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各参数含义及临床意义

颗粒。 • 3、侧向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DNA和RNA的含
量。
RBC 数量
PLT 数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细胞直方图
体积
体积 血小板直方图
三、各参数临床意义
1 、 红细胞计数( RBC )
[ 正常参考值 ] • 男 :4.0-5.5 × 10 12 /L • 女 :3.5-5.0 × 10 12 /L • 新生儿 :6-7 × 10 12 /L •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度的降低。
6. 网织红细胞计数 ( RET )
• 成人: 0.005-0.015 • 新生儿 :0.02-0.06 •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
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 减少:再障
7.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 11.5%-15.5% •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
(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 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 量出血,钩虫病)
2 、白细胞计数 (WBC)
• [ 正常参考值 ] • 成人 :4-10 × 109/L • 儿童 :5-12 × 10 9/L • 新生儿 :15-20 × 109/L •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
症。 •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
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 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 红细胞压积 ( HCT )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血细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以下是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1. 诊断贫血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因为贫血患者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质量往往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通过测量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可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2. 检测感染和炎症白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因此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监测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疾病血细胞检查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细胞,可以及早发现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分析也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如血栓性疾病等。
4. 评估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 预防疾病并提前干预血细胞检查还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提前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监测血液中胆固醇、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细胞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摘要】血细胞分析仪是医学检验最常用的仪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的检测是临床止血与凝血疾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及各值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影响因素1 概述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发展,血小板分析项目已趋多样化,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已广泛应用。
血小板分析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对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MPV,PLT,PDW等指标的可靠基础。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血小板计数对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血小板离体后易聚集,粘附,破裂。
血液分析法测定血小板受干扰因数很多,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数进行讨论分析。
2 影响因数2.1操作技术误差及放置时间及室内温度的影响: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因此由于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使用不规范,都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果。
有资料表明[3],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在10分钟,30分钟时测定无显著性,但超过60分钟时开始出现差异性。
放置时间越长,细胞破坏越多。
分析仪误将破碎的细胞碎片计数为血小板,从而使结果增高。
检测血小板的最适宜温度为11-25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温度在对用稀释方法做全血细胞测定中更为显著。
2.2抗凝剂的影响:根据KSH推荐,在血常规检测中EDTA-K2作为抗凝剂。
[1]但EDTA-K2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自认血小板,而使检测结果偏低。
由于血小板可逆聚集不被溶血素溶解,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被计入白细胞小细胞群而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从而使白细胞结果假性升高。
2.3仪器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是靠电阻法以细胞为基础的“分群来计数的。
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与体积有相关性,当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被测标本存在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及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改良Neubauer 计数板
•
•
Hale Waihona Puke 血细胞计数仪的发展史,在这个领 域首开先河的人是1912年出生在美 国阿肯色州一个小城的人Wallance H. Coulter ,1948年他在芝加哥一 家公司工作时,在一间地下室建立 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秘密的从事 自己的实验,这项实验导致了一个 重大的发明,他发现了微小粒子通 过特殊的小孔时可产生电阻变化这 一现象,并根据这种电阻变化特点 将其应用于微小粒子的粒度测量和 计数上。科技界为表彰他的发明, 将其称为库尔特原理(Coulter principle )。根据这个原理, Coulter 先生将其引入到血液细胞 计数上,在1953年获得美国发明专 利。
•
•
(6) 延时计数计数(Extended Count):当细胞数少于特定值时,仪器自 行重复计数,以保证获取更多的细胞数,以减少统计学误差得到更加正确的 结果和直方图形。
• 各种故障处理功能的进展: 任何一台血液分析仪都会有 故障,而简单的故障处理方法和程序将给用户带来方便。 • (1) 堵孔的处理(2) 自动报警功能(3)远程诊断系统 (4) 帮助方式
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
•
1852 年就有人开始设 计对红细胞的计数办法, 1855 年发明了用于计数 血细胞的计数板, 目前仍 然使用的改良Neubauer 计数板就是应用最为广泛 和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经 典一种,虽然各种类型的 血细胞计数仪已在广泛使 用,但血细胞计数板法仍 然是最为可靠和最为经典 的计数技术
•
为了更加准确的对细胞计数和防止各种干扰发生,各公司在小孔 管的改进和设计上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案。这些技术有力的保证细胞 计数准确,特别是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 (1)扫流技术(Sweep Flow): 为减少已通过计数小孔后由于液流 的回流而重新返回计数区造成重复计数,在小孔后面增加一个扫流液 系统,将计数过的细胞通过扫流液冲进废液管道。 • (2)防反流装置(Von Behrens): 为防止细胞返回到计数敏感区, 在小孔后面加一个带孔的当板,用负压将已经计数过的细胞阻挡后直 接收集到废液管道中。 • (3)水动力聚焦技术(HydrodinamicFocusing): 是目前认为最为 有效的方法,也叫鞘流技术。它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即可保证细胞 位于鞘液中心并排成一列通过检测孔中心或通过激光束中心,又保证 它不会返回敏感区,目前许多较为高级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采用此种技 术。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试析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诊断中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通过循证医学原理对诊断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现有的800例血常规检验,将血细胞分析仪经过检验所得的参考值跟诊断标准进行对比。
结果:800例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都发生程度不一的改变。
结论:血常规变化可用循证医学得到正确判断。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诊断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3-01 随着血液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测水平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也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在各个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中,广泛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但因为仪器参考值设定存在差异[1],因此在每份检验报告中结果都出现异常。
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血常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高临床医师阅读血常规报告的能力,以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及时诊断患者病情。
现将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现有的800例血常规检验,其中有男性患者432例,女性患者368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为65岁。
科别包括:感染科、骨科、妇科、内外科以及五官科、儿科、急诊科等。
1.2 检验的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收集五十微升以上静脉血,将其置于抗凝管之中,计数方式为电阻法,其中,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参考值的设定参考文献[2],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红细胞计数为(4-5)×1012/l,血小板计数为(100.0-300.0)×109/l。
2 结果根据参考值范围,如果检验结果超出上限,则为升高,如果比下限低,则为降低。
检验结果变化如下表所示:3 讨论在临床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很常见的检验手段。
目前,我国的医疗分析仪器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各种临床检查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血液分析仪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检测仪器,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取不同参数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个血液分析仪参数,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因此,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一般在120~160g/L之间。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的情况,提示身体缺氧。
而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则可能与血液黏稠度增高或其他疾病有关。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血液分析仪中用来测定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数目的参数。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常常与贫血、失血、溶血等病理状态有关。
正常成年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女性为3.8~5.5×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出现贫血的状况。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数目的测定值,也是血液分析仪中重要的参数之一。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起着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的,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减退或骨髓功能异常。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测定血液中血小板数目的参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00~3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高常见于炎症、感染、贫血等疾病,而偏低则可能与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内体积大小差异的参数。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一般在11.5~14.5%之间。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各类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帮助医生了解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预测患者的健康趋势。
本文将探讨血细胞分析的原理、常见参数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细胞分析的原理血细胞分析是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的生物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电导率等进行测定和分类。
目前常见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有血液自动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仪等。
二、血细胞分析的常见参数1. 血红蛋白浓度(Hb):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患者体内红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为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3. 血小板计数(PLT):反映患者体内血小板总量,可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50×10^9/L。
4. 白细胞计数(WBC):反映患者体内白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5. 血细胞比容(HCT):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含量。
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为男性40-50%,女性37-47%。
三、血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监测疾病:通过对血液样本的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疾病,并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提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2. 预测疾病进展:血细胞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某些疾病的发展趋势。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持续增加可能预示着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3.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某些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液情况的影响,并作出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4. 监测长期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监测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的血液参数变化情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血细胞分析原理及白细胞散点图临床意义

异型淋 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增
高与 多种病毒感 染及变态 反应有 关。
常见有:传染性 单核 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 肺炎、病 毒性肝炎、 肾综 合征出血热等病 毒性感染。
特点:胞体增大, 胞 质增多、嗜碱 性增强
,细胞核母细胞化, 荧光强度最强。
疟原虫感染的散点图(一 )
散点图特点:嗜酸性粒细胞群向中性粒细胞靠拢,间距小。 原因:疟原虫裂殖体破裂,疟色素从感染的血细胞中释放出来,继而被白细胞吞噬,吞
PL
T 在WBC膜上打 4DS 孔 对核酸染色
纵坐标:侧向荧光(SFL) 反映核酸含量 横坐标:侧向散射光(SSC) 反映细胞内部复杂程度
溶血素中加入有机酸,与嗜酸粒细胞内的碱 性蛋白粘附,使Eo颗粒的复杂程度增加,在 SSC显示复杂程度是最大的。
化学粘附
嗜酸粒细 胞
大分子有机 酸
大分子有机酸与嗜 酸 粒细胞中的碱 性颗粒 发生化学 粘附
致分成两群,一群为原始细胞, 一群为幼稚粒细胞。
IMI散点图也显示大量原始细胞和 幼 稚粒细胞。
AML-
M5b DIFF散点图淋巴与单核
融为一体,不分类,
IMI 散点图显示大量原始细胞
和幼稚粒细胞。
镜检发现59%的原始细 胞,
0.5%的早幼粒细胞,单 核细胞24.5%。
慢粒危象
DIFF散点图OTHER区域出现大 量散点,中性粒细胞上方也有 少 量散点,IMI散点图也出现 大量
RNA/DNA荧光 染色原理
成熟白细胞:高荧光特 性
网血织小红板细:胞:微弱弱荧荧光光特特 性成熟RBC 性 无荧光特
:
性 极高荧光
原始细胞 :
幼稚细胞 :
特性 极高荧 光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710 更新时间:
2009-8-10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数量(red blood cells,RBC)
(2)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Hb)
(3)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6)平均红细跑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以上各参数的定义参看红细胞一般检查。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BC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红细跑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2.临床意义
(1)RBC、HGB、HCT、MCV、MCH、MCHC各项的I陆床意义见红细胞一般检查。
(2)RDW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
②对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而轻型海洋性贫血时RDW值正常。
③用于对贫血的分类(Bassman MCV/RDW分类法),根据MCV、RDW值变化共分为六种类型贫血。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W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F.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白细胞数量(white blood cells,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溶血剂处理后皱缩白细胞体积的大小分为三类细胞,coulter JT3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将35~90fl大小的定义为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91~160fl大小的定义为中间细胞(middle cells,Mid.),161~450fl大小的定义为粒细胞(granulocytes,Gran.),不同仪器对细胞大小的定义有差别。
根据三类细胞的百分率和白细胞数量,仪器自动计算出三类细胞的绝对值。
白细胞数量与分类的参考值参见白细胞一般检查。
2.临床意义
(1)对白细胞三分类的评价,三分类对白细胞异常有一定的筛选作用。
当血小板有聚集或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或未溶血的红细胞存在时可干扰林巴细胞的分类。
当异型淋巴细胞、原始及幼稚血细胞、嗜酸或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时,中间细胞数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异常(见图1-1-1,1-1-2,1-1-3)。
遇上述情况时应做血涂片染色后油浸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
由于血液细胞在多种疾病时均可出现
不同的形态学改变,故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无论是电阻型、激光型,还是多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型目前均不能代替血除片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观察。
(2)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见白细胞的一般检查。
(三)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血小板数量(platelet,PLT)
(2)平均血小板障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指血小板体积的平均值。
参考值(couter JT3型血细胞分析仪)为6.8~13.5fl。
(3)血小板比积(platelet crit,PCT)是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它由PLT与MPV相乘而得,故与PLT和MPV值呈正相关,参考值(coulter JT3型血细胞分析仪)为男性0.108%~0.272%,女性0.114%~0.282%。
(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是定量反映血小板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以所测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参考值(Coulter,JT3型血细胞分析仪)为l5.5%~18.1%。
2.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见前血小板一般检查。
(2)MPV:研究表明MPV的大小与PLT的多少呈非线性负相关,故在分析MPV的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 的变化来考虑。
①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②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标。
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③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常增高。
(3)PCT的临床应用报道尚少。
在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PCT常增大。
(4)PDW的增大可能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倍体数增大等有关,其临床应用尚较少。
(四)血液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血液细胞分析仪除可提供各项血细胞分析参数外,尚可显示红细跑、白细胞及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的直方图,将各项参数与直方图结合分析,有助于对各项分析结果的解释和一些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等。
1.红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可与MCV、RDW配合分析。
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增大时还可观察是连续型异质性还是非连续型异质性(见图1-1-4,1-1-5),对出现红细胞亚群图型的异常标本应进一步分析。
对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增高常导致非连续型异质性图形,随后转变为连续型并逐渐恢复至正常图形。
2.白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正常人白细胞体积分布有两个峰,当某一峰面积增大时应行血涂片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以免漏诊一些患者。
如果两个峰合并为一个峰时,常因某一类白细胞数量过高或原始、幼稚白细胞增多所致。
3.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直方图: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呈偏态分布,一般在2~20fl之间,当血小板体积增大或红细胞体积减小时,血小板和红细胞直方图可见交叉,影响到血小板分析参数的准确性。
当严重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碎片较多时,可改用显微镜计数法计数血小板或取富含血小板血浆在仪器上分析后再换算为全血的结果。
有浮动界标的仪器可自动去除小红细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