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太空飞行的发展历程和技术;2. 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宇宙现象;3. 能够理解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任务。
二. 教学内容:1. 太空飞行的历史和技术2. 宇宙中的天体和现象3. 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任务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课件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四. 教学重点:太空飞行的历史和技术;宇宙中的天体和现象。
五. 教学难点: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任务。
六. 教学过程:一、导入使用PPT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宇宙探索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宇宙探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A. 太空飞行的历史和技术1. 太空飞行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太空飞行任务,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
2. 太空飞行的技术讲解一些太空飞行的技术,如火箭发射、轨道控制、航天器的设计等。
B. 宇宙中的天体和现象1. 星系和恒星介绍宇宙中的星系和恒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特点。
2. 星云和行星讲解宇宙中的星云和行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化。
3. 黑洞和宇宙射线介绍一些宇宙现象,如黑洞和宇宙射线,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C. 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任务1. 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讲解探测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介绍一些探测器的传感器和器材,如光学望远镜、太阳能电池等。
2. 探测器的任务介绍一些探测器的任务,如人类登陆火星、观测黑洞、跟踪流星等。
三、实验演示使用PPT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一些宇宙探索中的实验和研究方法,如望远镜观测、模拟太空环境等。
四、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作业1. 以宇宙探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 尝试模拟实验室中的一些宇宙探索实验。
六、板书设计宇宙探索1. 太空飞行的历史和技术2. 宇宙中的天体和现象3. 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任务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通过PPT、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太空飞行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同时也让学生对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宇宙现象有了初步了解。
高中物理教案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教案宇宙航行课时:2课时学科:物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掌握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轨道调整等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2. 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原理;3. 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轨道调整;4. 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2. 讲解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3. 探讨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原理,对不同类型的宇宙飞行器进行介绍和讲解;4. 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宇宙飞行器的原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对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回顾;2. 讲解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过程和轨道调整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行器的运行原理;3. 分组演练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轨道调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4. 结合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其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2. 分组设计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宇宙飞行器原型进行评估和点评;3. 情景演练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操作技能;4. 学习笔记评价:要求学生完成课后学习笔记,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其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星空、分析天文数据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宇宙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讲解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等对宇宙航行的重要影响。
3. 观测宇宙:教授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分析天文数据,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宇宙模拟软件、星空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概念。
3. 组织户外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的壮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宇宙相关的教学PPT、视频、图片等资料。
2. 确保望远镜等观测设备正常使用。
3.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观测报告:评估学生在户外观测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测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1周: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星系、恒星、行星等。
第2周: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
第3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大爆炸理论。
第4周:探讨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宇宙的命运。
第5周:介绍恒星的生命周期,恒星的形成和死亡。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讲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概念和原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 观测实践:组织学生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记录。
八、学习任务1. 学生需要熟记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学生需要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暗物质、暗能量。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第一章:宇宙的奥秘1.1 宇宙的起源学习宇宙大爆炸理论,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讨论宇宙膨胀和宇宙背景辐射的概念。
1.2 宇宙的组成学习宇宙中的物质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了解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第二章:恒星和星系2.1 恒星的诞生和演化学习恒星的诞生过程,了解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探讨恒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主序期、红巨星期和白矮星期等。
2.2 星系的分类和演化学习星系的分类,包括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irregular星系等。
探讨星系的演化过程,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黑洞和引力波3.1 黑洞的性质学习黑洞的定义和性质,了解黑洞的形成和观测。
探讨黑洞的辐射和黑洞的吞噬过程。
3.2 引力波的探测和意义学习引力波的概念和产生原因,了解引力波的探测技术。
探讨引力波的观测对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影响。
第四章:宇宙探索技术4.1 航天器和探测器学习航天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及其应用。
探讨航天器发射和轨道控制的技术。
4.2 宇宙观测的方法和仪器学习宇宙观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光学观测、射电观测和X射线观测等。
探讨不同观测仪器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第五章:宇宙的未来5.1 宇宙膨胀和暗能量学习宇宙膨胀的证据和暗能量的作用,了解暗能量对宇宙未来的影响。
探讨宇宙加速膨胀和宇宙未来的命运。
5.2 宇宙终结的可能性学习宇宙的热寂和宇宙大撕裂的概念,了解宇宙终结的可能性。
讨论宇宙的未来对人类的意义和探索宇宙的重要性。
第六章:地球和太阳系6.1 地球的宇宙位置学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结构。
6.2 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学习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和气候系统,了解大气对地球的影响。
探讨地球的海洋分布和海洋生态系统。
第七章:恒星和行星的物理性质7.1 恒星的结构和光度学习恒星的内部结构,了解恒星的光度和恒星能量的产生。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认识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媒体工具;2. 示意图或图片展示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3. 相关的实验工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步: 引入 (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宇宙航行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第二步: 导入 (10分钟)通过讲述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火箭原理及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和航天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背景知识。
第三步: 探究 (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火箭能够在宇宙中飞行?”、“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 展示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解释推力产生的原理,并使用实验模型或示意图进行演示和说明。
第四步: 学习 (20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中常用的推进器技术,如常压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离子推进器等,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解释航天器的轨道选择和调整、速度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航天飞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第五步: 实验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火箭发射和空间舱的设计与制造,例如使用烟花模型进行火箭发射的示范,或使用简易模型展示航天器的设计原理。
第六步: 拓展 (10分钟)讨论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类想象力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第七步: 小结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更多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或主题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技展览或相关实验室,增强他们对宇宙航行的实际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如宇宙、星系、恒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引力、黑洞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简介1. 宇宙的概念与起源2. 宇宙的组成与结构3. 宇宙的演化与膨胀第二章:星系与恒星1. 星系的分类与特点2. 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与死亡3. 恒星的运动与距离测量第三章:相对论与宇宙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2. 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理论3. 相对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第四章:黑洞与暗物质1. 黑洞的形成与性质2. 暗物质的存在与证据3. 暗能量与宇宙的未来第五章:宇宙航行技术1. 火箭原理与航天器发射2.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与控制3. 人类航天探索历程与未来展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航行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宇宙航行概念的理解。
3.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宇宙航行原理的掌握。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宇宙航行技术的理解。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宇宙航行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在线资源:相关科研机构、天文观测站等的官方网站。
4. 参考书籍:宇宙航行、相对论、黑洞等相关的学术著作。
六、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1. 人类航天探索的历程2. 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3. 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七、行星与月球探测1. 行星探测的意义与方法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3. 火星探测与未来展望八、宇宙辐射与生命起源1. 宇宙辐射的类型与特点2. 宇宙射线对地球的影响3. 生命起源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九、天体物理与宇宙观1. 天体物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宇宙的演化与大爆炸理论3. 宇宙的尺度与结构十、宇宙航行与可持续发展1.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 宇宙航行与环境保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二、行星与月球探测难点解析:行星探测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星科学的基本知识,对探测方法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第七章 4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宇宙航行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发射技术。
3. 能够分析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和宇宙速度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理解变轨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宇宙速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模拟火箭发射和变轨实验器械。
3. 准备宇宙航行相关案例和习题,供学生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提出问题:宇宙航行中需要思量哪些问题?2. 讲解知识点:(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回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诠释在宇宙航行中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
(2)讲解宇宙速度:介绍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并诠释这些速度在宇宙航行中的意义。
(3)讲解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的含义,并诠释在宇宙航行中如何利用这些速度。
3. 教室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宇宙航行中需要思量的其他问题,如轨道调整、姿态控制、能源供应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原理和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火箭发射和升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动力来源和推力原理。
5. 总结知识点:在教室即将结束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6. 安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实验,探索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设计一款适用于太空环境的机器人等。
7.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宇宙航行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宇宙航行中的基本观点,如重力、速度、轨道、能量等。
2. 掌握宇宙航行中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公开课教案[1]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公开课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14dd3c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7.png)
讲练结合、视频展示【教学用具】教学平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神舟”10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剪辑录像。
媒体报导:12年朝鲜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但发射失败,你能分析一下造成发射失败的可能原因吗?背景:牛顿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从高山顶水平抛出一个铅球,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铅球将环绕地球运动,成为一个“小月亮”问题:牛顿思想的基础是什么?一.第一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像一个小月亮,能在一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
为简化起见,假设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问题:“什么力”提供卫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猜想学生思考:可能是发射速度太小,也可能是……学生了解“牛顿的预言”学生思考:在地面上抛出速度较小时作平抛运动,但随着速度增大,平抛的水平位移增加,由于地球是圆形(球体),所谓的“水平位移”实际上就变成了“弧长”,如果速度再增加,“弧长”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思想之伟大。
学习他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假设卫星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 与m ,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如图所示)则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多少?问题:若地球质量M 约为6×1024,地球平均半径为6400,人造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即近地卫星,则其运动速度是多少?(6.67×10-11N ·m22)22Mm v G mrr =卫星运行速度GMv r =代入数据:7.9问题:近球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即在地表所受的重力,则卫星可以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可理解为重力提供向心力。
从这要方向试求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中的最小值。
发射速度小于该值则物体定会因“平抛”而“落求解第一宇宙速度大小,并提出证明方法强调其是发射的最将等于“周长”即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影学生1的解答过程:
设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 卫星到地心的距离是r ,卫星的环绕速度为v= ,得: 即v=7.9km/s
解法二:
师: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向心力,就是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此时万有引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
课件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3、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
师:表征人造卫星运行状态的物理量有哪些?人造卫星运行有什么规律?
生: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学生自主探究运行规律
总结:卫星的运行快慢与其本身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轨道半径越大,运行速度越小;轨道半径越小,运行速度越大。换句话说,离行星越近的卫星运动速度越大。则第一宇宙速度是所有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最大速度。
问题:
如果发射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小,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
发射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小物体会落向地面。
师:比第一宇宙速度大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猜想后阅读课本
师生总结:
(2)第二宇宙速度
大小:11.2km/s。
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重点,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整章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三个宇宙速度意义,会用第一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能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师:牛顿的设想由于受当时人类科技的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问题:
那么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才会成为绕地球表面运动的卫星?。
解法一:
提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等于或大于11.2km/s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
(3)第三宇宙速度。
大小:16.7km/s。
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卫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成为一颗人造行星。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等于16.7km/s,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你能根据这一关系,从另一角度求这个速度吗?
投影学生2的解答过程:
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Fra bibliotek)第一宇宙速度
大小:v=7.9km/s
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一个物体,物体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3、学科:物理
4、课时:1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搜集我国有关航天航空知识的背景和资料。
二、教学课题
我国近些年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高考当中每年都会涉及一些这方面的试题。但是由于宇宙航行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借用多媒体技术会使这部分知识更形象、直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问题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2)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是同一概念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
( 1)如果发射速度小于7.9km/s,炮弹将落到地面,而不能成为一颗卫星;发射速度等于7.9km/s,它将在地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要发射一颗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必须大于7.9km/s。可见,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
教学重点:了解宇宙速度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对第一宇宙速度是运行的最大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3)物体在某一高度做平抛运动时,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
问:地球是球体。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会怎样?
学生猜想
师:将学生的回答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使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
师:(多媒体展示课件并播放Flash课件辅助说明)
陈述牛顿的设想: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永远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我国近些年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成就突飞猛进。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中国神州5号发射视频
引入新课:为什么飞船不自己飞上天,而要用火箭呢
提出问题
1)为什么飞船不自己飞上天,而要用火箭呢
2)月球也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没有落下来?
3)物体在某一高度做平抛运动时,飞行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讨论
1)地球对周围物体有引力作用,因此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要用火箭送到更远的地方去。
2)由于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月球不会落下来。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师:科学是一种假设,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外推,科学地假设,是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牛顿设想的运动是完全可能的。当抛出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展示人造卫星图片
2、三种宇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