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0(教案文本)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
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书:往事依依)从她深情追溯的往事中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课例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朗读课文,讲解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讲解字词。
四、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学习第一节1、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作者对小时候的几件事的回忆。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朗读与品味,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理解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能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前后照应、语言优美等,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
4.能从文中所回忆的往事中,领悟到作者对青少年的建议,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前后照应等。
2.难点:(1)理解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回忆往事来表达情感和阐述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这些往事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难忘的,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我们的人生记忆中。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作者介绍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于漪老师。
(展示作者介绍的相关内容)于漪老师,1929 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 称号。
三、字词积累1.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扫清字词障碍。
请同学们看屏幕,朗读这些词语。
(展示字音部分教学内容,每行 4 个词语)徜徉(chánɡ yánɡ)浩渺(miǎo)雕镂(lòu)险峻(jùn)水泊(pō)慷慨(kānɡ kǎi)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角色(jué)镌刻(juān)眼花缭乱(liáo)2.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
“雕镂” 指雕刻;“慷慨” 形容充满正气,情绪激昂;“走投无路” 指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津津有味” 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身历其境” 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油然而生”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气象万千”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体会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不一样,有一些事情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情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或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篇散文《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预习检测2.走近作者(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作者。
3.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字词: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
(2)解释下列词语: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绚丽:灿烂美丽。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0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10 往事依依设计说明《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语言优美,饱含深情。
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分析事件来厘清层次脉络;通过品味语言来体味文中蕴含的感情。
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概括课文事件,厘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初步体会引用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引用的作用,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我们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那愉悦的感觉、自由的心情终身难忘。
童年的人、事、物、景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底,影响着人生的轨迹。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去看看她的童年生活。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徜徉..(chán juān)雕镂.(lòu)..(cháng yáng)浩渺.(miǎo)婵娟慷慨..(kāng kǎi)镌.(juān)刻谆.(zhūn)谆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安闲自在地步行:徜徉水面辽阔无边:浩渺雕刻:雕镂(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万端模模糊糊:依稀形容竭力思索:搜索枯肠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走投无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旷神怡3.文学常识。
于漪,江苏镇江人,“人民教育家”获得者。
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与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4.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教育。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0《往事依依》教案

10 往事依依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一、新课导入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段段温馨而难忘的往事,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们成长的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脚步,走进她笔下那《往事依依》的世界。
在那里,有书卷里隽永的墨香,有课堂上老师深情的教诲,更有青春年少时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这些往事,不仅仅是于漪老师个人的记忆珍宝,更是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勇于追梦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与好奇的心,共同开启这段温馨而又启迪心灵的旅程吧!二、预习检测见教学PPT课件。
三、整体感知事件典型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
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标注出关键词语,说说它们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完成学习表单。
明确:关键词语: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千家诗》、讲课、教导。
阶段主要事件感受影响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乐在其中,身临其境(津津有味)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读千家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四、课文品读1.结合全文来思考,为什么作者对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作者在追溯少年时代的往事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缕缕情思。
试着体会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明确:看山水画写专注凝视、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
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教案和学案(2024秋)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基础积累必记字词(见课件)三、整体感知(释题入手)读一读1.“依依”,作何解释?大家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工作,请同学回答明确:⑴树枝随风摇摆;⑵恋恋不舍的样子这两个意思之间是有关联的,“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故人离去时,杨柳作摇摆之状,以拟人的手法实表离别之时的不舍之情。
现多用此意。
如“依依惜别”,而作者在此又将此意作进一步引申,指心中对往事的那份难以割舍、难以忘怀之情。
依依往事是作者似流水的年华中珍藏的金色回忆。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四、文本分析说一说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要求:声音宏亮,说话流畅,内容完整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兴趣爱好、少年时期难忘的事情。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想一想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2.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悟一悟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情——《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依依之“漪”】《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1929年2月出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中国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依据百科,了解“漪”的字义2、文中的那一句话能体现“漪”的“岸边”的字义(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漪之“依依”】“依依”在百科中有如下解释:1、留恋,不忍分离。
2、柔弱。
依恋不舍。
3、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取自《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依依”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思考:1、古诗词中的“依依”。
比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成语中的“依依”。
比如:依依不舍。
3、阅读:课文的首段(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和课文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思考“依依”的含义。
【依依“往事”】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围绕______这一中心话题,按照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哪几件事?示例: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诵《千家诗》、听老师吟诗、忆老师教诲等几件事。
【往事“依依”】1、“依依”之情。
作者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等往事,由事入理,有哪些感悟?抒发了什么情感?看山水画:看得入神,乐在其中读《水浒传》:身临其境,津津有味诵《千家诗》:心旷神怡,美的享受听老师吟诗:深深感动,开阔境界忆老师教诲:铭刻在心,受用不尽2、“依依”之语。
作者在叙述往事时,有一些文段很优美,深深打动你的心,有一些词语很巧妙,值得反复体味,读一读,品味一下。
提示:可以从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的手法、诗句的引用等角度去思考。
第10课《往事依依》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0往事依依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2.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通过作者的回忆,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读文章,能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通过分析作者追忆自己学生时代的几件事,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会品读文章,能赏析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浏览课文,把用得准确的词语、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旁批自己的理解。
老师:多媒体课件。
2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共同回忆她少年时代的往事。
这些往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在她的心中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于漪老师所写的《往事依依》。
在这篇文章中,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几件往事,并讲述了这些往事对她人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我相信,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后,也会被她所描述的往事所感染,体会到那些美好时光带给我们的温暖。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于漪老师的笔触,走进她的少年时代,去感受那些“依依”往事吧!于漪于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代表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标注段落,理解文章大意。
2.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完成下列表格。
往事“我”的感受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身历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读《千家诗》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忆两位国文老师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1.请谈谈文章以《往事依依》为题,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教案
10(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0(教案文
本)
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36—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
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⑴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
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
(板题:往事依依)
2、走进作者
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bó(解释为“停泊”)
2、请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⑴学生读课文。
(师正音、评价朗读)
⑵讨论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
⑶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段落。
(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呢?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
明确: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三、赏析语言
1、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
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2、⑴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⑵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3、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
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
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
”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
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自选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
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板书)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
3、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
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那么,你准备怎样养成这
一良好的习惯呢?请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注意要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想结合。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水浒传》启示:
忆诵《千家诗》热爱自然、生活、祖国
听《南乡子》多读书、读好书
赏《南归》明做人之理
练习设计:
课外阅读《千家诗》,背诵其中你最喜欢或者最受感染的几首,准备在班级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
写写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课堂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