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讲的是中西文化对比。 讲的是中西文化对比。 挺好的一本书,建立文化自信。 作者太喜欢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这本书对我来说比较一般,因为我的格局不够。呜呜呜,看来想获取专业知识,可能更适合看论文,书里不 好找,如果实在不好找,以后我来写一本吧。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几年了。
精彩摘录
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 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2)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3)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4) 物(食)欲原动力律;(5)情(性)欲原动力律;(6)权欲原动力律;(7)审美递增、递减律;(8)阴阳二 极对立转化律;(9)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
中国的文化就其整体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更趋向于是一种静态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更趋向于是一种动态 的文化
络与中西社会 1
与文化
全球络通用语 2
问题与中国文 化的未来
信息高速公路
3
与人类大文化 发展新走向—
—中国的未来
之路研讨会发
言提纲
4
从古希腊奥林 匹克运动会起
源看中西文化
精神
5 辜正坤老师访
谈录:中学与 西学之间
作者介绍
这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的流动性的文化,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促使他们的个人主义,自由 主义等价值观念发展得非常充分。这种自由主义得力于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这也就是西方商业之所以很发达的 原因之一。
人类的文化是可以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规范、自我节律、自我适应的。它在诸多互动、互构的因素络 中一定要找到一种最好的存在方式。

发给学生教案:中西文化比较

发给学生教案: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前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与选择。

二、教学内容(一)中西文化广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国版土之内,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上说,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教为补充的中国古代文化。

本课程进行比较的是指后者,并且着重指精神文化。

严格讲,经过一二百年来的曲折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发展,中国文化发生很大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改造。

主要有两次,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涤荡,一是文革的清洗。

但是两次的改造不但涤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旧东西,也使一些有益的成分丢失。

譬如传统道德,与人为善等等。

近年来在国家遭受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要求传统回归的呼声不断,那么对于传统的优劣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当前的文化分析,是在中西方同时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多了理性。

而与先前五四时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特殊背景不同。

前几次要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要么是在宗教迷狂的情况下,要么是在骤然大开国门时国人手足无措的情况。

特别是这种分析是在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就愈发清晰。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冲突: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冲突是难免的,当然这种碰撞有时是激烈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

有时是刀光剑影,熄火狼烟,有时又是使节互访,援助支持。

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历史上曾成功同化多种文化的中国文化基本上处于守势,在西方文化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失去了昨日的辉煌。

因此说冲突二字可能是我们的遁词。

融合:经过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西方文化对东方产生强势的影响,现代中国几乎被“西化”了。

但是东方文化也对西方产生绵弱的影响。

例如西方也过阴历年,即春节。

红色在西方老年人看来象征着血腥与暴力,但一些年轻人不这么看。

(三)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与选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文化最奇妙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碰撞所产生的美丽火花,他设想如果语言相通,让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东方的孔孟辩论,不知结果如何。

大学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 1-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大学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 1-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阅读材料: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文明与文化的语源学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无论中西语言脉络,“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都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西文中,culture(英、法文均同,德文为kultur)一词系从拉丁文的cultura一词繁衍而来。

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敬神等含义。

至于civilization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学者普芬道夫、赫尔德,法国学者米拉波等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另一些学者则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认为与之相关的拉丁词汇多有教养、开化等意思。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雅通识课中西文化比较(辜正坤老师)课堂笔记用word打开,Ctrl+f,搜索问题中的关键词。

感觉比截图的答案要好用!第0讲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文化是一种人格投射,双向心态与目的1、讲课心态:1)学术良心 2)应机说法(应合听众心态,不扭曲自己想法)3)学问与思想联姻,what-why,孔子述而不作,黑格尔与叔本华4)偏激与狭隘(五四传统:矫枉过正策略)A、一个文化是否伟大,关键能看出是否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圣人/人格,如孔子,熏陶出圣人的学生,孔子本身就是-圣人-先成人B、自信中国人的心胸太开放了,以至于把别人东西引进后就丢失了自己的——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

2、听课心态:1)空杯,才能学2)和尚(天下没有什么道理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掌握它的局限性) 3)宽容南腔北调的人3、可以不同意,可以不知道《万理万相贯---互补论》,每种文化均存在偏见4、课程目的1)修心除烦,中国人格的重新发现,(人格的升华)2)中国文化建设,比较是借鉴的前提,知彼更要知己3)人类文化发展的出路5、/doc/681515150.html,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第六七章)《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6、考试范围1)笔记本,课堂讲授2)书上内容期中随堂测试,开卷,单选*30(原理性问题)+典型重要知识,简答题200字内*3 期末闭卷,带铅笔橡皮,3简答,为5选3,有一题为公开题7、课程基本框架一、引导理论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中西文化演进七大律。

二、学科范围:地理,语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美学,文学,历史,教育,医学,体育,科学第一讲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物理: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地理,气候,资源)空间上看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很多时候是语言在说我们)时间上看(长期)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时效性有限)生理: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第五定律:惰(性)欲原动力律三欲论心理:第六定律:权(性)欲原动力律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哲理:第八定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东方、西方、科举—推荐)第九定律:万物五相(五行)选择律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地理,气候,资源)传统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我的观点:1)环境横向决定性的影响(地理性)2)环境纵向递减影响(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反相关)3)环境影响与历史发展进程呈反比4)中西文化是各自环境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合理的,应对不同环境而生)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1)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导致其影响的长期存在2)长期性特点导致其纵向因素较强3)语言的诱导作用4)语言的暗示作用(催眠,咒语)5)语言—思维—行动—文化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1)技术:技术社会,正面与负面2)媒介:新闻媒介:电视电台报刊出版机构:书、音像出版物,报刊,互联网打创一种传统,使人无法摆脱媒介篡权:medium is the message从编辑作用看公仆作用向皇权的转移,权威与非权威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律(论)不能解释一切文化现象,用其他文化现象可以更清楚,贴切的解释。

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讲座第一讲-导论

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讲座第一讲-导论

中国和西方
文化意义上旳中国 文化意义上旳西方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 1900-1995),英国人,生物化学和 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 所声誉所长,长久致力于中国科技 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异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中西方文化比较
张军锋
第一讲 导论
文化旳内涵和外延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 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旳 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 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旳 一切活动。
文化是人类生活旳反映,活动旳记录,历 史旳积沉,是人们对生活旳需要和要求、 理想和愿望。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 措施为特征旳研究学科,而不是简朴旳形式比较 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化学旳本体论、措施论和 实践论旳统一。
文化类型旳划分
按国家民族 按地域 按历史 按详细对象 按宗教 按行为方式
比较文化旳产生不是偶尔现象,而是有着 深远旳历史原因旳。19世纪以来,“比较 主义”学科旳兴起是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旳 统一发展和联络旳需要所激发旳。世界是 一种整体旳观念要求有各国文化间旳比较 研究。
普遍商业化 新儒学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集团人主宰造成了精神平面化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人生意义旳失落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无度旳戡天役物、生态危机
对后当代主义旳反思
放逐一切
后当代主义要摒弃对于终极关心旳形上追求, 不论是老式意义旳宗教,还是哲学形上学以及 当代科学这些曾经与终极关心存在过某种关联 或曰以终极关心为最终依托旳“宏大论述”, 均被视为应予放逐、打坏。

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

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

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篇一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最近读了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我这心里呀,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

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特别枯燥,可能就是一堆生硬的理论,让我读得云里雾里。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书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那叫一个详细!就好比说,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咱中国文化更看重集体主义。

这一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新鲜的,大家不都知道嘛!”可真细究起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觉得吧,这种比较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辜正坤先生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一会儿觉得西方文化有它的厉害之处,一会儿又觉得咱们中国文化那才是博大精深。

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哪种文化更好呢?”我想说,这哪有绝对的好与坏呀!比如说西方的科技创新,那确实厉害,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家庭的重要性,难道就不值一提吗?我觉得,两种文化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有时候会想,要是能把中西文化的精华都融合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可又一想,这可能吗?也许有可能,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大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而要去理解、去尊重它们的差异。

篇二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你看啊,辜正坤先生把中西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摆在台面上,让咱们好好瞧一瞧。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中国的艺术更讲究意境。

这就好像西方是个直来直去的大汉,中国是个含蓄内敛的姑娘。

我就在想,这差异咋就这么大呢?是因为历史?地理?还是人的性格?也许都有吧。

就拿教育来说,西方教育鼓励个性发展,咱们中国教育更强调基础扎实。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今天这个讲座,我想应该是普及性的,因此我想把关于中西文化比较最关键的地方,做一个粗线条的介绍,让大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有一个大致的看法。

要讲中西文化,首先就得讲讲关于文化的定义。

那什么是文化呢?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人统计过,至少不下于180多种。

今天不可能去一一探讨它们。

根据我的理解,我所使用的文化概念跟别人使用的有所不同。

我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我今天要用的这个文化在定义上主要是广义的文化,我给它下定义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

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这样一来,文化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

请大家顺着我的思路来理解文化的概念,那么就容易明白我是如何来作中西文化的宏观比较的。

第二点,讲到文化我还要谈谈文化是受哪些因素驱动的,有没有一些因素,导致文化的总的方向受到制约呢?当然有的。

有各式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因素系统。

从纯理论上看,这些因素可能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无穷的因素中压缩提取出一些主要的因素。

我把它们概括成九大因素。

这九大因素分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哲理的四组因素,也就是1)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2)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3)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4)物欲原动力律;5)情欲原动力律;6)权欲原动力律;7)审美递增、递减律;8)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9)万物五相(行)选择律。

一共有这么九大因素。

它们会导致文化在不同的层面上发展。

我今天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因素都进行阐述,我只能侧重其中的一点,或者两点,以之作为一个汇通点,把其它的层面连贯起来讲。

比方说我可以从地理环境入手来展开这个话题,然后再把它横向的拉开,引入其他层面。

其次,我还要提出一个万物自协调理论观点。

万物都是具有自协调、自组织特性的。

万事万物只要被赋予一个简单的力以后,不管把它放在哪个地方,它都会和周围的东西产生一种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一、文化与文明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概念往往可以换用。

文明暗含较高层次文化的意味。

[德] 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老子(前571-前471)孔子(前551-前479)释迦牟尼(前624-前554)
苏格拉底(前469-前339)
二、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文化进化论:泰勒、弗雷泽等学者认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类在文化上与制度上必然平等和类似,并按单一的线索由低级到高级各同一方向(现代西欧文明的方向)进化。

文化进化论的可能后果:导致文化中心论
思考:《阿凡达》所表现出的文化倾向
文化相对论:博亚斯、本尼迪克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Ruth Benedict(1887-1948)《文化模式》、《菊与刀》
思考:皮蛋与小脚
文化孤立主义:完全认同文化相对主义,否认某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标准,就不能不导致对某些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的负面文化也必须容忍的结论。

三、比较的意义:沟通-理解-重建
通过客观平实的剖析,从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至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等诸多层面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短长与文化交流的前景。

在此基础上,再解决所谓“中西体用之争”以及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问题。

(P7)
超越对于一己的关心,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

四、关于文化的一种构想:和而不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