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作业一(第四题)

多元统计分析作业一(第四题)
多元统计分析作业一(第四题)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回归分析

实验项目:多元方差分析

实验类型:验证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班级:

课程教师:

实验日期: 2016-04-18

.995 1832.265(b) 2.000 17.000 .000 .995 3664.530 1.000 距跟踪

Wilks 的

.005 1832.265(b) 2.000 17.000 .000 .995 3664.530 1.000 Lambda

Hotelling

215.561 1832.265(b) 2.000 17.000 .000 .995 3664.530 1.000 的跟踪

Roy 的最

215.561 1832.265(b) 2.000 17.000 .000 .995 3664.530 1.000 大根

A Pillai 的

.901 7.378 4.000 36.000 .000 .450 29.511 .991 跟踪

Wilks 的

.101 18.305(b) 4.000 34.000 .000 .683 73.221 1.000 Lambda

Hotelling

8.930 35.720 4.000 32.000 .000 .817 142.882 1.000

的跟踪

Roy 的最

8.928 80.356(c) 2.000 18.000 .000 .899 160.712 1.000

大根

B Pillai 的

.205 2.198(b) 2.000 17.000 .142 .205 4.397 .386 跟踪

Wilks 的

.795 2.198(b) 2.000 17.000 .142 .205 4.397 .386 Lambda

Hotelling

.259 2.198(b) 2.000 17.000 .142 .205 4.397 .386 的跟踪

Roy 的最

.259 2.198(b) 2.000 17.000 .142 .205 4.397 .386 大根

a 使用 alpha 的计算结果 = .05

b 精确统计量

c 该统计量是 F 的上限,它产生了一个关于显著性级别的下限。

d 设计: Intercept+A+B+A * B 误差方差等同性的 Leven

e 检验(a) F

df1

df2

Sig.

人均收入 .643 5 18 .670

文化程度

.615 5 18 .690

检验零假设,即在所有组中因变量的误差方差均相等。 a 设计: Intercept+A+B+A * B 4.实验结果分析

在“协方差矩阵等同性的 Box 检验(a)”中可以看出,p=0.887,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即认为方差是齐性的,可以进行方差分析。

* B

跟踪 .016 .071 4.000 36.000 .991 .008 .282 .063

Wilks 的 Lambda .984 .067(b) 4.000 34.000 .991 .008 .268 .062

Hotelling 的跟踪 .016 .063 4.000 32.000 .992 .008 .253 .061

Roy 的最大根

.016 .142(c) 2.000 18.000 .868 .016 .284 .069

截距Pillai 的

跟踪

.995 2020.700(b) 2.000 19.000 .000 .995 4041.400 1.000 Wilks 的

Lambda

.005 2020.700(b) 2.000 19.000 .000 .995 4041.400 1.000 Hotelling

的跟踪

212.705 2020.700(b) 2.000 19.000 .000 .995 4041.400 1.000 Roy 的最

大根

212.705 2020.700(b) 2.000 19.000 .000 .995 4041.400 1.000

A Pillai 的

跟踪

.900 8.176 4.000 40.000 .000 .450 32.702 .996 Wilks 的

Lambda

.102 20.265(b) 4.000 38.000 .000 .681 81.059 1.000 Hotelling

的跟踪

8.802 39.608 4.000 36.000 .000 .815 158.434 1.000

Roy 的最

大根

8.800 88.002(c) 2.000 20.000 .000 .898 176.004 1.000

B Pillai 的

跟踪

.205 2.457(b) 2.000 19.000 .112 .205 4.914 .433 Wilks 的

Lambda

.795 2.457(b) 2.000 19.000 .112 .205 4.914 .433 Hotelling

的跟踪

.259 2.457(b) 2.000 19.000 .112 .205 4.914 .433 Roy 的最

大根

.259 2.457(b) 2.000 19.000 .112 .205 4.914 .433

A 人

144.750 2 72.375 .957 .401 .087 1.915 .192

367.750 2 183.875 2.774 .086 .217 5.547 .484

B 人

384.000 1 384.000 5.080 .036 .203 5.080 .573

287.042 1 287.042 4.330 .051 .178 4.330 .508

误差人

1511.750 20 75.588

1325.833 20 66.292

总计人

98054.000 24

163849.000 24

校正的总计人

2040.500 23

1980.625 23

a 使用 alpha 的计算结果 = .05

b R 方 = .259(调整 R 方 = .148)

c R 方 = .331(调整 R 方 = .230)

主体间 SSCP 矩阵

人均收入文化程度

假设截距人均收入96013.500 124665.750 文化程度124665.750 161868.375

注:验证性实验仅上交电子文档,设计性试验需要同时上交电子与纸质文档进行备份存档。

管理学原理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Chapter Four: Foundations of Decision Making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__________ is not one of the eight step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b. Analyz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c. Implementing the decision d. Delegating the decision making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quences is correct for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 Identify decision criteria, analyze alternatives, allocate weights to criteria b. Analyze alternatives, select an alternative, implement the alternative c. Select an alternative, evaluate decision effectiveness, weight the criteria d. Analyze alternatives, develop alternatives, allocate weights to criteria 3. Once a problem is formulated, the next step is to a. Select an alternative b. List all possible Solutions c. Observe a discrepancy d. Decide what is critical in the decision 4. When a manager who is contemplating all the features a new purchase should have prioritizes the most important, he or she is practicing a. selection of criteria b. problem formulation c. weighting of criteria d. analyzing alternatives 5. Afte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accomplished a.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complete b.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 become important c. The alternatives are ranked d. The manager must complete written evaluation forms 6. When a plant manager who is trying to reduce turnover of production workers notices that turnover has decreased by 10 percent four months after he instituted a new training program, at which step in th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this manager? a. Identify the problem. b. Evaluate the decision criteria. c. Analyze the alternatives. d. Evaluate the results. 7.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decision makers are limited by _______. a. less than complete information b. environment c. time d. All of the abov e. 8. __________ is selecting the first minimally acceptable alternative. a. Bounded rationality b. Unbounded rationality c. Satisficing 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9. Suppose that you need a math elective to take in order to graduate. There are

第四章 作业及答案

第四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毛泽东 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B、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C、段祺瑞的西原大借款 D、张勋导演的复辟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 8、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D、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9.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 的组织。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10.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武汉工会 D.长沙工会 11.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D.湖南衡山县白果 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新青年》创刊号上 B.中共“一大”会议上 C.中共“二大”会议上 D.中共“三大”会议上 13.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B.C.“二七”罢工后 D.中共“三大” 14.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改组 C.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中共“三大”的召开 15. 1925年5月,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 A.国民党一大 B.成立黄埔军校 C.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D.五卅运动 16.北伐战争针对的军阀是()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张作霖④段祺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中共二大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十六字纲领 18.国民革命时期在农村掀起大革命风暴的中心是()。 A、湖南 B、江西 C、广东 D、湖北 19.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的历史事件是() A.“四〃一二”政变 B.马日事变 C.夏斗寅叛乱 D.“七〃一五”政变 20.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是() A.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 B.要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 C.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D.要制定彻底的革命纲领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 D 3. C 4. A 5. B 6. A 7. D 8. C 9. B 10.A 11. C 12. C 13. D 14. A 15. D 16. A 17. C 18.A 19.D 20.A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SAS作业审批稿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S A S 作业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5-9 设在某地区抽取了14块岩石标本,其中7块含矿,7块不含矿。对每块岩石测定了Cu,Ag,Bi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得到的数据如表1。 表1 岩石化学成分的含量数据 (1)假定两类样本服从正态分布,使用广义平方距离判别法进行判别归类(先验概率取为相等,并假定两类样本的协方差阵相等); (2)今得一块标本,并测得其Cu,Ag,Bi的含量分别为2.95,2.15和1.54,试判断该标本是含矿还是不含矿? 问题求解 1 使用广义平方距离判别法对样本进行判别归类 用SAS软件中的DISCRIM过程进行判别归类。 SAS程序及结果如下。 data d59; input group x1-x3@@; cards; 1 2.58 0.9 0.95 1 2.9 1.23 1 1 3.55 1.15 1 1 2.35 1.15 0.79 1 3.54 1.85 0.79 1 2.7 2.23 1.3 1 2.7 1.7 0.48 2 2.25 1.98 1.06 2 2.16 1.8 1.06 2 2.3 3 1.7 4 1.1 2 1.96 1.48 1.04

2 1.94 1.4 1 2 3 1.3 1 2 2.78 1.7 1.48 ; proc print data =d59; run ; proc discrim data =d59 pool =yes distance list ; class group; var x1-x3; run ; 由输出结果可知,两总体间的广义平方距离为D 2=3.19774。还可知两个三元总体均值相等的检验结果:D =3.19774,F =3.10891,p =0.0756<0.10,故在显着性水平=0.10α时量总体的均值向量有显着差异,即认为讨论这两个三元总体的判别问题是有意义的。 线性判别函数为: 判别结果为含矿的6号样本错判为不含矿;不含矿的13号样本错判为含矿。 2 对给定样本判别归类 将Cu ,Ag ,Bi 的含量数值2.95、2.15、1.54分别代入线性判别函数得: 1244.674246.978882Y Y ==,。 贝叶斯判别的解{}***1, ,k D D D = 为 {}*|()(),,1, ,(1, ,)t t j D X Y X Y X j t j k t k =>≠==, 由于1244.6742246.97888Y Y =<=,因此待判的样品判为不含矿。 5-10 已知某研究对象分为三类,每个样品考察4项指标,各类的观测样品数分别为7,4,6;类外还有3个待判样品(所有观测数据见表2)。假定样本均来自正态总体。 表2 判别分类的数据

03第三篇 多元统计分析作业题

第三篇 多元统计分析作业题 1 证明题 1)已知ψ==A X E X Z T T T ,这里用到关系1-ψ=E A 。以二变量为例证明: 12*-Λ=ψ=A X A X Z T T T 1)(-=T T A X 。 式中X 为标准化原始变量矩阵,A 为载荷矩阵,Z 为非标准化主成分得分,Z *为标准化的因子得分,E 为单位化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即正交矩阵,Ψ为特征根的平方根的倒数构成的对角阵,Λ为特征根构成的对角阵,对于二变量有 ?????? ??=ψ21 /10 /1λλ, ?? ? ???=Λ21 00λλ. 2)对于二变量因子模型,我们有 ?? ?++=++=222221122 112211111εεu f a f a x u f a f a x . 试以 x 1为例证明1 2 22==+j x j j u h σ ,这里∑== p k kj j a h 1 2 22 21 211a a +=。 2 计算题 1)现有一组古生物腕足动物贝壳标本的两个变量:长度x 1和宽度x 2。所测数据如下(表2.1)。 要求: ① 利用Excel 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② 借助SPSS 对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结果与Excel 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理解各个表格所给参数的含义。 ③ 用本例数据验证证明题?的推导结果。 表2.1 古生物腕足动物贝壳标本数据 样品编号 长度x 1 宽度x 2 样品编号 长度x 1 宽度x 2 1 3 2 14 12 10 2 4 10 15 12 11 3 6 5 16 13 6 4 6 8 17 13 14 5 6 10 18 13 15 6 7 2 19 13 17 7 7 13 20 14 7 8 8 9 21 15 13 9 9 5 22 17 13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解决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2、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是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著. 3、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通常聚类分析分为 Q型聚类和 R型聚类。 4、相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列联表行因素A 和列因素B 的基本分析特征和它们的最优联立表示。 5、因子分析把每个原始变量分解为两部分因素:一部分为公共因子,另一部分为特殊因子。 6、若 () (,), P x N αμα ∑=1,2,3….n且相互独立,则样本均值向量x服从的分布 为_x~N(μ,Σ/n)_。 二、简答 1、简述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概念,并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如此下去直到两组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被选出的线性组合配对称为典型变量,它们的相关系数称为典型相关系数。 2、简述相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相应分析,是指对两个定性变量的多种水平进行分析。设有两组因素A和B,其中因素A包含r个水平,因素B包含c个水平。对这两组因素作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一个rc的二维列联表,记为。要寻求列联表列因素A和行因素B的基本分析特征和最优列联表示。相应分析即是通过列联表的转换,使得因素A

和因素B 具有对等性,从而用相同的因子轴同时描述两个因素各个水平的情况。把两个因素的各个水平的状况同时反映到具有相同坐标轴的因子平面上,从而得到因素A 、B 的联系。 3、简述费希尔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从k 个总体中抽取具有p 个指标的样品观测数据,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构造一个线性判别函数 系数: 确定的原则是使得总体之间区别最大,而使每个总体内部的离差最小。将新样品的p 个指标值代入线性判别函数式中求出 值,然后根据判别一定的规则,就可以判别新的样品属于哪个总体。 5、简述多元统计分析中协差阵检验的步骤 第一,提出待检验的假设 和H1; 第二,给出检验的统计量及其服从的分布; 第三,给定检验水平,查统计量的分布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从而得到否定域; 第四,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统计量的值,看是否落入否定域中,以便对待判假设做出决策(拒绝或接受)。 协差阵的检验 检验0=ΣΣ 0p H =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00p H =≠Σ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第4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4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4.1写出下列基团的名称。 解: (1) 苯基 ⑵ 苄基(苯甲基) ⑶ 二苯甲基 ⑷ 三苯甲基 ⑸ 亚苄基(苯亚甲基) ⑹ α-苯乙基 ⑺ β-苯乙基 ⑻ 苯乙烯基 ⑼ 肉桂基(3-苯烯丙基) 4.2 写出C 9H 12的全部单环芳香烃的异构体,并命名。 解: 4.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构造式。 (6)间溴硝基苯 (7)3,5-二甲基苯乙烯 (8)邻溴苯酚 (9)β-萘酚 (10) 二苯甲烷 解:(1)邻碘苄氯 (2)3-苯基-1-丙炔 (3)邻羟基苯甲酸 (4)α-萘胺 (5) 联苯胺 CH 2Cl I CH 2C CH OH COOH NH 2 NH 2 N H 2 (1)(2) (3) (4) (5)NO 2 Br CH 3 CH=CH 2 C H 3OH Br OH (6) (7)(8) (9) (10) C H 2

4.4指出下列化合物硝化时,导入硝基的主要位置。 解: 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4.5 用化学方法区别各组下列化合物。 (1) 甲苯、环己烷和环己烯 (2) 苯乙烯、苯乙炔和乙苯 解:(1) 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环己烯,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为甲苯。 (2) 加AgNO3氨溶液,有白色沉淀的为苯乙炔,剩下的两种化合物中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苯乙烯。 4.6 把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发生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大小排列成序。 解: CH 3 OCH 3 NHCOCH 3 CH 3 SO 3H SO 3H SO 3H CH 3 OH OH (1) (2) (3) (4) (5) (6) (7) A. B. C. D. E. A. B. C. D. A. B. C. D. CH 3 NO 2 OH (1) (2)(3)CH 2CH 3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NH 2 NH CCH 3 O CCH 3O Cl CH 3 H 3CO NHCOCH 3 CH 3 SO 3H SO 3H SO 3H CH 3 OH OH (1)(2)(3) (4) (5) (6) (7)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第五章

第五章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有何区别 答:即根据一定的判别准则,判定一个样本归属于哪一类。具体而言,设有n 个样本,对每个样本测得p 项指标(变量)的数据,已知每个样本属于k 个类别(或总体)中的某一类,通过找出一个最优的划分,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尽可能地区别开,并判别该样本属于哪个总体。聚类分析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在聚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总体,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聚类,使相近的样品(或变量)聚合形成总体。通俗来讲,判别分析是在已知有多少类及是什么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是在不知道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试述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 答: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或变量)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或变量)总能聚到合适的类中。 对样品和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时, 所构造的统计量分别是什么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构造 答: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时,用距离来测定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因为我们把n 个样本看作p 维空间的n 个点。点之间的距离即可代表样品间的相似度。常用的距离为 (一)闵可夫斯基距离:1/1 ()() p q q ij ik jk k d q X X ==-∑ q 取不同值,分为 (1)绝对距离(1q =) 1 (1)p ij ik jk k d X X ==-∑ (2)欧氏距离(2q =) 21/2 1 (2)() p ij ik jk k d X X ==-∑ (3)切比雪夫距离(q =∞) 1()max ij ik jk k p d X X ≤≤∞=- (二)马氏距离 (三)兰氏距离 对变量的相似性,我们更多地要了解变量的变化趋势或变化方向,因此用相关性进行衡量。 将变量看作p 维空间的向量,一般用 2 1()()()ij i j i j d M -'=--X X ΣX X 11()p ik jk ij k ik jk X X d L p X X =-=+∑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复习试题

第一章: 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的容(5点) 1、简化数据结构(主成分分析) 2、分类与判别(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3、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4、多维数据的统计推断 5、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三章: 二、多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向量X均值向量: 随机向量X与Y的协方差矩阵: 当X=Y时Cov(X,Y)=D(X);当Cov(X,Y)=0 ,称X,Y不相关。 随机向量X与Y的相关系数矩阵: 2、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的性质 (1).设X,Y为随机向量,A,B 为常数矩阵 E(AX)=AE(X); E(AXB)=AE(X)B; D(AX)=AD(X)A’; )' ,..., , ( ) , , , ( 2 1 2 1P p EX EX EX EXμ μ μ = ' = )' )( ( ) , cov(EY Y EX X E Y X- - = q p ij r Y X ? =) ( ) , (ρ

Cov(AX,BY)=ACov(X,Y)B ’; (2).若X ,Y 独立,则Cov(X,Y)=0,反之不成立. (3).X 的协方差阵D(X)是对称非负定矩阵。例2.见黑板 三、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2、多元正态分布的性质 (1).若 ,则E(X)= ,D(X)= . 特别地,当 为对角阵时, 相互独立。 (2).若 ,A为sxp 阶常数矩阵,d 为s 阶向量, AX+d ~ . 即正态分布的线性函数仍是正态分布. (3).多元正态分布的边缘分布是正态分布,反之不成立. (4).多元正态分布的不相关与独立等价. 例3.见黑板. 三、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 (1)“ 为来自p 元总体X 的(简单)样本”的理解---独立同截面. (2)多元分布样本的数字特征---常见多元统计量 样本均值向量 = 样本离差阵S= 样本协方差阵V= S ;样本相关阵R (3) ,V分别是 和 的最大似然估计; (4)估计的性质 是 的无偏估计; ,V分别是 和 的有效和一致估计; ; S~ , 与S相互独立; 第五章 聚类分析: 一、什么是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对事物类别不清楚,甚至事物总共可能有几类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事物分类的场合。聚类方法:系统聚类法(直观易懂)、动态聚类法(快)、有序聚类法(保序)...... Q-型聚类分析(样品)R-型聚类分析(变量) 变量按照测量它们的尺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间隔尺度、有序尺度、名义尺度。 二、常用数据的变换方法:中心化变换、标准化变换、极差正规化变换、对数变换(优缺点) 1、中心化变换(平移变换):中心化变换是一种坐标轴平移处理方法,它是先求出每个变量的样本平均值,再从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的均值,就得到中心化变换后的数据。不改变样本间的相互位置,也不改变变量间的相关性。 2、标准化变换:首先对每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然后用该变量的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经过标准化变换处理后,每个变量即数据矩阵中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且也不再具有量纲,同样也便于不同变量之间的比较。 3、极差正规化变换(规格化变换):规格化变换是从数据矩阵的每一个变量中找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两者之差称为极差,然后从每个变量的每个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中的最小值,再除以极差。经过规格化变换后,数据矩阵中每列即每个变量的最大数值为1,最小数值为0,其余数据取值均在0-1之间;且变换后的数据都不再具有量纲,便于不同的变量之间的比较。 4、对数变换:对数变换是将各个原始数据取对数,将原始数据的对数值作为变换后的新值。它将具有指数特征的数据结构变换为线性数据结构。 三、样品间相近性的度量 研究样品或变量的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有两种:距离,它是将每一个样品看作p 维空),(~∑μP N X μ∑μp X X X ,,,21 ),(~∑μP N X ),('A A d A N s ∑+μ)()1(,,n X X X )',,,(21p X X X )')(()()(1X X X X i i n i --∑=n 1X μ ∑μX )1,(~∑n N X P μ),1(∑-n W p X X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竖曲线设计 4.3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ω=i1-i2=5%-0.8%=4.2%凹曲线 L=R?ω=5000×4.2%=210.00 m T=L/2=105.00 m E=T2/2R=1.10 m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x2/2R=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下图为Excel计算结果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SAS作业第六章资料

6-10 今有6个铅弹头,用“中子活化”方法测得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数据(见表1)。 (1) 试用多种系统聚类法对6个弹头进行分类;并比较分类结果; (2) 试用多种方法对7种微量元素进行分类。 问题求解 1对6个弹头进行分类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样品间距离定义为欧式距离,系统聚类的方法分别使用类平均法(A VE )、中间距离法(MID )、可变类平均法(FLE )和离差平方合法(WARD )。使用SAS 软件CLUSTER 过程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程序见附录1)。 1.1类平均法 图1 类平均聚类法相关矩阵特征值图 图2 类平均聚类分析法聚类历史图 由图2可知,NCL=1时半偏R 2最大且伪F 统计量在NCL=2,5时和伪t 方统计量在NCL=1,4时较大。因此,将6个弹头分为两类{}{}(2) (2) 121,2,4,6,3,5G G ==。SAS 绘制的谱系聚类图如图 3所示。

图3 类平均聚类分析法谱系聚类图 1.2中间距离法 图4 中间距离聚类法相关矩阵特征值图 图5 中间距离聚类法聚类历史图 由图5可知,中间距离法与类平均法结果一致。因此,也将6个弹头分为两类 {}{}(2)(2) 121,2,4,6,3,5G G ==。 SAS 绘制的谱系聚类图如图6所示。

图6中间距离聚类法谱系聚类图 1.3可变类平均法 图7可变类平均聚类法分析结果图 图8 可变类平均聚类法聚类历史图 由图8可知,可变类平均法(=0.25 β-)输出结果与前两种方法稍有不同,NCL=1时半偏R2最大且伪F统计量在NCL=2时次大,NCL=5时最大;而伪t方统计量在NCL=1时最大。因此,分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考试考点整理

二名词解释 1、 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多变量(多指标)问题的理 论和方法,是一元统计学的推广 2、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 法。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 使类内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 3、 随机变量:是指变量的值无法预先确定仅以一定的可能性 (概率)取值的量。它是由于随 机而获得的非确定值,是概率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每个分量都是随机变量的向量为随机向 量。类 似地,所有元素都是随机变量的矩阵称为随机矩阵。 4、统计量:多元统计研究的是多指标问题 ,为了了解总体的特征,通过对总体抽样得到代表 总体的样本,但因为信息是分散在每个样本上的 ,就需要对样本进行加工,把样本的信息浓缩 到不包含未知量的样本函数中,这个函数称为统计量 二、计算题 ^16 -4 2 k 设H = 其中启= (1Q —纣眉=-4 4-1 [― 试判断叼+ 2吟与 「花一? [是否独立? 解: "10 -6 -15 -6 1 a 2U -16 20 40 故不独立口 -r o 2丿 按用片的联合分帚再I -6 lti 20 -1G 20 ) -1V16 -4 0 -4 A 2 丿"-1

2.对某地区农村的百名2周宙男翌的身高、胸圉、上半骨圉进行测虽,得相关数据如下』根据汶往资料,该地区城市2周岁男婴的遠三个指标的均值血二(90Q乩16庆现欲在多元正态性的假定下检验该地区农村男娶是否与城市男婴有相同的均值?伽厂43107-14.62108.946^1 ]丼中乂=60.2x^)-1=(115.6924)-1-14.6210 3.172-37 3760 、8.9464-37 376035.S936」= 0.01, (3,2) = 99.2, 03) =293 隔亠4) =16.7) 答: 2、假设检验问题:比、# =险用‘//H地 r-8.o> 经计算可得:X-^A 22 厂 「3107 -14.6210 ST1=(23J3848)-1 -14.6210 3.172 8 9464 -37 3760 E9464 -37.3760 35.5936 构造检验统计量:尸=旳(丟-間)〃丿(巫-角) = 6x70.0741=420.445 由题目已知热“(3,)= 295由是 ^I =^W3,3)^147.5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ff=0.01下,拒绝原设尽即认 为农村和城市的2周岁男婴上述三个指标的均 值有显著性差异 (] 4、设盂=(耳兀.昂工/ ~M((XE),协方差阵龙=P P (1)试从匸出发求X的第一总体主成分; 答: (2)试|可当卩取多大时才链主成分册贡蕭率达阳滋以上.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有价值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B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9、“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C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10、进入汽车修理厂的汽车是( B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固定资产 1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D )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3、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D ) A、商品的效用 B、供求关系 C、商品质量的高低 D、商品的价值 14、某公司在秋季以每公斤0﹒75元的价格收购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理,于春夏季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是( B ) 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 B、玉米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C、市场玉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D、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商品价值中的劳动是

多元统计分析上机作业

多远统计上机作业 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5》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5》除以各地区相应的人口数得到十项指标值见表 1。其中: X1 X2 X3 X4 X5 X6:为每百万人口高等院校数;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毕业生数;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招生数;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在校生数;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教职工数;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 X7: 为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的比例; X8 :为平均每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数; X9 :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普通高教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X10: 为生均教育经费。 表 1 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数据 地区X1X2X3X4X5X6X7X8X9X10北京 5.96310461155793131944.362615 2.2013631上海 3.39234308103549816135.023052.9012665天津 2.3515722971329510938.403031.869385陕西 1.35811113641505830.452699 1.227881辽宁 1.50881284211445834.302808.547733吉林 1.67861203701535833.532215.767480黑龙江 1.1763932961174435.222528.588570湖北 1.0567922971154332.892835.667262江苏.9564942871023931.543008.397786广东.693971205612434.502988.3711355四川.564057177612332.623149.557693山东.575864181572232.953202.286805甘肃.714262190662628.132657.737282湖南.744261194612433.062618.476477浙江.864271204662629.942363.257704新疆 1.2947732651144625.932060.375719福建 1.045371218632629.012099.297106山西.855365218763025.632555.435580河北.814366188612329.822313.315704安徽.593547146462032.832488.335628云南.663640130441928.551974.489106江西.774363194672328.812515.344085海南.703351165471827.342344.287928内蒙古.844348171652927.652032.325581西藏 1.692645137753312.10810 1.0014199河南.553246130441728.412341.305714广西.602843129391731.932146.245139宁夏 1.394862208773422.701500.425377贵州.64233293371628.121469.345415青海 1.483846151633017.871024.387368

金融会计第三四章作业及练习题参考答案

金融会计第三四章作业及练习题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三章存款业务的核算 一、单选题 1.活期储蓄存款的金额起点为:( C )。 A.100元 B.10元 C.1元 D.不限 2.整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C );整存零取的存储起点为( D )。 A.5元 B.50元 C.5 000元 D.1 000元 3.整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期分为:( A );整存零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A )。 A.1年、3年、5年3个档次 B.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6个档次 C.1年、2年、3年3个档次 D.半年、1年、2年3个档次。 4.存款人能够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是:( A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5.个人活期存款的计息时间是:( B )。 A.上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 B.上季末月21日至本季末月20日 C.上季末月20日至本季末月21日 D.上年6月20日至本年6月21日 6.活期存款的结息日为( B )。 A.每月30日 B.每季末了月的20日 C.6月30日 D.12月20日

7.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以( A )为起点;利息金额计至( B )。 A.元 B.分 C.10元 D.角 8.定期储蓄存款,按( A )利率计息;提前支取的部分,按( C )利率计息。 A.开户日 B.到期日 C.活期存款 D.原利率 二、多选题 1.下列情况,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 ABD )。 A.外地临时机构 B.临时经营活动需要 C.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取得借款的 D.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2.定期储蓄存款,根据存取本息形式不同,可分为:( ABCD )。 A.整存整取 B.零存整取 C.存本取息 D.整存零取 3.存款人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按资金性质和管理要求,可分为( ABCD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4.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 AB )。 A.本金×存期×利率 B.积数×利率 C.天数×利率 D.存款金额×利率 5.银行存款的利息核算可采用:( AD )。 A.余额表 B.日计表 C.总帐 D.乙种帐 E.甲种帐 三、计算题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后答案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后答案 第五章 聚类分析 5.1 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有何区别? 答:即根据一定的判别准则,判定一个样本归属于哪一类。具体而言,设有n 个样本,对每个样本测得p 项指标(变量)的数据,已知每个样本属于k 个类别(或总体)中的某一类,通过找出一个最优的划分,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尽可能地区别开,并判别该样本属于哪个总体。聚类分析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在聚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总体,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聚类,使相近的样品(或变量)聚合形成总体。通俗来讲,判别分析是在已知有多少类及是什么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是在不知道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5.2 试述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 答: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或变量)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或变量)总能聚到合适的类中。 5.3 对样品和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时, 所构造的统计量分别是什么?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构造? 答: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时,用距离来测定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因为我们把n 个样本看作p 维空间的n 个点。点之间的距离即可代表样品间的相似度。常用的距离为 (一)闵可夫斯基距离:1/1()()p q q ij ik jk k d q X X ==-∑ q 取不同值,分为 (1)绝对距离(1q =) 1 (1)p ij ik jk k d X X ==-∑ (2)欧氏距离(2q =) 21/2 1 (2)() p ij ik jk k d X X ==-∑ (3)切比雪夫距离(q =∞) 1()max ij ik jk k p d X X ≤≤∞=- (二)马氏距离 (三)兰氏距离 21()()()ij i j i j d M -'=--X X ΣX X 11()p ik jk ij k ik jk X X d L p X X =-= +∑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试题汇编

一、填空题(20分) 1、若),2,1(),,(~)(n N X p =∑αμα 且相互独立,则样本均值向量X 2、变量的类型按尺度划分有_间隔尺度_、_有序尺度_、名义尺度_。 3、判别分析是判别样品 所属类型 的一种统计方法,常用的判别方法有__距离判别法_、Fisher 判别法、Bayes 判别法、逐步判别法。 4、Q 型聚类是指对_样品_进行聚类,R 型聚类是指对_指标(变量)_进行聚类。 5、设样品),2,1(,),,('21n i X X X X ip i i i ==,总体),(~∑μp N X ,对样品进行分类常用的距离有:明氏距 离,马氏距离2 ()ij d M =)()(1j i j i x x x x -∑'--,兰氏距离()ij d L = 6、因子分析中因子载荷系数ij a 的统计意义是_第i 个变量与第j 个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7、一元回归的数学模型是:εββ++=x y 10,多元回归的数学模型是: εββββ++++=p p x x x y 22110。 8、对应分析是将 R 型因子分析和Q 型因子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 9、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二、计算题(60分) 1、设三维随机向量),(~3∑μN X ,其中??? ? ? ??=∑200031014,问1X 与2X 是否独立?),(21'X X 和3X 是否 独立?为什么? 解: 因为1),cov(21=X X ,所以1X 与2X 不独立。 把协差矩阵写成分块矩阵??? ? ??∑∑∑∑=∑22211211,),(21'X X 的协差矩阵为11∑因为12321),),cov((∑='X X X ,而012=∑,所以),(21'X X 和3X 是不相关的,而正态分布不相关与相互独 立是等价的,所以),(21'X X 和3X 是独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