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动、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课件)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上》
(五)动词作状语
动词表示动态,修饰另一个动词,作状语。
1.动词用作状语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2.动词+“而”或“以”+动词谓语
语法
名词、动词作状语
第二节 词类活用的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作状语 (五)动词作状语
(四)名词作状语
土崩瓦解 道听途说
星罗棋布 虎踞龙盘
名词作状语的主要功能
1.表示状态,主要用于比喻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名词作状语的主要功能
2.表示态度:“像对……一样”
彼秦者,虏使其民。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战国策·赵策》 ——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孙膑列传》
名词作状语的主要功能
3.表示方式或根据:“用……”“根据……”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苏轼《石钟山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名词作状语的主要功能
4.表示方位或处所:“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庄子·秋水》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 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 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 如: 1.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 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 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星罗棋 布”、“蜂涌而出”、“席卷”等等。例如: 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像北斗、蛇一样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 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 早已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 (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 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 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 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常见类型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析: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练:“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2、表态度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如: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析: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练:“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3、表工具、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如: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2、“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按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4、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
5、表动作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
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
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几种用法

… 干光瑜 , 惠民. 力学【 . 京: 秦 材料 M】 北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
1 9. 99
[ 朱 学敏 . 2 】 起重机械 【 . M】 北京: 机械 工业 出版社 ,0 3 20 . 【 . M】 北京: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设部, 0 . 2 3 0
( ) 二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 甲( 动词支配 的宾 词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 ) 来对待 。一般可 翻译作“ 对待 …… 像
一
【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钢结构设计期范 ( B 0 1— 0 3 语所表示 的人或 事物 ) 3 】 G 5 0 20 ) 7 当乙( 以修饰动词作状语 的那 个名 用
【] 4 周水兴 , 何兆益 , 邹毅松等 . 路桥施工计算手册 【 . M】 北
地、 拆装烦琐 等因素 , 在多数 情况下必须 有顺畅 的架梁通道 状语 , 一般总有介词来表示修饰关 系。但 在古代汉语 中 , 有
作为保证。而人字扒杆双钓鱼法架梁则更 为灵活方便 。除本 时并不借助 介词 ,而是把普通名词直接置 于动词 之前作状 方案介绍的施工桥梁与现有 国道平交情况外 , 以下两种情况 语 。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普通名 词作状语 。 普通名词作状语
比较特殊 , 一类是普通 名词作状语 , 另一类是 时间名词作状
语, 还有一类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
一
( ) 五 横向移梁时应保证两个葫芦收 紧幅度同步。
五、 经验 与体 会
、
普通名词作状语
虽然 目前架桥机使 用较为普 遍 , 由于其体 积 、 但 拼装场
在 现代 汉语 中 ,动词前的普通名词如果不作 主语而作
( 由于人字扒杆 须立设在 桥墩 盖梁上 , 四) 因此 应在 扒杆 物态度 的、 工具 或凭借的 、 方式 或依 据的 、 动作行 为的 、 方位 脚址部位 垫设木板或木楔并楔 紧 , 确保不对盖梁或支座垫石 处所 的 、 时间的等等。古代汉语 中有三类名词作 状语 的情况
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 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来对待。翻译成“像对待……那样” ……那样 或事物来对待。翻译成“像对待……那样” ……当作 当作” 或“把……当作”来看待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三》 士,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三》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陛下父事天, 事地, 养黎民。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 鲍宣传》 鲍宣传》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普通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辛丑,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郑伯克段于鄢》 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 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 2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月、日、时的用法 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 时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日、月、时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 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 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时时 地意思。例如: 地意思。例如:
思考: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思考:狼速去!不然,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从…… 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从 向…… 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 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 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 左传襄公 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左传襄公 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 舜劝民事而野死。……冥劝其官而 冥劝其官而水 舜劝民事而野死。……冥劝其官而水 ……稷劝百谷而 稷劝百谷而山 国语鲁语四 鲁语四》 死。……稷劝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四》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读若驴,古时祭祀 居而谷汲者, 读若驴, 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五蠹》 名)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01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02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战国策·齐 策》)
03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 评。
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壹 据。
贰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史记·高祖本纪》)
01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02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03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 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事日多。(《史记》) “日”当“一天一天”讲。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日”是往日、当初。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01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 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物。有“当作……那 样”、“用待……的态度” 或“像待……似的”意思, 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02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子列传》)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 “在……”或“向……”的意思。
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 文义,加以区别。
03
02
动词作状语,是修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 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 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 能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 “跟……似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 传》)
•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 有“在……”或“向……”的意思。
• ①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 侯。(《孙子列传》)
•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 ①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 •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
•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 “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
• ②事日多。(《史记》)
• “日”当“一天一天”讲。
• ③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左传·成公十六年》)
• “词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 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 ①争割地而赂秦。(《孟子》) • 动词用作状语后,用“而”或“以”
•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 据。
• 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 记·高祖本纪》)
• (6)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的时间。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 师》)
• ②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 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 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 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 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 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 意义。
•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 年》)
•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 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 “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 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