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画家玛格丽塔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大眼睛里的魔幻与现实——浅析蒂姆·波顿的电影《大眼睛》

大眼睛里的魔幻与现实——浅析蒂姆·波顿的电影《大眼睛》
THE FILM
影视
摘 要:蒂姆·波顿是一位对电影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创作风格独特的导演,被誉为好莱坞的鬼才怪杰,他坚持哥特风格的 影片创作,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黑色幽默。《大眼睛》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现实传记电影,通过最普通的拍摄方式 执导影片,去掉风格化的电影艺术作品,更能体现其所存在的深远影响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蒂姆·波顿;哥特风;《大眼睛》
《大眼睛》是由艾米·亚当斯、克里 斯托弗·瓦尔兹联袂主演的一部传记电影。 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画家玛格 丽特被丈夫沃尔特盗取画作版权后维权的 故事。影片于 2014 年 12 月在美国上映, 获得 2015 年第 72 届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 类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影 片剧本也是由蒂姆·波顿所导传记片《艾 德·伍德》的两位编剧拉里·卡拉斯泽斯 基和斯科特·亚历山大执笔。 1 现实题材里的哥特细节 蒂姆·波顿很少拍现实题材的影片, 有好莱坞鬼才导演之名,观众和影评人为 其打上哥特加童心的标签。这部以女画家 玛格丽特为主角的传记影片,被认为是他 少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从最后呈现的 风格来看,它依然带着浓厚的波顿哥特印 记。“哥特”一词,最早是对居住在北欧 的条顿民族的称呼,暴力、野蛮和愚昧是 这个民族最真实的写照,罗马人和希腊人 称他们是“野蛮人”,因为这个民族经过 之地的城镇几乎无一不被掠夺摧毁,烧杀 抢掠,生性十分之残暴 。“哥特”后来 在文艺复兴时期形容当时中世纪的建筑风 格。《大眼睛》中最直观的是影片中依然 出现哥特式教堂,尖顶的建筑形式,在拍 摄教堂时微仰的角度,女主角前景入画, 与教堂形成的失衡视觉关系。 影片开头是一个眼睛的大特写,随着 镜头的推远一个拥有不符合比例的大眼睛 流泪女孩,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下一个 镜头就跟大家交代了原来是在一幅幅地印 90

画家英年早逝,留下了许多没有眼睛的人物画,有人着迷而有人害怕

画家英年早逝,留下了许多没有眼睛的人物画,有人着迷而有人害怕

画家英年早逝,留下了许多没有眼睛的人物画,有人着迷而有人害怕展开全文云叔聊绘画 2020-02-29 17:00:36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总是那些个性独特的人,出自他们之手的绘画作品也各具鲜明特点。

没有特点就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尽管那些特点不一定让所有人喜爱,但又不可能不让人感受那种只有这个创作者才能提供的独特个性。

阿米地奥·莫迪格利阿尼便是一位个性强烈的画家。

即使只翻开近几个世纪的西方美术史,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没有哪个声名显赫的画家没有进行过人体画和肖像画创作。

莫迪格利阿尼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人体画和肖像画上。

人体和人的五官从来不会变化,要在其中画出无人涉及的感受,当然要求艺术家对人的了解达到不一样的境界。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人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感受。

了解一个时代的人,也就是了解一个时代。

20世纪的头二十年,正是欧洲风云动荡的年代。

艾略特将目睹的世界称之为“荒原”,斯泰因将激变的生活称之为“迷惘”。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人体画上,同样看到人在那个时代的强烈特征。

从外表上看,那些画就令人一眼难忘。

莫迪格利阿尼的人物总是长着一个格外细长的脖子。

可以说这是他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说这是他对人的独特理解。

那些脖子像天鹅、像鹿,但没有哪个比喻真的适合,因为那些脖子表现了人的瞻望—一人人都伸长脖子对未来瞻望,对自己的生活瞻望,但又不得不卡在自己的时代和环境当中。

除了被政治谎言控制过的民众,似乎没有谁对自己的时代表达过由衷的喜悦;除了一些偶然的瞬间,也似乎没有谁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彻底的心满意足。

莫迪格利阿尼对时代的悲观也许比艾略特和斯泰因更为强烈。

至少,他也和那些时代代言人一样,体验和咀嚼过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磨难。

面对莫迪格利阿尼的绘画作品,总是不由会想,如果这个愤世嫉俗的天才转行写作,很可能会在“荒原”和“迷惘”的后面写下“空洞”二字。

“空洞”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其实也是一切时代的特征,进一步说,它是人类的特征。

俄罗斯

俄罗斯

风情万种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来源:网络文章作者:佚名料:名称】《吻》者】】F·A·Moller,F·A·莫勒(俄国)年代】1840年题材】风俗规格】59x65cm】古典主义】布油彩地】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作品及作家:古典主义的严谨手法,描绘了男女青年的爱情之吻。

囿于古典主义原则,人物刻画得理性而冷静。

但画家的描绘十并且以细微的观察力表现了女青年的惊恐与男青年的主动。

吻的瞬间是出其不意的,又是甜蜜的。

绍:莫勒(1812—1874年),是俄国19世纪风俗画家,在他的画中已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

料:名称】《无名女郎》者】】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年代】1883年题材】肖像规格】75.5cm×99cm】现实主义】画布、油彩地】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析:们面前的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

这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的态度。

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

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

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重、典雅而高尚。

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

画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作。

料:名称】《月夜少女》又译《月夜》者】】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年代】1880年题材】风俗】现实主义】布油彩地】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析:月夜》是一首恬静美丽的人生诗篇。

浅析基弗的《玛格丽特》

浅析基弗的《玛格丽特》

浅析基弗的《玛格丽特》发布时间:2021-06-24T06:49:46.648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9期作者:孟洋洋[导读] 本文从基弗的《玛格丽特》时代特殊的历史语境分析玛格丽特作品的深层意味;从使用特殊材料的角度来解析为什么基弗能够被人们记住,分析他的作品为什么不同;同时也对基弗的作品包括《玛格丽特》对之后的艺术家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100029摘要:本文从基弗的《玛格丽特》时代特殊的历史语境分析玛格丽特作品的深层意味;从使用特殊材料的角度来解析为什么基弗能够被人们记住,分析他的作品为什么不同;同时也对基弗的作品包括《玛格丽特》对之后的艺术家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与批评。

一近些年,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在中国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巅峰,他是二战后至21世纪以来具有重大影响里的国际艺术家,属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曾被美国艺术史家阿纳森称为“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

”作品凝固的历史,深奥而沉重,晦涩却富含诗意的主题,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作品《玛格丽特》是基弗与策兰诗歌形成互文的作品。

玛格丽特人物就是出自策兰著名诗篇《死亡赋格》,“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玛格丽特是《浮士德》中主人公的妻子,代表的是德国女性。

她因爱上浮士德而受到牢狱之灾,她拒绝浮士德的营救,而愿为自己的罪孽接受惩罚,这与德国为二战后救赎的命运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基弗的作品体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作品总是饱含极深的寓意具有反思与批判性。

二在当时基弗所处的二战时期,画家也并不少,为什么他的画能够被人们记住,他的画当然具有当时二战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但笔者认为与他特殊的绘画表现形式也是息息相关的,他总是用很多夸张的材料之前无论是古典绘画还是表现主义用的综合材料都相对较少,而基弗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综合材料如沙子、石头、木杆等等只要是能表现他内心要表达的感受他都愿意去尝试去突破,这种看似粗旷的表现手法与当时在特殊时代的语境下二战的荒芜与灰乱呢,带给人身心的疲惫与嘈杂十分契合。

盘点西洋油画中的绝美女仙子(47)

盘点西洋油画中的绝美女仙子(47)

盘点西洋油画中的绝美女仙子(47)【海外绘画】盘点西洋油画中的绝美女仙子(47)691. 画家名称:Louise Vigee Le Brun (路易丝·维瑞·勒布伦)作品名称:Le Brun(勒布伦)画家表现了她的精神面貌和她秀美的芳姿。

她风姿绰约,长有一张秀美的脸庞,深色的长裙与华丽的荷叶领,团绒帽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衬托出画家的庄重与女性的妖媚的气质。

绘画这幅画时,勒布伦已经是36岁了,可见画家本人的姿色非同一般。

692.画家名称:Luis Ricardo Falero (路易斯·里卡多)画家简介:里卡多是一位西班牙画家,他是专攻女性裸体和神话和幻想的设置。

他大多数的作品包含至少一个女性裸体或赤裸着上身的裸体,他最常见的媒介是布面油画。

里卡多出生在托莱多,在巴黎学学习艺术、化学和机械工程。

里卡多对天文学和天体星座很感兴趣,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创作绘画了这方面的作品。

他著名的作品有《月亮仙女》、《平衡星座仙子》、《双恒星仙子》等。

作品名称:Moon Nymph(月亮仙女)没有找到有关这幅画的背景说明。

693.画家名称:Luis Ricardo Falero (路易斯·里卡多)作品名称:Moonlit Beauties(月光下的仙女)没有找到有关这幅画的背景说明。

694.画家名称:Luis Ricardo Falero (路易斯·里卡多)作品名称:The Balance of the Zodiac(平衡星座仙子)没有找到有关这幅画的背景说明。

695.画家名称:Luke Fildes (卢克·菲尔德斯)画家简介:无作品名称The Doctor(医生)画家菲尔德斯的儿子死于圣诞节,他很悲伤。

但面对只有听诊器和止痛药的医生,画家也很感激。

因为这个医生整夜守候及关注着奄奄一息儿子。

这是从网上搜到的关于这幅画的唯一的一点资料。

看着床上昏迷的孩子,这幅画让人悲伤无奈又愤恨。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

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

或简称为超现实。

ASTCNAS文憑。

繪畫,(最高榮譽)研究生教育文憑悉尼師範學院瑪格麗特是一個畫家,製圖員及講師。

生於悉尼,新南威爾士,澳大利亞。

她贏得了一個特殊的政府獎學金,國家藝術學院,1956年。

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1956至60年。

她參加了很多節目組在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61年至67年,包括“年輕的悉尼藝術家”,克蘭恩畫廊悉尼,“當代青年”,布拉克斯蘭畫廊,悉尼和“青年藝術家”展覽,現代藝術博物館,墨爾本。

她一直是參展商在此期間,經常在阿奇博爾德和威恩比賽,包括在選擇作品展覽在墨爾本和阿德萊德的國家畫廊。

瑪格麗特在1967年前往海外,並根據自己在倫敦。

她從那裡前往荷蘭,瑞士和法國在1972年,巴黎又在1995年。

她告訴兼職在學校和各種技術學院,(新南威爾士州和西澳大利亞州)61年至72年,然後作為一個全職講師在西澳大利亞學院學報(科廷大學)1972年至78年。

瑪格麗特回到了悉尼,繼續她的學業。

(研究生教育文憑,悉尼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81年。

任教,1979年至1985年霍恩斯比TAFE學院。

在20世紀70年代,她前往爪哇和香港,也參加了考察路線沿線的罐頭庫存湖失望,杜兒巴泉和沃伯頓,由於他深入各地偏遠地區的澳大利亞,肯尼亞,陸路Koobi眾論壇(東緣,圖爾卡納湖)和埃塞俄比亞的邊界。

西方绘画最著名的500幅世界名画欣赏

西方绘画最著名的500幅世界名画欣赏

西方绘画最著名的500幅世界名画欣赏1、无名女郎 1883年克拉姆斯柯依俄国×99cm 布油彩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

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2、入睡的维纳斯约1510-1511年乔尔乔内意大利×175cm 布油彩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

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

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

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3、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莱奥娜多·达·芬奇意大利77cm×53cm 板油彩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

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

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

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4、亚威农少女毕加索西班牙 1907年油画 244×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早期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是一幅颠覆了以往的艺术方法的立体主义经典画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文/黛帕如果不曾读过《大师与玛格丽特》,我就不曾知道女性的多样之美。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之作,这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其问世之路与书中的情节一样曲折。

先是布尔加科夫因为现实的打击焚烧初稿,然后再经过12年的时间,在死前一个月才完成创作,这部呕心沥血的布氏绝唱,却在作者死后26年,才得以出版。

所幸的是,不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我们能够遇见它,读到它。

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好的作品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与读者会面的。

”所以,即使布尔加科夫与世长辞,作品出版后,依然引发了超越国界、种族、领域的“布尔加科夫热”。

《大师与玛格丽特》也被公认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被公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图书这部作品想象奇诡、包罗万象,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

它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每一次,你都能发现这部小说独到之处,震惊于作者的绝世才华。

书中布尔加科夫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华丽绚烂的世界。

而书中的人物,都具有多重的特征和属性,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例子。

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体,性格丰富饱满。

她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所以,你无法单用一个“好”与“不好”这样单薄的词汇来描述她。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存在三个时空:莫斯科的现实时空,耶路撒冷的历史时空,沃兰德的魔幻时空。

玛格丽特虽然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但却是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她是这三个时空的连接者,在她的身上结合了人性,魔性与神性。

也只有她才能在这三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而与这三个时空相对的,分别体现着玛格丽特不同的特征,她是爱神和女巫,救赎和永恒的化身。

在现实时空中,玛格丽特和大师是至死不渝的爱人,她全心全意地爱恋着大师、支持着大师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