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研究
对上市公司私有化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zhonggongchengdushiweidangxiaoXUEBAO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展壮大,且趋于采用集团组织形式。
而在同一集团内,因为历史原因存在着分拆上市导致的几个上市公司并存的局面,甚至在资本市场上,子公司先产生于母公司,即通常所说的“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现象。
由此,产生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
近3年来,继中石油收购整合旗下三家子公司起,证券市场上掀起一股“私有化”浪潮。
说到私有化大家就会想到公有化,这个私有化不是一般意义的私有化。
是一个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把小股东的手里的份额全部买回来,占为己有,让这家公司终止上市,确切的说应该叫私有化退市。
私有化问题是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不仅涉及资本市场的整合操作,同时也是集团理顺治理结构、加强对下属子公司控制的方式之一。
过去国内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研究,对上市公司私有化研究不多。
本文通过中石油案例,分析私有化动因及成效,对于当今集团公司的管理控制及资本市场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私有化定义及动因分析(一)私有化定义私有化一词在中文中可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一是国企私有化,指政府将国有企业或由国家控制的企业全部或部分出售和承包给私人,从而限制和缩小国有企业的作用,扩大私有企业和市场的作用,同时改进其余未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经营。
又称非国有化。
相应英文为Privatization。
二是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与其他并购操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全部卖给同一个投资者,或一个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把小股东的手里的份额全部买回来,它的目标是将被收购上市公司下市,从而使一个公众公司(PublicCompany)转变为私人公司(PrivateCompany),英文对应为TakingPrivate。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定义,即上市公司私有化。
现在中国出现的资本市场私有化案例是大股东收购其他流通股东的股份,让这个公司失去上市的条件,变成一个非上市的公司。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

( )激 励 机 制和 监 管 机 制不 完 善 四
我 国目前多数的上市公 司仍然秉承原国有企业的思维方式 ,
性的影 响,并使其满足这些 内部人 的利益偏好 。 ()从其导致 在经营者 的报酬安排上 ,没有很好 的评估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源 3 的后果 看 ,内部人控 制一般损害 了非 内部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价值,未能充分考虑到经理人员 的个人利益 。年薪制 、股票期
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 , 看来是转轨 过程中所 固有 的一种潜在可能 的现象 ,是从计划经 是担当企业实际经营者 的角色 ,成为 “
济制度 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 ”因此可以认为 ,内部人控制对于 拥有对 于企业一切事务的管理权 、决策权 ,即完全控制权 ,而 经历过经济转轨 的国家来说 ,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的 利 益 。 () 内 部 人 控 制是 指 由 于企 业 的 外部 成 员 ( 股 东 、 权等有效 的激励机制在我 国尚处在试点 和探索阶段 ,加上国有 4 如
债权人 和主管部 门等) 的监管不力 ,企业 的内部成员 掌握 了企 企业一些 僵化 的体制 规定 ,使 得这些激励机制难 以在短期 内实 行到位 。企业经 营者报酬偏低 ,没有 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影 业的实 际控制权 ,是一种在体制转换过程 中产生的必然现象。
公司股东 ,也可以以职工持股会或保障基金协会 的形式集体成 的保值增值 ,而是采取更多 的短期行为或高风险行为影权或剩余索取权 ,但 经营。致使在许多企业 出现 了 日益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 2
主要是 剩余 控制权 。对剩余控制权 的掌握使 内部人能够对公 司 的生产 、经 营 、投资 和分配等方面 的活动产生较大甚 至是决定
国企业 的所有者缺位现象 。由于 国有企业不是在 明确 的契约基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计量方法评估及改进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计量方法评估及改进中国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指个人掌控公司决策和资源配置能力所带来的利益,包括现金流量、非流动资产收益以及未计提收益等。
在评估这种私人收益时,准确的计量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目前存在的计量方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现有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计量方法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所有者权益法和收益评估法。
1. 所有者权益法所有者权益法是一种常用的计量方法,它根据个人控制企业的能力和权益份额来计算私人收益。
具体而言,该方法通过将个人控制权对应的股权所产生的收益加入到个人财务报表中,并考虑资本支出、股息和股票等因素来计算私人收益。
然而,所有者权益法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个人控制权对应的股权难以精确计量,因此计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该方法忽略了个人控制权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因此无法全面评估控制权带来的收益。
2. 收益评估法收益评估法是另一种常见的计量方法,它通过评估个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贡献来计算私人收益。
具体而言,该方法通过使用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评估个人因控制权带来的收益,并考虑企业市值、经济行业发展水平等因素。
然而,收益评估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分析模型,因此实施难度较高。
其次,评估结果可能受到数据精确性和评估模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改进措施鉴于目前的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来提高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准确计量。
1. 引入实物资产收益除了现金流量和非流动资产收益外,个人控制权还可能通过实物资产带来收益。
因此,我们可以在计量方法中引入实物资产收益,并考虑个人控制权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能力。
2. 考虑企业价值增长潜力个人控制权对企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前的利润和收益上,还包括对企业价值增长潜力的影响。
因此,在计量方法中应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并将其纳入私人收益的计算中。
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与控股股东私利

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与控股股东私利作者:汪恩贤刘星河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產权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研究背景,检验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对控股股东私利的影响。
以2003—2017年我国 A 股上市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为样本,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后,民营控股股东进行了更多的私利行为,表明了民营控股股东往往以经济利益为先,采用更多的关联交易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符合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观点。
此外,当国有资本继续持股时,民营控股股东进行了相对较少的关联交易,表明国有资本对民营控股股东私利行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而股权制衡的高低程度都不能显著抑制民营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这也符合我国资本市场“一股独大”的特点,控股股东能够绝对控制公司运作。
本文对于理解国企民营化过程中控股股东动机以及深化改革后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控制权转移;控股股东私利;国有资本;股权制衡一、引言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四十年之久,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热议的重点话题,但是学术界却很少探讨为什么民营企业要去获取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即民营控股股东的动机是什么?过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国企改革的效率变化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企业创新(李文贵和余明桂,2015)、生产效率的提升(白重恩等,2006),政策性负担的降低(许召元和张文魁,2015;张辉等,2016)、经济效益的增加(宋立刚和姚洋,2005)。
然而也有相当部分的学者发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及最终结果并不都是理想的,比如控制权转移后的预算软约束更加严重(林毅夫和刘培林,2001)、政策性负担不减反增(刘春和孙亮,2013)、民营控股股东掏空更甚(涂国前和刘峰,2010)。
当国企改革民营资本持股比例超过一定限额后,企业绩效反而有所下降(马连福等,2015)。
从研发的角度,国有企业民营化后也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和创新(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钟昀珈等,2016)。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一:五粮液的巨额资产置换五粮液(000858)于1998年3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沪深股市著名的绩优股,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上市时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持有75%的国有股股份,但授权委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因此该公司事实上是由政府通过国有独资企业——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2003年6月30日之前聘请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五粮液直到2003年7月才聘请独立董事。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3年年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两名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两名独立董事代表,四名内部董事。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并且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几乎完全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为75%1。
五粮液在上市时已承诺用募股资金购买集团公司所属的宜宾塑胶瓶盖厂,收购成本为4.12亿。
在2000年年报公布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份资产置换方案:将宜宾塑胶瓶盖厂与五粮液集团公司所属507、513、515、517和607酿酒车间资产进行置换。
在确定置换价格时,宜宾塑胶瓶盖厂按重置成本法,酿酒车间按照收益现值法。
置换出的资产其重置成本与账面净资产一致,均为3.61亿(评估增值1.98亿元),置换入的资产账面值约为9.02亿,但是其评估升值至20.18亿元,因此置换差额为16.57亿元,由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购入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成本是4.12亿,经营两年后,卖出价反倒降为3.61亿,这令人有些诧异。
实际置换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4月,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最终账面成本升为4.138亿,而置换进的酿酒车间成本略降为19.735亿,上市公司最终补差15.597亿。
仅仅通过上述两笔资产购销,五粮液集团公司实际从公司“名正言顺”地拿走19.72亿元的现金。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权私利分析

总第 6 8期 8
高等教育在线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权私利分析
李 伟 江秀辉
( . 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 1首都 北京 10 7 ;. 00 0 2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省 2 4 0 ) 6 0 5
摘 要: 中国的资本 市场是一个股权分置的 市场 , 这一制度的存在形成 了中国上市公 司控制权 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 , 普遍存在着 大 股 东控制的情形 , 并大肆利 用控制权攫取控 制权私利。本文针对股权结构所对应的治理结构模式 , 对中国上 市公 司股权结构进行分 析 。 而 对其 所影 响 的 控 制 权 私 利进 行 分析 。 进
司所 面临的重大研究方 向。 中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 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大股东直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演 变及特点 接控制监事会 ,在大股东控制下 的股东 大会推举 出的监事会亦主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 构的基础 。自 19 90年 1 2月上海证券 要是代表大股东利益的 , 无法有效监督 、 控制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 交 易所成立至今 , 中国上市公 司“ 股权集 中 、 国有股独大 ” 的股权结 利的行为 。 构特点并没有显著改变 。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股权分置的市场 , 三、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的获取 股票 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且非 流通 股比例较 大 ,从而形成控制 中国特有的股权分置 制度导致 了中国上市公 司自身的股权结 权不可竞争 的股权结构 。 构, 激励 了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 的动机 , 同时 , 公司治理 与控制 20 0 5年 4月 2 9日, 国务院批准 , 经 中国证监会 下发 了《 于 权 市场也无法有效约束控制权私利获取行为。 关 上市公 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 问题 的通 知》 宣布启动股权分置 1自我 交易方式 , . 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 , 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取得 了很大成绩 , 但仍然 中国上市公司的 自我交易方式包括大股东低价 占用上市公司 没有实现全流通 , 流通股 占全部股份 的比例不到一半 。 由股权分置 资产 、恶意侵 占上市公司资产 和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为其 自身或 带来 的控股股东获取控 制权 私利 的动机 和便利性仍 然存 在 ,这很 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等方式 。李增泉 、 铮和王志伟(0 4发现第一 孙 20 ) 大程度上激励 了大股东对控 制权私利 的无度追求 。 大股东 的持股 比例 、 其他股东的持股 比例 、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 以 以沪市为例 ,上市公 司的股权结构分 为流 通股和非流通股两 及控股股东的产权性 质都对控股股东的资金 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 类 。2 0 中国上市公司 中流通 股股 份比重为 3 . %, 0 0年 49 而非 流通 响 。大股东恶意侵占上市公 司资产的行为直接侵害 了上市公司和 9 股股份 比重则 达 6 .1 50 之多 , 占总股份 的三分 之二多 。2 0 — 0 8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0 6 20 轻者造成上市公 司业绩大 幅下滑 ; 重则使上市 年 非 流 通 股 股 份 比重 依 次 为 6 .9 、55 %、04 % 。其 中 公 司经营陷于困境不 能维系正常运作 , 48 % 5 . 5 5 .8 背负沉重 的财务负担 , 就此 2 0 — 0 8 国有股 比重依次为 3 . %、78 %、52 %。可见 , 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0620 年 61 3 . 2 5 4. 9 上市公 司股权构成 的一个重 要特征是“ 股权分置 ”结 构分布不合 2稀释手段 、 . 理: 非流通股 和流通股共存 , 且非流通股 比例较大 ; 国有股绝对 控 众多研究表明 , 上市公司 , 尤其是家族上市公司普遍存 在金 字 制。 中国上市公 司的非流通 以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 为主, 国有股份 塔形控股结构 ,并 因此在实质上形成大股东对其他股东权利 的稀 占非流通股份的 比例高 达 7 %以上 , 0 几乎达到总股本的一半 , 国有 释 。中国上市公 司中也 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 且金字塔 的层级较多 。 股份在上 市公司 中处于绝对 控制地位 , 国有股“ 一股独大 ” 现象严 在金字塔结 构下 , 层级 越多 , 现金 流权 与控制权 的分离度越 大 , 最 重。 这种“ 一股独大” 内部人控制现象 , 和 弱化 了股份制经济和公司 终控制人侵害行 为的收益也就越大 ,从 而就越 能激励其实施侵 害 治理机制所应 具有 的财产约束功能和利益激励作用 ,严 重影 响了 行为。中国特殊 的股权结构形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取私利 的典 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 型方式——股权再融资偏好 ,具体包括 配股 和增发 的股权再融资 二、 中国上市公 司控制权私利分析 和 IO方式获取私利 两种方式 。 P 由于中国的内部公 司治理机制主要代表大股东 的利益 ,现有 3并 用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利 _ 股东大会 、 董事会和监事会 并未形成有效 制衡 , 司治理 的功能得 公 中国上市公 司大股东还经常利用并 购重 组的方式配合其他手 不到保障。 股东大会 、 董事会 和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 少数大股 段来进行私利 的谋取 。购并过程中存在 显著 的内部人获取非常规 东的利益 , 客观上为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创造 了制度上的温床。 私人收益 的现象 , 这些 现象 包括 : 通过 并购获取控制权溢价 , 掠夺 中国上市公 司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权利 的不 同导致其 小股东的利益 ;在二级市场上通过 内幕 交易或操纵股价获得投机 利益获取 机制的差异 。由于小股东的持股 比例与大股东 的持股 比 收益 ;通过公 司规模和控制权的扩张 ,推动经理人报酬 的持续上 例相差悬 殊 , 小股东无法通过投票维 护 自己的利益。所以 , 小股东 升 ; 官员追求政绩的政府行为 和利用无偿支付方式谋取私利。 没有激励来参加股东大会 , 股东大会往往失去 了功用 , 以做到对 四、 难 制约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的政 策建议 大股东的制衡 。 中国上市公 司的控制权配置结构 ( 下转第 8 3页 )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的几个经典案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一:五粮液的巨额资产置换五粮液(000858)于1998年3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沪深股市著名的绩优股,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上市时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直接持有75%的国有股股份,但授权委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因此该公司事实上是由政府通过国有独资企业——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
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2003年6月30日之前聘请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五粮液直到2003年7月才聘请独立董事。
根据公司披露的2003年年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两名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两名独立董事代表,四名内部董事。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本结构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并且控股股东和内部人几乎完全控制了董事会,在董事会中的表决权为75%1。
五粮液在上市时已承诺用募股资金购买集团公司所属的宜宾塑胶瓶盖厂,收购成本为4.12亿。
在2000年年报公布时,五粮液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份资产置换方案:将宜宾塑胶瓶盖厂与五粮液集团公司所属507、513、515、517和607酿酒车间资产进行置换。
在确定置换价格时,宜宾塑胶瓶盖厂按重置成本法,酿酒车间按照收益现值法。
置换出的资产其重置成本与账面净资产一致,均为3.61亿(评估增值1.98亿元),置换入的资产账面值约为9.02亿,但是其评估升值至20.18亿元,因此置换差额为16.57亿元,由上市公司以现金补齐。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购入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成本是4.12亿,经营两年后,卖出价反倒降为3.61亿,这令人有些诧异。
实际置换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4月,宜宾塑胶瓶盖厂的最终账面成本升为4.138亿,而置换进的酿酒车间成本略降为19.735亿,上市公司最终补差15.597亿。
仅仅通过上述两笔资产购销,五粮液集团公司实际从公司“名正言顺”地拿走19.72亿元的现金。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5篇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5篇第一篇: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份公司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新型国有企业不断产生。
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这在股份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出资者众多且分散,因而出资者难以像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那样直接经营管理公司,而代之以公司治理结构,即为了保护公司法人资产能有效运营,在组织管理和领导体制上作出的权利安排。
具体而言,它主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阶层组成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托管给公司董事会。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结构,在其授权范围内经营;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选举产生董事会的同时,为了保证董事及经理人员按其意志合理经营,还选举产生监事会,以期其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经营、投资分配等。
显然,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权利要素各自具有自己的权利重心和权利边界,公司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与监督权,四权分立,三会一总,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在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公司化的改制进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经济转轨时期的一些制度性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认识,才能改进和完善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1、资本市场不健全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虽有很大发展,但存在上市公司少,市场容量小,不规范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代 管理科 学
■管理创 新
来 说 . 股 股 东 A在 转 让 股 权 之 前 获 得 的 每 股 收 益 为 全 部 控 共 享 收 益 和 私 有 收 益 之 和 为 s p× , 控 股 股 东 B在 获 a m 新 十 _ 得 上 市 公 司 控 制 权 后 获 得 每 股 收 益 为 全 部 共 享 收 益 和 私 有 收 益 之 和 为 s m 。 转 让 每 股 股 价 为 P, 完 成 股 权 p 设 则 转 让 交 易 的 前 提 是 A、 B两 个 股 东 获 得 的 收 益 都 为 正 , 价
一
表 1 控 制权 私人 利 益统 计数据
类别 均值 标准 差 最 大值 中值 最小 值 样本统计 量
2 9
3 2
国有 1 8 1 8 52 05 .9 - .6 . 84 . 57 . 0803 1 15 0 4 9 8
非 国 有 08 15 2 4 67 79 .7 - .1 . . 35 . 0809 35 27 9 O 4
“
传统 公司 治理 研究 认为 , 司股权 和公 司 的控制 权发 公 生 分离 . 在公 司股 权被 广泛 分散 持有 的情 况下拥 有公 司经
营权 的经 理人有 动机也 有机 会侵 占股东利 益 但 是在 公司
有 不 同股份 比例 的股 东对 于公 司 治理 有 不 同程 度 的参 与 在 现代 公 司治 理 中更 为具 有 现 实 意 义的 利 益制 衡 的 问题 股 东不 但能 够 和 中小 股 东分 享 正 常利 益 而且 当其 利益 和 中小 股 东不 一 致时 能 够利 用 控 制权 侵 害 中小股 东 得 到控 制权私 人收 益 。我 国上市 公 司大部 分都 属 于 国有 . 国有 控 股股 东 在公 司 治理 中起 到 了保 护投 资 者 利益 的作用 或 者 也攫取 了不合 理 的控制 权私 人利 益? 文将 就此 问题进 行 本 研究。
收 益 的 行 为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形 象 地 比 喻 为 “ 道 ( u n l g 隧 T n ei ) n
为 S和 P, 新控 股股 东 B能够 给 公司带 来 的共享 收益 和控 制权 私人 利益 为 s 和 p。8、 S、b 双方在 事先 都 已经 b bP 是 了解 。并 且 A、 B双方 都是 理性 的 , 只有 当收 益为正 时才 能 实现股 权转让 。 于公 司除控 股股 东外 的其他 中小股 东来 对 说。 只有 当控 制 权 转让 带 来 的 共享 收 益 为正 时 。 能使 自 才
没 有控 制 的所 有权 具有 优 势是 毫无 疑 问的 . 股股 东倾 向 设 股 东 A能 够 给公 司带 来 的共 享收 益 和控 制权 私 人利 益 控
于利用 拥有 的控制 权侵 占中小 股东 利益 . 获得 控制 权私 有 利益 。Jh sn等 (0 0 把 管 理者 或 控股 股 东攫 取控 制 权 o no 20)
关 键词 : 国有 股权 ; 制权私 人利 益 ; 资者保 护 控 投
一
、
引 言
Megno gisn和 N t r2 0 ) D a kv和 Murl2 0 ) et (0 1 与 jn o e r (0 2 回顾 e 了世 界各 国不 同所 有 制下 企业 绩效 的实证研 究文 献 . 为 认 在 总体 上 国有企 业 比私 有企 业 效 益 低下 S li rVsn he e. i y f h (9 8 认 为政 府 干 预减 损 企 业 财 富 . 一 只 “ 取 之手 ” 19 ) 是 攫 。
新 的 角度 三 、 控 股 股 东 获 得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模 型 分 析
G os a & H r(9 8 最 早 提 出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这 rsm n at 18 )
一
假 设 某上 市 公 司 进行 股 权 转让 活动 公 司 为一 股 一
概 念 , 们认 为 公 司控 制 权 收 益分 为 两类 : 一类 是 全 权 。 他 第 公司 总股份 数为 n 公 司控股 股 东 A。 股份 数为 m, , 持有 部 股 东 都 能 根 据 自 己所 拥 有 股 份 比例 获 得 的证 券 收 益 足够获得 公 司 的控制权 . 其余 股份 I n为其他小 股东分 散 T I —
,推 导 出 控 制 权 转 让 的 前 提 条 件 是
公 司控 制 权 私人 利 益 平均 值 为 1 8 ,非 国有 上市 公 司 . 84 0
S -S b 一
旦 × p— 。 ( b p )
n
均 值 为 08 15 说 明 我 国 国 有 上 市 公 司 一 股 独 大 的 特 征 .9 。 明显造 成 了大股 东侵 害 中小 股东 利益 的行 为。 为 了 测 度 国 有 控 股 股 东 攫 取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的 行 为
P V C aSa + c nrl8 B = + l t f ot + tel o 其 中 . 解 释 变 量 为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 B , 取 股 被 P V) 选
权受 让 方 是 否 为 国有 公 司 (tt) 主要 解释 变 量 。 p和 Sae 为
cnrl 0 t 为矩 阵 ,ot l 控制 变 量 矩 阵 ,根 据 已有 文献 对 o c nr 为 o
认 为 .控 股股 东通过 获得 公 司控 制权 侵 害 了其 他 股 东 的利益 .因此抑 制控 股 股东 获取 控 制权私 人 利 益是 提高公 司治 理和投 资 者利 益保 护水 平 的主 要 目标 国有控 股股 东在 公 司治理 中是 否也成 为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的 攫 取 者 ,降 低 企 业 效 率 呢 ?
效 率 的股权转 让需要 满 足 s 0 s> 。 -
四 、 实 证 分 析
我们 收集 了 2 0 0 6年 ~ 0 8年 间 我 国 沪深 两市 A股 市 20 场发生股权转 让交 易的上市 公 司为样本 进行 研究 ,数据 来 自万得数据库 和上海交 易所 、深圳 交易 所 网站的上 市公 司
与 此 同 时 . 上 式 可 以 看 出 , 果 股 权 转 让 可 以实 现 , 从 如 需 要 满 足 s p× 。 +
‘ n
P s p× ,对 于 中 小 股 东 来 说 , b b + 有
n
和非 国有控 股 股东 之 间 的差异 , 我们 通 过多 元线 性 回归进 行 分析 并设 立 以下模 型 :
一
我 国 国有 上市 公 司控 股 股 东 相 比 于非 国有 上 市公 司攫 取 存在 于 中小 股东 与控 股股 东之 间。大 股东 治理 模式 下 . 大 控制权 私人 利益 的现 象更 为严 重 。 并对 此假设 进行实证 分 析 。笔 者认 为 , 文 的创 新 点有 二 : 本 第一 , 于控 制权私 人 对
于控制 权私 人 利益 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 , 制变量 包 括上 市公 控 司公 司规 模 ( 司 总 股 本 的 自然 对 数 , T ) 公 司总 资 产 公 l S、 n 的 自然 对 数 (n st 、 股 净 资 产 (B) 净 资 产 收 益 率 1Ase) 每 P 、
利益 的测 度方 法 的研 究 方面 . 文在 传 统 B 本 H模 型上提 出 了修正模 型 , 适合 我 国资本 市场 的特 点 。 更 第二 、 本文对 我
国 国 有 上 市 公 司 控 制 权 私 人 利 益 进 行 测 度 . 与 非 国有 上 并
市公 司进行 对 比 . 于 国有 股 东行 为研 究领 域提 出 了一 个 对
二 、 文 献 综 述 和 研 究 假 设
治理 实践 中 ,由于 大部 分 国家上 市公 司持 股相 对集 中 . 持 我 国国有 上市 公 司大 多 由国有 企业 股 份制改 造而 来 . 现 呈 股独 大 ”的 特征 。在 控股 股 东拥有 绝对 控股 权 的情 况 动 机与 参 与能力 , 因此产 生 了各 种类 型 的利益 冲突 . 因此 下 , 更有 攫取控 制权 私人 利益 的动力 。因此本文提 出假设 :
(e ui e e t 。第 二类是 控 股股 东 因为 拥有 控 制权 而 持 有 。 购公 司 B, Sc ry B nf ) t i 收 将控 股股 东 A 的全部股 份收购 , 获得 上 可 以获得 的控 制 权 私人 利 益 ( r ae B nf ) hefr Pi t ee t。S li 和 v i e 市公 司控制 权成 为 上市 公 司新 的控 股股 东 . 同控股股 东 不 V sn (9 7 指 出 , 中 的所 有权 和控 制 性所 有 权相 对 于 所 能 给公 司带 来 的共 享 收 益和控 制 权私 人利 益是不 同 的 . i y19 ) h 集
■管理 创新
■现 代管理 科学
■2 1 年第 2期 01
国有 上 市 公 司控 制权 私 人 利 益 问题 研 究
●黄 玮 婷
摘要: 文章通 过 20 年到 2 0 年 间我 国 国有上 市公 司大宗股权 交 易的数据 , 国有上 市公 司和 非 国有上 市公 司股权 6 0 08 对 交易中的溢价问题进行对比, 并对其中的控制权私人利益进行 了度量。研究发现, 在股权转让过程 中国有上市公司比非国 有 上市公 司存在 更 高的控 制权私人 利益 水平 , 国有控 股不利 于中小股 东利 益的保护 。
公 告 依 照 以下 的 标 准 筛 选 样 本 : 1为 了保 证 度 量 的 准 确 () 性 本 文 选 择 已 经 确 定 实 施 的 股 权 转 让 项 目 。( ) 让 方 式 中 2转 去 除 “ 权 拍 卖 / 行 司 法 裁 定 ” “ 政 划 拨 ” 选 择 “ 议 转 股 执 、行 , 协
效 应 ” L S 2 0 的实证 研究 表 明 , 种 大股东 侵 占现象 。 L V( 00) 这 在 许多 国家非 常普 遍 . 其是 在 市场 不发 达 国家 的表现 尤 尤