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病地主要治法
温病学

温病学半期考复习——10中西医临床医学绪论一、概述:(了解)温病学定义: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临床基础学科重要课程之一。
二、温病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一)萌芽阶段---战晋唐(战国到秦汉晋隋唐)1、《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难经·58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病、有热病、有温病”。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重点)(三)形成时期---明清时:(重点)(四)近现代阶段—鸦片战争至今天民国四小家: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3)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 4)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此阶段特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发展停滞。
第一章温病的基本概念一、温病的概念(重点)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名词解释]二、温病的特点:(重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1.从外侵入;2.温热性质显著;3.易消耗人体阴津;4.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2.流行性:温病的流行程度分:爆发流行、大流行、流行、散发。
禽流感呈点状散发特征。
SAS呈流行和散发特征。
3.季节性:指某一温病只发生或好发于某一季节。
大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
古人称为“四时温病”。
一是四季气候不同,可影响不同温邪的形成,如春—风热;夏—暑热,长夏—湿热;秋季—燥热等;二是四季气候不同,影响人体的反应性和易感性。
4.地域性: 有2个方面含义:一是对邪:各地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温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二是对人:各地气候特点及自然环境不同---使不同地域的人,其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对不同或相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等产生影响。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
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
“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学复习提纲

温病学复习提纲一、知识考点1.首先提出温病病名的是《内经》2.温病成长阶段是宋金元时期3.《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王安道提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而将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别离出来5.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6.吴又可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传染病著作《温疫论》,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7.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疫疹一得》,戴天章的著作是《广温热论》,杨栗山的著作是《伤寒温疫条辨》。
8.温病的特点为:A致病因素有特异性B多数温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 临床表现有特别性D 病理演变有肯定的规律性9.温病的病邪及其致病特点:A.暑热邪气:1.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B.暑湿邪气:1.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2.困阻脾胃,布满三焦 3.耗伤元气,伤津阻气C.湿热邪气: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10.温病发病因素为: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11.感谢途径为: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12.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30%时机〕:1.发病特点:新感温病为感邪即发,病多发于表。
伏邪温病为感受外邪,过时而发,病发于里2.初起证候:新感温病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热证。
伏邪温病为高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
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3.病机传变:新感温病多由表入里,由轻到重。
伏邪温病多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刻4.病情病势: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5.初起治则:新感温病多以解表透邪为主。
伏邪温病多以清泻里热为主。
13.卫气营血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卫分:病理特点:邪郁卫表,肺卫失宣辨证要点:气分:病理要点:里热蒸迫,热炽津伤营分:病理要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血分: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14.三焦辨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A.邪郁卫表,肺气失宣————辨证要点:1.发热,微恶风寒 2.咳嗽 3.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 4.脉浮数B.邪热壅肺,肺气闭郁————C.湿热阻肺,肺失清肃————邪犯心包A.邪热内陷,机窍阻闭————B.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辨证要点:1.身热汗出不解 2.神智时清时昧 3.脘腹胀满中焦阳明热炽A.里热蒸迫,热炽津伤————阳明邪结A.阳明热结,传导失司————B.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辨证要点:1.身热湿热中阻A.湿热困阻,升降失司————下焦肾精耗损A.邪热久羁,耗损肾阴————虚风内动B.肾精虚损,肝失修养————15.辨舌苔1.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见于1.脾湿未化,胃津已伤4.舌苔白腻而质红绛〔!〕————见于1.湿遏热伏————见于湿热疫初起————见于1.邪热初传气分,卫分未罢7.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变而来,灰润苔多由黄腻和白腻苔演变8.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见于湿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出现便血9.舌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却枯燥无津————见于1.邪热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2.或日久津伤,津液无源上布————11.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见于心营热毒炽盛12.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见于1.气血缺少,气阴两虚 2.温病后期,津亏血伤未复————见于热入心包————见于肝肾阴虚15.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见于温病夹有瘀血————见于阴寒内盛,血络瘀滞16.陆子贤在《六阴条辨》中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一两(镑) 朱砂一两(飞) 琥珀一 两(研) 玳冒一两(镑)牛黄五钱 麝香 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
菖蒲郁金汤
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 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 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 。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平稳、慢性、量轻。
治療大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一、清法Biblioteka 清法清法是温病中最常用的治法,视乎热邪的病 位、阶段、轻重、兼夹等因素,来选用不同 的清热方法,可以分为泄卫解表、清解气热 、和解祛邪、祛湿泄热、清营凉血等清热法 ,每一种大法下亦可分多种小法,总之贯穿 着“清”。
白术、青木香、乌犀屑(用代用品)、香附子(炒 去毛)、朱砂(研,水飞)、诃黎勒(煨,去皮) 、白檀香、安息香(别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麝香(研)、丁香、荜茇各二两,龙脑( 研)、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薰陆香( 别研)一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 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 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可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 并空心服之。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绯绢袋盛, 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卫分
若温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温病的治疗ppt文档

(三)和解祛热法
• 和解祛热法具有宣通气机,疏解气分半表 半里之痰热湿浊,清泄少阳,分消走泄, 开达膜原的作用。
• 适应于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解热、抗菌、消炎、
疏泄利胆、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分类 清泄少阳
作用
辛苦芳化 清泄少阳热邪
兼以化湿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热郁少阳 蒿芩清胆汤 兼痰湿犯胃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法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病因和病机 1、审病因:明确病邪性质。 • 温病病因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
等病邪,不同性质病邪侵袭人体,具有不同 致病特点。 •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 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 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2.熟悉温病的⽴法依据及卫⽓营⾎、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热、和解表⾥、祛湿清热、清营凉⾎、通下逐邪治疗⼤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段。
⼀、温病治则及确⽴治法的依据(-)温病治则1.祛除温邪⽆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不同温邪侵袭⼈体,具有各⾃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治疗⽅法有异。
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温病的发⽣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
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祛邪与扶正的⽅法。
(⼆)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营⾎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确⽴治则、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第二,表证解除之后药物就要停止使用,中病即止,防止过度用药而损伤正气。
2.清气法清气法,是清解气分热邪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适用于温病中的气分证。
所谓气分证,是热邪入里的证候,凡热邪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者,都属于气分证,所以气分证的范围很广。
在气分阶段,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所以这个阶段是温病的极期,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特点。
气分阶段决定着病变的发展趋势与预后,因为这个阶段,邪气所盛但正气不衰,如果治疗及时,采取的措施得法,邪气就会解除;如治疗不及时、不得法、就深入发展,或者向气分的虚证发展而导致虚脱亡阳;或者向营分、血分深入。
气分证无论向哪一方向发展,都是危重症。
所以说,在温病的治疗中清气法是关键。
由于证候类型不同,清气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清解宣气法是指用轻清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气分证初起,邪气不盛。
热郁胸膈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略黄,脉数。
因为邪不重,所以用药夜轻,轻清宣气。
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
(2)辛凉清气法是指用辛味、寒凉入气分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气热,达热出表的治法,适用于里热蒸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
这类证候的特点是里热向外蒸腾,所以称为蒸腾之热,,治疗就要因势利导,选用辛寒的药物,内清外达,使邪气外解。
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3)苦寒直折法苦寒直折法,是用苦寒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热邪,使热邪下降的治法。
苦寒直折法与辛寒清气法同属清气法,但作用不同。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辛寒清气法的适应证是热邪有向外发越的趋势,属燕腾之热,所以治疗就因势利导,内清外透,在清热的同时又使热邪外达。
苦寒直折法的适应证是热邪虽盛,但不向外发越而是郁于里,属郁闭之热,所以治疗就要用苦寒清泄的药物,使热邪下行。
因为苦寒药的作用是使热邪下降,所以称为“苦寒直折”同时还要配伍清凉宣透的药物,以使热邪外散。
苦寒直折法适用于热灼胸膈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代表方剂如凉膈散。
因为气分证的范围广,涉及的脏腑多,所以在气分证的治疗中,除了上述治法外,还要根据病情灵活变通化裁.比如气分证初起,卫介证仍未罢而呈卫气同病者,应在清气中加入透表之品,称为清气透表法。
热邪壅肺证是典型的,气分证,但是热邪壅滞不散,所以在清气的同时要配伍宣肺的药物,既清气热,又宣通肺气,使热邪容易发散,邪有出路,这就称为清热宣肺法。
气分证如墨辛出现热毒壅结的表现,比如大头瘟头面部红肿,咽喉肿,甚至且不能开,痄腮两腮肿,都是热毒的表现,治疗要在清气药中配伍解毒消肿之品,这就称为清热解毒法。
如果由于气分高热消耗津液而见气热津伤之证,治疗既要清气,又须配伍生津的药物,这就称为清气生津法。
使用清气法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到气才可清气”,如果是卫分征,不能过早使用清气法。
因为热邪在表不在里,过早使用寒凉药容易损伤阳气,遏阻气机,反而使邪气凝滞不解。
第二,在湿热病中,由于湿热胶结难解,可以出现高热,汗出,心烦,口渴的症状,看起来热势很高,但是因其湿热胶结,单纯使用清气法必然冰伏湿邪,所以必须在祛湿的前提下清热而不能单用清气法。
第三,阳气不足者使用清气法要慎重,剂量要轻,中病即止,以免损伤阳气。
3.和解法和解法,是具有调和气机,解除滞障作用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由于温病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分.病变部位有在手、足少阳与募原之别所以和解法的具体运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清透少阳法清透少阳法,是用宣透表邪与清泄里热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半表之邪,清半里之热的治法,适用于春温病初起,伏热自里向外发于一一少阳之证。
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因为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热邪郁于里而不能发越于外,所以治疗既要清少阳之热,又要疏通气机,透邪外出。
代表方剂如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柴胡、栀子方。
(2)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是针对湿热病而设。
“分”是指祛湿要因势利导,分别从不同部位给湿邪找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宣气祛湿;治中焦应辛丹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祛。
“走”,是指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走“消”与“泄”,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
总之,分消走泄法是用祛湿与行气的药物组成方剂,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的治法,适用于湿热流连三焦,气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闷脘痞腹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代表方剂如温胆汤温胆汤的作用是通过分消湿邪而使气机通畅,湿去则热不独存而外解。
可以说,温胆汤是清胆热之方,因为这个方剂是通过清胆热而使胆恢复到温和的本性所以称为温胆汤。
(3)清透分消法清透分消法:.是指清透少阳与分消走泄合用的和解法,适用于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同病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热重寒必卫后身热较重,入暮尤剧,口渴,心烦,胸脘痞闷,两胁胀痛,呕恶,口苦,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
方中用青蒿、黄芩清透少阳;用温胆汤加减分消走泄,通利三焦。
(4)开达募原法开达募原法,对称开达膜原法,是甩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利气机,透达伏于募原的湿热邪气的治法,适用于湿热伏于募原半表半里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初起先恶寒而后发热,寒热往来,继则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身痛,有汗。
手足沉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白厚浊腻,脉不浮不沉而数。
代表方剂如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
使用和解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和解法中使用的药物都偏于燥,如果是热重阴伤者不能单独使用。
第二,和解法虽然属于气分证的治法,但它与清气法又有所不同,这两法要区别开,如果是气分热盛,要用清气法而不能用和解法。
4.祛湿法祛湿法,是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的药物以祛除湿浊,宣通气机,调理脾胃,通调水道的治疗方法。
祛湿法昀范围较广,具体选用哪类药物,一要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来决定,所以祛湿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宣气化湿法宣气化湿法,又称辛宣芳化法,是用宣透气机、芳化湿邪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气化湿,达邪外出的治法,适用于邪在上焦,湿重于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法,又称燥湿泄热法,是用辛温、苦温、苦寒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开郁燥湿,泄热祛邪的治法,适用于邪在中焦,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的证候。
湿型于热者,临床表现是: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该以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以开郁燥湿,代表方剂如雷:氏芳香化浊法。
湿热并重者,临床表现是:发热、扦出热减,即而复热,口渴不欲多饮,心中烦闷,胸脘痞阿,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应该暑温、温与苦寒药物相配以开郁燥湿泄热代表方剂如王氏连朴饮。
(3)淡渗利湿法淡渗利湿法,是用淡渗利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利尿翅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韵治法,适用于下焦湿重于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兰热不扬,热蒸头胀,身重疼痛,恶心呕吐,神志昏迷,小便不逦,揭不欲饮或不渴,舌苔白腻,脉濡。
代表方剂如茯苓伎汤。
祛湿法的重点在于祛湿,使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选药一定要针对病变部位,上焦、中焦、下焦部位不同,选药也不同,要有重点,同时也要兼顾三焦。
第二,要分清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这三种证候类型,湿重者要用辛温、苦温,湿热并重者要辛温、苦温与苦寒并用,热重者应以清泄热邪岁主,温药应慎用。
第三,湿已化燥或阴虚体质者使用祛湿法应谨慎,要防其损伤阴液。
5.通下法.通下法,是用通下的药物通导燥屎、积滞或瘀血,使腑气通畅,邪气外解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通腑泄热法通腑泄热法,是用苦寒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荡涤腑实,泄除实热的治法,适用于温病过程中燥热损伤津液,导致大肠燥结,燥屎内存,腑气不通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秘结,时有谵语,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导滞通下法导滞通下法,是用清热祛湿行气导滞与通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导湿热积滞的治法,适用于湿热病中热重于湿,温热夹积滞蕴阻胃肠,导致腑气不通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