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是--这。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季氏将伐颛臾ppt

季氏将伐颛臾ppt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 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 •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 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 颛臾( zhuān yú) • 社稷( shè jì ) • 彼相( xiàng )矣 • 虎兕( sì)出于柙( xiá ) • 椟( dú ) 相( xiàng )夫子
•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 ,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 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 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 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 内部发生祸乱。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 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 解。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 ① 虎兕出于柙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既来之,则安 之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3、翻译下列句子 • (1)无乃尔是过与。 • (2)虎兕出于柙。 •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 20 篇 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_ 儒 ,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编在一起,称为“____”。 •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 《乐》 《春秋》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
的气势和说服力。
语言特色
言简意赅
文章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含义深刻,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等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用词精妙
孔子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精妙的词汇,如“求”、“冉有”、“季 路”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句式多变
文章中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陈述句又有反问句 和感叹句,使得文章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文化内涵
1 2 3
儒家思想
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乐、 忠诚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主张
孔子通过反对季氏伐颛臾,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 正义和道德原则的坚定主张,对于当时的政治生 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理念
文章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和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任
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当以仁爱治国, 而不是以武力征服。
04
文本赏析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矛盾,突 出了孔子对季氏伐颛臾的反对态
度,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比喻手法
孔子运用比喻手法,将颛臾比作 “虎符”、“社稷”、“宗庙”, 强调其不可伐,使说理更加生动
形象。
排比手法
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如“今夫 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 世必为子孙忧”等,增强了文章
02
《季氏将伐颛臾》概述
作品介绍
01
02
作品名称:《季氏将伐颛臾》
作品体裁:散文
03
作品出处:《论语》
04
作品主题:政治与伦理
作者介绍
作者姓名:孔子 身份: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思想家
生卒年月: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主要作品:《论语》、《大学》、《中庸》等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 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 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 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 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在 (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 什么要讨伐(它)呢?”
文学常识拓展:
•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诗经》《尚
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 经”)
•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采 用 PP管 及 配 件: 根据给 水设计 图配置 好PP管 及配件 ,用管 件在管 材垂直 角切断 管材, 边剪边 旋转, 以保证 切口面 的圆度 ,保持 熔接部 位干净 无污物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
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
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
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
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以为:把 …作为
东盟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是--代词,指颛臾。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何以:为什么
❖ 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况且
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 要讨伐他呢?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
1
添加标题
2
添加标题
3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
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
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转正述职汇报
思考: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进行的?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共20篇。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忠,恕”。政治上,主张“仁义”,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要求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北宋初年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夫: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而 季 动 析 不辅相佐 使安动用以法 远 安 盖
在孙干而 萧 之 戈军事不 指墙鲁国忧内部于 能
能 来 也
夫 子 ,
之 。 今
来 之使使动…人 不用…法来无倾,倾覆均无 ;服。贫
之,邦守,远由既,夫,
(公元前551--前479)
季氏将伐颛臾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 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 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 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 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 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 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 当面斥责。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是 且 盟 夫 是责备孔 “ 冉 季 社 在 主颛 过子 季 有 氏

稷 邦 ,臾 与曰 氏 、 将 氏
之域 臣之 也中
, ?: 将 季 伐
将 昔
“ 采有取军事路行动颛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消极出世。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 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 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 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 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 【典故】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 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 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 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 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 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 了伤感地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
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 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家臣
学生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 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 长曰庆父,次曰叔 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 为“三桓”。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 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 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 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 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 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 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 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 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 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 终不再仕。晚年加以删 修,成为我国有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朝)
诸侯 (国)
•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 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 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 氏更集中。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 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 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 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 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 子的对话。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 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_2_0篇, 为__家儒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 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 称为“____”四。书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 在勇武方面出众的有:子路 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 、曾参、公冶长 在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注释】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 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 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 备。
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 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 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 我改变了态度。”
•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 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 而攻之可也。
• 【译文】“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 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 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 擂起鼓来声讨他!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先贤们的梦想?
于丹《论语》心得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 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 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 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 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 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 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 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 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 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 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 “《论语》 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 特色。
《论语》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 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 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请你读一读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思考: 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 季氏将伐颛臾
•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
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
•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 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 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 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 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 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 “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 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 败,被三家赶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