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5课 国民党统治危机 教案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18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内容主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富裕的生活,但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发动内战,滥发纸币,导致民心尽失,使其在大陆的统治陷入危机。
【教学目标】1、知道国民政府在“大劫收”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知道重庆谈判的经过,理解国民党“假意谈判,实则内战”的真实意图;理解国民党财政金融完全破产的原因。
2、知道漫画、文献资料的史料价值,懂得史料互证的内在逻辑。
通过度析历史资料得出结论,养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发生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抗日战争胜利》,提问:在视频中老百姓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战争结束后,人民渴望什么样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1:出示1945年11月拍摄于上海南京西路的照片,明白在抗战胜利后人民对国民政府抱有很大的期望。
设计意图:理解历史照片的史料价值,学会从历史照片中提取、分析历史信息,明白在抗战胜利之后人民对国民政府的期望之大。
环节2:由漫画《五子登科》转入“大劫收”,结合蒋介石的秘密手令,理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劫收”中的种种腐败表现,这种腐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失去民心。
设计意图:初步懂得漫画的史料价值,了解如何使用文献史料与之相互印证以还原较为真实的历史;明白贪污腐败会失去民心。
环节3:提问: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当时可能打破和平局面的潜在威胁是什么?以此转入“重庆谈判”。
出示《蒋介石邀毛泽东的第一份电报》以及陶希圣的一段话,理解蒋介石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内战争取准备时间,理解蒋介石“假意谈判,实则内战”的真实意图。
设计意图:分析文献史料,理解蒋介石谈判的目的及真实意图。
环节4:出示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师生分析得出毛泽东早已看出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意图,但他仍然赴重庆谈判。
初二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设计

初二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设计
【摘要】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下面就为您奉上精彩教案初二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进行,包括北平谈判、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等基本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活泼,安排了三段纪录短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段历史,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以及向全国进军的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来源:学科网]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渡江战役不仅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高二历史教案: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历史
年级
高一
班级
K051—7
时间
课题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教
学
目
标
1.知识:制宪国大;国统区经济恶化;反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解放区土改和《中国土地法大纲》
2.能力:培训学生阅读和分析概括能力。
3.思想:国统区的政治危机,经济恶化,反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民主人士同蒋介石的分裂,造成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全面危机。
一、国统区危机四伏
(一)国民党政治危机――制宪国大的召开
1.国民大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蒋介石被胜利冲昏头脑;国民党一党包办政府没改组,宪草修正案没完成,内战还在进行,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不同意。
2.大会名称国民大会
3.内容:《中华民国宪法》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实质:“人民无权,独夫集权”
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不预承认。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制宪国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教学难点:国统区危机四伏意味着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入新课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领解放区105座城市,军事上表面大获全胜,背后潜伏着国统区严重的危机,即国统区危机四伏,它和解放区的土改形成明显对比,也预示着人民必胜老蒋必败。
②内战爆发后对国统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更激起人民反对。
2.基本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民主运动)
1学生运动②工人运动③农村武装斗争④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3.作用:有力的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四)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分裂
简介民盟的成立及现状。
沪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8课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接受日伪资产的同时,利用职权大肆掠夺人民财富,以至逐渐失去民心;知道共产党人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建国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了解蒋介石撕毁决议,全面进攻解放区;知道国民党由于坚持内战而引起财政赤字,了解国民党解决财政赤字的方式。
2.通过学习,学会根据留存的文字、影像等资料提取历史信息;学习分析处理相关图表,提取隐含的历史信息。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要求中华民族内部团结,爱好和平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庆谈判。
难点:国民党统治危机的表现。
教学设计导入民谣。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聆听民谣,分析民谣中的内涵。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人民期盼着幸福的曙光,可盼来的接收者国民党是如何管理光复区的呢?通过对当时国内形势的分析,设下疑问,从而导入第一目。
一、大劫收图:“大劫收”。
通过漫画,了解国民党在光复区的所作所为是敲诈勒索!理解这幅漫画体现了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
材料一:陈立夫回忆:“把有钱的人变成没有钱了,没有钱的人,更是一无所有了”、“弄的老百姓更痛恨我们”材料一是国民党要人的回忆,更有力地证实了国民党的大肆搜刮已失去民心。
指出国民党大批官员到光复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大接收变成“大劫收”。
人民对国民党由寄予厚望变为失望。
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与覆亡之间的联系。
通过国民党官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各种方式对百姓巧取豪夺,以致最后丧失民心这一史实的学习,让学生认清严重腐败是导致国民党政权丢失的重要原因。
二、重庆谈判《毛泽东从延安赴重庆谈判》图。
教科书P98内容。
抗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由于全民抗战。
战后国家急需恢复生产,人民渴望和平,那么国共双方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对照教科书,回答问题:蒋介石坚持内战,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
从国民党对重庆谈判事先不作提案准备,推论蒋介石毫无和平谈判诚意,进而分析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学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学问点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A 1、发展缘由(1)辛亥革命的推动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为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
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忱。
(2)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1915年因反对“”而掀起的的运动,对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3)实业救国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4)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的发展供应了有利的条件。
处于和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的春天。
2、发展概况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是当时中国的其次大工业。
此外,火柴、榨油、造纸等有了显著的发展,有了肯定的增长。
B级 3、发展特点(1)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
(2)其发展主要是在方面,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的工业体系。
(3)在一些主要部门,仍旧超过民族资本。
(4)近代工业虽然有肯定的发展,但是仍占肯定优势。
(5)发展时间短。
4、结局结束不久,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学问点二:抗日斗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7)A 1、发展缘由(1)1927年建立以后,实行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①为了,国民政府于年实行“”。
作用:的实施,对,,,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但币制改革后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②国民政府为,提出开展“”,激励发展、和。
(2)中国人民的蓬勃发展,广阔群众、的德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建了机遇。
2、发展概况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B级 3、不利因素币制改革后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使得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肯定的,官僚资本凭借巧取豪夺,快速聚敛财宝,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宝的重要工具。
在的压迫和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而又的。
学问点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逆境(1945-1949)* 抗日斗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打击(1937-1945)A级 1、逆境缘由(1)抗战成功以后,大量运用进口原料,但是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使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第5课 国民党统治危机

看图分析: 看图分析: 1946年11月以前 蒋介石国民政府有哪些优势? 月以前, 1946年11月以前,蒋介石国民政府有哪些优势?
蒋介石被胜利和暂时的优势冲昏了头脑, 蒋介石被胜利和暂时的优势冲昏了头脑,开始实行一党 专制、独裁统治。 专制、独裁统治。
430 万人
1946.6~10月,国民党占领 ~ 月 153座城市,尤其 月11日占 座城市, 座城市 尤其10月 日占 领张家口,几乎要实现5个月 领张家口,几乎要实现 个月 消灭共军的目标。 消灭共军的目标。
1949年面值壹百万、五十万金圆券 年面值壹百万、五十万金圆券 年面值壹百万
1948年 月開始發行, 1949年 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 十个月左右 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 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 貶值却超過二万倍 二万倍。 貶值却超過二万倍。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②、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 一二· 一二·一血案 较场口血案 下关惨案 李闻血案 1945.12.1 1946.2 1946.6 1946.7 昆明 重庆 南京 昆明
被袭击后的西南联大校门
昆明全市学生举行联合大罢课,并上街游行,反对政府暴行、反对内战。12月 昆明全市学生举行联合大罢课,并上街游行,反对政府暴行、反对内战。12月1 日上午十时,一大批国民党军警手持木棍、扁担冲进各校殴打罢课学生, 日上午十时,一大批国民党军警手持木棍、扁担冲进各校殴打罢课学生,共有四名学 生和教员被害,二十多人受重伤。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昆明“一二· 生和教员被害,二十多人受重伤。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昆明“一二·一”血案。惨案发 血案。 生后,全国各大城市举行抗议和示威,谴责国民党当局的暴行。 生后,全国各大城市举行抗议和示威,谴责国民党当局的暴行。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说课稿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说课稿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共四个子目,“‘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大军合力战淮海”“兵临城下直取平津”“百万雄师过大江”。
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本课的内容很好的与八年级下册现代史相衔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理解和掌握解放战
争胜利的原因和胜利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难点的依据:战略战术较复杂,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
知识。
二、目标分析
1、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作战简况和战果。
2、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3、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高一历史3.2《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案人教版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制宪国大”及其制订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民党制造的反对民主团结的暴行;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及其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统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建立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目的。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下令召开非法的国民大会,并通过所谓宪法,再次暴露了国民党坚持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治野心。
2.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运动的镇压、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国统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现象,充分暴露了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
3.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反动派已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概括,获得正确的历史结论的能力和横向联系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获取具体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其本质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1.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2.国共关系完全破裂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1.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2.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1.《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2.国统区经济危机空前严重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伪“制宪国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本课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目的,因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达到其目的,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违反停战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向解放区军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随之又非法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所谓宪法,企图“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教案
第5课
国民党统治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在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危机:政治上表现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经济上表现为金元券风潮,金融崩溃。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不仅仅表现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执政能力的失败(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危机的激化)。
2、技能:
从历史图片中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从历史事迹中感知历史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民党的统治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国统区民主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伟大历史人物的为国为民伟大品质和牺牲精神;并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
巨大的代价,历史发展总是在正反两股力量的斗争中波浪式前进。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947年5月,北平大学生在游行宣言中声明:“目前中国社会一切混乱不安的局面,都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民主及打内战的关系,所以我们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恢复政协路线,实行民主政治。
”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什么斗争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和平民主的政治要求。
这些游行斗争表达了国统区人民追求民主和平的心声,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政府。
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
2、造成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财政危机给国民党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一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二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三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财政危机使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变得一无所有,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使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民心损失殆尽,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探索与争鸣
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题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
评论说:“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无论是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经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
”
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会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的原因:
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
“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
随后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可是在1946-1947年5月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被粉碎,第一条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包围。
政治上——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推行一党独裁。
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
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
内战爆发以后,镇压国统区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斗争,杀害爱国进步人士。
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国统区人民形成的第二条战线的包围。
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全民包围是国民党陷入了政治上极端孤立;经济上入不敷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尴尬境地,使国民党民心、士气尽失,加速国民党统治走向覆灭。
对共产党而言形成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族党派以及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与国民党统治斗争的两条战线。
为中共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实现广大人民和平、民主建国愿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