育体系,并促进所有人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的演变与影响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之一。

而种姓制度则是印度维持了几千年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一、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代印度,其发展受到吠陀文献的影响。

吠陀文献是一系列的宗教文献,包含了印度教的咒语、祈祷和仪式等内容。

它们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宗教观念和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开始吸收其他宗教、哲学和信仰体系的元素,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宗教体系。

其中,印度教最具代表性的神祇有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等。

二、种姓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种姓制度起源于古代印度,最早是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分类。

最初,种姓制度仅仅是一种社会分工的方式,用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群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苦苦。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特权和义务,种姓之间的交流、婚姻和职业选择都受到限制。

种姓制度中最高的阶级为婆罗门,他们是印度教的祭司和学者,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刹帝利是武士阶层,吠舍是商人和农民阶层,苦苦则位于最底层,他们从事的是最卑贱的工作。

三、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的互动与融合印度教与种姓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印度教教义强调个人的道德与宗教义务,但也容忍并维护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被解释为天然的社会秩序,与印度教的宇宙观和轮回转世的信念相契合。

然而,在印度教演变的过程中,种姓制度也不断受到挑战和变革。

佛教的兴起和影响力扭转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的控制,提倡平等和解放。

古代印度的统一帝国——孔雀王朝的建立,也对种姓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孔雀王朝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以减少种姓的限制,推动社会的平等和整体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的影响并不持久。

随着孔雀王朝的衰落,种姓制度再次复辟,成为影响印度社会的重要因素。

至今,种姓制度仍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对印度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摘要:种姓制度作为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其它许多地区古代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却只有印度近乎完美的将其保留下来。

直到现代,种姓制度任深深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充斥着种姓的气息。

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有所衰弱,但这种衰弱不可能导致种姓制的灭亡,种姓制也将继续不断地左右印度社会。

关键字:种姓制度;现代印度;影响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古印度等级制度的泛称。

种姓(caste)这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astus),意为纯粹、不杂,与它相对的是印度文中的瓦尔那(varan),指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等级划分。

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又称瓦尔那制。

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它最早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是吠陀时代部落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姿态》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组织形式是种姓制度。

”[1](p.13)根据印度相关文献可知,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色”,指的是与居民的肤色区别有关。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文中说:“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与非[2](p.95)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公元2000多年前居住在欧洲和中亚的雅利安人从阿富汗高原南下入侵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

当雅利安人在用暴力征服当地居民时力图把他们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但又想保持雅利安人自己民族的一致性。

因此,雅利安人与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根据肤色和文化上的差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利安瓦尔那;另一类是达萨瓦尔那。

d·d·高善必认为:“在梨俱吠陀时代,唯一的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3](p.82)同。

”而在此阶段,由于雅利安人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劳动分工也尚未发展,因此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并没有种姓的区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也尚未出现,瓦尔那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复杂文化的国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便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分层系统,它将人群按照职业、血统和社会地位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制度在印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其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该国的文化传统,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种姓制度的起源婆罗门(Brahmins):这是一种祭司和学者的阶层,负责宗教仪式和教育。

刹帝利(Kshatriyas):这个阶层主要由武士和统治者组成,负责保护和治理国家。

维舍(Vaishyas):作为商人和农民,这一阶层负责编织、农耕及贸易等经济活动。

首陀罗(Shudras):这是较低的阶层,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包括诸多体力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个基本阶层逐渐演变出众多子种姓,总数可达数千个,这一现象在印度称为“贱民”(Dalit)或“不可接触者”体系,他们被视为最低等级的人群,遭受严重的歧视和排斥。

古代与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间,随着佛教及耆那教等思想的兴起,种姓制度受到了某些挑战。

这些宗教强调平等与道德伦理,但尽管如此,种姓制度依然保持着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宫廷政治、宗教祭司与地方贵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导致种姓制度更加僵化。

贞操、职业身份和婚姻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姓约束。

特别是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公元12世纪至19世纪),虽然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形成了新的混血种群,但种姓概念并未因此消失。

在这一时期,种姓身份加上宗教信仰进一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殖民时期的变化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公元19世纪),由于对印度的管理与统计需求,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印度的社会结构,并将其定义为“种姓”。

这一过程虽然促进了部分地区对平等和人权观念的关注,却也意外地加固了种姓系统。

在殖民者看来,维护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人群分类能够帮助殖民政府更好地治理印度。

因此,在此期间,不同种姓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愈发明显,激化了阶级矛盾。

印度还有种姓制度吗

印度还有种姓制度吗

印度还有种姓制度吗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种文化的国家,种姓制度是其独特的社会制度之一。

种姓制度源自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巴拉教和苏德拉。

每个种姓都有着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这种制度在印度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印度政府和社会团体一直在努力消除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和歧视,但这个制度在现代印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种姓制度导致社会不平等、贫富分化以及种姓歧视的问题,限制了某些人群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进步。

最高法院的判决和立法措施对于种姓制度的废除起到了一定作用。

印度宪法规定,没有人因为出身、种姓、性别、宗教、地区或种族受到歧视。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倡导、教育和社会福利计划,旨在提高社会边缘化社群的地位和生活条件。

然而,尽管有立法和政策上的改革,种姓制度仍然存在于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某些地区和社区中,人们仍然根据自己的种姓身份与他人保持距离,并对其他种姓持有偏见。

这种偏见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种姓制度也在政治领域发挥着作用。

在选举和政府职位选拔中,种姓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某些政党和政治家依靠种姓团结和选民支持来获取权力和影响力。

虽然种姓制度的存在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在印度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种姓制度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印度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根基。

一些人认为,在尊重和保护印度社会多元文化的同时,应该积极推动种姓制度的改革和废除。

综上所述,尽管印度政府和社会团体一直在努力消除种姓制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是该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种姓制度导致社会不平等和歧视问题,限制了某些人群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进步。

政府的立法和政策改革是消除种姓制度的重要一步,但更广泛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改变也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多个层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全面的种姓制度改革并推动印度社会朝着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印度高种姓生活现状

印度高种姓生活现状

印度高种姓生活现状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可以通过外貌来区分,看起来也不一样。

低种姓又黑又瘦,长相偏东南亚和非洲。

高种姓接近白人的外表。

较低种姓多为土著后裔,较高种姓为后来的侵略者,多为雅利安人后裔(这可能是印度是白人这一说法的由来)。

高种姓的人社会地位高,通常代表有钱有势的人。

以宗族为基础,由血缘和姻亲形成的贵族血缘关系。

高种姓的人衣着奢华,职业和收入远高于普通人。

高种姓不允许与低种姓通婚。

低种姓想要晋升到高种姓,单个个体是做不到的。

只有全组才能一起晋级。

印度有一种人叫“贱民”,可以用“很惨”二字来形容。

最糟糕的是,它们是隐形的。

很惨,但是没人管。

贱民是被排除在四个种姓之外的所谓不洁存在。

在宗教意义上,他们连人都算不上。

贱民也就是“DALIT”,又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者甘地也称他们为“神之子”,意指他们也是神的子民。

但是显然多数人不这么认为。

印度首都的这个贫民窟很脏。

孩子出生在垃圾里,他们被当作奴隶。

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是苦力。

为了在这里生存,它们不得不在垃圾中觅食。

虽然印度早在1947年独立时就宣布废除奴隶种姓制度。

但是因为贫穷,这里的人和奴隶没什么区别。

奴隶被认为是最底层的阶级,所以不被人喜欢。

贱民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大多无忧无虑。

印度是一个贫富悬殊巨大的国家,可以说天堂和地狱并存。

居住在贫民窟的人数占该国人口的一半。

这些穷人负责辛苦的工作,比如三轮车司机,保洁员。

但也有普通的,比如自己开店做小生意的。

印度有很多贱民和乞丐没什么区别。

英国慈善组织正在给乞丐和贱民送饭。

印度的牛不仅数量极多,而且地位很高,可以说是“横行霸道”。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多样性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多样性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多样性在印度,种姓制度和宗教多样性是国家的两个重要方面。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而宗教多样性则是印度作为一个宗教重要国家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种姓制度和宗教多样性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基于印度教的宗教信仰,将人们划分为各个种姓,这些种姓被认为是上一世纪以来的社会等级体系。

根据种姓制度,种姓是无法改变的,婚姻也只能在同种姓之间进行。

种姓制度使得人们在社会和经济上面临着巨大的限制,不同种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种姓制度的存在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处于低种姓的人们面临着贫困、歧视和排斥,而高种姓则享有更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种姓制度对教育和职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低种姓的人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社会流动和改变命运。

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经济方面的发展。

然而,印度社会对于种姓制度的认同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普及的推动,人们对于种姓制度的质疑和反对逐渐增加。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低种姓人民的处境,通过法律和政策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二、宗教多样性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信仰和宗教群体。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约占印度人口的80%。

此外,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宗教也在印度得到广泛传播。

宗教多样性是印度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度的骄傲。

不同宗教的信徒在印度共同生活,相互尊重和包容。

印度宗教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多元文化和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发展。

然而,宗教多样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不同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时有发生。

宗教冲突不仅在印度社会中造成了伤害和破坏,也对国家的稳定和和谐构成威胁。

为了维护宗教和睦,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宗教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朱明忠*【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印度教原有的种姓制度和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速了种姓关系的转变。

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传统印度教走向现代印度教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印度印度教种姓关系变化近代以后,伴随着英国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也逐渐传入印度。

无论新的生产方式,还是新的思想观念,都对印度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而使印度教原有的种姓制度和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速了种姓关系的转变。

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传统印度教走向现代印度教的重要标志。

一、独立后贱民地位的改善在独立之前,国大党就把解放贱民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1920年,国大党正式把“取消不可接触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写入了党纲。

在国大党的领导人中,甘地不仅坚决主张改善贱民的社会地位,而且还亲自领导贱民进行过反对种姓歧视的斗争。

除甘地之外,其他领导人也对解决贱民问题十分关心。

例如,尼赫鲁就曾明确表示:“我将把根绝种姓制度摆在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051重要的位置上。

”①独立以后,成立了以尼赫鲁为总理的国大党政府。

为了消除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压迫和种姓歧视现象,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尼赫鲁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在这方面,最耀眼的事情就是印度新宪法的制定。

1947年8月29日,印度政府成立了七人宪法起草委员会,该委员会以时任法律部长的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为首。

1949年11月26日,新宪法草案在印度制宪会议上正式通过,并定于1950年1月26日起生效。

在起草宪法的过程中,安培德卡尔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他为“印度宪法之父”。

这部新宪法不仅代表着印度各族人民的意愿,而且也体现出广大贱民的心声。

新宪法的序言庄严宣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人人平等的精神,体现在宪法的各种具体条款之中:例如,宪法的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废除贱民制,并禁止在任何方式下实行贱民制;任何由于贱民制而产生的剥夺人的权利的行为,都属于犯罪,应依法惩处。

”宪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可以种姓为理由限制任何公民应有的权利,如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的出入,以及公共水池、浴场和道路等的使用。

”这一条表明,贱民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出入任何公共场所,有权使用任何公共设施,任何人不得以不可接触之缘由进行干涉。

宪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在政府公职的聘用或任命上,不得以种姓等理由排斥和歧视任何公民。

”这一条说明,无论是贱民还是低种姓者,都有权担任政府公职,任何人不能歧视。

1955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宪法有关维护贱民权利的条款,政府还制定了《惩办侵犯贱民尊严法令》。

这个法令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凡阻止贱民进入公共场所的,将判六个月监禁,或处以50卢比的罚款;对那些不为贱民提供服务的商店,政府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对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者,政府应加重处罚。

新宪法明确宣布废除在印度实行了几千年的贱民制度,并且制定了许多具体条款和法令来维护贱民的合法权益。

这是印度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独立后印度新生政权在社会改革方面所取得的一大成就。

由于宪法废除了“不可接触制度”(即“贱民制度”),因此就不能再使用“不可接触者”或①S.戈帕尔主编:《尼赫鲁选集》,德里,1980年,第324页。

151“贱民”这样的称呼,而如果有人再故意使用这样的称呼,就被判定为违法。

此后,在政府颁布的各种法律中,都以“表列种姓”①取代“贱民”的称谓。

随着宪法和各种法令的实施,原来印度社会中最受歧视的数千万贱民的合法权利,就真正有了法律的保障。

在政治权利上,贱民也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新宪法实行“成人普选制度”,这一制度使各阶级、各种姓的人在政治地位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贱民和低种姓者以平等的身份参加选举,但是由于他们在人数上占有巨大优势,他们就成为印度选举中一股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为了保证贱民有权参与国家的立法工作和政府的管理工作,新宪法还实行了“保留制度”。

所谓“保留制度”,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在人民院中各邦的立法会议中均为贱民和低级种姓保留一定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中也为他们保留一定的名额,以保证他们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利。

这种“保留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贱民和低种姓者的政治权利。

例如,在1952年的人民院选举中,人民院共有479个席位,就为表列种姓保留了70个席位;在1962年的选举中,人民院共有488个席位,其中为表列种姓保留了76个席位。

这些数字表明,独立以后贱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在经济方面,广大贱民的境况也有很大的改善。

印度政府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柴明达尔制,规定了土地持有的最高限额,改革了租佃关系、组织互助合作社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作为佃农的贱民和低种姓者。

他们获得了土地,在政府帮助下组成了合作社,在经济地位和收益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另外,政府在执行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中,每年都拨出一定的款项来改善贱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帮助他们打井、修建水渠、修筑道路、开办训练班、培训青年人掌握各种谋生技能等。

这种扶贫拨款,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有所增加。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中央政府专门用于贱民的扶贫款项就达50亿卢比。

在教育方面,贱民地位的改善更为突出。

原来的贱民大多数是文盲,他们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独立以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解决贱民子女教育251①“表列种姓”称呼的来源:20世纪3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自治运动的高涨,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做出让步,不得不给予印度人更多的参政权力。

1935年,殖民当局颁布的《印度政府法》,计划建立一种联邦体制,并给予各邦更大的自治权。

该法案规定,要为那些被视为“贱民”的被压迫阶层,在政府各级部门担任公职保留一定的席位。

为调查和统计哪些种姓属于“被压迫阶层”,就做出各种表列,并向社会公布了相关的表列。

列入该表中的种姓(贱民种姓),后来就被统称为“表列种姓”。

从此,就有了“表列种姓”的名称,它就是贱民的一种不带社会歧视的称呼。

独立后,印度政府继续延续对“表列种姓”在政府任职、教育和就业等方面保留名额的做法。

问题的措施。

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款项解决贱民子女在学费、住宿和吃饭等方面的困难。

在大学招生中,政府规定必须为贱民出身的学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如电子、计算机、法律、金融、医学等。

在提供助学金方面,各学校也对贱民学生给予优先照顾。

在文化落后的邦,特别是农村地区,贱民子女的辍学率特别高(尤其是女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政府还制定了“非正规教育方案”,主要为6 14岁的失学儿童提供非正规教育。

现在已有数十万个非正规教育中心,分布在印度各地。

根据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的报告:全国表列种姓人口的平均识字率为54.7%,男性识字率为66.6%,女性识字率为41.9%。

这个数字表明,原来90%以上为文盲的贱民,在独立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文盲的比例显著减少。

这无疑是印度社会的一大进步。

二、种姓关系的变化近代以后,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西方文明的传入,对印度传统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也大大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更加全面地加速了传统社会体制的转化。

因此,到了今天,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种姓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婆罗门种姓的地位和权威明显下降在传统印度教社会中,婆罗门种姓不仅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还具有宗教的祭祀权和司法权。

他们垄断着宗教的各种祭祀仪式,并由此而获得经济利益,他们还可以依据宗教法律和仪轨,对任何违反者给予处罚。

在农村中,由婆罗门种姓所控制的“种姓会议”,实际上是执行种姓道德和经济规约的法庭,具有处理种姓中发生的各种案件的权力。

一切违背种姓规定的行为,如与外种姓的人通婚、偷盗、欠债不还、财产纠纷等,均由种姓会议裁决。

种姓会议的权力凸显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

但是,到了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出于政治需要,按照西方的方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大大削弱了婆罗门的地位和权威。

例如,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各级法院,并颁布了英国式的民法和刑法,印度教徒的违法事件必须通过各级法院来审理和处置,这样就削弱了婆罗门的司法权。

为了管理方便,殖民当局在一些地方还把警察权、司法权和田赋权都交给自己所委派的村长,这样就超越了原来在村里具有支配权的婆罗门351种姓或种姓会议。

另外,英国人还打破了婆罗门对宗教祭祀的垄断权,颁布了一些法律规定:印度教徒举行宗教仪式可以请任何人来主持,不见得必须请婆罗门。

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和权威,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宗教的司法权和祭祀权上。

英国人建立起来的法院和法律,使婆罗门丧失了这些特权,导致其地位下降。

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全面地贯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消除种姓差异”的精神。

随着这些法律的实施,婆罗门种姓原有的特权越来越少。

婆罗门特权的丧失,也使他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婆罗门在农村里找不到工作,只能到城市中去,但是他们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许多人只得变成搬运工人或黄包车夫。

2006年9月25日的《华盛顿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印度采取的积极措施颠倒了种姓地位》的文章。

该文章称:“印度多年来采取的积极措施,几乎已经使种姓制度发生了颠倒:有些上层种姓的婆罗门成员,已经沦为搬运工人和黄包车车夫;而大学里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名额,被下层种姓和部落成员所占领。

”①“拉梅什·杰哈是东部比哈尔邦的婆罗门成员,因为在自己居住的村庄找不到工作,所以来到了新德里。

在比哈尔邦,已经没有农活可做,而政府部门的职位几乎被较低种姓成员所占领。

”②这两则事例,生动地说明婆罗门种姓地位的下降和低种姓者地位的提高。

(二)中等种姓的崛起19世纪以后,随着英国资本的输入和各种英资工厂的增长,印度的民族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当时,印度人开办的工厂主要有纺织厂、黄麻厂、造纸厂、面粉厂和一些其他小型工厂。

最早开办工厂的印度教徒中,多半是商业种姓,如古吉拉特商人、马尔瓦利商人,还有孟加拉商人、南印度契提商人等,他们都属于第三等级的吠舍种姓(即从事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种姓)。

后来,随着印度工业的发展,这些商业种姓的资本和实力迅速增长,他们遂成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